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魚類數量是預計的十倍 海洋生態系統更穩定

2020-11-26 中國網

中國網2月9日訊 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2月7日報導,生活在深海中層(400至700米深處之間)的魚類,被認為是生物圈中數量最多的物種。現在,一組高級科學研究委員會(CSIC)的研究人員發現,這些脊椎動物的數量是原先估計數量的10倍。卡洛斯•杜阿爾特是該研究小組的一名成員,也是西班牙工程「馬拉斯皮納」(Malaspina)的推動者。

根據安裝在船舶的回升探測儀,生物學家們已經發現,魚類個體的數量是原先科學界估計的一萬噸的十倍。

「這些魚不能用網捕獲,他們的豐富度和生物量並沒有被量化,因此它們的大致數量是估算出來的,而那個假設出的數字現在已被證實是錯誤的。」西班牙生物學家研究員指出。

這項研究發表《自然信息》雜誌上,旨在指出深海中層魚類可減少海洋表面二氧化碳的數量。

事實上,正是由於這些脊椎動物,使得二氧化碳被輸送到深海的速度增加。然後,浮遊生物就負責吸收那些其餘的二氧化碳。這使海洋生態系統更加穩定。

一位西班牙生物學家說:「研究結果表明,碳從海水錶層至海洋深處的運輸比我們原先想像的更快、規模更大。因為碳的運輸並不僅僅有被動運輸的方式(緩慢下沉的浮遊生物的細胞),還有這些魚類在進食時主動運送的碳(包含在他們的食物中)。在海洋深處,碳就這樣從它們的呼吸或排洩中被釋放出來。」

這是一項這些小型脊椎動物每天都做的工作。晚上到海洋的表層覓食,而白天則遊至深海以避免被掠食者發覺。

了解了魚類數量是預計的十倍多之後,使得這些魚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亞熱帶海洋佔地球海洋的70%,它也是我們所談論的這個星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研究員說。

AZTI-Tecnalia組織和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 (KAUST)(沙烏地阿拉伯)研究員哈維•伊裡戈恩領導力該項調查。他承認深海中層的魚類生物量,甚至所有魚類的生物量,至少是之前預計的十倍,「海洋中碳的流通和運作對目前我們認為的海洋荒漠地區有重要意義」。

這個數字是如此之高,使得深海中層的魚類在海洋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因為「很有可能他們呼吸著深海中1%至10%的碳初級生產量。」哈維•伊裡戈恩說。

研究者認為,海洋表面的排洩物說明在海洋深層,微生物有人類意想不到的呼吸活動。這些深海魚類是浮遊生物和頂級捕食者之間的紐帶。

事實上,友好的燈籠魚(燈籠魚科)是居住在這片水域生物圈中最大量的脊椎動物之一,但對人類來講,在開闊的海洋中還存在一個很大的未知數,因為「在生物學、生態學的知識領域中人類還有許多盲區。」研究人員表示。(實習編譯:石劍)

相關焦點

  • 過度捕撈使海洋大型魚類數量減少三分之二
    由於大型的、掠食性魚類在海洋中的數量變少,小型的草食類海魚得以繁衍興旺。」  研究者們還發現,超過一半(54%以上)的掠食性魚類種群數量的下降都發生在過去四十年裡。  克裡斯滕森和他的團隊考察了全球逾200個海洋生態系統樣本,選擇評估了逾68000個魚類種群的數量,其研究時間跨度從1880年直至2007年。不過他們並沒有利用由政府或者漁業行業發布的捕撈數據。
  • 保護海洋生態刻不容緩了
    中央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湖學會理事長孫松介紹說:「目前海洋生態災害頻繁,海洋生物資源退化等海洋生態系統面臨的主要問題都與海洋生物多樣性的變化密切相關。」據2011年《中國海洋發展報告》透露,沿海港口灣開發和林業基本上通過圍墾形成了「替代港盲目搶佔、下限使用情況」。目前,中國1萬8000公里海岸線中,近1萬公裡是人工化的,人工化的海岸超過一半。」
  • 澳科研機構:深海微塑料汙染更嚴重
    新華社坎培拉10月6日電(記者嶽東興 白旭)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6日發布公報說,該機構已完成世界第一個評估全球海底微塑料汙染總量的研究,結果表明,全球深海中約有1400萬噸該類汙染物,預計是海洋表麵塑料汙染總量的兩倍以上。相關成果已發表在新一期《海洋科學前沿》雜誌上。該研究負責人賈斯廷·巴雷特介紹,進入海洋的塑料汙染物會分解,最終形成微塑料。
  • 深海魚類擁有彩色視覺
    新華社北京5月13日電 在黑漆漆的深海裡,有些魚類非但不是瞎子,反而有著高靈敏度的彩色視覺。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日前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說,部分深海魚類能在陰暗環境中擁有彩色視覺,讓魚類能感知深海裡的殘餘光線以及生物體發出的光。  脊椎動物靠視錐細胞和視杆細胞產生視覺。
  • 深海生命系統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日前,我國「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的「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在南海1600米深處發現了鯨落。(我國科學家在南海拍攝到的鯨落圖像,圖片來自於TS16航次共同首席科學家、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謝偉副教授)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類型的生態系統,更讓多數網友們第一次聽說這個帶著浪漫唯美氣息的名字
  • 過度捕撈危及深海魚類
    日前,英國南安普頓大學以及海產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生活在海床附近的深海魚類能起到自然積碳作用,而過度捕撈不僅會引起海產類漁業物種滅絕,而且對全球變暖也會產生不利影響。 研究顯示,中層海水魚類、水母以及章魚等頭足類動物常常會在短時間裡浮遊到海水表面進食,然後重新潛遊至海水深處,而它們又為深海魚類提供了食物來源。
  • 研究人員在太平洋海平原發現破紀錄數量的魚類
    據外媒報導,來自三個著名海洋研究機構的科學家們日前發現,在海洋表面以下9800到19600英尺(3000到6000米)的深海區域出現了有史以來最大的魚類聚集地。如果從深度來觀察海洋,在某種程度上,它很像我們生活的表面世界的顛倒版。
  • 魚類物種數量越少 捕食者攻擊越頻繁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31日發表的一項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指出,鯊魚、金槍魚、旗魚、馬林魚這類大宗魚類在溫帶地區海洋的捕食行為比在赤道附近更多。研究結果挑戰了之前的假設,新結論認為捕食者攻擊與大洋魚類的物種數量是呈負相關的。
  • 我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為什麼稱鯨落為深海生命的綠洲?
    海洋生態系統的構成海洋生態系統從廣義上來看,是由海洋中的各種生物群落之間、生物群落與環境之間相互發生作用的一個綜合性環境系統,這個系統通過物質和能量的流動和循環組成了一個統一體。從系統的組成來看,海洋生態系統和陸地生態系統最大的區別,就是生物需要的物質和能量的承載和傳輸,依賴的是海洋生態環境,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物種群落、生活方式、能量和營養物質來源、消費和分解方式的不同。但是從大的方面來看,海洋生態系統也同樣具有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三個基本的組成部分。生產者。
  • 自然資源部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重點實驗室揭牌
    12月9日,自然資源部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重點實驗室揭牌並召開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學術委員會顧問蘇紀蘭院士,主任唐啟升院士、副主任戴民漢院士、張海生研究員,陳大可院士和其他委員及特邀專家出席了現場會議,副主任宋微波院士通過視頻連線參會。
  • 深海海洋生態系統與海洋生態保護區發展趨勢
    這些甲烷古菌主要是甲烷氧化類群,在冷泉中佔有很高的數量,是冷泉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基礎,它們分布於硫酸鹽–甲烷轉換帶,形成數釐米至數米甚至數百米的菌斑,這些微生物對於冷泉流體的位置和規模均有較強的指示意義[14]。
  • 10種讓人「膽寒」的深海魚類
    10種讓人「膽寒」的深海魚類
  • 在深海中,黑暗中的海洋魚類已經進化出了超能力的視野
    進化生物學家已經了解到,他們的這種能力使杆狀視蛋白的基因數量顯著增加,視網膜蛋白可以檢測到昏暗的光線。這些額外的基因已經多樣化以產生能夠捕獲多個波長的每個可能光子的蛋白質 - 這可能意味著儘管有黑暗,但是在深海中漫遊的魚實際上看到了顏色。這一發現「確實撼動了深海視野的教條,」梅根·波特說,他是一名研究檀香山夏威夷大學視力的進化生物學家,並沒有參與這項工作。
  • 海洋酸化對魚類繁殖造成負面影響?不一定
    近日,來自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在酸性更強的未來海洋中,三鰭魚(一種溫帶魚)會增大性器官,「巧妙」利用水下生態系統的變化產生更多的精子和卵子,從而提高自身繁殖能力。
  • 每年7300萬條鯊魚魚鰭被割 威脅海洋生態系統平衡
    每年7300萬條鯊魚魚鰭被割 威脅海洋生態系統平衡國際環保組織美國野生救援協會日益增長的魚翅需求導致很多鯊魚物種瀕臨滅絕,從而進一步威脅到全球海洋生態系統的平衡。有「海中狼」之稱的海洋霸主鯊魚,在大海中威武一世的時候,怎麼也不會想到自身的魚鰭會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近年來,魚翅需求的旺盛帶動了魚翅貿易行業的繁榮,但是,殘忍的捕撈方式也讓魚翅貿易飽受爭議。因此,當水產貿易商從魚翅貿易中獲利,當食客在瘋狂地享用魚翅的味美時,人們就會問:全球究竟有多少條鯊魚?
  • 全球變化和海洋生態系統
    2020年11月11日,海洋生態學家柴扉教授將帶來題為「全球變化和海洋生態系統」的講座。後續還有多位專家繼續帶來精彩的學術講座。學院將通過網站或官方微信發布具體場次的時間與地點信息,敬請關注。主講人簡介:
  • 過度捕撈致使五種深海魚類正面臨滅絕危險
    如果深海都沒有魚了,大海會變成什麼樣子?英國《衛報》給出了答案,大海要空了。《衛報》等多家媒體1月5日發出警告,深海的魚類正面臨滅絕危險。  深海魚要被撈光了  加拿大研究人員研究了北大西洋海底的魚類,分析了過去幾十年間捕魚船的捕魚日誌,結果發現,至少有五種魚類在1978年到1994年間減少了89%到98%。
  • 海洋生態系統有哪些功能?
    海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分為供給功能、調節功能、文化功能和支持功能四大類。供給功能是指海洋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食品、原材料、提供基因資源等產品,從而滿足和維持人類物質需要的功能,主要包括食品生產、原料生產、提供基因資源等功能。
  • 它們在海洋生態的重要性可能超乎我們想像
    但是對於一些生態學家們來說,水母是一種非常討厭的生物——它們體內僅有極少的營養物質可以在生態鏈中循環,且不斷繁衍、種群數量不斷增加,如今已被視作一種生態學崩潰的現象。有研究表明,人類活動或氣候變化使海洋生態系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全球許多海域發生了水母數量劇增的事件,給沿海工業、海洋漁業和濱海旅遊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 海洋生態是人類依賴環境生存,盛澤海洋認證NIKE為環保盡一份力
    海洋生態系統是全球最重要的生態系統,影響著全球生態系統的穩定與安全,人類生存及其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均與海洋息息相關。海洋生態環境在支撐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海洋汙染(MarinePollution)是海洋環境一個突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