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猜想:推動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之一

2020-11-30 環球網

轉播到騰訊微博

數學發展到今天,既枝葉繁茂又根深蒂固;其每個分支都有自己的基本問題。但就整個數學而言,最最根本的莫過於「數」。回答數是什麼的問題,應該說是數學家們最為根本的目的。美籍德國數學家理查·科朗特曾說過:「數是近代數學的基礎。雖然希臘人曾把點和線等幾何概念作為他們的數學基礎,但所有的數學命題最終都應歸結為關於自然數1、2、3……的命題。這一點已變成了現代數學的指導原則。」

關於數,人們曾提出過許許多多的問題,有的已經獲得解決,有的至今依舊是謎,我們習慣上稱其為「猜想」(也稱猜測、假設、問題等)。為了將其破解,一代代、一批批數學家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極大地革新並豐富了數學的內容與方法。對於數學猜想之於數學發展的作用,德國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卡爾·高斯有言:「若無某種大膽果敢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識進展的。」數學知識的進展往往會促進科學的發展,乃至喚起科學的革命。可以說,數學猜想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之一。

數學猜想是根據已知條件的數學原理對未知的量及其關係的似真推斷,它既有邏輯的成分,又含有非邏輯的成分,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很大程度的假定性。這樣的假定性命題是否正確,尚需通過驗證和論證。雖然數學猜想的結論不一定正確,但它作為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是科學發現的一種重要方法。數學猜想由前提和結論兩部分組成。它以已有的部分事實和正確的數學知識(公理、定理、公式等)為前提,以在前提的基礎上作出的假定性的判斷為結論。

數學猜想有的被驗證為正確的(如費馬猜想、卡塔蘭猜想、龐加萊猜想等),並成為定理;有的被驗證為錯誤的(如歐拉猜想、馮·諾伊曼猜想等);還有一些正在驗證過程中(如黎曼假設、孿生素數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等)。可以說,數學猜想的解決對於數學發展所帶來的影響,不僅在於猜想本身的被證明或證否,解決數學猜想過程中所採用的創新研究方法,也是數學發展的重大影響因子。

數學猜想一般都是經過對大量事實的觀察、驗證、類比、歸納、概括等而提出來的。這種從特殊到一般,從個性中發現共性的方法是數學研究的重要動力。數學猜想的提出與研究,生動地體現了辯證法在數學中的應用,極大地推動了數學方法論的研究。此外,數學猜想往往成為數學發展水平的一項重要標誌:費馬猜想產生了代數數論;龐加萊猜想有助於人們更好地研究三維空間;哥德巴赫猜想促進了篩法和圓法的發展,尤其是發現了殆素數、例外集合、小變量的三素數定理等;黎曼假設使素數定理得到證明以及橢圓曲線技術應用於加解密、數字籤名、密鑰交換、大數分解和素數判斷等;四色問題通過電子計算機得以解決,從而開闢了機器證明的新時代。從這個意義上講,數學猜想不僅是一顆顆「璀璨豔麗的寶石」,而且是一隻只「能生金蛋的母雞」。

數學猜想是以一定的數學事實為根據,包含著以數學事實作為基礎的可貴的想像成分;沒有數學事實作根據,隨心所欲地胡猜亂想得到的命題不能稱之為「數學猜想」。數學猜想通常是應用類比、歸納的方法提出的,或者是在靈感中、直覺中閃現出來的。例如,中國數學家和語言學家周海中根據已知的梅森素數及其排列,巧妙地運用聯繫觀察法和不完全歸納法,於1992年正式提出了梅森素數分布的猜想(即周氏猜想)。

數學猜想成千上萬。年年都有不少猜想被提出,也有不少猜想被破解。還有一些重量級的猜想,讓數學家們絞盡腦汁,但迄今尚未被破解;要想破解它們,不僅需要紮實的數學基礎、過人的思維能力和頑強的拼搏精神,還需要對前人所做種種嘗試的系統了解。學界有個說法:全世界適合去攻克這些猜想的人不超過100個,那都是具有百分百天賦的數學家。因此普通數學愛好者不要盲目求解,否則就會做「無用功」。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2000年3月,英國費伯出版社和美國布盧姆斯伯裡出版社宣布了一條消息:誰能在兩年內破解哥德巴赫猜想,可以得到100萬美元的獎金。其實這兩家出版社是為了給希臘作家阿波斯託洛斯·佐克西亞季斯的小說《彼得羅斯大叔和哥德巴赫猜想》做宣傳而作出這一決定的;這難免給人一種譁眾取寵之感。雖然全球有不少人(幾乎是民間數學愛好者)聲稱已破解這一謎題,但迄今為止還沒有人能解開此謎。順帶一提,秘魯數學家哈拉爾德·赫爾弗戈特最近在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宣稱:證明了一個「弱哥德巴赫猜想」,即「任何一個大於7的奇數都能被表示成3個奇素數之和」。 其證明是否成立,還有待專家考證。

2000年5月,美國的克雷數學基金會在巴黎法蘭西學院宣布了一件被全球媒體炒得火熱的大事:對7個「千年數學難題」的每一個懸賞100萬美元,限期為100年;附加的條件是,相關的論文必須在世界性的專業雜誌發表,在兩年內如無異議才發給獎金。這7個難題都是關於數學基本理論的,但它們的解決將對數學理論的發展和應用的深化產生巨大推動。這些難題分別是:BSD猜想、NP完全問題、霍奇猜想、龐加萊猜想、黎曼假設、楊-米爾斯理論和納衛爾-斯託可方程。德國數學學會(DMV)理事長哥內託·施特洛特認為,別說100萬美元,就是1億美元的重賞也未必會加快難題的解決。真沒想到俄羅斯數學家格裡戈裡 佩雷爾曼於2003年就破解了龐加萊猜想,但這位對名利不感興趣的天才拒絕了領賞,另外他還拒領有「數學諾貝爾獎」之稱的菲爾茨獎。

美國數學學會(AMS)今年6月向外界宣布,如果有人能破解比爾猜想,那麼美國得州銀行家安德魯·比爾將獎勵給這個人100萬美元。比爾是一名自學成才的數學家。1993年,比爾在研究了費馬猜想後,提出了自己的猜想,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他在1997年出資成立了比爾獎金,獎勵給能破解比爾猜想的人,當年的獎金為5000美元,隨後金額逐漸提升。AMS將以信託形式持有這筆獎金,一旦有人能夠提供證明或是反例,並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同行評審的雜誌上,在兩年內無異議,就可以拿到這筆獎金。AMS發言人麥可·布倫稱,該猜想比另一個與之相關的費馬猜想更難解決,後者經過300多年才被英國數學家安德魯·懷爾斯證明。

數學猜想無論是重量級的還是輕量級的,是有賞的還是無賞的,都能夠強烈地吸引人們全身心投入,積極開展相關研究,從而強力推動數學發展。數學猜想之所以引人入勝,是因為即便依賴超級電子計算機等現代數學研究工具,也未必能夠解決。例如,黎曼假設如今靠計算機已經驗證了10萬億次以上,一個反例都沒有,但對於這一猜想的幫助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等於0;因為計算機能做的也只有無限制的驗證,而無法實現嚴格的推導過程。

數學既是關於已知的,又是關於未知的。數學猜想架起了從已知到未知的橋梁;而破解數學猜想,正是數學家們一直在追求的目標。最後,引用德國數學家大衛·希爾伯特的一句名言來結束本文:「我們必須知道,我們必將知道。」(張濤)

作者:張濤 日本京都大學博士後

相關焦點

  • 數學猜想的意義所在
    中國日報網10月31日電 最近全球有多名學者聲稱證明了黎曼假設,而黎曼假設是當今世界最著名、最重要的數學猜想。不少專家學者認為,這一猜想一旦被證明成立,它將對數學乃至科學的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可以說,數學猜想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之一。
  • 數學猜想:數學獨特魅力的一種體現
    8年前,他曾用長達500多頁的4篇論文,聲稱自己證明了abc猜想,引發學術界大討論,然而很少有人能夠理解他的這項工作。abc猜想是數學中最大的開放性問題之一,它表現出了整數加法和乘法間深刻的聯繫;很多著名的數學猜想和定理都基於它問世,這使得該猜想備受青睞。這回望月新一的證明過程即將出版,再度引起了人們對數學猜想的關注和重視。
  • 「破解」黎曼猜想:數學中沒有「不可知」
    因此數學家不斷挑戰黎曼猜想的極限。不僅如此,對黎曼猜想的研究也促進了相關學科的蓬勃發展。人們發現,黎曼猜想甚至和一些複雜的物理現象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這更增添了黎曼猜想的重要性與神秘性。  據稱,當代數學中大約有1000條以上的數學命題是以黎曼猜想 (或其推廣形式)為前提的。
  • 世界七大數學難題之一 中國科學家破解龐加萊猜想
    據新華社北京6月3日電國際數學界關註上百年的重大難題——龐加萊猜想,近日被科學家完全破解。哈佛大學教授、著名數學家丘成桐3日在中國科學院晨興數學研究中心宣布,在美、俄等國科學家的工作基礎上,中山大學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數學家、清華大學兼職教授曹懷東已經徹底證明了這一猜想。
  • 數學中最著名未解難題之一!「黎曼猜想」證明尚待檢驗
    參考消息網9月26日報導英媒稱,儘管有人聲稱可以證明,但「黎曼猜想」可能仍未被解決。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9月24日報導,數學中最著名的未解難題之一可能仍未被解決。在9月24日的海德堡國際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獲獎者論壇上,退休數學家麥可·阿提亞發表了其所謂的證明「黎曼猜想」的思路。他的同行們在近160年的時間裡都未能證明「黎曼猜想」。阿提亞說:「證明『黎曼猜想』會讓你成名。如果你已經成名,那就會臭名遠揚。沒人相信有人能證明『黎曼猜想』,因為它太難了。還沒有人能證明它,所以現在為什麼你能呢?當然,除非你有了一個全新思路。」
  • 數學:從猜想開始
    但是從這個猜想兩次被列入「世紀難題」的範疇卻仍然是「猜想」的事實,就不難想到它對數學家提出的挑戰有多麼嚴峻。 不過,雖然黎曼猜想並沒有被證明,卻不妨礙數學家使用黎曼的發現。目前已經有超過1000個數學命題是以黎曼猜想或者它的推廣形式為基礎,也就是說數學家在提出這些命題的時候,已經假定黎曼猜想成立。由此可見,黎曼猜想的證明也將最終夯實這些命題存在的根基。
  • 龐加萊猜想的數學江湖
    《科學時報》記者王丹紅正在為周五出版的報紙編版。電話響了,那一端是晨興數學中心的李小凝。當年,他曾是陳景潤的秘書。如今,是晨興中心的辦公室主任。「丘成桐先生想要宣布,兩名中國數學家完全破解了世界著名的數學難題龐加萊猜想。你能不能幫個忙,過來一下?」…………2006年,中國數學史上,註定是一個有紀念意義的年份。
  • 關於世界數學三大猜想之一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解答
    他的數學經歷:小升初考試時,算術得了滿分;入伍後,曾在成空第13團21營給戰士們講三角函數和複數課;讀軍校時,數學成績是全班107名學員當中最好的;在成空混成11旅教導隊上過專業課、物理課和數學課;考研時數學考的分最高;考博時數學竟得了70分(滿分100,40夠);能講初中數學和高中數學;能講《高等數學》、《工程數學》和《考研數學1~3》;講過1~9年級奧數。
  • 現代數學七大難題之一——黎曼猜想
    這篇只有短短八頁的論文就是黎曼猜想的「誕生地」。黎曼那篇論文所研究的是一個數學家們長期以來就很感興趣的問題,即素數的分布。素數又稱質數。質數是像2、5、19、137那樣除了1和自身以外不能被其他正整數整除的數。
  • 世界七大數學難題之一彭卡萊猜想可能得到破解
    美聯社報導,一名性情古怪很不願意出頭露面的俄羅斯數學家別雷曼(perelman),可能解決了號稱世界七大數學難題之一的彭卡萊猜想。亨利·彭卡萊是法國著名的數學家,他在100年前即1904年提出關於多維空間曲面的一個猜想,至今沒有人能破解。
  • 數學猜想的羅生門
    然而,這位聰明的希臘拓撲學家,卻折在了龐加萊猜想的證明上。在普林斯頓大學流傳著一個故事。直到1976年去世前,帕帕仍在試圖證明龐加萊猜想,臨終之時,他把一疊厚厚的手稿交給了一位數學家朋友,然而,只是翻了幾頁,那位數學家就發現了錯誤,但為了讓帕帕安靜地離去,最後選擇了隱忍不言。這一時期拓撲學家對龐加萊猜想的研究,雖然沒能產生他們所期待的結果,但是,卻因此發展出了低維拓撲學這門學科。
  • 英國「數學教父」逝世:曾宣稱證明黎曼猜想
    自艾薩克·牛頓年代以來,他在上世紀60年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完美地將物理學和數學結合在一起。上世紀90年代,阿蒂亞曾擔任英國倫敦皇家學會主席,目前皇家學會發布了訃告,但並未提供阿蒂亞死亡的詳細情況。阿蒂亞生前曾任受丁堡大學數學學院的榮譽教授。
  • 科學猜想與科學幻想的區別
    科學猜想與假設是科學研究中的重要環節,科學猜想與假說是通向真理的橋梁。大科學家牛頓有句名言:「沒有大膽的猜想,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發現和發明」。任何一個科學學說的提出,任何一個科學理論的產生,都是科學家在已有的科學知識的基礎上,首先提出猜想或假設,最後通過實驗予以驗證的。
  • 數學的未來,還有發展空間嗎?
    某些情況下數學證明取代了其他科學中的觀察和實驗的地位——就是說,數學通過證明來避免被個人的聰明引向歧路,避免因為喜歡而相信並不真實的東西。顯微鏡的發明不能取代生物學實驗,計算機也代替不了數學證明。我們在學科的類比中看到,計算機強化了證明的技術手段,但是沒有改變邏輯的一貫性,從已知的定理導出新的定理,而推導的路線應該經得起專家嚴格的審查。
  • 加速動力轉換,推動青海經濟高質量發展
    保持中高速增長,但增速有所回調,這是我省以生態保護優先協調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有舍有得,轉型再造的必然結果。  「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實效」這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八項重點工作之一。  咬定青山不放鬆,要速度更要質量。
  • 浙大學者在國際數學領域頂級刊物上解碼一個著名猜想
    近日,浙江大學數學科學學院葉和溪研究員與合作者在國際數學領域四大頂級刊物之一Annals of Mathematic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Uniform Manin-Mumford for a family of genus 2 curves的學術論文。代數曲線上的有理點和撓元是數論、算術幾何學家非常關心的對象。
  • 世界三大數學難題之一:哥德巴赫猜想——我國數學家有建樹。
    哥德巴赫猜想是近代世界三大數學難題之一,它的魅力在於徵服了世界所有的數學家,很多數學家一生都在致力於破解這個難題。1742年,哥德巴赫給著名數學家歐拉寫了一封信,哥德巴赫在信中提出了這樣一個猜想:任意一個大於2的整數都可以寫成三個質數之和。
  • 【中國科學報】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20年:
    「從陳景潤關於哥德巴赫猜想的工作到田野關於同餘數與橢圓曲線BSD猜想的工作,這些成果都是處於國際的前沿。」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樂說。  「這裡是數學的樂園,它有著輝煌的歷史、驕人的地位,目前正處於蓬勃發展的時期。」中國科學院院士席南華說。  「數學與交叉科學研究意義深遠、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促進數學與系統科學為國家服務,責任所在、力所能及。」
  • 陳景潤至死沒能證明哥德巴赫猜想,那他還有其他數學成果嗎?
    陳景潤作為一名數學家,他的成就可謂是家喻戶曉,不少孩子從小就從父母、老師那裡得知了這一名字,對於他點著煤油燈在狹小的屋子裡,單靠紙筆就算出重大數學成果的事跡更是耳熟能詳,作為建國後較早一批的科學工作者,陳景潤當時所處年代條件較為艱苦,國家尚在建設當中,甚至溫飽還沒解決,對於數學方面的研究也不能提供足夠的支持,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陳景潤卻在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上邁進了一大步
  • 俄數學家獲世界數學最高獎-破解七大難題之一—龐加萊猜想
    俄羅斯科學院聖彼得堡斯蒂克洛夫數學研究所的數學家格裡戈裡•斐裡曼,將在8月22日於西班牙馬德裡舉行的第25屆世界數學家大會上,獲得世界數學最高獎———菲爾茲獎。   據稱,國際數學聯盟一致認為,斐裡曼成功破解了「世界數學七大難題之一的龐加萊猜想」。英國《衛報》甚至驚嘆,斐裡曼可能是本星球最聰明的人。斐裡曼就職於俄羅斯科學院聖彼得堡斯蒂克洛夫數學研究所,多年來一直從事對「龐加萊猜想」的研究。1992年11月,他的研究報告首次公開就引起了國際數學界的關注,多位世界知名數學大師曾與其探討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