人類所處的太陽系中可以看到明顯的「恆星—行星—衛星」3級結構,其實太陽系只是銀河系中的一個小角色,而銀河系也只是茫茫宇宙中普通人的一員。
「恆星—行星—衛星」這樣的結構,讓我們總感覺,大星體的周圍會有小星體圍繞它運動。那麼在衛星的周圍,還會有更小的衛星圍繞它運動嗎?
理論上來說,通過向衛星發射人造太空飛行器,使它進入衛星軌道,並環繞衛星運動,這個人造的太空飛行器也可以認為是衛星的「小衛星」。比如我們向月球發射的嫦娥一號、二號、三號。

太陽系中找不到衛星的天然小衛星
但是目前,在太陽系所有行星的衛星中,並沒有發現存在天然的小衛星。衛星本身的個頭相對行星來說就小很多,假設其存在小衛星,則小衛星受到行星的引力作用很明顯,很難穩定地保持在自己的軌道上。自然狀態下,小衛星本身又不能像「嫦娥號」探測器那樣,通過自身燃料點火,對軌道進行維持,因此很難存在。

這一點跟太陽系中水星、金星沒有衛星類似。這兩顆行星由於離太陽很近,假使擁有衛星,那麼它們的衛星受到太陽的引力將很大,很難穩定軌道。而地球離得太陽稍遠,擁有1顆衛星。更遠一些的火星,擁有2顆衛星。再遠的木星、土星,受到的太陽引力進一步減少,各自擁有10多顆衛星。
衛星沒有小衛星,並非因為衛星小
很多人有個誤區,認為是衛星本身質量小、吸引力小,故而沒能將「飛來」的其它天體捕獲,進一步形成小衛星。這其實是錯誤的。比如太陽系小行星帶中有一顆艾女星(Ida),平均直徑只有31.4km,如此小巧的一顆天體,竟然還帶了一顆更小巧,直徑只有1km的衛星艾衛(Dactyl)。

衛星難以帶有天然的小衛星,原因在於它環繞的行星,會對假使能出現的小衛星形成很大的吸引力。而這個吸引力足以對小衛星的軌道造成擾動,讓小衛星難以穩定存在。
聽磚業科普,漲科學姿勢,歡迎關注「稻殼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