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也曾是吉祥物?古代虎經歷了從崇拜敬畏,到模仿戲耍的過程

2020-12-04 魯風遺韻

作者說:虎作為一種猛獸,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中佔有一定的地位,它的起源並不晚於龍文化的起源,相關資料證明,虎圖騰與龍圖騰分別是黃帝部落與蚩尤部落崇拜的對象。從原始社會以來,虎的文化意味與意旨在中國文化的歷史當中一直延續著並在不同的歷史與社會時期影響下,發生著相應的演化與改變。同樣,虎的圖像形式也隨著中國歷史的進程與文化的轉變而發生著相應的演變。虎的造型、形狀、用途、意旨在不同時代是存在著差異與變化的。

先秦時代的虎圖案與文化意旨

出現在河南省浪陽市西水坡的六七千年前的古墓中的龍虎圖案,掀開了虎文化莊嚴的第一頁。中華第一龍虎出土於河南浪陽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墓葬中。

墓主為壯年男性,身長1.84米,仰身直肢葬,頭南足北,埋於墓室的正中。墓主左右兩側,用蚌殼精心擺塑龍虎圖案。蚌殼龍圖案擺於人骨架的右側,頭朝北,背朝西,身長1.78米,高0.67米。龍昂首,曲頸,弓身,長尾,前爪爬,後爪蹬,狀似騰飛。虎圖案位於人骨架的左側,頭朝北,背朝東,身長1.39米,高0.63米。虎頭微低,圈目回睜,張口膝齒,虎尾下垂,四肢交遞,如行走狀,形似下山之猛虎。

早期初民對動物的認識和表現,一般均與神話和信仰相關。神話認識的主要特徵是將虎視為神物,或理解為天神下凡的化身動物。在原始社會虎是做為部落的圖騰來存在的,也即是說,虎在原始社會是以被崇拜的事物與形象來出現在人類的意識當中的。

圖一: 蚌殼堆塑虎(新石器)濮陽

從圖一中,可以看出,原始社會對於虎的形象的表現與真實的虎的形體結構是存在著一定的距離與差距的,它與真實的虎的形象之間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從它的頭部來看的話,它並不像一顆老虎的頭部,倒是更接近於一匹馬的形象。包括它的尾部,尾部倒是更像是一隻狼的尾巴。虎在原始相當於保護它們的信仰,同時也充當著庇護他們的生活與命運的作用。

為什麼虎在原始社會是作為圖騰也就是作為人類崇拜的對象來存在的呢?「在原始氏族部落生活裡,人們為了生存,必須與原始荒原上的野獸進行鬥爭,靠狩獵獲取食物或採集野果為生。這種謀食活動逐漸演變成一種行為的模式,加上相應的宗教—巫術活動,就成為一種「生產民俗」。

如獵虎豹,在工具不足、人力不夠的悄況下,伴隨一種析求活動,人類就會把異獸或異常現象當做一種崇奉對象,或因其兇猛變成一種賄神活動,或慕其雄偉而供為祖先。這種民俗信仰,在生產實踐中及心理機制上得到相應的效用,它就是狩獵時期的一種文化功能。在中國古今各民族中,這種文化功能大量顯示在虎的傳統文化之中。」

圖二:虎紋青銅觥(商)

也就是說,由於生產力的原始化,使得原始居民在自然面前保持敬畏與崇敬之情,由於人類在原始社會生存能力與認識水平的限制,使得虎在某些部落當中被當做主導氏族命運與個體生活的神靈形象來出現的。所以,生活在原始部落社會狀態下的人們在表現虎的形象的時候,並不是以追求形式的美觀與審美的需求作為目的而出現的,處在這個社會與歷史階段中的虎的形象是代表著某種抽象的神秘力量的能指而存在的。

圖三:虎形玉佩(商)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進步,虎無論在形式呈現上還是在附在其背後的文化內涵,也開始在人的主觀意識當中產生了相應的發展與變化。特別是到了在春秋戰國時期,虎在形象與文化內涵產生出了新的社會意義與精神內涵。在這一時期,以虎作為圖形或紋樣的器物除了其作為信仰之外還多了一層代表社會地位與權利身份的文化特徵。

圖四:白玉虎形耳挖勺(戰國)

因此,這個時期以虎作為紋樣的玉佩、酒器、祭器等象徵人的身份與權力特徵的器具出現了(圖二、圖三、圖四)以上帶有虎之紋樣的瓦當、銅鏡、玉佩與挖耳勺等器具,所具有的代表的文化意義是一種。

凡邦國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金也。

上述文字的記載,實際說的就是持有虎形、人形、龍形的信物,代表某一諸侯國的證明或國符。再晚些,盛行於戰國、秦漢間的「虎符」,即軍令狀,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屬兵權,調遣軍隊的信物。它用銅鑄成虎形,背有銘文,分為兩半,右半留存王室,左半發給地方官吏或統兵將帥。調遺士兵時,須由使臣持符驗合方能生效。這種「虎節」、「虎符」,也可以說是原始氏族作為圖騰標誌,在進人封建社會以後,人的封建思想加強之後的一種衍化。衍化的結果是虎以它的威武形象,象徵國猛軍威,使虎的地位更為莊嚴而顯赫了。原始的龍虎崇拜在長期的封建王朝中,乃至今日,是貫徹始終的。

龍以它並非實有物的神秘性和權威性,被作為天子的化身,王位、王者的飾物和皇室的象徵,被崇奉為極高的地位。而虎因其為實有的猛獸,有其和人的利益矛盾的一面;然而虎更能代表軍威,顯示其無尚的戰鬥力,故在歷史傳承中大都強化其保護神、戰鬥神的作用,因而備受人們喜愛。

魏晉南北朝時代的虎之特徵與時代內涵

魏晉南北朝是佛教進入中原地區,並且與華夏文化合流的時期。在這時期中,虎的圖案與紋樣多以宗教壁畫與神話傳說的形式出現在畫像石與壁畫當中。

圖五:仙人騎虎(南北朝)

這幅圖像(圖五)出自南北朝時期,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中的一部分關於虎形象的圖案。從這幅圖像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幅圖像其實是由兩個形象組成的。

一個形象是部分身體具備龍之特徵的虎的形象,一部分形象明顯是一個頭戴佛教冠,身著飄逸風格的上衣。儘管,我們研究的對象是虎這一形象與文化意旨,但是在這裡的佛教形象的人物卻對虎的形象及背後的文化意旨起到了相應的說明作用。從佛教人物所騎虎的造型來看的話,相較於先秦時期的虎的形體造型,它更傾向於虎與龍的混合體。

圖六:虎(南北朝)

圖六是南北朝時期的畫像石中的虎的圖案。從中我們會很容易發現,連接首與身體的項頸以及與身體自然銜接在一起的尾巴是龍之造型的明顯特徵。除此之外,我們還會在發現魏晉南北時期的虎的形象有個最為明顯的特點就是在四肢與軀體的連接處多了類似於翅膀的部分。也就是說,這個時期的虎的形象多了一層神秘主義與宗教意識的特徵。虎成為了一種被佛教中人用來驅使與駕馭的工具,它既是一種代表佛教神秘力量的象徵之物,同時也是一種充當構建宗教神話的角色與符號。

由此可見,虎在中國的歷史與文化當中又多了一層宗教色彩的內涵與解釋。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虎的造型與用途當中,我們大致可以窺見虎開始從信仰與崇拜的地位開始向被模仿、利用的發生轉向的痕跡。從形式上講,這個時期虎的形象並不是很符合美學規律與審美意識。至少與漢朝的虎的形象相比我們從中能夠發覺出在形式美感上存在的差距。

圖七:飛虎畫像石(漢)

這是(圖七)漢畫像石中的虎的造型,我們可以從漢朝人對虎的想像力中感受到協調與優美的美學理想。仔細觀察會發現,這個虎的造型在身體設計上從虎的頭部到前胸,從前胸位置到臀部位置,從臀部到位置靠後的後肢包括尾部的造型都是成:「S」型的。這種謹慎與流暢的美學意識把漢朝人對虎的信仰與崇敬達到了很好的突出與表現。相比之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虎的造型在比例上顯然是缺乏協調與形體的和諧感的。

不僅在身體的線條設置上缺乏相應的線條美感,而且在組織身體各部分的時候,也不具備足夠的美學意識,身體各部分在比例上與造型上實際上不符合審美規律的。不過,恰恰是由於漢朝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虎圖像在美學意識上的差別,才暴露出虎文化在歷史與社會中演變的規律與演變的根源。古人對於虎的認識與理解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很大的轉變。

葉舒憲先生在《中國虎文化圖說》中提及到:

新近在河南安陽發現的疑似曹操墓,出土的石碑上刻有銘文「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和「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爭論的雙方都以此為證據,推論此墓是或不是曹操墓。

從中可以了解到,魏晉時期對於虎的認識與理解已經不是再當做畏懼與崇拜的超自然力量與權利符號來加以對待了。降龍伏虎成語的出現實際上就是在對未知與超自然事物的勝利中來實現對人之主體的讚揚與肯定的。從關於佛教的壁畫中更能說明這個問題,虎之所以被仙人所降服並且溫順的被當做坐騎來使用,說明人在社會實踐中,至少是在精神意識上通過宗教力量來完成了對獸物的馴服與戰勝。

明清時代虎文化圖解

下面是明清時代的關於老虎形象的兩幅的圖像。圖八、圖九分別是明、清兩朝的老虎造型。

圖八:玉雕虎(明)

從兩幅圖片的造型當中,特別是在與以上不同歷史階段的老虎形象的對比當中,我們會發現老虎軀體變得更加敦厚與臃腫了。

圖九:楊柳青年畫虎飼圖(清)

這是對前朝以纖細,俊瘦的審美取向的一種顛覆與突破。在圖九的圖案中,我們會發現老虎跟一個可愛的孩子在一起戲耍的情景,從這一情景中,可以發現此時,能指與所指的內涵在老虎的這一事物上發生了又一次意識形態層面的轉變。

宋元明清時代對虎的認識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官修類書中增設了虎類的資料;二是隨著小說這種通俗文學形式日漸發達,有關虎文化的題材大量出現在筆記小說中。如清人編寫的巨型類書《淵鑑類函》就在第四百二十九卷列出虎類文獻資料。在外來的獅子和本土的虎之間,專門列出「騶虞」一項,可見在國人的博物學知識體系中,現實動物和神話動物沒有嚴格區分,二者同樣受到重視。該類書還收錄元人李俊民《宣差射虎詩》和明代沈周《虎來詩》等。蒲松齡《聊齋志異》中不僅有講述人化虎的《向》篇,還有講述虎化人的《趙城虎》篇。《閱微草堂筆記》中亦有《虎神》篇,可知當時文人雅士談虎的興趣,一直延續著上古的虎神話。

從這段文字當中,我們可以看出,明清時代人們對於虎的理解與認識形成兩個不同的方向。第一方向,顯然是更為理性化的認識。第二個方向,發展為為浪漫主義文學進行藝術創作與精神娛樂的取材對象。

圖十:三品武官虎補子(明)

從這兩種趨向上可以窺見虎文化在明清時代發生轉變的意義與特點。從造型上看,明清時代在表現虎形象的時候,也顯得更為溫和,俏皮一些。

儘管從圖十明朝三品武官的官府紋樣中仍舊能發現虎作為一中權威與身份的象徵之物的痕跡,但是從民間的視野去觀察的話,會發現對於虎的形象以及對待虎的文化用途,其實是存在著很大的不同的。它的不同主要體現在對虎的模仿與利用上。按照仿生學原理而研發出來的五禽戲(亦作「五禽嬉」)就以「虎戲」為首,作為一種強身健體和增壽延年的體育健身術被應用到民間的生活與養生當中。

清人趙翼《漫興》詩:「觀書眼漸訛三豕,導氣身將學五禽。」反映的是五禽戲在清代士人心目中之功效。古人對虎的觀察與利用,還表現在大量闢邪消災的符號行為方面。因為虎繼熊之後成為民間信仰中的百獸之王,在《說文解字》中被定義為「山君」即山神,具有威風八面的驅邪禳解作用。建築中的門神用虎,因為相信「畫虎於門,鬼不敢入」。所以,在民間的住宅與服飾及生活物品當中大量的出現了以虎作為對象的造型與文飾。由此,可以發現人與老虎在認識關係與價值層面發生的演化與轉變。

總結

由此可見在特定文化傳統中所形成的對虎的認識、信仰、觀念、習俗等在歷史的變遷中也發生著演變,國人對虎的認識,大體上經歷過一個從崇拜、敬畏,到模仿、利用,再到捕殺與保護的過程。從古代的有關虎的圖像當中,我們不僅可以了解到虎文化在中國文化,經濟,政治,藝術與宗教所佔的文化地位,而且讓我們從圖象造型的演變當中窺探出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與演變過程。

(本文作者李鵬,原創不易,謝絕轉載)

相關焦點

  • 古代的「虎災」到今天的「虎滅」,歷史逐漸地演變引發讀者思考!
    類似於「虎災」,在古代老虎把活人咬死再吃掉的事情是經常發生的,於是有了獵人的出現,人民齊心協力消滅老虎,保障人們的人身安全。漸漸的出現了現在老虎的數量逐漸減少的事件,使人們感覺到要去保護老虎。讓自己的後代見到有這樣一種動物存在。現在如果人們想見到老虎就要到動物園或者在一些動物訓練館才能見到,或者很多人都沒有見到過真實的老虎面孔。
  • 老虎搶了獅子的十二生肖位置?生肖虎的由來,到底是什麼?
    當時,凡間最厲害且禍害的根源是獅子、熊與馬,最後都被老虎逐一擊敗,其他動物見狀,落荒而逃,民間得以恢復寧靜。因為三連勝,玉帝在老虎額前刻下三條橫線代表記功。後來,東海龜怪協同蝦兵蟹將起亂,老虎再次鎮壓有功,玉帝在老虎額前三條橫線中再添一豎,也滿意老虎的表現,最後在十二生肖中除去獅子的位置,補進虎生肖。
  • 百獸之王老虎和草原之王獅子到底哪個更厲害?
    大家都知道虎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圖騰之一,僅次於龍鳳,以前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在中堂懸掛虎嘯山嶺、猛虎下山的的掛畫,就是用來驅邪鎮宅的,中國人對虎的敬畏由來已久,「山君」一詞就是古人對虎的一種敬稱,山乃萬山,君乃神靈,山君合起來就是和山神一樣令人敬畏而高雅的稱謂,可見虎在我們祖先的眼中是多麼的高大。
  • 老虎和獅子誰厲害?東漢皇帝做了個實驗
    有同學肯定懷疑,獅子就算厲害,但也不至於虎豹見了居然嚇得不敢仰視,是不是古人在吹牛逼啊?且聽風哥慢慢道來。二、中國歷史上不出產獅子,古代的百獸之王是老虎。虎,對於中國人來說早已不是動物,而是圖騰。都說中國人是龍的傳人,但「龍」是杜撰動物,虛無縹緲,哪有虎嘯山林這般威猛實在?
  • 小說《狼圖騰》引爭議 敬畏是不是等同於崇拜?
    姜戎曾帶導演阿諾去蒙古國拜訪蒙古國國家圖書館館長高陶布·阿吉木。阿吉木的考證是姜戎堅持「狼圖騰」說的另一個依據。此外,「在古代蒙古汗國的旗幟上確實繪有狼的圖案,而且在汗國的歌曲中也有狼的顯赫位置。」   敬畏,是不是等同於崇拜   電影上映後,獨立紀錄片導演喇西道爾吉發文表示:作為蒙古人,他對狼實在太熟悉了。
  • 在金沙邂逅神秘瑪雅 崇拜太陽、重視祭祀都何其相似
    正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熱鬧展出的「瑪雅的世界: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藏古代瑪雅藝術品特展」上,展廳裡每天都是「人從眾」模式。214件(套)古代中美洲藝術精品,立體呈現了古代瑪雅人的宇宙觀念、宗教信仰、王權、藝術、社會與生活全貌。214件瑪雅文物亮相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如果你對這兩個文明都有所了解,就會發現其中神秘的「撞臉」。
  • 平昌冬奧會吉祥物動畫片發布 吉祥物白老虎亞洲黑熊盡顯可愛
    近日,平昌冬奧會官方社交平臺發布冬奧會吉祥物動畫片,該動畫片充分的展現了平昌冬奧會吉祥物白老虎和亞洲黑熊的俏皮可愛以及平昌冬奧會的文化特色。,分別為白老虎「Soohorang」和亞洲黑熊「Bandabi」。
  • 古代老虎很多嗎?歷史上到底有多少人打死過老虎?這些是真的
    古代的野生動物眾多,而所有野生動物裡,老虎對人們的威脅是非常大的,在古代的文學作品中,關於老虎的描寫非常之多,而打過老虎的人,也有很多人。在歷史上的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裡,是作者施耐庵寫於元朝末年,裡面也有武松打虎、李逵殺虎、解珍解寶打虎等幾個虛構情節,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這也從側面證明當時人碰到老虎的機率還是蠻大的。
  • 老虎和獅子誰厲害?東漢皇帝做了個實驗,結果絕對意想不到!
    有同學肯定懷疑,獅子就算厲害,但也不至於虎豹見了居然嚇得不敢仰視,是不是古人在吹牛逼啊?  且聽風哥慢慢道來。二、中國歷史上不出產獅子,古代的百獸之王是老虎。  虎,對於中國人來說早已不是動物,而是圖騰。
  • 中國古代真有獅子?它重達800斤,兇殘無比,曾與劍齒虎爭霸
    在現如今,說到獅子,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非洲獅,不得不說非洲獅的確是這個世界上最有名的動物之一,因為生存環境的要求,這個世界的每個地域都分布著一些不同種類的動物,比如在人們的普遍認知中,我國就沒有獅子的分布,但是對於一些對古代生態有研究的人來說,在我國古代曾經是分布著獅子的,只是這些獅子早就已經滅絕
  • 中國古代也有獅子?它曾跟劍齒虎爭霸,比東北虎厲害百倍
    它便是楊氏虎,說實話,從它的名字人們得到的信息可能是它是一種虎類,然而實際上它卻更偏向是獅子,根據挖掘出來的化石,人們發現楊氏虎的體型只比殘暴獅以及洞獅小一點,它的體重可以達到800斤以上,而它跟劍齒虎是生活在同一時代的,想一想在有劍齒虎的環境中生存本身就是一件壓力非常大的事情,而楊氏虎能夠在那樣的環境中生存,跟劍齒虎爭霸就表示楊氏虎真的是一種非常彪悍的存在
  • 中國古代有一種猛獸,可殺死老虎,10多年來,我國只拍到了3次
    人生在世,總是要經歷很多事情,遇到很多的人,也遇到很多的生物的。而隨著社會的變遷,動植物們生活的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很多生物甚至因為環境的變化而走向滅亡亦或者是進化,最終形成了與人類印象中所完全不同的形象。
  • 原始崇拜讓人敬畏!
    2020-12-29 21:42:56 來源: 古代服飾大全 舉報
  • 中國打虎史:淺談華南虎,新疆虎,東北虎的消失過程
    歷史上老虎在中國的分布情況 全世界的猛獸似乎都已經約定好的了似的,就像古代的諸侯一樣割據一方,兩兩之間互不打擾,比如獅子雄霸非洲及亞洲西南一帶,美洲虎與棕熊則盤踞在南北美洲,而亞洲大陸裡的王者,則是老虎。
  • 南博推出虎文物精品展 70多隻虎文物亮相-青瓷虎子 南博 彩秀 四大...
    為了配合即將過年的喜慶氛圍,南京博物院圍繞著「盛世虎」的專題,於昨天亮出了「藏虎文物精品展」,70餘件精美的「老虎」向市民們張開了歡笑的大口。  虎紋花土 最早有關虎的文物  在中國,虎乃百獸之王,時常被我國古代人民奉為「山神」。
  • 古代野獸「彪」到底是何物?視老虎為死敵,亞洲金貓最像它
    在古代文化典籍中,彪實際上是一種動物。究竟是什麼動物呢?別急,下面聽小編細細道來。其實,看「彪」這個字的結構,就能猜想到它跟老虎有一定的關係。古代民間有一種說法,稱「虎生三子,必有一彪」。也就是指,雌虎在生育時,一般只會產兩崽,不過在極為罕見的情況會產下三崽,而多出來的這一崽即為「彪」。
  • 海洋如何影響老虎?因海平面上升地球最大老虎棲息地50年後或無虎
    老虎是一種美麗而又令人敬畏的貓科動物。在19世紀末期,全世界大約生活著10萬隻野生老虎,但是到了現在,野生老虎的總數大約只剩下4000隻。因海平面上升地球最大老虎棲息地50年後或將無虎位於印度東部、孟加拉國南部,面積超過1萬平方千米的世界著名的孫德爾本斯國家公園(大部分在印度),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紅樹林區,也是目前地球上最大的老虎棲息地。
  • 杭州亞運會吉祥物公布!一起來回顧歷屆亞運會吉祥物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張峰2020年4月3日,杭州2022年第19屆亞運會吉祥物正式向全球發布,杭州亞運會吉祥物組合「江南憶」在網際網路雲端與網友們見面,三個機器人造型的吉祥物分別是琮琮、蓮蓮和宸宸。在奧運史上,吉祥物第一次出現在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而亞運會史上第一次出現吉祥物則是在1982年,第九屆亞運會上。吉祥物自誕生以來就成為構成—屆奧運會、亞運會形象特徵的主要成份。吉祥物以其富有活力的為人們所喜愛的獨特形象,體現奧林匹克精神,傳達主辦城市的歷史文化和人文精神。
  • 古代珍貴的「補丁」:清朝武官官服的補子為何「豹」高於「虎」?
    2、「衣冠禽獸」的由來我們現代人一說到「衣冠禽獸」,便會不由自主想起那些徒有其表但是做事如圖禽獸一般道德品行卻極為敗壞的人,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貶義詞。但是誰想到,讓時光倒退回到幾百年前的古代,要是有人被稱衣冠禽獸,那便是讓人尊敬和羨慕的,是一個實打實的褒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