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種讓人「膽寒」的深海魚類
吞噬鰻。吞噬鰻(Gulper Eel)是一種深海魚類。這種典型的深海魚是大洋深處樣貌最奇怪的生物之一。它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它的大嘴,這種鰻魚沒有可以活動的上頜,而巨大的下頜松松垮垮地連在頭部,從來不合嘴,當它張大嘴後,可以很輕鬆地吞下比它還大的動物,由此它在西方得到「傘嘴吞噬者」的名稱,而在中文中被叫做「寬咽魚」。
毒蛇魚。分布在全球的熱帶至溫帶海域的代表性深海魚。它們的牙像毒蛇的牙齒,長而伸出。毒蛇魚,另一種極具掠奪性的魚類的代表。與琵琶魚相似,在毒蛇魚身體的某個部位也有一個發光器官,且處於淺水區。當夜晚來臨時,它們就會遊到更淺的區域,約莫不到700英尺深的海域,尋找自己的獵物,因為這裡獵物似乎更豐富。身體上有很多發光器,利用這些發光器引誘獵而捕食。胃就像橡皮極具彈性,因此能吞下和本身同大的獵物。
深海龍魚。屬於巨口魚目,它是一種兇惡的捕食者。它有一個大頭,有大量又長又尖的獠牙,它有一個發光器釣餌長在下頜。它不斷閃爍,前後擺動,以此來誘惑獵物,等獵物近了之後就用尖牙利齒一口咬定。深海龍魚身體兩側還有兩排發光器,這些發光器可以在交配中向其它巨口魚發信號,也可以模仿從海面射入的粼粼波光,從而誤導那些來自下方深處的捕食性魚類。
巨型烏賊,又稱大王烏賊、首席烏賊、霸王烏賊,為世界上存活的最大的無脊椎動物,為軟體動物頭足類烏賊目中最大的一類。生活在深海,自18世紀首次發現並獲取研究樣本以來,由於發現的樣本較少且多殘缺,對於其生活習性也知之甚少,學術界尚無法就定種達成一致。
鮟鱇,俗稱結巴魚、哈蟆魚、海哈蟆、琵琶魚等,一般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深海水域。屬硬骨魚類,鮟鱇目、鮟鱇科,為世界性魚類,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都有分布。鮟鱇頭部上方有個肉狀突出,形似小燈籠,是由鮟鱇魚的第一背鰭逐漸向上延伸形成的。小燈籠之所以會發光,是因為在燈籠內具有腺細胞,能夠分泌光素,光素在光素酶的催化下,與氧作用進行緩慢的化學氧化而發光的。
王具足蟲,或稱巨型深海大蝨、巨型等足蟲,是世界體積最大的節肢動物門等腳目漂水蝨科動物。一般認為大王具足蟲大量生活在冰冷的大西洋深海裡。2014年2月14日,世界「最長時間絕食者」,日本三重縣鳥羽市水族館飼養的大王具足蟲「1號」在一次公開餵食活動中,被館方宣告死亡,它已絕食5年零43天。
白令狼魚的英文學名為Anarrhichtys Ocellaus。表面上這種魚與海鱔,海鰻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但它是屬於鯰魚的一種。最典型的要算是大西洋的灰色狼魚,被稱為「花鰍」。
瞻星魚又叫做鰧魚,是一種極其兇猛的魚,它常年生活在水底。它能把自身下嘴唇的奇特紅色突起物,從嘴上超常地伸出去老遠,其修長的身體形態,使得這種下唇突起物在海中沙底上的活動姿態更像是一條蠕蟲。而這「蠕蟲」似的新鮮東西,則使許多饞嘴貪食的小魚都成了這種兇猛魚類的「盤中餐」、「口中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