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區塊連結等數位技術漸漸發展成新時代的基礎設施後,編程就被譽為是新時代的語言與生存能力。中國家長對孩子起跑線都存在著普遍焦慮,所以,編程進入新世紀後,就踏上了在線教育模式的核心賽道。同時,在一些省份和地區的學校也將編程納入了本校的興趣班和高考加分項。
雙管齊下,編程也就成為了近幾年家長們比較青睞的一門技術。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少兒編程的存在,的確有它的合理性。
「少兒編程」優勢在哪裡?
趨勢專家丹尼爾·平克說:未來人類的六大競爭力是娛樂感、意義感、設計感、故事力、交響力和共情力。這其中,有一大半都與能力有關,少兒編程的存在,其實是可以培養出孩子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像工程師一樣解決問題的能力。
人類文明從農業文明發展到工業文明再到信息文明,信息已經成為世界的最重要資源。每一個孩子都必須能認識「信息」、理解「信息」,最後能駕馭「信息」。要想達成這樣的教育目標,其中的最佳途徑就是持續學習人類的第三語言——程式語言,編程就是處理信息的現代方式。
學習編程的過程,就會開啟孩子獨立思考的過程,計算機就像一架自動鋼琴,而編寫程序就和音樂家作曲一樣。當你編寫好程序以後,計算機就會百分百按照程序去做。但是程序也可能不像你預期的那樣工作,它會失敗。
這個時候,孩子需要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這個程序本身就是錯誤的?還是在編程的過程中,某一個環節出現了錯誤?
編程不僅啟發孩子們主動「思維」,通過觀察程序運行的結果,他們也會逐漸建立起一種反思的態度。
把目標想清楚不容易;確定了目標,想清楚了要做什麼,然後再把它清晰地表達出來,這對於孩子建立獨立思維模式至關重要。
同時,孩子在編程的過程中,記憶力(能記住多達幾百個指令的組合);想像力(能想像出複雜程序運行的效果);邏輯推理能力(算法就是最精妙的推理過程)都可以得到發展。
編程本身具備的優勢,是不是貌似很眼熟?
因為,現在市面上流行的各種興趣班,旨在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編程也是如此。
所以,我們需要更加細細思考,編程是不是必選項?
編程未必是興趣培養的必選項
現階段國民對於孩子教育的投資可以說是竭盡全力,生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編程」這個詞如果放到十年前,恐怕和少兒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咱們那會兒的「編程」至少是高中以後的事,可完全不像現在這樣,已經大搖大擺地走進了小學、幼兒園。
再看看」少兒編程「這幾年的趨勢。
五年前K12領域最火的概念是「創客」,這個風口過了。
三年前STEM又掀起了新的一輪熱潮,近兩年又改成STEAM,現在換成了「少兒編程」。
STEAM其實是用科學(Science)、技術( Technology)、工程( Engineering)、藝術( the Arts)和數學( Mathematics)這六個單詞的首個字母創造的新學科。
單看這幾樣,哪一樣不是學校裡的必學科目?
這麼一看,頗有點兒新瓶裝舊醋的感覺。
「少兒編程」真正的內涵,思考和獨立思維模式的建立,幾個商家能夠做到?
現在「少兒編程」的噱頭,幾乎全部指向了機器人,編幾個會動的機器人不會是少兒編程」的真正核心。
所以,「少兒編程」雖然可以讓孩子們在網絡世界搭建一個自己的世界,自己的創造力和想像力能夠在那裡得到無限的體現和拓展。
但是,對於「想像力」與「創造力」,「少兒編程」有所助益,但也不是唯一的途徑。
又回歸到那句老話:「想像力」和「創造力」的靈感繆斯來自生活和對自然的親近。
親近生活與自然才是成長之路中的必選項
編程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是抽象的樂高積木,他們感興趣的不是那是代碼,而是能動的樂高。同時,編程的目的是將孩子們平時見過的能動的,能飛的,能遊的,能跑的,能打洞的各式各樣的姿態,通過編碼讓它們在計算機中得以實現和升華。
也就是說,編程的前提是孩子的大腦中有所構建,在大自然和平時的生活中,去感知槓桿、水流、風向、還有各種形態的飛翔和奔跑等等。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惟有經歷才會懂得。
這需要時間,需要孩子們實實在在地去感受。哪怕是孩子大腦裡去構想一副捉迷藏時,躲在哪裡才能夠更好的隱藏自己,這也是他們真實玩兒過,才會有這個概念。懂得槓桿原理的前提也得是孩子們你拉我拽之後,才會明白。沒有什麼,比在生活中汲取知識更加牢固。
這些體驗,是他們有能力去想像和創造,也是他們進行邏輯思考的基礎。
「少兒編程」是孩子對現實世界的映射。
前提是,孩子得對現實世界有所印象和感悟。
不給孩子親近大自然的時間,剝奪他們玩樂的時間,讓他們越過基礎,就試圖讓他們理解和完成更深層次地原理。
這不是扯淡嗎?
體驗、玩樂、感知,才會有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