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在24℃時是固態,但將巧克力升溫至37℃時,它完全融化。然而,當完全融化的巧克力從37℃降溫到24℃時卻不能凝固,要繼續降溫到10℃左右才凝固。這一現象到底是什麼原理?
日前,電子科技大學兩名男生(現在已經讀研一),用巧克力和桌球設計了一個簡單的實驗,破解了巧克力「相變」中的「滯後現象」。而這一現象,對於巧克力行業的生產來說影響不小,不僅會影響巧克力的保存,還會影響其口感。
事情要從2014年說起,當時,該校應用物理專業的任瑞龍和逯群峰共同參加2014年中國大學生物理學術競賽,在競賽中遇到一道題丟了分,內容是「巧克力相變中的滯後」。「當時我們解這道題沒有理論支持,僅僅只有實驗,因此只得了很低的分數。」任瑞龍回憶,由於比賽的時間和場地限制,沒有太多時間研究,而且找不到理論支撐。比賽結束後,他和逯群峰就開始著手研究這一難題,「高難度和趣味性激發了我們的鬥志」。
他們的實驗器材異常簡單,僅用了巧克力、桌球、恆溫水浴箱等常見器具。任瑞龍說:「一個月內,我們熬掉了20多盒巧克力。這個實驗看似簡單,卻很耗時,幾乎半天的時間才能出一組數據。」
2015年3月,在指導老師的鼓勵和幫助下,他們開始著手撰寫研究論文。最終,論文在經歷了40多遍修改後出爐。2015年12月9日,論文在《歐洲物理雜誌》上發表。記者從川內高校了解到,《歐洲物理雜誌》是國際公認的物理教學研究高水平期刊之一,也是為數不多的被SCI收錄的教學研究高水平期刊之一。
想看到更多這類內容?去APP商店搜,天天都有小歡喜。IT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