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封偉團隊在長壽命室溫磷光氟氮雙摻雜碳量子點領域取得...

2020-12-05 天津大學新聞網

 

本站訊 近日,天津大學材料學院封偉教授團隊製備具有自保護超長室溫磷光性能的氟氮雙摻雜碳量子點FNCDs)。研究成果2018725Self-protective Room-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 of Fluorine and Nitrogen Co-doped Carbon Dots」為題在線發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雜誌上,論文第一作者為博士生龍鵬。

這種氟氮雙摻雜碳量子點表現出優異的螢光pH穩定性和自保護室溫磷光pH響應性室溫磷光壽命在強鹼性環境下達到1.21秒。用氟氮雙摻雜碳量子點的水分散液製備的墨水可以通過商業噴墨印表機將設計的複雜圖案文字等加密信息列印在濾紙上待其乾燥後在紫外燈下發射出強烈的固態藍色螢光,移去紫外燈後會發射出自保護綠色磷光。因此,基於氟氮雙摻雜碳量子點隱形墨水可被應用於信息記錄/讀取、防偽和隱寫術領域。同這種雙元素共摻雜技術為室溫磷光材料的設計和應用提供了新思路。

室溫磷光碳量子點具有高光穩定性、低毒性、生物相容性好、低能耗的製備過程等優勢,使其在高信息安全領域具有非常潛在的應用價值。特別是自保護的室溫磷光碳量子點有以下幾點優勢:1、無需考慮基質輔助的氧隔離層就可以實現室溫下高效磷光發射;2、外界刺激可以直接作用於裸露的碳量子點,有利於設計具有外界刺激響應性的磷光傳感器;3、可以通過噴墨列印技術實現複雜的圖案設計;4、磷光性能可以實現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的高安全信息保護。但是目前報導的絕大多數基於碳量子點的室溫磷光材料中,需將碳量子點嵌入到基質中才能獲得室溫磷光發射現象。如何實現碳量子點的自保護磷光性能仍然存在巨大挑戰。

據了解,發光隱形材料,特別是室溫磷光材料,具有長發光壽命和獨特的單線態-三線態躍遷等優異特徵,且其磷光發射可以消除短壽命的螢光和光散射背景,能起到非常顯著的加密效果,是光子加密信息的重要載體。其在信息安全領域廣泛應用,具有非常高的經濟價值,因而引起了科學家的極大研究興趣。

 

  氟氮雙摻雜碳量子點及其在信息安全中的應用


天津大學封偉團隊長期致力於氟化碳納米材料的開發,近年來在氟化碳納米管(Chem. Eng. J., 2018, 349 756; J. Power Sources, 2011, 196, 2246; Electrochim. Acta, 2013, 107, 343)、氟化石墨烯(Adv. Sci., 2016, 1500413; Chem. Commun., 2018, 54, 2727; J. Mater. Chem. C, 2018, 6, 6378; Carbon, 2017, 116, 338; J. Power Sources, 2016, 312, 146; Nanoscale, 2014, 6, 2634; J. Mater. Chem. A, 2015, 3, 23095)和氟化碳量子點(Adv. Funct. Mater., 2018, ;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9, 43, 37981; RSC Adv., 2017, 7, 2810; Nanoscale, 2014, 6, 13043)等材料的研究和設計上取得了一系列的原創性成果。

 

論文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pdf/10.1002/adfm.201800791

天津大學FOCC實驗室供稿)

 

相關焦點

  • 科技日報:他在微觀世界點亮碳的黑
    一群造夢者正在為之努力,他們就是天津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封偉及其帶領的「夢之隊」。這是一群「碳」究者,在封偉的帶領下,他們曾成功讓碳材料對光敏感,點亮了那個原本的「黑暗世界」。最近,封偉團隊製備出具有自保護超長室溫磷光性能的氟氮雙摻雜碳量子點,相關論文於近日在線發表在《先進功能材料》雜誌上。
  • 鄭州大學在水溶液中碳納米點磷光發射研究取得新進展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樹華 通訊員 楊明日前,鄭州大學物理學院青年教師劉凱凱博士、單崇新教授團隊在水溶液中碳納米點磷光發射研究取得新進展。鄭州大學為第一單位,物理學院博士生梁亞川為第一作者,生命科學院苟閃閃為共同第一作者,物理學院劉凱凱博士、單崇新教授,生命科學院高豔鋒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
  • 天津大學科研團隊純有機室溫磷光研究取得新突破
    本站訊(通訊員 高寧)近日,天津大學分子聚集態科學研究院楊傑博士等在純有機室溫磷光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在Cell Press旗下材料旗艦期刊《Matter》在線發表,題為「Förster能量轉移:一種開發刺激響應性室溫磷光材料的高效途徑及其應用」。
  • 鄭州大學物理學院在水溶液中碳納米點磷光發射研究取得新進展
    我院在水溶液中碳納米點磷光發射研究取得新進展從遠古時期神農氏的「夜礦」,到《搜神記》記載的「純白而夜光,可以燭室」的隨侯珠,再到春秋戰國時代的「懸黎」和「垂棘」之璧,「晝視之如星,夜望之如月」的夜明珠的傳說和神奇故事在人類歷史文獻中屢見不絕
  • 南開劉育課題組:協同策略實現固態超分子高產率長壽命室溫磷光
    室溫磷光材料由於其獨特的光物理性質被廣泛的應用於生物成像、信息加密和光電材料等領域,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其中,純有機室溫磷光材料來源豐富,易於衍生,兼容性好,因而備受青睞。但是純有機分子的弱自旋耦合導致其磷光量子產率很低,而多途徑的非輻射躍遷和猝滅使得很難實現長壽命。
  • 寧波材料所碳基納米發光材料室溫長壽命發射調控與應用研究獲進展
    室溫長壽命發光材料由於特有的發光過程而被廣泛應用於新一代光電器件、光學防偽、化學/生物傳感、時間分辨成像等領域。然而在過去幾十年中發展起來的室溫長壽命發光材料(主要包括有機小分子、過渡金屬配合物和稀土基長餘輝材料)普遍具有製備純化過程繁雜、需要昂貴的原料、潛在的生物毒性或苛刻的長壽命產生條件等缺點。
  • 寧波材料所碳基納米發光材料室溫長壽命發射調控與應用研究獲系列...
    室溫長壽命發光材料由於特有的發光過程而被廣泛應用於新一代光電器件、光學防偽、化學/生物傳感、時間分辨成像等領域。然而在過去幾十年中發展起來的室溫長壽命發光材料(主要包括有機小分子、過渡金屬配合物和稀土基長餘輝材料)普遍具有製備純化過程繁雜、需要昂貴的原料、潛在的生物毒性或苛刻的長壽命產生條件等缺點。
  • 丁古巧團隊Small:全面總結碳基量子點固態發光領域研究進展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以碳點和石墨烯量子點為代表的碳基量子點(CQDs),是一類具有獨特性能的光致發光材料。溶液狀態下高性能CQDs的結構設計與製備已獲得了巨大突破。相比之下,聚集態下CQDs的光致發光性能調製與機理探索是近年來該材料的研究熱點與難點。
  • Chemical Science天津大學:分子二聚體在純有機室溫磷光 (RTP) 中的作用
    近日,天津大學分子聚集態科學研究院研究團隊在英國皇家化學會旗艦期刊Chemical Science上發表論文Persistent organic
  • 三線態激子在室溫磷光方面的應用
    有機室溫磷光(RTP)分子產生的激子具有長距離遷移的能力,可增加自由電荷產生的機率,其在光電應用領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然而,要獲得高效磷光和長壽命的有機RTP材料仍然面臨巨大挑戰。主要原因在於:(1)發光過程一般涉及到從短壽命(納秒)自旋允許的單線態激子向長壽命(微秒)自旋禁止的三線態激子的轉換;(2)三線態激子對氧氣和溫度極其敏感,因此需要嚴苛的環境條件,包括超低溫、惰性氣氛、特定的主體基質和設計晶體等。相比之下,無機餘暉材料由於獨特的激子躍遷過程,使其顯示優越的發光效率和長的壽命(可以天或月為單位)。
  • 【材料】外消旋化增強有機室溫磷光
    近年來,有機室溫磷光(RTP)材料因在光電器件和生物電子學等方面的潛在應用而備受關注。
  • 中國科學家合成高效長壽命有機室溫磷光分子
    新華社華盛頓10月14日電(記者林小春)從生物成像、光學記錄到防偽系統,純有機磷光材料在諸多高新科技領域有著誘人的應用前景,但在室溫下實現高效純有機磷光發射是一個極大的挑戰。中國科學家近日報告說,他們設計併合成了一系列有機室溫磷光分子,它們都兼具高效率和長壽命的優異特性。
  • 天津大學封偉團隊在帶隙可調的新型鍺矽基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研究...
    近日,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在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的可控制備和帶隙調控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在理論計算和結構設計的基礎上,採用-H/-OH封端二元鍺矽烯,首次獲得了具有帶隙可調控的二維層狀鍺矽烷(gersiloxene)。
  • AFM:水相長壽命有機室溫磷光納米晶組裝體
    有機室溫磷光(RTP)由於分子結構多樣、發光壽命長、毒性低等特點在光電、傳感及生物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有機化合物激發單重態系間竄越到三重態以及三重態輻射躍遷回到基態(磷光)的過程自旋禁阻,因此室溫下很難觀察到有機化合物的磷光。
  • 華中科技大學朱錦濤團隊在室溫長餘輝發光材料及指紋成像方面取得...
    然而,絕大多數有機分子僅僅在聚集態(如晶體)或者需要摻雜在特殊的主體中才能發揮出室溫長餘輝發光,主要原因是分子在聚集態中可以實現分子間的電子耦合,進而通過系間穿越(ISC)敏化三重激發態。為了實現有機分子在無定型狀態下的長餘輝發光,華中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朱錦濤教授團隊與武漢國家光電研究中心朱澤策博士合作構建了一種存在分子內電子耦合作用的有機小分子(CzDPS)(見圖1)。
  • 東北林業大學團隊:設計纖維素納米晶雜化薄膜實現圓偏振室溫磷光
    近期,東北林業大學劉守新教授、李偉副教授與哥廷根大學張凱教授合作,通過纖維素納米晶(CNCs),聚乙烯醇(PVA)和碳量子點(CDs)的共組裝得到雜化手性光子膜,實現了CPL和CPRTP的雙發射。通過調節雜化膜中CNC / PVA的比例,實現可調的光子禁帶(PBG),從而產生可調的CPL,具有可逆的CPL手性,可調製的CPL波長和高不對稱因子(glum),最高可達-0.27。
  • JMCA 天津大學封偉、馮奕鈺團隊:基於太陽熱能循環利用的溫度控制技術
    來源 | 天津大學            編輯 | 化學加近日,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和馮奕鈺研究員再次在光熱溫度控制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成功製備了集太陽熱吸收、穩定存儲與可控輸出於一體的偶氮苯/石墨烯雜化燃料膜
  • 華東理工大學在有機室溫磷光水凝膠材料研究領域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的馬驤教授團隊在有機室溫磷光材料領域連續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分別在線發表於化學領域國際著名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 腫瘤成像新突破,劉育團隊在水中純有機室溫磷光上取得新進展
    純有機室溫磷光(RTP)由於其壽命長、Stokes位移大、有三線態參與等優點,在有機發光二極體、數據安全、傳感和生物成像等方面被廣泛應用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關注。更重要的,RTP易於與細胞器中的自發螢光和背景螢光區分開,因此有望在體內提供許多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