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數量關係
最新的研究揭示,不管捕食者的體重如何,大約10000公斤的獵物才能維持90公斤捕食者的生存。這個普遍法則可以幫助研究者預測各種食肉動物的種群密度,種群密度是識別不斷減少的受保護食肉動物物種的重要因素。植物和動物的種群密度被認為是與植物和動物的個體大小有密切關係:個體越小的需要的能量越少,因此理論上在有限資源的地區可以存活更多的個體。
-
處在食物鏈越頂端,種群數量越少?為什麼人類卻有70億人口呢?
然而,處在食物鏈頂端的獅子、老虎,以及各種猛禽不用擔心被吃掉,但是它們的數量往往少得可憐,經常成為瀕危物種。一種簡單的解釋是,這些猛禽和猛獸的繁殖能力太弱了。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這些站在食物鏈頂端的大型動物,沒有競爭對手,繁殖能力反而更弱呢?
-
深海魚類數量是預計的十倍 海洋生態系統更穩定
中國網2月9日訊 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2月7日報導,生活在深海中層(400至700米深處之間)的魚類,被認為是生物圈中數量最多的物種。現在,一組高級科學研究委員會(CSIC)的研究人員發現,這些脊椎動物的數量是原先估計數量的10倍。卡洛斯•杜阿爾特是該研究小組的一名成員,也是西班牙工程「馬拉斯皮納」(Malaspina)的推動者。
-
為什麼非洲獅沒有天敵數量卻很少?食草動物天敵多,數量卻很多?
因為在地球上,任何一種生物想要生存繁衍後代,都必須有足夠的食物來作為支撐,在食物匱乏的情況下,或者自身種群的生存都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還談何繁衍後代,就算繁育了後代,那麼後代的死亡率也會非常高,這就直接制約了一個物種的數量。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作為頂級食肉動物為何會受到食物(能量)的制約?
-
鸚嘴魚靠「害羞」逃脫捕食者的追捕
獅子魚這個新的捕食者沒有敵人且長有毒刺,這種優勢使它們得以大肆繁殖不受阻礙,而這嚴重影響了巴哈馬珊瑚礁魚類,特別是小型魚類。一開始本地的物種並不認為它們是威脅,因此入侵的掠食者常常利用它們這一無知而大肆繁衍。但是據推測,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量捕食活動很有可能會給予被捕食者強烈的選擇壓力,從而使他們對新來物種產生恐懼。
-
大型動物快滅絕了,人類成為自然界"超級捕食者"
人類文明程度越高,大型動物的繁榮程度就越低,因為我們總在捕殺大型哺乳動物,減少我們所看到的大陸動物種群數量。猛獁、長毛犀牛、地懶都已消失滅絕,在殺戮這些大型動物的過程中,剛開始我們以欣賞的方式重塑這個世界,現在我們開始逐漸擔憂該過程對地形環境產生的重要影響。
-
捕食者的痛,動物界「刺頭」盤點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大阪市立大學老白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自然界中捕食者捕食獵物,獵物躲避捕食者,一切的弱肉強食如同人類社會中的柴米油鹽一樣普通。擁有尖牙厲爪的捕食者總給人以欺凌弱小的感覺,不過也有那麼幾位「刺頭」,連強大的捕食者也不敢輕易招惹。
-
為什麼珍稀動物越保護越少?一個回答讓你腦洞大開!
人要吃小雞,鷹也要吃小雞,鷹多吃一隻小雞,世界上的小雞就少一隻,人多吃一隻小雞,世界上的小雞就會多一隻;海獅要吃三文魚,人也要吃三文魚,海獅多吃一條三文魚,三文魚就少一條,但人為了吃三文魚,他們就會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栽培養育三文魚,結果人要吃的三文魚越多,三文魚的數量就越多
-
大型動物快滅絕了,人類成為自然界超級捕食者
人類活動對哺乳動物產生一定的威脅,尤其是人類大肆捕殺大型動物,使得較小、易遭受攻擊的物種不斷地改造地形環境,同時,人類也逐漸成為自然界的「超級捕食者」。人類文明程度越高,大型動物的繁榮程度就越低,因為我們總在捕殺大型哺乳動物,減少我們所看到的大陸動物種群數量。
-
紅原雞隨即消失在了南部野外,成了捕食者和疾病的受害者
然而,發出的紅原雞似乎隨即就消失在了南部的野外,成了捕食者、天氣、疾病的受害者。回到美國後,幫普在他生命最後的十年裡遊走於各州的解化場所之間,與狩獵部門管理人員對抗,需求也變得愈發急切。批評者們從保護角度出發,對他吹毛求疵,稱引進外來物種這件事不過是在浪費時間與金錢。
-
會跳舞的海參,越撈越少了
當吃貨越來越多,海參越撈越少,他深入南海,幫海參繁育,為海參搬家。守護海洋:身體結構「逆天」,身懷三大絕技外表看全似肉刺,它們的內心卻是柔軟的;遇到危險的時候,它們會把內臟吐出來,迷惑敵人,自己逃之夭夭,過一段時間新內臟又會重生;在產卵排精前,它們還會跳一段舞……海參,對我們來說是怎樣的存在?
-
蛇類捕食者對蜥蜴的影響:體溫升高,跑得更快
棲息於伊豆群島的整體物種數量較少,因此,它也是研究生態和進化過程的簡化版天然實驗室。在群島系統中,蜥蜴物種——日本石龍子 (Plestiodon latiscutatus)在所有島嶼均有分布,但它的捕食者——日本四線錦蛇(Elaphe quadrivirgata)只在其中部分島嶼居住,因此,群島系統中的日本石龍子種群面臨著不同的進化壓力(被蛇類捕食及免受蛇類捕食)。
-
非本土物種:好還是壞?
聲稱外來物種無害,會導致人們在管理時做出錯誤的決策。有些非本土物種對環境的直接影響雖小,但卻能波及整個生態系統,對土壤性質的改變就在此列。植物群落中出現了一個新物種,這個新物種沒有參與原有機整體的進化,必須密切關注這個新物種。有些外來物種是可以被徹底清除的,加拉巴哥群島就有成功案例:人們清除了27個有害外來物種以減輕對本土物種的損害。
-
引進清道夫魚造成物種入侵,現在卻妄圖讓它來改善水質?那可真行
先不說淨化水質的問題,我們來了解一下生態系統物種的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是為了什麼?最早最早,地球還是一片荒蕪。而現,地球則是一片生機。在這時間漫長地薰陶之下,地球上生物的種類數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生物多樣性,其實無非就是為了保持一個好的生態環境。
-
光照對魚類哪些行為產生影響,水族箱位置擺放有講究
魚類是終生生活在水中的低等脊椎變溫動物,它們在水中的攝食、生殖、呼吸、結群、逃避威脅和攻擊等各種各樣的活動都屬於魚類的行為。有的學者還把魚類在生殖期間改變體色、向伴侶發出求愛的信號等也歸屬於魚類的行為。除了某些穴居魚類和深海魚類外,一般的魚類均具有較發達的眼睛,眼睛結構完善。大多數魚類的眼睛缺乏眼瞼,但某些鯊具有透明的瞬膜,能遮蓋眼球。
-
天敵有巨蟒、大貓,越小的鱷魚天敵越多
節肢動物捕食者:火蟻無脊椎動物中,至少有三種螞蟻會捕食鱷魚,其中最重要的是火蟻屬的螞蟻,大名鼎鼎的入侵物種紅火蟻和小火蟻就屬於這個屬。在拉丁美洲原產地,火蟻經常攻佔巴拉圭凱門鱷和佩滕鱷的巢穴,在雛鱷破殼而出時一擁而上瘋狂叮咬,吃掉其中較弱的個體。在極端情況下,火蟻幾乎能吃光所有雛鱷。
-
野生海豚之間會發生戰爭,寬吻會攻擊小型海豚,甚至殺死
也曾經觀察到野生海豚之間會發生戰爭,在戰爭中一頭海豚會用自己的牙齒刮咬另一頭海豚的背;有些種類例如寬吻海豚可能會攻擊其他較小種類的海豚(例如斑點原海豚和飛旋海豚);人們還曾觀測到寬吻海豚攻擊並殺死港灣鼠海豚。海豚種群之間的食物差異在它們的外形以及牙齒形狀上都有體現。例如:那些主要捕食魷魚的種群一般都長著圓圓的前額、鈍鈍的嘴喙,且(通常)生齒稀疏。
-
海洋食用魚類數量過去40年銳減 或因過度捕撈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17日報導稱,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報告顯示,從1970年至2010年,由於過度捕撈、環境汙染與氣候變化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可食用魚類的數量大幅度萎縮,包括金槍魚、鯖魚等。 世界自然基金會警告,全球海洋物種的種群數量在過去40年減少近一半,對人類食物供應至關重要的魚類的銳減情況更為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