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基於多尺度界面設計創製高性能仿生珍珠層材料

2020-12-04 安徽網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貝殼的珍珠層,由佔主要部分的脆性碳酸鈣礦物和少量的柔性聚合物構成,雖然組分簡單,但其精緻的多級結構和界面特點賦予其超出自身組分幾個數量級的優異力學性能。這種在溫和條件下由簡單材料組分生長實現的多級構造和性能放大,使貝殼的珍珠層受到研究人員的高度關注。礦物粘土和石墨烯等超薄納米片作為接近理想和無缺陷的納米結構單元,已經被廣泛用於構築仿珍珠層結構複合薄膜和塗層。然而,其在構築更具實用價值的宏觀尺度塊體結構仿珍珠層材料方面仍然極具挑戰,主要表現在難以設計穩健可控的微/納尺度界面來增強納米片單元及其之間的相互連接,進而實現對所構築宏觀塊材的性能強化。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教授研究團隊與吳恆安教授課題組合作,他們在深入理解貝殼珍珠層的「磚-泥」層狀微納結構、多級界面特點和強韌化機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新型的仿生多尺度軟硬雙網絡聚合物基界面設計策略,結合高效的自下而上仿生組裝方法,利用廉價的粘土納米薄片成功地製備出綜合性能卓越的宏觀塊體仿珍珠層納米複合材料。所提出的界面設計策略溫和而靈活,可適用於蒙脫土納米片、石墨烯等不同二維納米結構單元體系。相關研究論文近日以「Superior biomimetic nacreous bulk nanocomposites by a multiscale soft-rigid dual-network interfacial design strategy」為題發表於Cell Press旗下的材料學旗艦期刊Matter上(Matter 2019, 1, 412–427),論文第一作者為博士生陳思銘、副研究員高懷嶺和博士生孫曉昊。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陳牧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研製一種可替代塑料的仿生可持續結構材料
    研發一系列可持續的高性能結構材料,以部分替代石油基塑料,是該問題最有希望的解決方案之一。現有的生物基可持續結構材料都受到機械性能較差或製造過程的過於繁瑣的限制,這些因素從成本和生產規模上制約了這類材料的應用。因此,引入先進的仿生結構設計來製造新型的可持續高性能結構材料將可以極大地提高這類材料的性能,拓寬其應用範圍,加速可持續材料替代不可降解塑料的進程。
  • 可替代塑料的新材料出現了!中國科大研製出仿生可持續結構材料
    研發一系列可持續的高性能結構材料,以部分替代石油基塑料,是該問題最有希望的解決方案之一。現有的生物基可持續結構材料都受到機械性能較差或製造過程的過於繁瑣的限制,這些因素從成本和生產規模上制約了這類材料的應用。因此,引入先進的仿生結構設計來製造新型的可持續高性能結構材料將可以極大地提高這類材料的性能,拓寬其應用範圍,加速可持續材料替代不可降解塑料的進程。
  • 科學家研發出仿生層狀關節軟骨潤滑材料
    天然軟骨是一種兼備固-液雙相特徵、具有典型層狀結構特徵和特殊應力耗散機制的溼滑材料。目前,從工程應用角度來說,尋找類似於天然軟骨的新型潤滑材料具有挑戰性。其中,表面接枝聚合物刷和水凝膠材料引發關注。但傳統表面引發聚合方法製備的聚合物刷層較薄,在宏觀粗糙接觸尺度下易被剪切磨掉,這限制了其在工程領域中的應用。
  • 俞書宏院士團隊:納米纖維素新型仿生材料問世!性能遠超傳統塑料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運用仿生結構設計理念,發展出一種被稱為 「定向變形組裝」 的新材料製造方法,該團隊採用上述方法將纖維素納米纖維和二氧化鈦包覆的雲母片複合,製備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可持續結構材料
  • 俞書宏院士團隊:納米纖維素新型仿生材料問世!性能遠超傳統塑料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運用仿生結構設計理念,發展出一種被稱為 「定向變形組裝」 的新材料製造方法,該團隊採用上述方法將纖維素納米纖維和二氧化鈦包覆的雲母片複合,製備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可持續結構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機械性能與熱性能,有望成為塑料的替代品。
  • 【科技前沿】中國科大製備出新型超彈性耐疲勞碳基仿生材料
    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俞書宏教授課題組與吳恆安教授課題組合作,成功設計製備出超彈性耐疲勞宏觀尺度碳納米組裝體仿生材料。
  • 無粘合劑的全生物質仿生木材在中科大問世
    原標題:無粘合劑的全生物質仿生木材在中科大問世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12月15日從中科大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利用全新的生物質表面納米化策略,構築了一種可持續新型各向同性仿生木材。
  • 田禾院士團隊《AM》:仿珍珠層納米複合材料調控室溫磷光材料中的氧...
    此外,通過跟蹤幹擾預設自擦除時間的截獲誘導氧歷史來實現防截獲材料。將生物啟發的納米複合材料設計與RTP材料相結合,有助於克服有機RTP化合物分子設計的固有局限性,並允許通過受控的介觀結構將可編程的時間特徵添加到RTP材料中。這將有助於為RTP材料作為新型防偽材料的實際應用鋪平道路。
  • 硬核「防彈」水凝膠|pva|高分子|珍珠層_網易訂閱
    帶你領略「防彈」水凝膠的魅力  水凝膠基柔性材料已廣泛應用於人工智慧、可穿戴設備、軟物質機器人、電子器件等領域,而如何保證其在衝擊作用下維持其結構與性能的穩定性是待解決的一大難題。貝殼珍珠層結構由文石晶體與有機基質交錯排列而成,呈現出規整有序的"磚牆"式結構,具備極高的強度和韌性。
  • 「金屬材料強韌化的多尺度結構設計與製備」項目通過驗收
    5月10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高瑞平研究員、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副主任車成衛研究員、材料科學一處項目主任鄭雁軍教授及驗收專家組一行對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承擔的重大基金項目「金屬材料強韌化的多尺度結構設計與製備」進行了結題驗收。項目參研單位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重慶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課題負責人和研究骨幹參加了會議。
  • 中國科大研製各向同性全生物質仿生木材
    因此,發展高性能無甲醛綠色環保板材對傳統人造板產業升級發展至關重要。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通過深入解析生物質微觀結構,提出了一種利用生物質天然納米結構的全新的生物質表面納米化策略,基於這種策略構築了一種可持續新型各向同性仿生木材(「RGI-wood」)。
  • 「安徽日報」新型仿生材料可替代塑料
    因此,引入先進的仿生結構設計來製造新型的可持續高性能結構材料,將能極大提高這類材料的性能,拓寬其應用範圍,加速可持續材料替代不可降解塑料的進程。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將仿生結構設計理念運用於高性能生物基結構材料的研製上,發展了一種被稱為「定向變形組裝」的新型材料製造方法,實現了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可持續材料的規模化製備。
  • 中國科大俞書宏院士團隊研製出有望替代塑料的仿生新材料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使用「定向變形組裝」方法,研製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機械與熱性能,有望成為其替代品。同時,現有的生物基材料存在成本高或難製造等問題,制約了推廣應用。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運用仿生結構設計理念,發展出一種被稱為「定向變形組裝」的新材料製造方法,將纖維素納米纖維和二氧化鈦包覆的雲母片複合,製備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可持續結構材料。
  • 中國科大研製出輕質高強韌納米纖維素仿生結構材料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通訊員 楊凡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磊 王海涵)材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物質基礎。航空航天等高技術領域對工程結構材料性能的提升不斷提出新的需求,研製全面超越工程塑料、陶瓷和金屬材料等傳統結構材料的新型輕質高強材料,對相關領域的實際應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 :變天然雲母粉為高性能仿生...
    【引言】超薄納米片具有優異的機械性能、光學以及電學性能,目前諸如石墨烯、過渡金屬二硫化物、層狀金屬氧化物、蒙脫土以及黑磷等二維材料都可以通過剝離法製備,尤其是石墨烯和蒙脫土已經實現了大規模剝離法製備。雲母是一種宏觀透明的片狀天然粘土材料,而且具有獨特的光學性能、高電氣絕緣性以及良好的化學和熱穩定性。大尺寸的天然片雲母非常稀有和昂貴,而天然雲母粉更加容易獲得且相對廉價,因而利用天然雲母粉組裝獲得類似甚至優於片狀雲母的宏觀膜材料就具有重要的價值。由於尺寸較大且橫縱比小,雲母粉難以直接通過常規的仿生組裝方法實現高性能宏觀薄膜的製備。
  • 北化:基於「氫鍵」作用調控界面兼容性製備高性能有機太陽能電池
    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Cathode Engineering with Perylene-diimide Interlayer Enabling Over 17% Efficiency Single-junction Organic Solar Cells」的研究論文,報導了一種含有氫鍵作用的苝醯亞胺類材料陰極界面材料
  • 重慶大學李猛/維吉尼亞理工大學Li Ling《AFM》:仿生分形結構設計...
    進一步進行多尺度結構設計,優化生物質衍生的光熱轉換材料對於提高太陽能利用和精確控制光熱性能至關重要。  大自然是最優傑出的結構設計師,得益於其精巧的結構設計,許多動植物深諳太陽能利用之道。例如,大樹非常善於通過它們的分形結構高效利用太陽能進行光合作用;一些黑色的蝴蝶也進化出了獨特的微納結構有效吸收太陽光用以調節機體溫度等。
  • 科大資訊 | 近期科研成果速覽
    目錄1、中國科大在「神威?太湖之光」上首次實現千萬核心並行第一性原理計算模擬2、中國科大研製一種可持續生物合成仿生多層級太陽能蒸汽發生器3、中國科大找到量子磁力儀測量磁場矢量的最終理論精度極限4、誰如何「順」走了我的白金?
  • 連續七年入選化學與材料領域高被引科學家的中國學者
    江雷院士主要從事交叉科學領域仿生智能界面材料的合成與製備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仿生特殊浸潤性材料、仿生離子通道、仿生能源、仿生輕質高強等方面的研究。通過對多種生物體表面特殊浸潤性的研究,揭示了生物體表面超疏水性的機理,為相關仿生界面及智能材料的設計製備提供了依據;成功地製備超雙疏/超雙親仿生特殊浸潤性界面材料,並實現多功能化;提出了「納米界面材料的二元協同效應」,研製出對單一或多重外部刺激具有超疏水/超親水可逆轉變的「開關材料」。
  • 原子層/分子層沉積技術助力新一代高性能儲能器件研究
    (4)  沉積薄膜化學、物理、機械性能的可調控性  基於以上優點,近年來ALD/MLD技術在能源領域的應用逐漸增多(ACS Energy Letters, 2018, 3, 899-914),報導側重於ALD或MLD控制膜均勻性的特點研究,並將其應用於液態及全固態電解液電池(特別是電極/電解液界面的修飾和控制),攻克了二次電池領域的諸多難題,展示了巨大的應用潛力,為未來研發高性能電池器件提供重要的參考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