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受半文,不值半文,莫謂世無知者;
做一事,須精一事,庶幾心乃安然。
此副對聯為葉縣縣衙懸掛的楹聯。葉縣縣衙是一座五品縣衙,始建於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是目前中國現存的古代衙署中惟一的明代縣衙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它位於河南葉縣東大街,坐北朝南,佔地16848平方米。整座建築由中軸和東、西兩側副線上的41個單元、153間房屋組成,主體建築有大堂、二堂、三堂、獄房、廚院、知縣宅、大仙祠、虛受堂、思補齋等建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聯是說,在接受別人錢財的同時,也會喪失自己的人格,不要以為別人不知道。這讓人想到東漢太守楊震拒金的故事,送金者王密曰:「暮夜無知者。」楊震卻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
下聯是說,只有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對待本職工作,幹實事做好事,才能無愧於心,安然坦蕩。
02
養天地正氣;
法古今完人。
此聯為孫中山先生撰寫。
「正氣」即浩然正氣,一種方正不屈的精神,是由孟子、文天祥而來。上聯意為弘揚人間正義,下聯指學習古今德操完備之人。
對聯表現了嚴以律己的精神和包納古今的胸懷。
03
孔子乃至聖先師,每日猶潔身三自省;
吾儕本無名後學,時刻領補過多反思。
此聯意為像孔子這樣的至聖先師還要每日三省,以求達到更高的境界。像我們這些才疏學淺、孤陋寡聞的後輩,比起孔子這樣的先賢大師,差之千裡,更應該每時每刻反省不足,補救自己的失誤,遷善改過。
聯語工謹嚴整,引入深思。
04
先祖先賢,成由勤儉敗由奢,豈敢相忘;
後世後學,幼當教養老當敬,首在言行。
此副對聯為王家大院的楹聯。
王家大院位於山西省晉中市靈石縣靜升鎮靜升村,由靜升王氏家族經明清兩朝、歷300餘年修建而成,建築規模宏大,擁有「五巷」「五堡」「五祠堂」,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以上。王家大院集中體現了明清時期晉商文化的建築技術發展及建築藝術特色,是明清民居建築的集大成者,被譽為「華夏民居第一宅」「中國民間故宮」。
這副對聯的意思是:不要忘記先祖之所以成就一番功業都是由於勤勞節儉,敗落在於奢侈淫逸;後代子孫學子,年幼的應該教育培養,年老的應該孝敬,一定要言行一致。
05
勤治生,儉養德,四時足用;
忠持已,恕及物,終身可行。
此副對聯亦出自王家大院。
以勤勞謀取生計、經營家業,以儉樸培養德性,一年四季就可以財用富足;以誠實的態度立身修身,以寬容的態度恩及萬物,這是一個人一生應該踐行的高尚品德。
06
事五尺天而天知,存方寸地而地知,為人父母無愧;
領千鍾粟以粟養,讀萬卷書以書養,在我子孫自修。
此聯摘自喻茂堅《訓示聯》。
喻茂堅(1474年-1566年),字月梧,號心庵,明重慶府榮昌縣(今重慶市榮昌區)人。正德六年(1511年)進士,授安徽銅陵知縣,後歷任浙江臨海知縣、福建道監察御使、陝西巡按、大理寺卿、刑部侍郎等職,官至刑部尚書。
喻茂堅為官剛正不阿、清廉有為,被讚譽為「天下清官」。任職刑部期間,他以國為重,秉公辦案,不徇私情,在當時就有「漢庭老吏、當代法家」的美譽。喻茂堅還曾主持修訂明代大法典《問刑條例》,該部法典增加了嚴懲官吏等內容,促進了當時經濟社會的穩定。
此聯意思是:敬侍頭頂五尺蒼天而蒼天有感知,心存腳下方寸土地而土地有感知,做頂天立地堂堂正正的人,不使父母為你的行為感到羞愧;領受俸祿則以俸祿養活自己,讀萬卷詩書則以詩書修心養性,在我子孫自己體悟、踐行。
07
日暖蘭英秀;
風清桂子香。
蘭英:蘭的花朵,喻賢淑秀雅的女子。
桂子:為桂花的一種,喻才華出眾的子女。
這副對聯意思是說陽光溫暖,蘭花秀美;和風清爽,桂子飄香。暗喻良好的德育家風,培養出優秀出眾的子女。
08
百年燕翼惟修德;
萬裡鵬程在讀書。
燕翼:語出《詩經》:「貽厥孫謀,以燕翼子。」比喻先輩善為子孫謀劃。
鵬程:古代傳說鵬鳥由名叫「鯤」的大魚變成,它能乘旋風飛越幾萬裡高空,後比喻前程非常遠大。
對聯的意思說說先輩恩澤蔭庇後代,為後輩籌劃美好未來,惟有勤修德行;子孫繼承發揚祖業,能光耀祖先、前程遠大,重在勤奮讀書。
09
詩書於我為曲櫱;
嗜好與俗殊酸鹹。
此聯為集句聯。
曲櫱(niè):發黴發芽的穀粒,用來釀製美酒,也代指美酒。
上聯出自蘇軾《又一首答二猶子與王郎見和》:「詩書與我為曲櫱,醞釀老夫成搢紳。」下聯出自韓愈《酬司門盧四兄雲夫院長望秋作》 :「雲夫吾兄有狂氣,嗜好與俗殊酸鹹。」
對聯意謂詩書對我而言就像釀製好的美酒,給人予享受;要有與俗世眾人不同的愛好,培養高雅的樂趣。
10
天道無私,用力須從根本處;
聖言可畏,求安只在隱微中。
此聯為馬氏莊園楹聯。馬氏莊園位於河南安陽,是有清一代兩廣巡撫馬丕瑤的府第,莊園建於清光緒至民國初期,共分三區六路二十二個院落,布局嚴謹,錯落有致,被學者譽為「中州第一名宅」。
這副楹聯的意思是,自然規律公正無私,做學問須從基礎做起;聖人教導違背不得,求平安得從慎獨開始。楹聯顯示了馬家的立身和行事準則:從嚴要求自己,恪守正人先正己的家風。
◎本文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