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學史中,有著一個浪漫的方程。
r=a(1-sinθ)
據說這是數學家笛卡爾死前寄出的最後一封情書的內容。
52歲的窮困潦倒的數學家笛卡爾與18歲的高貴的瑞典公主相愛了,卻讓聞訊的瑞典國王勃然大怒,將他流放驅逐。
笛卡爾在臨行前,在監視他的人的眼皮底下,給克裡斯汀公主留下了一封信,信上只有一個方程r=a(1-sinθ)。
所有的人都大惑不解,於是,這封信被送到克裡斯汀的手中。公主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畫出了這個公式的幾何圖形,原來,這是一顆心。
而事實上,笛卡爾他是個天才:被尊為現代哲學之父,解析幾何學的創始人,偉大的《方法論》的作者。
像笛卡爾這樣孤獨終老的天才在歷史中絕對不是少數,大概,天才是最極端的人類吧。
而在藝術的世界裡,也有一部講述數學天才的話劇《求證》。
這部百老匯最長壽的話劇,依然成為很多學者的研究方向,有的甚至連畢業論文的課題也是《求證》劇目人物剖析。劇中四個角色的性格、關係真實如此撲朔迷離?
有沒有大腦不夠用的感覺?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數學家Dave Bayer在看完《求證》之後也意識到了,於是動用了強大的數學思維做出了梳理。
凱薩琳在劇中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核心。演員極具說服力的穿梭在人物角色的二維空間當中。
她要在特定時間回應劇中其他不同的角色,同時,隨著劇情在時間上的轉變,演員無縫隙的轉換為不同年齡的凱薩琳。
為了避免理解失誤,有人會猶豫的稱之為雙重性格;但也有人在劇院裡,被演員的真實演出而迷住。
對於成年人來說,凱薩琳孩子般的天真,有著使人不安的才智。
她總是拒絕和他人交流,不願意去聆聽一些與她觀念相反但合乎邏輯性的觀點.
在劇中,凱薩琳不斷重新定義,這映射出其真正目的是要喚起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
哈羅特,作為愛玩音樂的數學生,有點新潮又有點傳統,他堅信專業的數學教育必要性,並以此掩飾了他內心的不安——事業上沒足夠的成功。
到了二十八歲,他真正的恐懼來了——如果這時他還沒能達到事業頂峰,他將不再成功!
而凱薩琳想從哈羅特身上尋找肯定,源自她內心的恐懼與對哈羅特的信任,兩個都無法肯定自我的人,既相惜又矛盾。
克萊爾
至關重要的局外人,
離家在外的生存之道,
誰能理解?
克萊爾是舞臺上唯一一個數學界的局外人。她把自己看作是一個精神病家庭的財務主管,且擺脫了生活的艱辛。她正如凱薩琳,以自己的方式犧牲了自己,撐起這個家。
倘若說在克萊爾和凱薩琳兩姐妹中間有著摩擦,這是因為她們住在不同的世界。舞臺上,演員把這些細微的差別十分到位的賦予了克萊爾。
羅伯特
天才與瘋子一線之隔,
做著做著數學題,
咋就被人當成瘋子了!
數學天才羅伯特,在戲中其實很少展現出他驚人的數學天賦。編劇戴維·奧本不停的挑逗的觀眾的期待,同時他似乎也在留給觀眾一個無可爭辯的觀點:數學天才與精神病是一對天生絕配!
精神錯亂是罕見的,但人們也不算陌生,但在《求證》劇中集「天才與瘋子」於一身的天賦卻是充滿戲劇性的。
「求證」的謎團會因羅伯特而解開嗎?這似乎是需要每個人都參與進來的工作,因為我們都是在冥冥之中帶著求證而來。
數學家Dave Bayer在看完《求證》說了這樣一段話:「情感的真實和數學上的真實都被理解為不同含義。我們也無法非常了解所謂求證的邏輯在此會發生什麼。但《求證》是一封給數學的情書,一封對數學慷慨包容的情書!……」
「情書」二字再次使得數學浪漫了起來,原來《求證》在數學界專家眼裡也有如此感性的成分,不知道普通觀眾的我們又會不會看到不一樣的感受呢?一起走進十三號劇院,等你看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