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兩獲諾貝爾化學獎的科學家,自稱「只是把實驗室搞砸」

2020-11-28 澎湃新聞

原創:湯波 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作者:湯波

編輯:Yuki

昨天,諾貝爾化學獎正式揭曉,能榮獲一次諾貝爾獎,可謂是科學家科研生涯的巔峰時刻。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的科學家遺憾地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也有一些幸運的科學家卻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當然後者屬於「鳳毛麟角」。

迄今為止,全世界兩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只有四位,包括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各一次的波蘭裔法國科學家瑪麗·居裡,兩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國物理學家約翰·巴丁,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和和平獎各一次的美國化學家萊納斯·鮑林,以及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弗雷德裡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

弗雷德裡克·桑格 | Wikimedia Commons

1988年,70歲的桑格在《生物化學年鑑》上發表了一篇長達28頁的文章,文章題目是《序列,序列,還是序列》,高度概括了自己的科研生涯。桑格的一生,的確與生命大分子序列的解密有著不解之緣,先是首次測定了蛋白質的序列,後來又發明了RNA和DNA測序的新方法,因此成為唯一兩獲諾貝爾化學獎的科學家。

用「拼圖遊戲」解讀蛋白質

1918年,桑格出生在英國西南部一個小鄉村裡,父親是名醫生,曾經作為傳教士到過中國,母親出生於富裕的棉商家庭。受父母影響,桑格從小對科學非常感興趣,高中時就立志要從事科學研究。

11歲的桑格(中)和哥哥、妹妹生活在一起 | achievement.org

18歲那年,桑格進入劍橋大學學習自然科學,在生物化學方面表現出色,但是數學和物理勉為其難。1940年,桑格繼續在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主要研究動物體內的賴氨酸(一種胺基酸)代謝,3年後獲得博士學位。

博士畢業後,桑格進入劍橋大學生物化學系查理斯·齊布納爾(Charles Chibnall)教授實驗室。齊布納爾教授已在牛胰島素的結構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他建議桑格去破解牛胰島素的胺基酸組成。這是極富挑戰性的研究,因為當時科學家已知道蛋白質是由20種胺基酸組成的,就像一些顏色不同的海洋球串聯在一根繩子上,但是大家並不知道這些胺基酸到底是如何排列的,甚至以為蛋白質並沒有固定結構。

齊布納爾和桑格之所以選擇將牛胰島素作為研究對象,主要是因為牛胰島素是當時少數幾種容易獲取的高純度蛋白質之一,結構也相對簡單,只有51個胺基酸,關鍵它還是治療糖尿病的標準藥物。

這項研究就像是給桑格預留的一樣,很快,桑格就找到突破口。大多數小朋友都玩過拼圖遊戲,一個有漂亮圖案的紙板被分割成形狀各異的小紙片,小朋友很快就能根據不同小紙片形狀來拼接成完整的圖形,桑格正是想到了拼圖遊戲。

桑格和胰島素模型 | achievement.org

桑格先採用化整為零的策略,用蛋白酶將牛胰島素切成多肽小段,再把一種特殊有機染料結合到多肽段的末端胺基酸上,然後讓這個標記有染料的胺基酸脫落下來,讓這些脫落的胺基酸在帶電極的試紙上「賽跑」,通過與已知的胺基酸進行比較,可以確認它們是哪種胺基酸。

重複這樣的試驗,就能將每個多肽小段的胺基酸序列測出來,然後拼圖遊戲開始,將已確認序列的多肽段進行序列比對,確認它們的前後順序。這樣,牛胰島素的胺基酸序列就全部弄清楚了。

最後,桑格發現胰島素由兩條多肽鏈組成,一條含有21個胺基酸(A鏈),另一條含有30個胺基酸(B鏈),兩條多肽鏈之間通過由兩個硫原子組成的鏈條連接在一起。

這是科學家第一次測定蛋白質的胺基酸組成,也是第一次知道蛋白質有自己特有的結構,開啟了人類認識蛋白質這一生命大分子的徵程,並為DNA遺傳密碼的發現奠定了基礎。

多年瓶頸,他轉向核酸測序

自從1955年破解了牛胰島素的序列之後,桑格的科研生涯突然陷入了長達10年的瓶頸期。或許是為盛名所累,或許是自己的創新源泉業已枯竭,在這10年裡,桑格幾乎沒有產出什麼自己瞧得上眼的科研成果,他把這段時間稱為「貧瘠年代」(Lean Years)。

桑格在1958年的諾貝爾獎慶典上 | bioc.cam.ac.uk

1962年,原本在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工作的桑格,進入新成立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室。該實驗室由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馬克斯·佩魯茨(Max Perutz)擔任首位主任,弗朗西斯·克裡克(Francis Crick)和西德尼·布倫納(Sydney Brenner)等核酸研究專家也加入其中,桑格負責這個實驗室中蛋白質化學實驗室的工作,計劃繼續進行蛋白質結構方面的研究。

由於經常與克裡克和布倫納等分子生物學家接觸和交流,桑格意識到DNA和RNA才是生命科學的未來,開始涉足這一領域,不過仍然把關注點放在自己的老本行——測序。當時,科學家剛剛將遺傳密碼等基礎問題弄明白,核酸序列測定仍然是個世界難題。

桑格在觀察一個DNA分子模型 | achievement.org

桑格很快發現,RNA和DNA的序列並不比蛋白質的好測,因為這些核酸分子特別是RNA極不穩定,當時也很難獲得高純度的核酸樣品。1965年,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生化學家羅伯特·霍利(Robert Holley)採用類似蛋白質測序「化整為零」的方法,測定了一個只有77個鹼基的酵母轉運RNA序列。這算得上第一個被測定序列的核酸分子,霍利接著闡明了轉運RNA的空間結構,填補了細胞中DNA轉錄成信使RNA後將胺基酸組裝成蛋白質的關鍵環節,因此與尼倫伯格和霍拉納一起分享了1968年的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不過,霍利的測序方法非常麻煩,而且效率低下。

桑格對蛋白質合成過程中核酸的作用也有濃厚興趣,在霍利測出轉運RNA的序列不久,桑格和他的博士後建立了一個基於同位素P(磷)-32放射自顯影技術的RNA測序方法,成功測定了大腸桿菌中一個大小為120個鹼基的核糖體RNA的序列,效率比以前的方法大幅提高,這一方法也為DNA測序帶來了靈感。

成為「經典」的桑格DNA測序法

很快,桑格又將目光聚焦到更重要的核酸分子DNA上,不過DNA測序方法與RNA的截然不同,一方面因為DNA序列都比較長,比如一種簡單的噬菌體病毒φX174就有5000多個鹼基,如果按照以前的蛋白質和RNA測序方法,工作量實在太大;另一方面缺乏合適的DNA酶,特別是缺乏可切割單個脫氧核苷酸的酶。

顯然,DNA測序並不適合用「減法」,那麼「加法」行不行呢?

20世紀70年代初,康奈爾大學的華人科學家吳瑞等人建立了一種位置特異引物延伸測序法,即在引物(一段與單鏈DNA末端互補的寡核苷酸)的引導下,DNA聚合酶能在試管內以單鏈DNA為模板,將4種游離的脫氧核苷酸(A、T、C和G)組裝成互補鏈,形成雙鏈DNA。如果依次加入這4種脫氧核苷酸,就可測定DNA模板上引物序列之後的每個鹼基是什麼,從而完成DNA測序。不過這種方法費時費力,效率極低,不適合進行長片段DNA測序。

在此基礎上,經過多年摸索,桑格帶領他的博士後發明了雙脫氧終止測序法。他們準備了4個試管,每個都加入待測序的模板DNA、DNA聚合酶、寡核苷酸引物單鏈DNA和4種脫氧核苷酸,但是在每個試管中,這4種脫氧核苷酸中分別有一種會被標記上同位素P-32。當DNA聚合酶催化DNA鏈延伸反應時,一旦加入同位素標記的脫氧核苷酸,反應就會立即停止,利用凝膠電泳和放射自顯影技術,即可輕鬆檢測出鏈延伸反應在什麼脫氧核苷酸上終止的,以此類推,整個模板DNA的序列就能被測出。

1977年,桑格和博士後用這一方法測定了噬菌體病毒φX174的基因組序列,長度為5386個鹼基,這是人類第一次測定一個生物體完整的基因組。1980年,桑格與沃爾特·吉爾伯特(Walter Gilbert)和保羅﹒伯格(Paul Berg)一起分享了諾貝爾化學獎,成為歷史上唯一一位兩次榮獲諾貝爾化學獎的科學家,也是4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獲獎者之一。

1980年,桑格第二次參加諾貝爾頒獎典禮 | dnalc.cshl.edu

桑格為人謙和,稱自己「只是個把實驗室搞砸的傢伙」,「在學術上並不輝煌」。他曾拒絕英國王室授予的爵士稱號,因為他並不想因此與眾不同。1983年,65歲的桑格正式退休。2013年11月19日,桑格在劍橋的一家醫院於睡夢中與世長辭。

為了紀念桑格,人們將雙脫氧終止測序法稱為「桑格測序法」。這一方法很快被廣泛用於測定各種功能基因和各種生物基因組的序列,更為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啟動和完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作者名片

排版:陳小磚

題圖來源:achievement.org

參考文獻:

Sanger F. Sequences, sequences, and sequences. Annu Rev Biochem. 1988,57:1-28.

Sanger F. The free amino groups of insulin. Biochem J. 1945, 39(5): 507–515.

Holley RW, Apgar J, Everett GA, et al. Structure of a Ribonucleic Acid. Science. 1965, 147 (3664): 1462–1465.

Brownlee GG, Sanger F, Barrell BG. Nucleotide sequence of 5S-ribosomal RNA from Escherichia coli. Nature. 1967, 215 (5102): 735–736.

Wu R. Nucleotide sequence analysis of DNA. Nature New Biology. 1972, 236 (68): 198–200.

Padmanabhan R, Jay E, Wu R. Chemical synthesis of a primer and its use in the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lysozyme gene of bacteriophage T4.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74,71 (6): 2510–4. Sanger F, Air GM, Barrell BG, et al. Nucleotide sequence of bacteriophage φX174 DNA. Nature. 1977, 265 (5596): 687–695.

Maxam A and Gilbert W. A new method for sequencing DN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77, 74 (2): 560–564. Walker John. Frederick Sanger (1918–2013) Double Nobel-prizewinning genomics pioneer. Nature. 2014, 505 (7481): 27.

相關焦點

  • 唯一兩獲諾貝爾化學獎的科學家,自稱「只是把實驗室搞砸的傢伙」
    今天,諾貝爾化學獎正式揭曉,能榮獲一次諾貝爾獎,可謂是科學家科研生涯的巔峰時刻。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的科學家遺憾地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也有一些幸運的科學家卻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當然後者屬於「鳳毛麟角」。
  • 2名基因編輯科學家獲諾貝爾化學獎
    諾貝爾化學獎近5年得主2019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約翰·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斯坦利·威廷漢(M. Stanley Whittingham)和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領域的貢獻。2018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弗朗西斯·阿諾德(Frances H.
  • 因「基因編輯」兩位女科學家獲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
    諾貝爾化學獎是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化學領域有最重要的發現或發明的科學家。然而,這一學科卻被不少科學家調侃為「理科綜合獎」,因為物理、生物、生物物理、生物化學甚至農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都獲過化學獎。2012年:美國科學家羅伯特萊夫科維茨和布萊恩克比爾卡因「G蛋白偶聯受體研究」獲諾貝爾化學獎。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馬丁卡普拉斯、麥可萊維特和阿里耶瓦謝勒,以表彰他們在開發多尺度複雜化學系統模型方面所做的貢獻。
  • 諾貝爾化學獎女科學家
    中新網10月7日電(劉丹憶)當地時間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法國科學家埃曼紐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科學家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Doudna),以表彰她們在基因編輯技術方面的貢獻。
  • 化學史上的今天 | 10月15日——華人科學家李遠哲獲諾貝爾化學獎
    他是第一位獲諾貝爾化學獎的華人科學家。但作為著名的科學家,他在華人世界了他的口碑很一般。
  • 三位科學家獲得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
    Arnold、密蘇裡大學科學家George P. Smith及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實驗室Sir Gregory P. Winter獲得2018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 「肽類和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的貢獻。Frances H. Arnoid因研究酶的定向進化而分享一半獎金;George P. Smith 和Sir Gregory P.
  • 看見納米世界,三位科學家因超解析度顯微鏡獲諾貝爾化學獎
    看見納米世界,三位科學家因超解析度顯微鏡獲諾貝爾化學獎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周辰 實習生 陶盛輝 2014-10-09 06:03
  • 剛剛,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然而,這一學科卻被不少科學家調侃為「理科綜合獎」,因為物理、生物、生物物理、生物化學甚至農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都獲過化學獎。通過梳理過去100多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名單,可以發現,除了化學領域的研究成果,生物學科研究獲獎的次數超過20次,物理學科研究獲獎的次數也高達20次,甚至農學方面的研究也獲得了一次化學獎。
  • 3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被聘為南京大學名譽教授
    自稱不喜歡被名利所累摘得諾貝爾大獎,在常人看來是無限風光,但夏普裡斯坦言,他並不喜歡這個獎。「科學家需要不斷深入思考,但得獎後會接到社會各種邀請,工作會受到幹擾。還有,得到諾貝爾獎對申請經費並沒什麼幫助。」不過,坦率的夏普裡斯還是想到了得獎的一點好處:「拿到大獎,成了世界名人,到哪坐飛機都是頭等艙,可以好好睡一覺了。」
  • 2019諾貝爾化學獎: 二戰老兵的傳奇人生
    然而,這一學科卻被不少科學家調侃為「理科綜合獎」,因為物理、生物、生物物理、生物化學甚至農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都獲過化學獎。通過梳理過去100多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名單,可以發現,除了化學領域的研究成果,生物學科研究獲獎的次數超過20次,物理學科研究獲獎的次數也高達20次,甚至農學方面的研究也獲得了一次化學獎。
  • 2017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得獎的是物理學家?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0月4日電(記者李驥志 付一鳴)  瑞典皇家科學院4日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瑞士科學家雅克·杜博歇、美國科學家約阿希姆
  • 法國女科學家獲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
    據媒體報導,當地時間10月7日中午,瑞典皇家科學院揭曉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法國女科學家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科學家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Doudna)因研發出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 CRISPR / Cas9「基因剪刀」而共同獲此殊榮。
  • 剛剛,2018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女性科學家再獲諾獎
    科技日報記者 房琳琳北京時間10月3日下午5時45分左右,從瑞典皇家科學院傳來消息,201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來自美國的女科學家弗朗西斯·阿諾爾德 ,和來自美國的科學喬治·史密斯以及英國劍橋MRC分子生物實驗室的格雷戈裡·溫特,以表彰他們有效利用生物進化的力量在能源和製藥領域做出的傑出貢獻,阿諾爾德將分得900
  • 進化的力量:2018諾貝爾化學獎聚焦「蛋白質」
    北京時間10月3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弗朗西斯·阿諾德、美國密蘇裡大學的喬治·史密斯以及英國劍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格雷戈裡1935年,「小居裡夫婦」——「居裡夫婦」大女兒伊雷娜·約裡奧-居裡和丈夫弗雷德裡克·約裡奧-居裡同獲諾貝爾化學獎。原本伊雷娜·居裡婚後該隨夫姓約裡奧,但為了紀念「居裡」這一偉大姓氏,伊雷娜和丈夫決定將兩人的姓合併成「約裡奧-居裡」。
  • 兩位女科學家憑啥獲諾貝爾化學獎
    北京時間10月7日,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德國馬普病原學研究所教授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詹妮弗·杜德納獲得了這一獎項,以表彰她們研發出了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其一經問世就迅速應用於世界各地的實驗室。2015年,《科學》將它評為年度十大突破之首。「基因編輯技術其實已存在了一段時間,但早期技術識別基因序列比較麻煩,難以廣泛地在普通實驗室裡操作。2012年,這兩位科學家首次在體外證明了CRISPR/Cas9的切割活性,從理論上說,通過一段RNA介導,就可以靶向切割任意的DNA鏈,大大降低了基因編輯的門檻。
  •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正式揭曉!
    諾貝爾化學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5個獎項之一,從1901年至2016年,共頒發了108次,擁有175位獲獎者。2007年-2016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的獲獎情況如下:2007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德國科學家格哈德•埃特爾,以表彰他在「固體表面化學過程」研究中作出的貢獻。
  • 「女生不適合做科學家。」對不起,剛剛拿了諾貝爾化學獎
    >再看大圖,拿著「鋼絲球」,參加頒獎典禮,沒想到她們是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圖片是領科學突破獎,獎金300萬美元(約2000萬人民幣)今年10月7日,她們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獎金1000萬瑞典克朗,約760萬人民幣),其實她們研發的CRSIPR編輯技術,幾乎被公認會獲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和獲獎者不確定而已。
  • 鋰電池之父們獲諾貝爾化學獎,讓我們拿起手機致敬!
    當地時間10月9日中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約翰·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M·斯坦利·威廷漢(M. Stanley Whittingham)和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其在鋰電池發展上所做的貢獻。當地時間10月9日中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三位科學家。
  • 美英兩國三位科學家共享2018諾貝爾化學獎
    來源:券商中國10月3日瑞典當地時間中午(北京時間17:45),被調侃為諾貝爾「理科綜合獎」的化學獎終於宣布!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生物化學領域,分別授予:美國科學家弗朗西斯·阿諾德(Frances H.
  • 2位女科學家獲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_2位女科學家獲2020年諾貝爾化學...
    2位女科學家獲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 澎湃新聞 2020-10-07 17:51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