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張偲:為大灣區島嶼...

2020-11-29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作為國內外著名海洋生態工程專家,張偲投身海洋事業近40年,已在廣東努力耕耘30多年。在他看來,獲得突出貢獻獎「是鼓勵,更是鞭策」。他表示,今後必將儘自己的努力,為海洋強國戰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倡議作出應有貢獻。

&nbsp&nbsp&nbsp&nbsp張偲1985年畢業於中國海洋大學,1988年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畢業取得碩士學位後,留在南海海洋研究所工作至今,其間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攻讀博士研究生獲理學博士學位。他還同時擔任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中國科學院南海島礁綜合研究中心主任等職務。

&nbsp&nbsp&nbsp&nbsp張偲將自己的科學熱情傾注在南海海洋研究上。圍繞「熱帶海洋生物功能活性物質的生態環境效應及其功能利用」等科技問題,他闡明海洋生物化學生態防禦理論,初步闡釋島礁生態海岸演替與二次天然發育過程,初步揭示大灣區海洋生態系統物質演化規律與海洋生態安全機制,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海洋環保事業等作出了卓越貢獻。

&nbsp&nbsp&nbsp&nbsp在海洋科技領域,張偲孜孜以求,永不止步。

&nbsp&nbsp&nbsp&nbsp作為省實驗室主任,他帶領創建了「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引進或組建了45個核心團隊,為粵港澳大灣區島嶼可持續開發、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原創性科技支撐。

&nbsp&nbsp&nbsp&nbsp作為首席科學家,他帶領的科研團隊獲得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第一)、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一)、第十五屆中國專利優秀獎(第一)和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創新獎等多個獎項。發表論文266篇(含SCI收錄論文236篇),出版專著3冊,獲授權發明專利69件,成果推廣應用獲得直接經濟效益127億元,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

&nbsp&nbsp&nbsp&nbsp在廣東,張偲積極推動熱帶海洋生態工程技術落地應用,為廣東海洋科技趕超全國作出巨大貢獻。張偲始終活躍在科研第一線,不斷湧現新思想,提出「海洋透鏡」新理念,體現了他的執著和創新思維。

&nbsp&nbsp&nbsp&nbsp南方日報記者 杜瑋淦 卞德龍

相關焦點

  • 國章成書記與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張偲院士一行進行了座談
    9月30日上午,國章成書記在省科技廳三樓會議室與到訪的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張偲院士一行進行了座談,雙方就加強科技合作,推動中科院南海所建設三亞中科海洋研究院、開展南海科學研究等事宜進行交流。
  • 科學網—張偲任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
    中科院人事教育局日前發出通知,決定任命張偲為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任期5年);王東曉、練樹民、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南海創新研究院(籌)成立
    會議聽取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海創新研究院籌建工作組組長、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所長張偲作的南海創新研究院籌建工作匯報,審議通過了《中國科學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籌)理事會章程》、創新研究院學科方向布局和2018年工作計劃。
  •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召開職工代表大會
    10月8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召開工會會員代表大會暨職工代表大會。所長張偲院士,黨委書記、副所長詹文歡等大會代表83人出席。工會主席譚燁輝主持會議。  大會在莊嚴的國歌聲中拉開帷幕。譚燁輝代表南海海洋所第六屆工會、職代會作工作報告。
  • ...已聚集16個院士團隊!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
    聯合粵港澳科研力量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南方海洋科學和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表示,實驗室選擇落戶南沙,不僅因為這裡位於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地理幾何中心、經濟發展態勢良好,更看中了南沙的濱海環境和生態發展理念,這與實驗室在島嶼島礁可持續開發研究、大科學裝置建設等方面的需求相契合。
  • 珠江科學大講堂 | 院士跟您談談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生態安全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偲做客珠江科學大講堂,通過線上講座的形式,講述對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生態安全研究的思考。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佔全國GDP總量的比例超過京津冀,達到12%;經濟增速是世界三大灣區的2-3倍。大灣區的資源非常有特色,資源很豐富,最明顯的是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
  • 【中國科學報】深耕南海 跨越深藍
    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海洋實驗室主任張偲表示,廣州海洋實驗室以中科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和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以下簡稱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為主要依託單位,目前已匯聚包括16個院士團隊的47支海洋領域高層次科研隊伍,為粵港澳大灣區島嶼可持續開發、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原創性科技支撐。
  • 19位院士齊聚廣州,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12月16日至17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以下簡稱廣州海洋實驗室)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暨專項學術年會在廣州南沙舉行。一批院士專家、國內海洋領域專家學者、相關企業代表550餘人匯聚一堂,為助力「海洋強國」建設建言獻策。開幕式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海洋實驗室主任張偲主持。
  • 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原所長丁健
    「要做百姓吃得起的好藥」——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原所長丁健丁健院士(左)接受採訪    從上海抵達井岡山機場已是12月16日11時許,短暫休息後丁健決定前往位於井開區的普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部看看,畢竟院士工作站就設在那裡。
  • 南海海洋所承擔的兩項國家科技專項項目啟動
    6月21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牽頭承擔的2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南海及其附屬島礁海洋科學考察歷史資料系統整編」和「紅樹林生物資源調查與重要種類DNA條形碼庫構建」項目啟動會在廣州召開,南海海洋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偲致辭。
  • 多個院士研究團隊助陣
    據悉,該省實驗室主要依託中國科學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和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建設,實驗室選址南沙區,科研規劃用地600畝。未來,該省實驗室將聚焦「南海邊緣海形成演化及其資源環境效應」核心科學問題,著力解決大灣區島嶼和島礁可持續開發、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可持續發展等關鍵核心科技難題,按照「8+7+6+5」的格局布局,聚焦8大海洋科學前沿基礎研究方向,發展7大海洋高新技術研發方向,建設6大創新支撐平臺,打造5個產業孵化中心,建成國際一流的海洋科學與工程研發基地,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海洋高科技產業發展。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弘揚南海精神 逐夢深藍海洋
    南海海洋所黨委書記、副所長詹文歡指出,「一批批科學家、科考隊員、船員踐行南海精神,展現了我國海洋科技工作者的愛國情懷和高尚品格,為國家海洋主權、權益與社會經濟建設作出重大貢獻。」科學「織網」 認知南海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
  • 19位院士齊聚南沙,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開幕式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海洋實驗室主任張偲主持。秦大河、蘇紀蘭、丁德文、潘德爐、陳十一、吳立新、宋君強、陳大可、楊經綏、魏輔文、蔣興偉、孫金聲等院士、以及聯合國環境署首席科學家劉健,廣州市副市長王東,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院長吳創之,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副所長(法定代表人)龍麗娟,廣東省科技廳二級巡視員龔建文等出席論壇開幕式。
  • 南海海洋所與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正式籤署合作備忘錄
    11月2日,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資深研究員、亨利-比奇洛傑出海洋學家講座教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研究生聯合項目教授、國際大洋中脊(InterRidge)地球與生命科學研究計劃主席林間博士來訪問南海海洋所
  • 專家學者建言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發展
    8月27日,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廣州召開,學術委員會成員陳宜瑜、秦大河、潘德爐、康玉柱、張偲、丁德文、金慶煥、陳勇、陳曉非、楊志峰、楊經綏、徐義剛、蔣興偉、孫金聲等14位兩院院士和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錢培元等共25位專家出席會議。廣州市市長溫國輝出席會議並為第一屆學術委員會委員頒發聘書。
  • 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林間教授訪問南海海洋所
    日對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進行了為期4天的交流和訪問。訪問期間,該所所長張偲、副所長詹文歡先後多次會見林間教授,探討如何更好的推進兩所之間的合作。22日,林間利用一個上午時間與南海海洋所的青年科學家及學生座談,鼓勵年輕學者大膽探索,成為快樂的研究海洋學者。他提出,南海近期一個重要的地質科學問題是「熱」地幔的機制問題。
  • 19位院士齊聚廣州 助推海洋強國建設—新聞—科學網
    12月16日至17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以下簡稱廣州海洋實驗室)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暨專項學術年會在廣州南沙舉行。
  • 環評報告涉抄襲陷輿論風波前,中科院南海所剛獲省科學技術獎獎項
    南都記者 趙炎雄 攝 南都訊 記者 吳靈珊 因涉嫌《深圳灣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環境影響報告書》(以下簡稱《報告》)抄襲而深陷輿論風波(點擊連結查看此前報導)的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近日出爐的2019年廣東省科學技術獎評選中,所長張偲獲得突出貢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