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捕撈致使五種深海魚類正面臨滅絕危險

2020-11-23 搜狐網

  如果深海都沒有魚了,大海會變成什麼樣子?英國《衛報》給出了答案,大海要空了。《衛報》等多家媒體1月5日發出警告,深海的魚類正面臨滅絕危險。

  深海魚要被撈光了

  加拿大研究人員研究了北大西洋海底的魚類,分析了過去幾十年間捕魚船的捕魚日誌,結果發現,至少有五種魚類在1978年到1994年間減少了89%到98%。

這意味著,五種深海魚類只要稍不小心,就可能被商業捕魚船撈個精光。這五種魚類分別是長尾鱘、藍鱘、多刺鰻鱺等。

  除此以外,捕魚業使深海魚越長越小。頻繁地捕撈使深海魚還沒來得及長大就被撈了起來,因此在十幾年間,這五種魚中有四種都「縮」了,身體小了25%到57%。

  海洋面臨無魚危機

  對此,帶領此次研究的紐芬蘭紀念大學博士生詹妮弗·迪萬表示,「雖然人們都不重視這些魚,但是它們對於生態系統有重要作用。」因此,「如果再不採取什麼行動,我們的海洋可能就將成為不毛之地了。」

  把魚送回深海?

  目前,深海魚類的急劇下降引起了各方的重視。

  為了挽救這種危機局面,科學家想出了各種方法。紐約蘭紀念大學梅耶爾斯博士說:「我們現在已掌握一項技術,可以把魚送回2千米深處的水裡。」不過據說這種方法不可行,因為魚被捕上來後即使沒有致命傷,也會被漁網壓碎。而以捕魚業聞名的阿拉斯加則想出了另一種辦法,它們利用新技術「扭轉」魚類的聲波,使魚類繞開捕魚點。

(責任編輯:史少晨)

相關焦點

  • 過度捕撈危及深海魚類
    過度捕撈一直是人們關注的問題。 日前,英國南安普頓大學以及海產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生活在海床附近的深海魚類能起到自然積碳作用,而過度捕撈不僅會引起海產類漁業物種滅絕,而且對全球變暖也會產生不利影響。 研究顯示,中層海水魚類、水母以及章魚等頭足類動物常常會在短時間裡浮遊到海水表面進食,然後重新潛遊至海水深處,而它們又為深海魚類提供了食物來源。
  • 過度捕撈致使西非漁業資源處於崩潰邊緣
    過度捕撈致使西非漁業資源處於崩潰邊緣2012-12-21 10:39: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世界漁業信息,漁業資源已經嚴重衰退,正處於崩潰的邊緣。&nbsp&nbsp&nbsp&nbsp有研究表明,該地區鱈魚等6種深水大型魚類正瀕臨滅絕。漁業資源的衰退對塞內加爾60萬漁民的生計造成了嚴重威脅。喀麥隆擁有1.5萬平方公裡的大陸架及400萬公頃的內水,每年的漁業產量只有15.7萬噸,而需求卻達到30萬噸。2011年,喀麥隆的漁業進口量達到20萬噸,2010年為15萬噸。預計2012年的進口量將繼續增長。
  • 紅色名單更新:28338個物種正面臨滅絕的威脅
    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資料,日本特有的淡水魚類有一半正面臨滅絕的威脅,墨西哥的三分之一也是如此。罪魁禍首如下:農業汙染、城市汙染、自由流動的河流、水壩、堰、漁業和入侵物種的流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淡水生物多樣性部門負責人William Darwall說: 「為了延緩這種趨勢,我們迫切需要針對人類如何使用淡水的政策,以滿足這些生態系統中許多其他物種的需求。」
  • 過度捕撈造成海洋鯊魚物種面臨滅絕
    自然資源保護人士表示,過度捕撈威脅著全球三分之一的公海鯊魚物種瀕臨滅絕。 錘頭鯊(Hammerhead)、巨蝠鱝(giant devil ray)以及鼠鯊(porbeagle shark)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編制的首份海洋鯊魚64種瀕危物種的紅色名單之中。鯊魚是很容易遭到滅絕危險的物種,因為它們的成熟期很長、而且繁殖很少。
  • 90%野生魚類面臨過度捕撈,對全球環境的衝擊「難以估量」
    90%野生魚類面臨過度捕撈,對全球環境的衝擊「難以估量」 楊舒怡/新華網 2016-07-10 12:24 來源:澎湃新聞
  • 聯合國報告:全球90%野生魚類面臨過度捕撈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臺灣「中時電子報」7月10日報導,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一份最新報告指出,全球捕魚數量已逼近漁業可持續發展的極限值,約90%的野生魚類正面臨過度捕撈。據報導,聯合國糧農組織每半年發布一次的全球漁業狀況報告指出,自1970年以來,全球野生魚過度捕撈狀況惡化了至少3倍;40%的鮪魚等暢銷產品正遭受不可持續捕撈。聯合國糧農組織漁業部門負責人巴朗熱說,地中海、黑海等海域的過度捕撈率約為60%,「尤其令人擔憂」。
  • 過度捕撈威脅亞馬遜珍稀魚類(圖)
    由於近年來過度捕撈,生活在亞馬孫流域的許多珍貴魚類數量正在悄然減少。  詹姆斯是剛加入2004年中新藥業中國亞馬孫科學考察隊的巴西科學家,主要工作是對亞馬孫流域的水生資源進行綜合研究。他向記者介紹,黑河是亞馬孫流域的重要支流,水質好,水產資源豐富,據不完全統計,黑河生活著750種魚類,其中有408種為黑河所獨有。
  • 過度捕撈讓你笑不出來的事實
    當人類的索取超過了海洋能夠負載的限度時,海洋的漁業資源就開始逐漸萎縮,最終走向滅絕的結果。近年來,隨著世界人口的急劇增長,世界漁業生產的發展速度很快,很多漁區產生了過量捕魚的現象。  一個例子可以說明過度捕撈對社會經濟造成的嚴重後果:1992年,加拿大紐芬蘭島的漁業完全崩潰,漁民在整個捕魚季沒有抓到一條鱈魚。這是當地漁業部門縱容過度捕撈的後果。
  • 90%野生魚類面臨過度捕撈 全球捕魚逼近極限值
    新華社電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一份最新報告指出,全球捕魚數量已經逼近漁業可持續發展的極限值,大約90%的野生魚類正面臨過度捕撈。   英國《衛報》7日援引聯合國糧農組織每半年發布一次的全球漁業狀況報告報導,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野生魚過度捕撈狀況惡化了至少3倍;金槍魚等暢銷產品中,40%正遭受不可持續的捕撈。
  • 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讓部分海鳥瀕臨滅絕
    新華社倫敦12月12日電(記者張家偉)總部位於英國的國際鳥類聯盟12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鳥類的生存狀況總體上看有好有壞,但許多海鳥正由於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而面臨滅絕風險,需要加強相關保護措施。  全球鳥類生存狀況數據由非政府組織國際鳥類聯盟整理更新,供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使用。
  • 1/3 的魚類正被人過度捕撈,而同時撈上來的又有 1/3 被丟棄 | 好奇...
    報廢率高、過度捕撈——關係到全球幾十億人營養和飲食、約 8 億人(直接及間接)收入來源的海洋和內陸漁業(包括野生捕撈及水產養殖業)危機不少。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近期發布的《全球漁業及水產養殖業報告 2018》,全球有 1/3 的魚群(fish stock)有過度捕撈的問題;另外全球 35% 捕撈的水產品被丟棄。
  • 過度捕撈下,海洋生機何去何從
    蘇格蘭附近海域的鱈魚種群在上世紀70年代曾一度繁榮,自本世紀起卻已無法維持之前大規模的捕撈量。 魚,是全球約40%人口的主要動物蛋白來源。漁業,是全球2.6億人賴以生存的保障。從智人徒手捕魚,到如今的遠洋深海拖網,人類從未有一刻停止過對漁業資源的開發。
  • 過度捕撈 稀有的海洋魚類瀕臨滅絕……定置網非法捕撈公益訴訟案來...
    近年來,由於過度捕撈,一些稀有的海洋魚類瀕臨滅絕,定置網的使用就是罪魁禍首之一。2018年4月,海南省文昌市檢察院在生態巡查時發現轄區海域內存在大量定置網。取證後,該院要求文昌市農業農村局對定置網情況排查清理。但跟進監督時發現,使用定置網進行非法捕撈的行為依然存在。
  • 從愛知到昆明|過度捕撈下,海洋生機何去何從
    蘇格蘭附近海域的鱈魚種群在上世紀70年代曾一度繁榮,自本世紀起卻已無法維持之前大規模的捕撈量。魚,是全球約40%人口的主要動物蛋白來源。漁業,是全球2.6億人賴以生存的保障。從智人徒手捕魚,到如今的遠洋深海拖網,人類從未有一刻停止過對漁業資源的開發。
  • 過度捕撈-掠食者鯊魚可能會滅絕?
    海洋中令人聞風喪膽的獵手-鯊魚,在人類的捕撈之下,眾多種屬瀕臨滅絕,頂級掠食者終究難逃人類的魔爪。
  • 過度捕撈致野生魚銳減 部分種群出現滅絕跡象
    據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近日發布的資料顯示,因為過度捕撈以及海水汙染等原因,我省近海47個主要捕撈品種,已有27種過度利用,6種嚴重衰退。而在青島,膠州灣的漁獲種類也從上世紀80年代的100餘種降到了目前不足30種,部分品種甚至出現種群滅絕跡象。為了避免將來會有無魚可吃的一天,青島人不得不從現在開始行動起來:長期防汙治汙,適度休漁放流,爭取還海洋魚類一個乾淨、安全的「家」。
  • 過度捕撈不是中國特色,而是71%的地球面臨的最大威脅!(附12個真相)
    但很遺憾,一連串非法捕魚、誤捕、濫捕、肆意破壞魚類棲息地,已經改變海洋的命運。看完以下 12個事實,恐怕沒有人能笑得出來。1、由1950年開始,因為過度捕魚,全世界 1/4漁業已經崩潰。2、2.77%海洋魚類資源已經完全枯竭、遭受過度開發、減少或復甦緩慢。
  • 過度捕撈使海洋大型魚類數量減少三分之二
    過度捕撈使海洋大型魚類數量減少三分之二2011-02-25 08:2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人民網        瀏覽量: 7158 次 我要評論   近日有科學家稱,由於人類的過度捕撈,全世界海洋裡的大型掠食性魚類變得越來越少,過去一百年來數量已經減少了三分之二,而體型較小的魚類則繁衍興盛
  • 過度捕撈,全球近九成漁場資源告急!
    全球人口增長推動魚類需求,使漁業資源面臨過度捕撈、走向枯竭的困境。聯合國表示,全球有近九成漁場處於捕撈頂限、或過度捕撈。
  • 這五種生物已瀕臨滅絕,第三種在一百年間就出現過兩次
    在當地常被當作肉用淡水魚類之一,在過去的14年間因人類的過度捕撈現已經成為極度瀕危物種。新疆北鯢,僅棲息在我國新疆地區的瀕危物種之一,是當地唯一一種有尾兩棲生物,有著三億多年的生存歷史,最早被人在1866年所發現,但此後一度在野外銷聲匿跡,直到1989年人們才又重新發現。在長達一百多年的時間內僅僅被人發現過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