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怎麼就出不來大科技公司了;為什麼西方人害怕機器人,但日本人...

2020-12-05 極客公園

在諾基亞和愛立信如日中天的時代過去後,你還能叫出幾家歐洲的科技公司?在 BAT 的名號在大洋彼岸不斷被提及的當下,除了 Spotify,還有哪些歐洲的科技公司能在大眾眼中「擁有姓名」呢?在近兩年來矽谷遭遇到民眾「科技反彈」的趨勢下,對歐洲的初創者們是否會是一個新機會?

「歐洲的科技行業環境有人才、有雄心、有可堪比 Facebook 和 Uber 的效率。」英國投行 GP Bullhound 顧問如是說。如果不是上述原因,那是什麼原因使得歐洲的科技公司難以突破初創期呢?

本篇文章的作者認為,問題始於「眼界」太小。比如目前歐洲混得最好的科技公司,柏林的 Rocket Internet SE。十多年來,這家公司靠從美國和亞洲照搬已經成功的網際網路項目,迅速組建團隊到還未被佔領的市場和地區,用山寨產品搶佔先機,素有「克隆工廠」之名。

Rocket Internet SE 旗下成功的產品要麼佔領當地市場,要麼以大公司收購作為業務的結局。比如,不久前阿里追加了 20 億美元投資的 Lazada,就是 2016 年從 Rocket Internet 花了 10 億美元收購來的。Rocket 公司吸引了歐洲成千上百萬的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這些年輕人白天在克隆工廠想著怎麼「抄作業」,晚上則在柏林的俱樂部裡夜夜笙歌。

但也不能全怪歐洲科技公司「不思進取」,有時它們也難以進取。

以目前 Rocket Internet 最成功的項目時尚電商 Zalando SE 為例,其市值超過 140 億美元,但銷售還是局限在德國、奧地利和瑞士,它們的目標只能是「適度擴張」。Zalando 一直試圖把自己從電商網站轉變為像亞馬遜一樣打通物流倉儲的平臺,但在歐洲,它們需要突破國家、貨幣、法律甚至文化之間的障礙。

歐洲創業生態圈分布

風險投資的缺位同樣是掣肘歐洲科技初創公司發展的重要原因。誕生在阿姆斯特丹的 Booking.com 作為一家地道的歐洲公司,發展一般。但在 2005 年被美國一家在線旅遊公司以 1.13 億美元收購後,現在 Booking.com 年收入過 70 億歐元,旗下有 17000 名員工,支撐著母公司 Booking Holdings 80% 的營收。

談及 Booking.com 被收購的原因,初創期員工表示是因為可用資金不足。去年全歐洲共 3500 家初創企業獲得了 190 億美元的風險投資資金,這個數字在中國是 400 億,美國則是 670 億,而 190 億美元已經打破了歐洲的風投記錄,是五年前的四倍。

比起中國和美國,歐洲的初創公司更傾向於專注於一個領域,這或許也是他們無法變「大」的原因。

像芬蘭的移動遊戲巨頭 Supercell Oy,憑藉《部落衝突》日收入可達 250 萬美元,2013 年 15.3 億美元把 51% 的股權賣給了軟銀,三年後,軟銀 86 億美元倒手給了騰訊。Supercell CEO 和創始人表示公司非常獨立,但為了達到季度目標只專注把遊戲開發好。

對比中美的科技巨頭,儘管它們都有一個發家業務,但如果亞馬遜堅持只做賣書業務、蘋果堅持只做 PC 業務、騰訊堅持只做聊天軟體,那它們或許會成為被收購方而非收購方。

值得欣慰的是,雖然歐洲的科技公司有如此多的缺陷,但這並不代表如今歐洲就會像第二次工業革命一般,完全被美國帶著走。歐洲在非消費者領域的科技行業,比如藥物開發、基因科學、材料科學等領域還有很大潛力。

隨著這兩年來矽谷名聲漸衰,歐洲更是被視作抵禦科技壟斷巨頭們最後的橋頭堡,強硬的歐盟讓蘋果拿出 154 億美元的退稅,讓 Alphabet 支付 78 億美元的反壟斷罰款,5 月正式出臺《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使得整個網際網路公司都為之一顫。而成功走入千家萬戶,火到大洋彼岸的 Spotify 也帶動了歐洲消費者級的科技初創公司和風投的發展。

歐洲並不缺少培育科技公司的土壤,需要的是能讓種子放肆生長的條件。比如對新興科技不必過於保守和苛刻的要求;解決語言和國家的壁壘;調整過高的稅收使得商業化變得輕鬆……


日本在機器人領域天馬行空的幻想和腳踏實地的研發都稱得上是世界翹楚。這幾年隨著人工智慧和仿真機器人的研究熱潮,人工智慧威脅論也在網際網路上傳播甚廣,這股論調往往來自西方,而非已經試圖把機器人融入日常生活的日本。對此,風險投資人、MIT 媒體實驗室主管伊藤穰一近期在《連線》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試圖討論為什麼西方會畏懼機器人的存在,而日本人卻不會。

既然是出於恐懼而非技術,那先要看向的就是西方人和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在日本,受到阿童木、《新世紀福音戰士》等國民級文化作品的影響,友好的甚至英雄般的機器人形象就此紮根在日本人的意識裡。儘管西方也有像 R2-D2 機器人這種典型形象,但他們對機器人的態度一直很謹慎,而這個源頭,則可以追溯到宗教對潛意識和精神世界的影響上。

伊藤指出,日本人受到神道教的影響很大,而神道教中的「萬物有靈」和「人非特類」的概念,結合日本文化中天人融合的理念,使得很少有日本人發自內心恐懼和抵制機器人,相反,他們會平靜接受併合理化它的存在。

對西方人來說,「萬物皆有靈性」的概念並沒有在宗教文化中有所體現。回看近現代西方殖民史,相對於土著會用特殊的儀式對待土地、森林和動物,印度安人會和風「說話」,但西方殖民者並不會將這些東西視為「生物」。而在殖民後出現的工業制結合奴隸制,使得「人會壓迫人」延伸出的「恐懼於被壓迫」的概念,紮根於西方人的意識中。

機器人威脅論往往通過有話語權的白人傳播到公共輿論中去,而同樣有話語權的另一波白人則在忙著製造越來越「智能」的機器人,只有一小撮人正在關注和討論「機器人的權利」和「非人化」的邊界。伊藤穰一認為,單一向地討論誰壓迫誰並沒有觸及問題的核心,我們需要在機器人造成更廣泛的社會影響前就制定好政策,不僅是要以人為本,還要學著去尊重機器人。

如果從一開始就默認了「主子和奴才」的設定,那這種「恐懼被壓迫不如成為壓迫者」的理念將在未來一代又一代人類中延續下去,這種理念催生了西方在工業化進程中殘酷的殖民和奴隸制,經過文明的洗禮,演化到今天,或許就是機器人威脅論誕生的一個緣由所在。

延伸閱讀與參考:

Christopher Mims 在 2010 年發表在《MIT 科技評論》中的文章「為什麼日本人愛機器人但美國人怕」。他還提出了日本老齡化社會的需要,機器人的研發也更「親民」「重感情」,反觀美國曾在戰爭中大規模運營軍工裝備,進而導致了對機器人的「公共恐懼」。

《紐約時報》在 1982 年發表的一篇文章「日本人喜歡機器人」其中重點談到了佛教給機器人與日本人關係帶來的影響。


在 2016 年 2 月的一個周末,超過 100 萬人發布話題「#RIPTwitter」。人們紛紛為 Twitter 撰寫悼詞,產品不知如何發展、用戶和廣告商開始離散、員工紛紛跳槽或被解僱、試圖找賣家接盤還屢屢受挫。那時《紐約客》宣稱「Twitter 終結」(The End of Twitter),華爾街分析師也公開表示「每股 14 美元也不必入股」。

兩年後的 Twitter,截止至這篇文章刊發時,股價已經上漲到 46 美元,遠遠超出了應有估值的範圍。這篇文章,既是回顧了 Twitter 兩年來是如何擺脫 #RIPTwitter,並且以一種前所未有的,以失去用戶的方式完成東山再起。

Twitter 公開的數據顯示,目前該應用月活用戶為 3.36 億,三年前是 3.36 億,一年前是 3.28 億。BTIG 分析師曾表示在網際網路行業,如果一個產品的增長開始放緩時,它會逐步走向消失,但 Twitter 這種總體復甦是前所未有的。讓 Twitter 東山再起,歸功於四個要素:新聞、直播視頻、Jack Dorsey 的領導、運氣。

Twitter 上市後的股價變化

曾經的 Twitter 是一個有著新型玩法的社交媒體平臺,是一個五彩斑斕、魚龍混雜的社區,但最強勁的業務,或者說獨一無二的領域,Twitter 並沒有發掘出來。直到 2016 年 4 月,Twitter 把自己從 App Store 的「社交網絡」類轉移到了「新聞」類應用。

至此,Twitter 開始正視自己分不清孰輕孰重的缺點,它給出的方向是:新聞。

此後 Twitter 和諸多出版商合作,砍掉了諸多此前收購的冗餘項目如 Vine、Fabric、TellApart 等。而這個時間節點,恰逢川普入局美國大選、英國脫歐等世界政治局勢動蕩的背景。

如果說新聞給 Twitter 注入了新流量,那麼 Twitter 率先搶佔直播市場則為它帶來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從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到曲棍球,Twitter 和 30 多家媒體公司達成合作,儘管這個項目佔了 Twitter 總支出的 90%(2018 年 1 月),但視頻直播也一躍成為 Twitter 收入中最重要的支柱。

聯合創始人兼現任 CEO Jack Dorsey 三年前夏天的回歸也是 Twitter 起死回生的關鍵。回歸後,他決定用算法呈現時間線上的內容。這引起了大批 Twitter 用戶的抗議,但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月活增長。

而後美國大選中關於 Twitter 不良影響的報導以及諸多大 V 陸續宣布離開 Twitter,Jack Dorsey 開始了一步的整治方向:解決平臺上濫用和騷擾的問題。

Twitter 一反拖拉的常態,快速推出一系列反騷擾和濫用的算法和功能,並且強硬的封停了大批疑似虛假帳號 2017 年最後一個季度,三個月內 Twitter 清理了 5800 萬個帳戶。對此,在最近接受《華爾街郵報》的採訪時,Jack Dorsey 給出的觀點是「我們在重新思考 Twitter,作為一個社交媒體平臺的核心是什麼。」從 Twitter 的發展來看,Jack Dorsey 帶領 Twitter 回到了正確的道路。

最後則是「幸運」,在 Twitter 這段復甦的關鍵時間裡,Facebook 醜聞不斷,「壟斷平臺」「操縱用戶」的印象持續擴散,Snapchat 上市後則受市場冷遇。因此,具社交功能和內容平臺一體,相對自由度和多樣性更高的 Twitter 也就受到了更多的關注。

重新起航的 Twitter,在兩輪裁員、大量員工主動辭職、Jack Dorsey 回歸等人事調動後,公司內部文化也更為明晰和堅定,一些曾經離職的初創期明星員工也陸續回崗。Twitter 也因此底氣更硬了。

Twitter 最近的一個好消息是,2017 年第四季度,Twitter 實現了史上首次盈利。但對於這家社交公司而言,最重要的或許不是馬上盈利,而是不同於 2 年前從華爾街到公司內部整體瀰漫的悲觀論調,如今的 Twitter 雖然還在艱難前行,但遠超過估值的股價和不懼用戶流失的整改,都透露著這家公司從內而外對未來的樂觀。

這隻鳥兒用了兩年時間擺脫泥潭,儘管它們還在思考下一步飛向何方,但它們正在展翅中。

延伸閱讀:

「Twitter 創始人的反思:社交媒體要有所為有所不為」Jack Dorsey 在周三接受《華爾街郵報》的採訪的部分觀點,以及 Twitter 新一季令人堪憂的財報和近況。


作者:biu

在《紐約時報》一篇名為 Stumbles? What Stumbles? Big Tech Is as Strong as Ever 的文章裡,作者 Farhad Manjoo 拋出了一個問題:是什麼樣的強大力量讓蘋果、亞馬遜、谷歌、Facebook 和微軟這五大科技巨頭長久保持在行業上遊呢?

全球立法機構的監管日益嚴密,大眾對個人數據洩露也空前警惕。他們呼籲展開反壟斷調查,控訴科技巨頭在政治、性別和多樣性上存有偏見,還指摘這些公司的產品讓人沉迷……但這些「技術抵制」行為並沒有真正削弱科技巨頭們的財務表現。蘋果成了全球第一家市值超過萬億美元的公司。7 月 26 日這一天之內市值蒸發掉 1200 億美元(相當於 4 個 Twitter)的 Facebook,在美國的企業市值也還能排在第五名。到底是什麼樣的力量讓他們屹立不倒呢?

Manjoo 認為,巨頭的大而不倒是因為競爭似乎只發生在這五個巨頭的「內部」,市場份額此消彼長而已,從不見後來者擠進戰局。他們的強大力量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軟體。風險投資家馬克·安德森說過,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亞馬遜不止是個賣衛生紙的地方,它大部分的盈利靠 Amazon Web Service 和廣告業務,分析師稱,「這些高盈利業務可以讓亞馬遜以零盈利運營自己的商店」。微軟盈利的增長也受到雲計算業務的推動,微軟雲全年營收約 320 億美元。微軟 CEO 納德拉在總結 2018 財年 Q4 表現時,也特意肯定了雲業務的表現:「我們此前在智能雲和智能邊緣領域中的投資正在獲益,微軟將繼續利用差異化創新來擴大我們在大型市場和成長性市場中的業務範圍。」而已經 10 歲的 App Store、快步追趕 Spotify 的 Apple Music 和 iCloud 業務等都是蘋果快速增長的業務點。

第二,監管加強實際對科技巨頭們的營收造成的影響有限。今年 7 月,歐盟反壟斷監管機構以「濫用手機軟體壟斷地位」的罪名對谷歌處以 51 億美元的罰款。但谷歌付完罰款之後的季度盈利依然達到了 32 億美元。監管壓力的施加可能產生了「反作用力」,谷歌和 Facebook「誠懇」表示歐盟出臺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會對公司未來的發展產生較大影響,但有分析人士表示它們卻可能從中受益,因為那些不堪巨額稅務執行費用的對手都率先被擊敗了。

第三,科技巨頭們總能在五花八門的業務裡賺到錢。在內部,比如,Facebook 的社交網絡增長緩慢,但它卻從旗下的 Instagram 賺到錢了。在外部,這些科技巨頭積極把大量金錢投入在未來業務的拓展上,比如,將主導未來的 AI、語音服務和無人駕駛。分析師認為,這些科技巨頭與傳統高市值公司不同的地方在於,它們將自己視為新想法的實驗室,從不害怕改變自己。

當科技巨頭在這三點上的優勢堅不可摧時,我們可能不得不接受作者結尾的勸慰:習以為常吧,科技巨頭們始終與我們同在。


五歲時候的麗薩 Photograph courtesy of Grove Atlantic.

《名利場》在本月月初刊登了麗薩·布倫南-賈伯斯(Lisa Brennan-Jobs)的一篇文章。麗薩是史蒂夫·賈伯斯和克裡斯納·布倫南的女兒。麗薩在這篇自述中回憶了她的單親童年,和讓她時而驕傲,時而痛苦的善變父親。

23 歲的布倫南獨自生下了麗薩。幾天後賈伯斯坐飛機來看望麗薩,他說,「這不是我的孩子」,但卻給新生兒起了 Lisa 這個名字。「LISA」也是後來 1983 年蘋果推出的世界首臺圖形界面計算機「局部集成軟體架構」(Local Integrated Software Architecture)的英文縮寫。儘管催生了日後的 Macintosh,但 Apple Lisa 過於「超越時代」,當年高昂的 9995 美元售價和缺少軟體開發商的支持,使得這款產品在商業上慘敗。在 1986 年 Lisa 被剔除蘋果產品線,剩下 3000 臺賣不出去的電腦被埋到猶他州的垃圾堆填區。而另一個 Lisa,也在她的童年裡面臨著「被拋棄」的情形。

麗薩回憶道,在她兩歲之前,賈伯斯沒有給予過母女二人任何幫助,她的母親靠打多份雜工和福利金為生。1980 年,賈伯斯被起訴,但他在證詞中宣誓稱自己沒有生育能力,並非麗薩生父。而後,剛問世不久的 DNA 測試給出了當時能測出血緣吻合度的最高值:94.4%。1980 年 12 月 8 日,法院要求賈伯斯每月支付 385 美元的撫養費,賈伯斯把這個數字改成了 500 美元,四天後,蘋果上市,25 歲的賈伯斯身價超過 2 億美元。也正是在判決和上市的四天裡,麗薩自出生後第一次見到她的生父,賈伯斯對她說,「我是你的父親,我將會是你認識的人裡最重要的人之一。」

七歲時的麗薩,和母親已經搬過了 13 次家,賈伯斯開始以一個月一次的頻率開著保時捷,穿著破洞牛仔褲來看她。當麗薩感覺到父親的目光時,抬起頭卻看到賈伯斯正在看向其他地方。麗薩開始向學校裡的小夥伴輕描淡寫地說道,「我爸爸是賈伯斯,發明了個人電腦,住在豪宅裡,開保時捷,刮壞了就買輛新的。」但小夥伴看麗薩的樣子難以和她所描述的家庭背景聯繫在一起,麗薩補充道,「他還用我的名字命名了一臺電腦。」這也將是麗薩一直想知道的:Apple Lisa 的命名,到底和自己有沒有關係?

麗薩曾試探性的問賈伯斯,能不能把不要的保時捷送給她。賈伯斯刻薄而嚴苛地回答道,「絕對不行」,而後他告訴麗薩,「你什麼都得不到,懂嗎?你什麼都得不到。」一直以來,麗薩「自我催眠」著 Apple Lisa 這臺冰冷的、量產的、金屬部件和塑料機箱組成的電腦,折射的是父親和她之間難捨難分的關係,但現在她動搖了,她覺得自己之於父親,只是他人生中的一個汙點。在多年以後,高中時的她才第一次和父親提出了這個埋藏許久的問題,賈伯斯帶著不屑一顧的語氣回答道,「不是的,抱歉了,孩子」。

這個「板上釘釘」的答案直到麗薩 27 歲時才被修正,也就是 2005 年,賈伯斯出乎意料地邀請了麗薩去度假,他們一家來到了 U2 主唱波諾的別墅,在飯桌上,波諾問道,「Apple Lisa 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嗎?」賈伯斯低頭猶豫了許久,而後看著波諾回答道,「是的,就是那樣」。這是麗薩印象裡,他第一次肯定了這個說法。


編輯:克裡斯

題圖:《連線》

相關焦點

  • 日本人為何不懼怕機器人?
    儘管機器人「心智」的外表粗糙,但它的哲學造詣相當深厚,每天都在談論一部名為《心經》的佛教經典。(譯註:此處簡稱為「心經」的佛教經典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不難猜,這位特殊的僧侶正是來自日本——它就位於京都美麗的高臺寺。不知從何時開始,日本早已給人留下人形機器人之國的印象,無論是對機器人的製造還是應用,日本的熱情都遠超其他國家。
  • 日本「妻子機器人」大受追捧,卻引發爭議?問題出在這!
    不過即使是這樣,這最後一天我們也是要將其把握住的,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如果你不知道去哪才合適?別煩惱,就讓小編從文字中告訴你世界各地最值得去的景點吧。日本雖說國土面積小,但是在科技這一領域,它的影響力可以說是很大的了,具有很高的話語權。就比如他們研發的妻子機器人,是大受追捧,引起宅男瘋搶。不過這款機器人卻是引發了很大爭議,問題就出在這!
  • 中國科技近代為何落後於西方?歐洲人有「第三隻眼」,從此開了掛
    改變人類歷史的三次科技革命,起源地都是在歐美國家。為什麼中國沒有產生近代科學呢?其實與一個很小的物件有關,那就是玻璃。唐伯虎與拉斐爾可是同一時代的人,為什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如此接近真實呢?而且真實的讓人難以想像,連照相機都拍不出這樣的效果,在歐美國家,一直有學者懷疑歐洲的很多繪畫作品其實是「拍攝」出來的,而不是畫出來的,那個時候沒有照相機,怎麼造假呢?運用了很多的光學技術,歐洲的繪畫與其說是藝術,不如說是技術。
  • 日本最大「機器人公司」佔世界50%份額,機器人界的「微軟公司」
    一部機器可以做五十個普通人的工作,但沒有哪部機器可以完成一個偉大的人的工作。——哈伯德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機器人逐漸取代人類的工作,無論是在人類科技前沿的太空探索,還是在個人家庭垃圾的清理。都有機器人的身影。
  • 最愛拍科幻電影的西方國家,為什麼最怕機器人?
    根據他的這種觀點,人類、動物和物體之間並沒有絕對的區別,所以機器人表現出類似人類的行為並不奇怪——它只是在展示它特有的靈魂。明達的首席設計師尾川小平(Kohei Ogawa)說道:「對於日本人來說,我們總能在任何一種事物中感到神靈的存在。」日本的萬物有靈論與西方的哲學傳統形成了鮮明對比。
  • 日本人為什麼不承認自己是黃種人?我們現在已經被認為是白種人了
    (印度女明星黛安娜·海登)其實,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這三大人種的劃分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現在的人類學家普遍認為以膚色來辨別人種是非常不科學的。現代西方國家的語言中,已經沒有「黃種人」這個單詞了,黃種人被併入到白種人當中,現在人類學家認為,世界上有三種膚色的人種,分別是白種人、棕種人、黑種人。為什麼黃種人被併入到白種人當中了呢?
  • 日本人為什麼用漢字來翻譯西方概念
    既得利益的葡萄牙天主教徒才不管你英國的基督教徒是不是上帝子民,人家本身就看你新教異端不順眼,早個幾百年把你們送上火刑架都有可能,更何況你們還有可能來搶生意。所以,沒在澳門待幾天,馬禮遜就被葡萄牙當局驅逐出境,悻悻地來到了廣州。
  • 日本人有一特殊傳統,很多人不理解,卻讓日本逐漸成長為強國
    比如有名的遣唐使,那就是日本人當時感嘆於中國唐朝強盛的國力,以及漢文化的先進,因此派人前來學習,並且最後弄出來個大化改新。而到了近代,日本人又以西方工業國家為師,並且最後讓自己成為了一個工業國家,成為了亞洲一個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這一切的一切,日本人認為,自己是應該感謝美國人的。
  • 日本人不論老少,工作都很賣力,科技也發達,為何還是趕不上歐美
    年,日本的人均GDP達到27萬多元,距離西方國家還是有些差距,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這三要素中,人均資本和人均技術,日本均不如西方發達國家,所以,只能通過單純延長勞動時間,來創造與歐美同等的財富,這能不拼命幹活嗎? 可儘管日本的人均GDP較高,但這只是公司營收,並不代表淨利潤,在美國的操縱下,大部分的資本都由歐美公司控股,所製造的利潤,也落不到日本人自己頭上,反而使雙方的差距越拉越大。
  • 日本人有多熱愛西方文化?在寒冷的北海道,他們複製了一個歐洲
    日本是最受中國遊客喜愛的海外旅遊目的地之一,相似的東方文化、良好的社會治安和衛生環境以及較近的地理距離使得日本旅遊的熱度一直高居不下。去過日本的朋友大概都對這個國家的傳統文化印象深刻,特別是木質的古建築,讓人回想起唐朝的輝煌。
  • 科技無國界!科技公司有國界!
    美國為什麼害怕我們起來?就是因為科學無國界,是他們用來沾沾自喜,對於他們科技的自負!所謂的正義,所謂的大國霸權,我用你科學技術就是無國界,你用我科學技術就是有國界!獨大,而蘇俄導航系統漏洞百出。因此美國一家獨大,在海灣戰爭美國就關閉了GPS定位系統,讓歐洲。中國,俄羅斯都為之一震!2003年,中國為了表達誠意,先匯了2.7億美元作為想加入。歐洲主導了伽利略導航系統,但是四年之後,歐洲突然把中國排除在外。理由卻是智慧財產權等問題,不讓中國參與核心的建設設計。
  • 日本機器人技術為什麼那麼強?看看這些人走過的路就知道了
    經常有人問我:日本的機器人技術為什麼那麼強?對於這個問題,有很多答案。但是,從根本上要歸結於日本機器人專家的實力。今天我們來看看專家走過的路。古田作為日本機器人業界的風雲人物,在機器人研究領域不斷創新,開發出十多款富有技術含量和設計理念的機器人。
  • 日本機器人以假亂真,參加趴體,醫療陪護,沒人認出來機器人
    未來某一天機器人或許能夠成為我們的代理人,代替本尊與他人互動。日本石黑浩教授的機器人實驗,參加趴體人稱「擬真機器人大師」、日本大阪大學的石黑浩教授,就曾挑戰過機器人的社交能力。他在現場來賓不知情的情況下,將一部外表神似人類、能簡單對話的機器人,安排到一個宴會的場合,當天現場的燈光略為昏暗,音樂也有點嘈雜,但大致就像是一般常見的party,石黑教授想觀察的是,機器人有沒有可能融入這類型的社交環境,卻不被發現。事後證明,竟然沒有人聲稱當晚遇見過機器人,沒有任何人發現,自己對面的人曾經是一個機器人?!
  • 女性機器人或將普及,可存在的這4大問題,會讓男性用戶不敢用?
    日本研發出來的女性機器人的功能還是非常強大,在外觀上來看,女性機器人和其他的機器人不同,沒有那麼嚴重的金屬感,完全按照女性構造來進行設計生產,而且裡面還有智能晶片,在家裡可以起到一定的幫助,這款女性機器人一推出之後就受到了大家的關注,可是很多的男性用戶卻說不敢買這款女性機器人,因為這款女性機器人存在這4大問題,那麼到底是什麼問題會讓男性用戶不敢購買呢?
  • 日本出奇招:開發機器人怪物狼來防止熊襲擊人類
    日本出奇招:製造出機器人狼來防止日本熊襲擊,不過這種機器人狼的模樣也很令人毛骨悚然,感到害怕可能不僅僅是熊吧!日本開發的機器人怪物狼這可不是讓人難忘的萬聖節裝飾品這個機器人-「 Monster Wolf」-實際上是一種威懾熊的工具。日本T川市部署了這些機器人狼以防止熊襲擊人類。是的,在日本熊襲擊人類是一個問題:2019年有157人受到熊襲擊。但據《衛報》報導,自從安裝了「Monster Wolf(怪物狼)」以來,沒有發生過襲擊事件。環境保護主義者說,黑熊最近襲擊人類的行為可能是由於日本荒野上的橡子短缺所致。
  • 機器人帝國(日本異化篇)
    日本人深深體會到要想在這個殘酷的世界活下來,就必須獲得「科技」的力量。於是日本從政府高層到民間學者,無一對西方先進技術求知 若渴,紛紛學習更先進的科學技術。適當的壓力使人產生動力,日本人在短短的幾十年間就通過明治維新等一系列變革手段,使國力大幅提升。進入20世紀初,日本更是憑藉科技和經濟實力一躍成為亞洲的龍頭。
  • 清朝為何打不過日本?對比一下二者的發展模式,你能不佩服日本嗎
    ·日本是怎麼變強大的現在網上不是經常有這樣的一句話嗎?不要說抱怨自己窮,也不要給自己找藉口,一切都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一個人如此,一個帝國不也一樣嗎?相比清朝,日本在自然資源、文化遺產、地理面積和人才儲備等各方面有一件比得上清朝嗎?但為何日本卻打敗了清朝和沙俄這兩大怪獸了呢?
  • 一個美國人20多年前的預言:世界大變局早有預兆!西方和日本、中國...
    *控制著尖端技術教育  *控制著宇航技術  *控制著航天工業  *控制著國際通信系統  *控制著高科技武器工業  關於西方的第二幅圖畫卻與這第一幅畫面大不相同。  *世界領土估計為5250萬平方英裡,不包括南極洲。  資料來源:《政治家年鑑》(紐約:聖馬丁出版社,1901—1927年);《世界書籍圖冊》(芝加哥:領域企業教育公司,1970年);《大不列顛年鑑》(芝加哥: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出版公司,1992—1994年)。
  • 「為什麼那麼多西方人都害怕小丑?」神評果然不同凡響,哈哈哈哈哈哈
    在恐龍的種類當中,霸王龍可以說是非常兇猛的,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過這樣一個細節,那就是霸王龍的後腿非常的粗壯,但是它的前爪卻異常的嬌小,也不知道這樣可愛的小前爪是用來幹什麼的呢?樓下有一家開了多年的理髮店,門頭都已經褪色褪的看不出原來的字樣了,但老闆依然捨不得更換,用紅油漆寫了三個大字,然後再搭配上旁邊那幾乎已經看不出人臉的模特頭像,是不是異常的詭異啊?
  • 人• 物-2019世界機器人大會TA們來了(一)
    【WRC早知道】   人 ·物-2019世界機器人大會TA們來了,此專欄將以每周呈現出數位大會嘉賓和多件精品展品的形式,呼應大會主題,提前放送大會精彩內容。人 ?物,TA既是人也是機器人,世界機器人大會是人類與機器人共同演繹精彩的舞臺,人與機器人將共同吸引全世界關注,也盛邀行業精英共赴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