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動態】喜訊!COCO期刊首個影響因子4.915,躋身全球同類期刊第七

2020-12-02 澎湃新聞

原創 中國複合材料學會 中國複合材料學會

喜訊!COCO期刊首個影響因子4.915,躋身全球同類期刊第七

在近日發布的最新期刊引用報告(JCR)中,由中國複合材料學會與Elsevier出版社合作開辦的國際期刊Composites Communications第一個影響因子為4.915,在SCI收錄的Materials Science: Composites類全球學術期刊中,排名第7。

COCO編輯團隊:

主編寄語:

周利民教授 中國複合材料學會副理事長

Composites Communications (CoCo)是Elsevier出版社與中國複合材料學會合作開辦的國際期刊。CoCo於2016年10月創刊,2017年被ESCI收錄,2019年被SCI收錄。在期刊團隊的齊心努力下,在各位同仁的大力支持下,2020年CoCo的第一個影響因子達到了4.915。我們編輯團隊感謝各位的關心,支持與厚愛!並衷心期待著繼續得到各位的支持與關愛,希望各位多投多刊CoCo,我們有信心讓CoCo明年更上一層樓。

編輯團隊EDITORS

U. P. Breuer, Institut für Verbundwerkstoffe GmbH, Kaiserslautern, Germany

T.X. Liu,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China

A. Mouritz, RMIT, Melbourne, Australia

H.-X. Peng,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China

CoCo期刊收稿範圍:

CoCo致力成為複合材料領域最好的快訊類(short communications/letters)期刊。特色為文章短而精(4-5 print pages),審稿周期短。

▶Composites Communications accepts manuscripts reporting creative concepts and new findings in design, state-of-the-art approaches in processing,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mechanics modelling. 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 fiber-/particulate-reinforced engineering composites, composites with outstanding physical, mechanical and fracture properties, and unique functions and thus significant application potential, such as biomimetic and bio-inspired composite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functional nano-composites for thermal management, energy harvesting and storage, composites for extreme service environments are encouraged.

▶ The journal also publishes mini-reviews that are short overviews written by leading scientists covering exciting and innovative topics of general interest to all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of composites.

▶Composites Communications accepts SHORT COMMUNICATIONS ONLY. The maximum length per article is 4-5 print pages, which is about 2000-2500 words plus 3-5 average size tables and figures in submitted manuscripts. Invited short reviews will normally be longer but do not exceed 10 pages.

期刊主頁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composites communications)。

期待您的投稿:

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coco/default.aspx

原標題:《【學會動態】喜訊!COCO期刊首個影響因子4.915,躋身全球同類期刊第七》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影響因子首破20!上海科技期刊躋身國際一流期刊陣營
    根據科睿唯安最新公布的201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JCR),誕生於上海的《細胞研究》以20.507的影響因子,創下中國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歷史新高,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誕生於上海的《細胞研究》的影響因子實現從2到20的跨越,創下中國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歷史新高,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 產業·動態丨影響因子首破20!上海科技期刊躋身國際一流期刊陣營
    圖片來源:《細胞研究》編輯部■ 誕生於上海的《細胞研究》的影響因子實現從2到20的跨越,創下中國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歷史新高,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同樣出自上海學術出版陣營的《納微快報》和《分子植物》影響因子雙雙突破12;《運動與健康科學》創刊八年即躋身世界體育學期刊第五;《光子學研究》在世界光學期刊中排名第十。
  • 【學會動態】熱烈祝賀學會期刊Cell Research影響因子首破20!
    【學會動態】熱烈祝賀學會期刊Cell Research影響因子首破20!(2019版)(Journal Citation Reports)顯示,由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卓越創新中心和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主辦的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影響因子為20.507,在Clarivate Analysis(科睿唯安)195種細胞生物學領域期刊中排名第7,亞太地區生命科學領域學術期刊中繼續排名第一。
  • 影響因子首破20!上海科技期刊躋身國際一流期刊陣營
    圖片來源:《細胞研究》編輯部■誕生於上海的《細胞研究》的影響因子實現從2到20的跨越,創下中國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歷史新高,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同樣出自上海學術出版陣營的《納微快報》和《分子植物》影響因子雙雙突破12;《運動與健康科學》創刊八年即躋身世界體育學期刊第五;《光子學研究》在世界光學期刊中排名第十
  • 我國自主創辦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超20
    本報訊 (見習記者陳妙然)國際權威機構科睿唯安近期發布的201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顯示,上海科技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20.507。據《解放日報》報導,這是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 【學會動態】學會期刊《Protein & Cell》2020年最新影響因子再創...
    【學會動態】學會期刊《Protein & Cell》2020年最新影響因子再創新高 2020-07-01 04: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雷射雜誌社期刊出版再創佳績 影響因子繼續領先同類期刊
    11月26日,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2010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中國雷射雜誌社出版的4本學術期刊獲得了業界認同。《光學學報》影響因子由去年的1.571上升到2.000,蟬聯物理類期刊第一名;總被引頻次達到3943次,由去年的第四名上升到第三名。
  • Wiley期刊的影響因子有所提高
    .於7月11日宣布其被收錄在Thomson ISI® 2011年期刊引用報告(JCR)中的期刊比例實現了連續增長。 「我們繼續見證了我們具有影響因子的期刊比例有所增長,我很高興看到對我們的編輯、學協會合作夥伴以及Wiley同事為期刊質量所付出的辛苦工作與奉獻的這種認可」,Wiley科學、技術、醫學與學術出版部高級副總裁兼執行董事Steve Miron說道。
  • (2016年) 最新SCI期刊影響因子排名
    第4-7位分別為Lancet,NATUREBIOTECHNOLOGY,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NATURE MATERIALS。 影響因子在一定程度上的確是一本雜誌質量高低的標準之一,並且能夠帶來科學以外太多的東西:教職、基金申請、學術影響力等。儘管很多學者批評過雜誌的影響因子,但是在發表論文時,他們仍舊是頂級雜誌的擁躉。
  • 上海《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首破20
    前不久,誕生於上海的《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突破20大關,創下我國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歷史新高,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同樣是「上海智造」的《分子植物》影響因子突破12,在植物科學領域研究類期刊中穩居第二,連續9年在亞洲同領域期刊中排名第一;《光子學研究》在世界光學期刊中躋身前十
  •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過20
    走出去」進入國際評價體系「走進去」擁有學術話語權「走上去」躋身頂尖之列 中國首次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上海正致力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在國際學術期刊界形成「上海樣本」樹立「中國標杆」 ■上海科技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20.507,這是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今年
  • 中國首次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
    ■上海科技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20.507,這是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今年,中國共有九種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超過10,「上海原創」期刊佔據1/3    ■
  • 【中國新聞網】中國自主創辦學術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首破20
    《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首破20。  2019版最新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CitationReports)於新近發布,其中,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和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共同主辦的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細胞研究》(CellResearch)影響因子為20.507,在ClarivateAnalysis(科睿唯安)195種細胞生物學領域期刊中排名第7,在亞太地區生命科學領域學術期刊中繼續排名第一
  • 中國自主創辦學術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首破20
    中新網上海6月30日電 (申海鄭瑩瑩)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30日發布消息稱,中國自主創辦學術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首破20。2019版最新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CitationReports)於新近發布,其中,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和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共同主辦的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細胞研究》(CellResearch)影響因子為20.507,在ClarivateAnalysis(科睿唯安)195種細胞生物學領域期刊中排名第7,在亞太地區生命科學領域學術期刊中繼續排名第一。
  • 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 中國科技期刊提升話語權
    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和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共同主辦的學術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20.507,在專業信息與分析服務機構科睿唯安195種細胞生物學領域期刊中排名第七,在亞太地區生命科學領域學術期刊中繼續排名第一。其影響因子已經超過多個《自然》和《細胞》旗下該領域內的高端子刊,學術水平躋身國際一流期刊之列。
  • 影響因子首次突破20!科技期刊「中國陣營」崛起
    (均期刊編輯部供圖)  影響因子首次突破20!據科睿唯安最新發布的2020期刊引徵報告(JCR),《細胞研究》,一本誕生於上海的原創科技期刊,以20.507的影響因子,創下中國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歷史新高。
  • 2020年體育科學SCI期刊影響因子報告
    一種期刊的影響因子,指的是該刊前二年發表的文獻在當前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數。從某種意義上講:一種刊物的影響因子越高,也即其刊載的文獻被引用率越高,一方面說明這些文獻報導的研究成果影響力大,另一方面也反映該刊物的學術水平高。因此,JCR以其大量的期刊統計數據及計算的影響因子等指數,而成為一種期刊評價工具。首先,我們總體看一下今年各大名刊的新形勢。
  • Light獲得首個影響因子:8.476,列光學類期刊第四位
    費城時間7月29日,湯森路透集團發布了2014年科技期刊引證報告(JCR 2013),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光:科學與應用》,以下簡稱Light)獲得了它自創刊以來的首個影響因子,8.476,在JCR收錄的82種光學類期刊中排名第4位。
  • 期刊影響因子的「含金量」
    理論上,一種刊物的影響因子越高,影響力越大,所發表論文傳播範圍也更廣。鑑於全球每個科研領域中都有大量專業期刊,如果有一個可靠的指標能告訴研究人員哪個期刊影響力更大,他們就能更高效地選擇在一個高質量平臺上發表科研成果。   但這又引申出一個現象,即許多科研機構、高校甚至學術同行越來越依賴影響因子來評判一篇論文甚至作者本身的科研水平,進而影響他們的職稱評定和獲取科研項目資助等機會。
  • 期刊影響因子的影響因素
    實際上,這些非「論文」的被引證頻次對影響因子的貢獻可能比較大(在某些生物醫學期刊中甚至超過10%),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某些期刊計算的影響因子與實際影響因子存在較大差異。4. 期刊中不同論文的被引次數差別很大,論文並不因為發表於高影響因子的期刊就一定能獲得較高的被引頻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