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東部時間11月15日晚19時27分,在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甘迺迪航天中心39A發射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再次創造歷史。
隨著SpaceX公司研發的「獵鷹9」火箭載著「龍」飛船順利發射升空,4名太空人被送入國際空間站的旅程也正式開啟。根據NASA的聲明,此次太空之旅創下多個「第一」。
「一段非常棒的旅程」
美東時間15日晚19時27分,SpaceX公司設計的「龍」飛船搭載「獵鷹9」火箭,在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準時點火升空,搭載4名太空人飛赴國際空間站。
「那是一段非常棒的旅程,」升空約一小時後,太空人邁克·霍普金斯(Mike Hopkins)向SpaceX任務控制中心表示,「大家非常開心。」
據美媒報導,在接下來的27個小時裡,「龍」飛船將通過一系列機載推進器點火,逐步提升軌道,從而實現在東部時間16日晚11點與國際空間站對接。
在這次頗受外界關注的發射任務執行之前,出現了不少小插曲:
首先,此次太空之旅原定於美國東部時間14日進行,但由於熱帶風暴的影響而推遲一天;
其次,SpaceX創始人馬斯克出現意外情況。馬斯克14日稱,自己「很有可能」感染了中等程度的新冠肺炎,出現輕微感冒等症狀,SpaceX和NASA立即展開接觸追蹤,確定馬斯克沒有接觸與太空人有過接觸的人;
第三,據NASA官員稱,在發射前不到兩小時,飛船出現意外情況:遭遇空氣洩漏現象,導致飛船壓力下降。不過,技術人員稱,他們進行了檢查,發射仍按計劃進行。
儘管遇到種種意外,太空人們早早嚴陣以待。他們身穿定製的白色飛行服,在NASA和SpaceX人員的陪同下,乘坐三輛白色特斯拉SUV,按計劃於當天下午抵達發射現場。
此次航天任務代號是「Crew-1」,參與的四名太空人是邁克·霍普金斯(Mike Hopkins)、維克多·格洛弗(Victor Glover)、香農·沃克(Shannon Walker)和日本太空人野口宗一(Soichi Noguchi)。其中,沃克和野口宗一都具有物理學背景。還有外媒注意到,這已經是野口宗一第三次進入太空,此前他曾於2005年乘坐美國太空梭、2009年乘坐俄羅斯聯盟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而野口宗一也成為第三位搭乘不同交通工具離開地球的人。
四名太空人將在國際空間站停留6個月,進行科學和維護工作,並將於2021年春天返回。太空人將進行各種實驗,包括研究微重力如何影響人類心臟組織。他們還將嘗試在太空中種植蘿蔔,以此為基礎進行研究如何在太空中種植食物,以支持太空探索任務。
在空間站的這段時間裡,太空人們將至少進行4次太空行走。其中一次,太空人將安裝科爾卡通信終端,將使他們能夠以家庭寬帶速度與地球上的科學家和家人聯繫。
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在這4名人員到達後,空間站將共有7名太空人,而之前一般為6人。
美國副總統邁克·彭斯出席了這次發射儀式,他表示,在川普總統的領導下,美國「重申了我們在人類太空探索方面的領導承諾」。
「當選」總統拜登則通過推特表示祝賀,稱這次發射「證明了科學的力量」。
創下多個「第一」
作為NASA商業飛行計劃的一部分,「Crew-1」任務是NASA和SpaceX將執行的第一個載人任務,後續還將執行更多飛行任務。
NASA官網稱,此次任務創下多個「第一」:是NASA認證的、為運輸機組人員設計的商業系統的首次飛行,意味著商業載人航天任務從研發階段轉向常規飛行階段;首次在美國商業宇宙飛船上搭載四名國際太空人;空間站長時間探險人員規模首次從六名增加到七名,這將增加可供研究的時間;這是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首次批准人類軌道太空飛行發射。
在「Crew-1」任務執行之前,今年5月,「龍」飛船進行了一次測試任務,首次開始載人試飛,將兩名美國太空人送往國際空間站。這是繼2011年太空梭項目結束後,NASA9年來首次從美國本土執行載人航天任務。在此之前,美國太空人不得不搭乘俄羅斯聯盟號宇宙飛船進入軌道,還需要支付高額費用。今年8月,「龍」飛船搭載兩名美國太空人安全返回地球。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此次任務對NASA和SpaceX來說,是一個裡程碑式的任務。對SpaceX來說,這是其第一次全面載人任務,SpaceX根據NASA的商業乘員計劃開發了「龍」飛船,這也是NASA歷史上首次將新型載人太空飛行器的大部分設計、開發和測試交給私營企業。
對NASA來說,這是以此為基礎,能在未來數年,幫助國際空間站保持充足工作人員數量的希望。NASA稱,這次飛行,是火箭和載人飛船系統的第一次「操作」任務,它代表了商業開發太空飛行器的新時代——太空人前往近地軌道的常規旅行將由商業供應商進行。除此之外,NASA還提到,本次任務更加節省成本。
除了SpaceX,NASA還和波音公司籤訂相關協議,旨在擺脫對俄羅斯火箭的依賴,憑藉自己的力量將太空人送入太空。NASA希望,能夠利用這些新機會,為其登月計劃、火星計劃積蓄力量。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