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宇宙剛誕生的時候並不冷,非但不冷還是極其熾熱的,但暴漲的空間迅速讓宇宙的溫度下降到了物質能形成的程度!當然暴漲並沒有停止,宇宙也在逐漸降溫,一直到現在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大約為3K,可以說跟絕對零度也就差了一刨花......
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宇宙演化就是一個溫度逐漸降低的過程,因此我們可以預見到未來隨著宇宙的無限膨脹,宇宙的微波背景輻射溫度會降到更低,當然這有一個底線,就是絕對零度,就是一切都靜止的那個溫度!但卻永遠都無法到達這個點!
但現在我們的宇宙中仍然有那麼多恆星在發光發熱,宇宙的溫度仍然沒有上升到很高的,這得從兩個角度來理解,第一是我們宇宙的熵是在不斷的增加的,儘管在小範圍裡會有一個降低的過程,比如無需的星雲變成有序的恆星,但它們最終的走向是無序,因為紅矮星這些天體將再也無法形成新的天體!而這個趨勢是無法改變的,除非宇宙重新走向坍縮!
那麼第二則是儘管有恆星在發光發熱,但恆星之間的距離實在是太遠了,以太陽為例,距離它最近的恆星在4.22光年之外,假如兩顆恆星各管自家的一畝三分地的話,那麼在2光年的區域,能獲得的太陽輻射大約為:8.5×10^-8瓦/平方米,而我們地球附近的軌道上能獲得的輻射功率約為1.4KW,約為2光年外的165億倍!但地球上的溫度也沒有升得很高,這主要另有向宇宙空間輻射散失的原因!另外2光年外的宇宙空間並無可以接收陽光的物質,光線的能量無法轉換溫度,而空間是沒有溫度這個概念的!
還有要提醒一下的是,這僅僅是太陽附近的距離,假如普適到宇宙,簡單的就是以可觀測宇宙(465億光年半徑)的體積除以可觀測宇宙內的恆星數量(2萬億個星系,每個星系2千億顆恆星),計算每顆恆星均攤的宇宙空間,您可以發現最近的恆星將會被平均到1262.2光年為半徑的宇宙空間裡!
而我們目視可見的恆星大都就在這1200光年內,如果被平均到整個宇宙空間的話,也許視野中我們將看不到一顆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