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魚類擁有彩色視覺

2020-12-03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5月13日電 在黑漆漆的深海裡,有些魚類非但不是瞎子,反而有著高靈敏度的彩色視覺。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日前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說,部分深海魚類能在陰暗環境中擁有彩色視覺,讓魚類能感知深海裡的殘餘光線以及生物體發出的光。

  脊椎動物靠視錐細胞和視杆細胞產生視覺。視錐細胞裡的多種視椎蛋白在明亮環境下工作,感知不同波長的光,產生彩色視覺;視杆細胞裡通常只有一種視杆蛋白——視紫紅質,負責在陰暗環境下工作,產生單色視覺,因此多數脊椎動物在夜間是色盲。

  瑞士巴塞爾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分析了101種魚類的基因組,發現有13種硬骨魚擁有多個視杆蛋白基因。其中銀色洞鰭鯛擁有多達38個視杆蛋白基因和兩個視椎蛋白基因,這使它成為已知視蛋白基因數量最多的脊椎動物。

  計算機模擬和對視杆蛋白的功能分析顯示,深海魚類的多個視杆蛋白基因中,每一個都適應特定波長的光,總體上正好覆蓋了海洋生物器官自行發光的波長範圍。研究人員說,這使深海魚類能更敏銳地察覺獵物和捕食者,是一種進化優勢。

相關焦點

  • 在深海中,黑暗中的海洋魚類已經進化出了超能力的視野
    這一發現「確實撼動了深海視野的教條,」梅根·波特說,他是一名研究檀香山夏威夷大學視力的進化生物學家,並沒有參與這項工作。研究人員觀察到魚的生命越深,其視覺系統就越簡單,他們認為這種趨勢會持續到底。「那些[最深的居民]擁有所有這些視覺效果意味著深海中光與進化之間的相互作用比我們意識到的要複雜得多,」波特說。
  • 科學家在這些深海魚類中發現了一種全新的眼細胞
    圖片由昆士蘭腦研究所提供與其他共享棲息地的魚類不同現在,研究人員發現這種魚類長有獨特的眼細胞:對比研究人員先前遇到的其他感光細胞,這些眼細胞作用不同,其效能可能更高。之前你很可能聽過這些原理:在大多數的脊椎動物(包括人類)的視網膜上,視覺接收器有著兩種不同的感光細胞,分別為錐狀體和杆狀體。在白天等光線充足之時,錐狀體的工作狀態最佳。
  • 過度捕撈危及深海魚類
    日前,英國南安普頓大學以及海產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生活在海床附近的深海魚類能起到自然積碳作用,而過度捕撈不僅會引起海產類漁業物種滅絕,而且對全球變暖也會產生不利影響。 研究顯示,中層海水魚類、水母以及章魚等頭足類動物常常會在短時間裡浮遊到海水表面進食,然後重新潛遊至海水深處,而它們又為深海魚類提供了食物來源。
  • 動物有彩色視覺嗎?
    因為視錐細胞比視杆細胞出現得更早,陸生脊椎動物中,鳥類和爬行動物擁有更多的視錐細胞,四色視覺比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能看到更多的顏色因彩色視覺和夜視能力是矛盾的,視杆細胞增多的同時意味著視錐細胞大量減少,所以它們喪失了太多分辨顏色的能力。同樣按照攝影術語來說的話,它們的眼睛的ISO比較高,但是色彩還原度差。
  • 深海裡的「外星魚」
    深海裡的「外星魚」 我們把深度超過1000米的海洋稱為深海,在這個深度,已經基本沒有一絲太陽光,常年是黑黢黢的。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深海魚大多是眼睛退化的「瞎子」,這是我們對深海魚一直以來的認知。但最近的一項研究給我們展示了硬幣的另一面:深海魚中也有長眼睛的。
  • 生活在馬裡亞納海溝的深海魚類,如何承受住如此巨大的壓力?
    2014年12月23日,由夏威夷大學等組成的研究團隊在西太平洋關島附近的馬裡亞納海溝的8143米深海處發現了新品種的獅子魚科魚類
  • 10種讓人「膽寒」的深海魚類
    10種讓人「膽寒」的深海魚類
  • 深海魚類為什麼能承受海底巨大的壓力?
    深海裡的魚類經受著巨大的壓力考驗。就拿7000多米深海裡的小魚來說,實際上它要承受700多個大氣壓力,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些魚類竟能遊動自如。
  • 知否|誰說黑漆漆深海裡的生物,不是瞎子就是色盲?
    波士頓大學生物學家克納利(Christopher Kenaley)雖然並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他說這份報告應該促使科學家重新考慮深海魚類視力非常有限的傳統觀點。「深海裡有一些關於動物如何交流的重要問題,」他說,「新發現讓我們了解到它們可能如何能夠互相發現。」脊椎動物的視覺是由眼睛後部的感光細胞實現的。
  • 俄漁民捕怪異長翅深海魚 盤點十大可怕的深海魚類!
    費多爾佐夫(Roman Fedortsov)因經常分享長相怪異的深海魚類照片而走紅網絡。近日,他在社交媒體「推特」上再次和網友們分享了自己捕獲的一隻「深海怪物」魚,受到廣泛關注。羅曼在俄羅斯西北部的一艘拖網漁船上工作。在捕魚的過程中,他經常會捕獲一些長相怪異的深海魚類,並將它們的照片通過社交媒體與粉絲們分享。
  • 科學家最新研究揭曉動物的彩色視覺能力
    北京時間8月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動物是鮮活的色彩,伴隨著黃蜂嗡嗡叫聲,它們釋放出「黃色警告」,魚類巧妙地利用身體顏色,隱藏在掠食者的視線之內,魚類身體顏色頗似穿過漣漪池塘的斑紋光線。動物之所以擁有顏色,是因為其它動物能夠看到它們。
  • 為什麼深海魚類活動自如,人類卻無法承受深海壓力?
    首先,這些深水魚是在深海中孕育生存活動的,經過長期進化演化,它們的機體生理機能已經適應了深海壓力。深海魚類相對淺海魚類,骨骼變薄,容易彎曲;肌肉組織變得特別柔韌,纖維組織變得很細密,這使它們不但能夠在深海生存,還能夠在巨大的壓力下靈活自如;其次,這些魚的皮膚變成非常薄的層膜,可以滲入水分,使魚體內充滿水分,這樣保持了體內外的壓力平衡。
  • 前所未有,發現新的視覺系統:生活在黑暗環境中的魚有色覺
    圖像:具有視覺增強的深海魚類: 銀色洞鰭鯛(DIRETMUS ARGENTEUS)、鞭尾魚 (STYLEPHORUSCHORDATUS)和底燈魚(BENTHOSEMA SP.)。圖片來源: PAVEL RIHA, UNIVERSITY OF SOUTH BOHEMIA,CESKE BUDEJOVICE, CZECH REPUBLIC 最新研究顯示,生活在陽光照射不到的深海中的魚類具有高度敏感的色覺。
  • 寬咽鰻——外形詭異的深海魚類
    作者丨炭烤豬頭 寬咽鰻(Eurypharynx pelecanoides),又名吞噬鰻、巨口鰻,這種外形詭異的深海魚類屬於囊鰓鰻目(Saccopharyngiformes),並非一般意義上的「鰻魚」(鰻鱺目魚類),在英文中它被稱之為「鵜鶘鰻」(Pelican eel)。
  • 深海魚類數量是預計的十倍 海洋生態系統更穩定
    中國網2月9日訊 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2月7日報導,生活在深海中層(400至700米深處之間)的魚類,被認為是生物圈中數量最多的物種。現在,一組高級科學研究委員會(CSIC)的研究人員發現,這些脊椎動物的數量是原先估計數量的10倍。卡洛斯•杜阿爾特是該研究小組的一名成員,也是西班牙工程「馬拉斯皮納」(Malaspina)的推動者。
  • 酷似毒液 一批深海魚類被科學家發現 這外觀不忍直視
    據外媒Futurism消息,日前,科學家發現了16種新的深海魚類,這些深海魚類幾乎不反射光線,就像超黑材料「Vantablack」一樣,外形也十分可怕。 科學家發現了16種新的深海魚類 海洋生物學家凱倫·奧斯本(Karen Osborn)在分類中試圖為這些深海魚類拍照
  • 過度捕撈致使五種深海魚類正面臨滅絕危險
    如果深海都沒有魚了,大海會變成什麼樣子?英國《衛報》給出了答案,大海要空了。《衛報》等多家媒體1月5日發出警告,深海的魚類正面臨滅絕危險。  深海魚要被撈光了  加拿大研究人員研究了北大西洋海底的魚類,分析了過去幾十年間捕魚船的捕魚日誌,結果發現,至少有五種魚類在1978年到1994年間減少了89%到98%。
  • 「深海魚類」正在浮出水面,這是地震的警告信號嗎?
    深海魚類上升到火環的海面通常與即將發生的自然災害,如海嘯聯繫在一起。但是上升的深海魚類真的是地震即將來臨的警告嗎?神秘的深海魚類出現在火環海岸,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地震的不祥預兆。據傳說,被日語稱為「海神宮殿使者」的皇帶魚將在地震前自己浮出水面並遊向海灘。
  • 魚類在海洋中的分布
    有些魚類喜歡生活在陽光充足的海洋上層的淺水區或水面附近,有些魚類則喜歡生活在沒有陽光照射且接近底層甚至是海底以及海底的泥沙之中。漁業專家往往會根據魚類分布的水層及深度,將海洋魚類分為中上層魚類、中下層魚類和底層魚類。各層魚類的色彩、形態特徵與它們所棲息的海洋環境競出奇地相似,體現出物以類分、魚以群集的自然特性。
  • 深海魚類為什麼能承受海底如此巨大的水壓,你見過深海魚活著被撈上岸的嘛?
    假如人們不是親眼見到這許多的深海生命體,只聽其傳言,會以為這是天方夜譚。因為,這些看起來十分柔弱的生命,首先要經受起數百個大氣壓力的考驗。就拿人們在7000多米的水下看到的小魚來說,實際上它要承受700多個大氣壓力。這就是說,這條小魚在我們人手指甲那麼大小的面積上,時時刻刻都在承受著700千克的壓力。這個壓力,可以把鋼製的坦克壓扁。而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深海小魚竟能照樣遊動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