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博士後,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應該是在科研院所的實驗室埋頭做科研。今天給大家的這位武大病毒學博士後童文平,卻顛覆了人們的傳統觀念。今年41歲的童文平現在的身份是杭州一個社區的一名普通社工。
2008年,童文平獲得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博士學位後,隨後,他又花了6年時間繼續投身於病毒學的研究中。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2018年12月,他作出了一個讓人簡直完全無法理解的決定---去杭州一個社區當起了社工,主要負責就業管理方面工作。
這和他的專業背景完全是不相關聯的,甚至不少人如此說:「這些年的書真是白讀了,真是浪費國家教育資源」!
其實,董文平的求學之路,並非一路順風順水。但是,從他一路以來的人生歷程來看,可看出他性格中的倔強。
他出生於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是一名工人,母親務農,高考時董文平僅僅考上了一所專科院校,後來,通過專升本考試,他拿到了本科文憑,這也意味著他又了考研的資格。這一次,他得到了命運之神的眷顧,2002年童文平順利考入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於分子生物學專業碩博連讀。
人生自此簡直發生了一個大逆轉!進入武大學習後,董文平在學術之路上,簡直如魚得水。碩博連讀期間,他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專業學術論文一篇,並憑藉該論文的研究方法獲得2010年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發明專利證書。2008年,他被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聘為助理研究員。
此時的董文平,可謂已經是旁人眼中非常豔羨的「寒門貴子」。然而,正所謂性格決定命運,董文平並不「安分」於眼前所擁有的這一切。在旁人眼裡,他似乎又有點「神經質」的「一根筋」,對於喜歡的事,不顧旁人的眼光,認準了,就要幹到底。而對於自己不喜歡的事,絕不勉強自己。
在學術之路上,包括後來的職業選擇,都可窺見這種性格帶給他的影響。
從武大畢業後,其實,童文平有三條不錯的擇業方向:去高校、醫院或者企業。但是,他一直痴迷於為自己博士後期間搭建的理論模型尋找科研平臺,「它的形態太龐大了,仍需要關鍵性的數據補充。」到了2018年,投遞簡歷仍沒有回音,他已經連續6年沒有穩定的收入。
直到,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到了杭州,機緣巧合最後選擇了在杭州一社區做一名社工。社工的工資並不高,這些年來,父親每月都自己為數不多的退休金匯給兒子,幫助他應對生活方面的經濟壓力。
如今的童文平就像身邊的同事一樣,每天忙著處理著社區的各種具體性事務,很多人並不知道他的博士後身份,鮮有人知道後,在驚訝之餘,會忍不住發一聲感嘆:真是太可惜,太屈才了!
不過,童文平對這份工作卻看得非常淡然:在實驗室一個課題可能要研究很久才能看出效果,但是在社區工作中,經常能很快就將老百姓的問題解決,快樂也來得更加簡單,自己的整體狀態也會跟著好起來。
一個頂尖985高校的博士後,最後做了一名社區的普通社工,到底值還是不值,也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不過,童文平對此有自己的理解,「無論是做科研還是做社工,它們都是有價值的,我也不是完全考慮錢,不會因為待遇改行,如果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平臺,也可以一直做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