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博推出虎文物精品展 70多隻虎文物亮相-青瓷虎子 南博 彩秀 四大...

2020-11-23 東方網

虎首瓷罐

  東方網2月6日消息:今年適逢虎年,到處都在討論有關於虎的奇聞軼事。為了配合即將過年的喜慶氛圍,南京博物院圍繞著「盛世虎」的專題,於昨天亮出了「藏虎文物精品展」,70餘件精美的「老虎」向市民們張開了歡笑的大口。

  虎紋花土 最早有關虎的文物

  在中國,虎乃百獸之王,時常被我國古代人民奉為「山神」。虎是中華民族原始先民的圖騰崇拜物,博物院陳列部研究所副所長胡衛民介紹說,這次的展品中,最早有關虎的文物來自於殷墟出土的虎紋花土。從整體上來看,這件文物只有一個長約1米左右的虎形輪廓,紅色的漆覆在上面勾勒出一個虎形。最初,它是被刻在木板上,隨著時間的流逝,木板逐漸腐爛,從而上面的漆印落在了泥土上面,形成了這件漆器。從這件物品上可以反映出早在商朝時期,中國人就已經開始尊老虎為神,將之膜拜。

  虎首瓷罐 南京出土的虎

  展覽中,有一件文物極其特別,雖然不是只「大老虎」但分量卻不輕。這是南京本地出土的一件虎精品,是件「青釉虎首瓷罐」。越窯雞首壺比較常見,而虎頭罐則著實不多見。博物院陳列部研究所副所長胡衛民告訴記者,這件藏品屬於一級文物,出自六朝時期,雖然說從瓷器的角度出發,它並不是那麼扎眼,但因為是虎頭罐,即使是從全國範圍來看,也是相當少見的。以他多年的經驗,他說:「我從沒有見過,也沒有在相關資料上看到過,是博物院的珍品,因此難能可貴。」

  青瓷虎子 西晉用的夜壺

  博物院研究員歐陽摩一先生介紹的青瓷虎子很有意思,因為它造型肥碩雄壯,並以貼塑法飾虎頭,以刻畫法表現兩翼,釉色瑩潤,工藝精良,是同類器物之精品。「而這樣的一件精品,竟然只是西晉時期貴族使用的夜壺,令人刮目相看,古人很奢侈。」

  為什麼將夜壺製成老虎形狀呢?歐陽先生稱,這是出於人們既畏懼又厭惡的心情。自古以來,老虎一直都十分兇悍,古時候的人們真遇到了老虎,只能自認倒黴。「因為對老虎的害怕,人們轉而開始敬仰它,從而認為鬼神也會像人們一樣畏懼它,於是老虎在當時被作為一種圖騰,可以用來鎮宅闢邪。很多官宦人家都希望能夠家門出虎子,因此也會使用一些關於虎的日常用品,從物品中習得虎性。」

  虎痴畫虎 張善子是高手

  說到虎痴,在這裡不得不提的就是張善子。張善子何許人也?答曰:張大千的二哥。這個虎痴對老虎的痴迷程度還真是到了瘋狂的程度,他竟然在家中養起了老虎。據說,這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將虎的神態、細節等刻畫出來。但在尋常人眼中,這種行為還真是瘋狂。展廳中展出了多幅張善子的虎圖。其中一副則含有很強的諷刺寓意。因為是在民國時期,一幅虎口銜子反映了當時社會「苛政猛於虎」的現狀,將自己的感受繫於畫中。

  虎在扇上舞 清代任預畫虎很抽象

  張善子、何香凝畫的虎都是栩栩如生,霸氣逼人,而記者看到清代任預在扇面上所畫的老虎相當抽象。歐陽先生笑著告訴記者,任預本身擅長畫人物、花卉及山水,尤以山水見長。「這扇面上的老虎呈俯瞰之勢,虎視眈眈,雖然其形稍遜,但畫虎並不是他所擅長的,能如此有神,且以長補短,堪稱其扇面精品。」

  說到這裡,他講了一個有關於古時候的人們畫虎的故事。在古代,人們很少能夠見到老虎,因此,不少畫家畫的都屬於「抽象派」,只是神似,而並非形似。那時候,他們通常畫的都是「心中之虎」,有時也會將人的特點也表現出來。於是乎,「畫虎不成類似犬」也由此得來。到了民國時期,科技逐漸發達了,人們有更多的機會仔細觀察老虎,於是畫虎就到了一個「形神俱佳」的境界。

  皮影雙翼虎 由幾塊驢皮組成

  展櫃裡擁有上百年歷史的清代皮影虎,可愛逗人。八百裡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懶漢齊吼秦腔,同樣來自北方,皮影戲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以前。而這隻皮影虎可是來自皮影戲的發源地陝西,別看這隻皮影虎只是由幾塊驢皮組成,它可是經過嚴格的篩選才能夠成為文物。不僅需要外貌完整,而且要求工藝精良,這樣的東西現存的可不多了,因此,就顯得更加稀罕。專家說,從未欣賞過皮影戲的朋友可以到南京甘熙故居瞧瞧,在那裡,你可以看到現代「電影始祖」——皮影戲。

  除了大件「老虎」,小件也很吸引人。一對白壽山石雕刻的虎紐章,就貴氣逼人。相信大家都聽過晚清的四大譴責小說之一:《老殘遊記》吧?沒錯,他的作者就是我們江蘇省的劉鶚。而這一對白壽山石虎紐章就是劉鶚本人的常用章,當然,這章上最奇特的就在於所刻的甲骨文,用甲骨文雕刻的印章,再配上兩頭形態威嚴的老虎坐鎮於上,更顯得價值非凡。

  ■延伸閱讀

  蔣介石忍痛割愛的

  孟加拉虎皮未展出

  博物院還藏有一件孟加拉虎皮,這塊虎皮是尼泊爾國王在1947年送給蔣介石的禮物。歐陽說,像這樣完整的虎皮很少。在民國時期,有虎皮的人家也不多,而最有名的當數張學良府上的老虎廳。因為虎皮不僅觀賞價值極高,是威嚴、勇猛、尊貴的象徵,而且也極具實用價值:質地較厚,驅寒護體。它成了許多貴族爭相擁有的物品。但一來是迫於老虎兇猛,不宜獵殺,二來也是屈於當時的統治者,畢竟虎皮不是人人能坐的。

  這塊虎皮因作為國禮,蔣介石忍痛割愛將它交由南京博物院的前身中央博物院保管。虎皮是十分珍貴的,因此,在保養方面也是相當講究。「這張嬌貴的虎皮需要放在恆溫的庫房裡,定期進行殺毒殺菌。」由於諸多原因,此次並沒有拿出來展出,有點遺憾。

  討個虎氣

  開心過虎年

  除了以上介紹的虎文物,此次展出的還有虎虎生威的漢代「畫彩陶虎」;睡眼惺忪的北魏「鐵虎」;精美的清同治時期「粉彩六角形瓷博古碗」;刻畫精細的明代「紅陶虎頭片」;給孩子討個虎氣的清末「彩秀虎頭紋童鞋」;有故事性的清末民初「彩色武松打虎木刻年畫」,還有漢代的「浮雕虎圖」畫像石等等。

  相信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見過的勺子不少,但用於一些祭祀祈福中所用的木馬勺你是否見過?在這裡,現代藝術家將白虎臉譜繪於木馬勺上,將藝術性與實用性結合起來,值得推廣。有興趣的市民可以前去參觀,看看老祖宗那個時代留下來的老虎雄威,感受一下那個時代虎的「精、氣、神」。

  「盛世虎」展覽

  將展出一個月

  走入展廳,映入眼帘的是一條喜慶的長廊。陳列藝術研究所所長陳同樂告訴記者,這條長廊叫做「歡騰廊」。 為了配合即將過年的喜慶氛圍,博物院這一次捨棄了往日莊嚴肅穆的氣氛,特地採用了明黃的燈箱與中國紅的幕布做為打底,並配有各種花紋和裝飾,將傳統與新年結合。「歡騰廊」上共展出了26件與虎相關的文物。今年,為了配合各個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員前來欣賞文物,博物院還專門開闢了一塊互動性的展覽區。屆時,市民可將自己的心願寫下,掛在「祈福牆」上,為新的一年許願祈禱。

  南博龔良院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虎也是古時「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大神獸之一,但在整體的文物中,與虎有關的文物其實並不是很多。因為虎相對來講是比較兇猛的,人們出於敬畏,所以文物相對也會較少。為了籌備這次展覽,院裡的專家可謂煞費苦心,「今後,南博每年都會辦一次生肖展,明年的兔展已經在計劃之中。他借本報告訴市民,「這次的展覽至少將會持續一個月,初步定於正月三十為止。春節期間,除了大年初一和年初二,南京博物院都將會對市民正常免費開放。

  

相關焦點

  • 一大波「瑞福鼠」在南博賀歲
    1月5日,「瑞福鼠——南京博物院藏鼠文物特展」在南京博物院藝術館正式開展,現場150多件和鼠相關的文物,道盡了人們對老鼠的愛恨情仇。策展人、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員袁榮告訴現代快報記者,這次展出的文物絕大部分都是首次亮相。
  • 木乃伊 靈魂屋 青銅兵器:南博《法老·王》展埃及篇下
    木乃伊 靈魂屋 青銅兵器《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中國漢代文明的故事》埃及藝術下篇佳展回顧回顧南京博物院壹陸年度大展「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中國漢代文明的故事」。共有來自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的約150件套古埃及文物精品和來自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院、揚州博物院等單位的約150件套漢代諸侯王陵出土文物同室展出,通過對比的方式布展,讓觀眾感受古埃及文明和漢帝國文明的文化碰撞。
  • 土耳其文物展:一百多件文物來自特洛伊城(圖)
    這是土耳其首次在中國舉辦文物展覽。   安納託利亞半島曾是《荷馬史詩》中特洛伊城的所在地,而誕生於此的古代帝國西臺則依靠獨有的冶鐵技術一度成為東地中海地區的霸主,此後的東羅馬帝國與奧斯曼帝國也留下了豐富而精彩的文物與藝術品。   據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介紹,「安納託利亞文明」特展是2013中國「土耳其文化年」的重要內容。
  • 「魏唐佛光」龍門石窟精品文物特展4月28日將亮相廣東省博物館
    「魏唐佛光」龍門石窟精品文物特展將於2020年4月28日在廣東省博物館舉辦,展覽將持續至8月30日。本次展覽將展出洛陽龍門石窟的86件文物,重點展品是8件海外回流的國寶級文物,呈現北魏造像的秀骨清像、唐代佛像的富麗健美,講述國寶回歸的故事和古蹟的修復過程。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南郊伊水兩岸的龍門山和香山崖壁上,是北魏王朝和唐代皇室開鑿佛像的必選之地,斷續營造石窟壁龕2345個、造像近11萬尊、碑刻題記超過2800件。
  • 寧縣博物館精品文物|明褐彩詩文四系罐
    寧縣博物館精品文物|明褐彩詩文四系罐 2021-01-04 23: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離家160年「駿馬」歸園,流失海外重要文物馬首銅像亮相圓明園
    12月1日,馬首銅像亮相正覺寺。作為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重要文物,它的回歸,也讓國人心中有了一份對「十二獸首重聚圓明園」的期盼。綜合新華社、央廣報導160年前,圓明園慘遭焚掠,自此下落不明的馬首銅像於12月1日回歸故園。
  • 「龍門石窟精品文物展」在廣東省博物館開展
    來源:【中新網】4月28日,觀眾在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的廣東省博物館參觀「魏唐佛光——龍門石窟精品文物展」。   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來源:【中新網】  該展由廣東省博物館與龍門石窟研究院聯合舉辦,匯集了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研究院收藏的85件龍門石窟相關藏品,同時結合龍門石窟、石刻圖片以及3D列印模型,向觀眾描繪出龍門石窟佛教造像藝術的基本面貌和風格特徵。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來源:【中新網】  觀眾在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的廣東省博物館參觀「魏唐佛光——龍門石窟精品文物展」。
  • 古埃及文物展在瀋陽啟幕 230餘件珍貴文物展出
    「尼羅河的饋贈——古埃及文物特展」,7月6日在遼寧省博物館舉辦。 於海洋 攝中新網瀋陽7月6日電 (韓宏)由遼寧省博物館、義大利都靈埃及博物館共同主辦的「尼羅河的饋贈——古埃及文物特展」,7月6日在遼寧省博物館舉辦,獅身人面像、亡靈書、塞克荷邁特女神像等難得一見的230餘件古埃及珍貴文物展出,揭開了古埃及文明的神秘面紗。
  • 「薩克森-波蘭宮廷文物精品展」在故宮舉行
    新華網北京4月8日電(記者廖翊 白瀛)由故宮博物院與德國德勒斯登國家藝術收藏館共同舉辦的《白鷹之光——薩克森-波蘭宮廷文物精品展(1670-1763)》,8日起正式登場故宮午門展廳。
  • 三百文物呈現古芮國「周風遺韻」,國博展陝西劉家窪考古發現
    三百文物呈現古芮國「周風遺韻」,國博展陝西劉家窪考古發現 澎湃新聞綜合報導 2019-12-13 13:37 來源:澎湃新聞
  • 122件土耳其精美文物首次來華展出
    它曾是《荷馬史詩》中特洛伊城的所在地,誕生於此的古代帝國西臺則依靠獨有的冶鐵技術一度成為東地中海地區的霸主,此後的東羅馬帝國與奧斯曼帝國也留下了豐富而精彩的文物與藝術品。   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介紹,「安納託利亞文明」特展是2013中國「土耳其文化年」的重要內容。
  • 280餘件敦煌流散海外文物複製品回歸故裡:原大原色原樣
    責任編輯:白嘉懿     9月2日,「『到世界找敦煌』——敦煌流散海外精品文物複製展」正在甘肅敦煌國際會展中心展出。丁小嵐 攝   中新網甘肅敦煌9月2日電 (記者 丁思)9月2日,「『到世界找敦煌』——敦煌流散海外精品文物複製展」在甘肅敦煌國際會展中心展出。展出作品均為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現流散海外文物的複製品,包括東晉十六國到北宋的絹畫、紙本畫、印刷品、經卷等。
  • 濟南出土鎏金青銅當盧亮相頂級文物大展
    本報9月18日訊(記者 趙曉林)由文化部、國家文物局主辦,國家博物館、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承辦的大展——「秦漢文明」展17日亮相國家博物館。全國30多家文博機構遴選出300多件重要文物參展。秦始皇兵馬俑、金縷玉衣和長信宮燈等歷史教科書上的國寶是本次展覽的主角。
  • 「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開幕
    12月2日,由國家文物局與遼寧省委宣傳部共同主辦的「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幕。以遼寧省博物館為主體,匯聚國內12家文物機構的《北宋蘇軾行書洞庭中山二賦卷》《北宋歐陽修行書譜圖序稿並詩卷》《宋人仿顧愷之洛神賦圖卷》《北宋徽宗趙佶瑞鶴圖卷》《明仇英赤壁圖卷》等國寶級文物均將在為期三個月的展覽中與公眾見面。數量如此眾多的唐宋八大家相關主題文物集中展示,在歷史上還是首次。
  • 甘肅省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正式發布 一大批文物集體亮相(圖)
    中國甘肅網3月30日訊 (本網記者 張玉芳 張慧雅 實習記者 謝婷 杜小娟 文/圖) 30日,甘肅省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正式發布
  • 廣東省博物館龍門石窟文物展門票在哪裡預約?
    廣東省博物館龍門石窟精品文物展  時間:4月28日—8月28日  地點:廣東省博物館三樓展廳一  票價:免費不免票  預約入口:點擊進入  該展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以來粵博舉辦的首個線下新展,將展至8月28日。
  • 武威市博物館線上展覽《塔映燈輝——涼州會盟暨藏傳佛教文物展...
    武威市博物館線上展覽《塔映燈輝——涼州會盟暨藏傳佛教文物展》(之一) 2020-11-30 18: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考古成都展 文物「七宗最」
    熱鬧了兩個多月的考古成都展,8月19日正式落幕。事實上,這一「陣容豪華」的展覽,竟藏著成都文物的「7宗最」。  「最大」與「最小」  體量最大的文物當屬出土於商業街船棺葬的漆床,這件漆床長約2.55米、寬約1.3米、高約1.8米,是同時期中國出土最大、最完整的漆床,這也是它第一次對外展出。
  • 國寶級文物首次展出!這個展別錯過
    12月2日,「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幕,通過一件件珍貴文物,觀眾可領略「唐宋八大家」在文學、書法、繪畫方面爐火純青的造詣,感受他們登峰造極的藝術境界,品味他們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崇仰他們偉岸高潔的人格力量,沐浴他們光耀後世的精神光輝。
  • 原大原刻原色,科技助珍寶「回家」,130件敦煌流散海外文物複製品在...
    今年是敦煌藏經洞被發現120周年,在戰亂年代,當時被發現的6萬餘件文物中有三分之二流散海外,成為國人心中之痛。為了讓國人感受敦煌珍寶,通過數位技術,本月,130件敦煌流散海外精品文物以複製品形態亮相蘭州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