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於科學的探索從未終止過,很多時候,由於思想、環境、技術等方面的影響,其速度時緩時快。人類社會邁入近代以來,隨著思想的解放以及各方面的快速發展,人類的基礎科學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許多領域都出現了很多非常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為後來人們的創造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依據。
二十世紀相對論的提出更是讓人類的基礎科學更上一層樓,很多人都會覺得,在人類進入21世紀的時候,基礎科學會出現更為偉大的發現。然而,如今二十年已經過去了,那時候人們的猜想似乎也落了空,現實打破了他們的幻想,人類的基礎科學發展歷程似乎來到了瓶頸期,並沒有太多突出的理論研究出現,更別提超越前人的突破性飛躍。那麼,是什麼讓人類的基礎科學停滯不前了呢?
除去各種毫無根據的推測,現如今基礎科學的發展,與能源和人類的壽命有著密切的關聯。首先,回顧近代以來基礎科學的發展史,每一次的突破都與工業革命的發展相關,而每一次工業革命的出現,都離不開能源的支撐。而現如今,人類要想擁有更為豐富的能源資源,掌握可控的核聚變技術是其關鍵。核聚變理論前人早已提出,這一能夠創造出巨大能量的技術,在未來社會將會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當所有人對我們寄予厚望的時候,我們卻沒有給出一份滿意的答卷,可控的核聚變於我們而言依舊遙不可及。其次,人類的壽命也局限了基礎科學的發展,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思維能力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退。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我們要學習的東西越來越多,當人們走出校園的時候,已經走過了超三分之一的生命。接下來在進行研究的時候,一個課題可能需要數十年才能有所突破,但人類可能會因為身體原因而無法繼續下去,這就給基礎科學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問題。
除了上述兩點原因以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在阻礙著基礎科學的前進,基礎科學何時能夠突破瓶頸期,還需要人類自己不斷努力。或許,當人類掌握了可控的核聚變技術,擁有了比以往多出一倍的壽命時,又或者是應用科學能夠追趕得上基礎科學,人們對於科學研究的熱愛高於利益的追求時,它就會朝著人們所期望的那樣,取得更為具有爆炸性的突破。
人類文明的最終發展方向無疑是前進的,但是急於求成只會讓人們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這在打擊人類的自信心同時,也會阻礙科學的發展。二十一世紀才過去五分之一的時間,我們不能就此妄下結論,未來還有很長一段時間,人類還有足夠的空間來創造奇蹟,壓力會創造更大的動力,我們要相信那些投身於科學事業的科學家們,也要相信自己,此時的停滯不前,只是在積蓄力量,最後終將給世界帶來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