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和中國古代,都有自己的創世說。但中國古代從未把創世說作為主流的學說,而是對天體起源論進行著不斷的科學探索。
圖片來源:www.shangc.net
一、 中國和西方的創世說
中國古代有「盤古開天」的神話,出於三國時代徐整的《三五歷記》,就是記載三皇五帝的故事的書。這部書裡說,天地尚未分開的時候,是一片混沌。後來有了元氣。輕清的上升為天,重濁的下沉為地。盤古誕生在其中,「神於天,聖於地」(《太平寰宇記》《蜀中廣記》《太平御覽》等引)。天每日增高一丈,盤古也每天增高一丈。經過數萬年以後,有了三皇五帝等等。
這個故事,可以追溯到《淮南子》。該書《精神訓》篇說,上古未有天地的時候,「惟像無形」。這時候有兩個神降生,「經天營地」,使天地分開了。
無論是《淮南子》還是《三五歷記》,創世故事的特點,都是說,天地起初是混沌狀態沒有分開,後來分開了。神,或者盤古,在天地分開的過程中,或者是起了「經營」的作用,或者是隨著天地的分開也一天天長高。就是說,天地,不是他們創生的,也不是他們分開的。即使如此,在中國古人,也僅僅把這樣的創世說作為一段故事、一則神話,沒有把它當作天地創生的真實過程。
在西方,最早是柏拉圖的創世說,載於他所著的《蒂邁歐篇》。該篇借蒂邁歐之口說道,神,按照理念,用土和火作原料,用水和空氣做粘合劑,構成了宇宙的形體。然後,神又造出了靈魂、太陽、月亮和行星,並給出它們行進的軌道。接著是創造生物。先是諸神,第二是鳥,第三是水生物,第四才是陸地生物。
圖片來源:item.kongfz.com
後來,諸神同樣把火、土、水、氣結合起來,造成了人。並且仿照宇宙的圓球形,把人的頭也做成圓球形。最後是造出了男人和女人的生殖器官,並且使他們具有生殖欲望。從此以後,神就不必造人,而由人自己造人了。柏拉圖是古希臘最重要的哲學家,他的說法影響深遠。
至於後來,當基督教取得了歐洲思想的統治地位以後,《舊約·創世紀》的創世說,就成為歐洲一千多年中社會的主流意識。
二、天地有始無始的爭論
屈原《天問》道:「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誰能極之?馮翼惟像,何以識之?」從屈原的疑問看來,以前是有人主張,最古的時候,天地沒有分開,是個「惟像無形」混沌瞢暗的時代,後來才逐漸分開。這一點,和《淮南子》《三五歷記》的說法,是一樣的。但是屈原的《天問》中,沒有《淮南子》的二神,也沒有《三五歷記》的盤古。
屈原(圖片來源:www.sohu.com)
至少在戰國時代,在天地起源問題上,就存在著兩種意見。一種是《荀子》,認為天地是沒有開始或起源的,因為「天地始者,今日是也。」(《荀子·不苟篇》)也就是說,天地的開始,和今天是一樣的。另一種意見認為,天地是有開始的。《呂氏春秋·有始篇》認為:「天地有始,天微以成,地塞以形。」這種有始無始的爭論,後世仍在進行。但是從漢代開始,天地有始的主張佔了上風,並由此出現了一系列的天地演化理論。
三、漢代的天地演化理論
漢代的第一個天地演化理論,載於《淮南子·天文訓》:
天地未形,馮馮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大昭。道始於虛廓,虛廓生宇宙,宇宙生氣。氣有漢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
這是為許多讀者熟悉的天地演化論。其基本內容是說,天地的生成,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至於中間的大昭、虛廓都是什麼樣的狀態,從未有確切的闡釋,或者說,所有的解釋都難以被認為是確切的。但其中「清陽或輕清者上升,凝聚為天;重濁者下降,凝聚為地」的思想,則被後世廣泛接受。
《淮南子》以後,討論天地起源問題的,有《緯書》,還有張衡的《靈憲》。《緯書》之《周易·乾鑿度》說,天地形成之前,經過了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等等階段,然後就是「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因此,《乾鑿度》的說法,不過是把《淮南子》的說法進一步複雜化而已。
到了東漢,《乾鑿度》的天地演化理論被寫入欽定的《白虎通義》,成為官方認可的基本理論。天文學家張衡作《靈憲》,也專門討論了天體起源和天體結構。《靈憲》認為,太素以前,是一種虛無狀態。然後從無生有,經過一系列的階段,混沌狀態的「元氣剖判,剛柔始分,清濁異位」,形成了天地。和《淮南子》《乾鑿度》不同的是,張衡不再講「輕清上升,重濁下降」,而是講「天成於外,地定於內」,因為他主張渾天說,天是包裹在地外面的。
(圖片來源:so.baike.com)
從當時的物理學觀念上說,《淮南子》和《乾鑿度》的輕清或清陽上升,重濁下降,符合當時的重力學觀念。但張衡的內外之分,卻沒有物理學理論的支持。為這個天體起源模型做理論論證,是後來的事。
四、宋代的天地演化論
魏晉到隋唐時代,廣泛接受了由《淮南子》開始,到《白虎通義》定型的天體演化理論。學者們爭論的主要是天地的結構和形狀,很少討論天地演化理論。
到了宋代,中國古代學術思想發生了重大演變,學者們重新燃起了探討天體演化理論的熱情。參加這個討論的,北宋有邵雍,有司馬光,有周敦頤,還有張載等;南宋時期,則有朱熹。
司馬光作《潛虛》,講述天地從虛無開始,然後出現了氣。氣形成了萬物的「體」,體有自己的「性」,性使物具有了「名稱」,名稱決定者事物的行為和命運。
氣有五種,稱為「五行」。五行的氣,各自有一個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不僅形成了萬事萬物,也形成了人類社會以及社會上人物的等級差別等等。
類似於司馬光主張的,是周敦頤的《太極圖》。在這個圖的說明中,周敦頤指出:「自無極而太極」。太極分化為陰陽五行。陰陽五行的不同組合,形成了各種各樣的事物。氣中的精華部分,形成了人,所以人比其他動物都聰明。
邵雍的天地演化理論載於《觀物篇》。《觀物篇》直接從天地開始,認為天的氣是陰與陽,地的氣是柔與剛。陰陽剛柔各自有太、少兩種,由此形成了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上的水火土石。日月星辰演化為暑寒晝夜,再演化為性情形體;水火土石演化為雨風露雷,又演化為飛走草木。
從日月星辰到飛走草木,兩兩結合,形成了各種各樣的事物。比如雞,有翅不能飛,是「飛走」之物;灌木,雖木而像草,可稱為「木草」之物,如此等等。邵雍認為,這樣,他就說明了世界萬物的由來和特徵。
可以看出,北宋的思想家們仍然存在著天地有始還是無始的爭論。邵雍不講天地從何而來。至於張載,則明確反對無中生有。認為所謂天,只是一團元氣,而元氣,是無生無滅的。
同時,他們的天地演化理論,都不僅到天地形成為止,還要說明萬物的生成以及社會生活的等級制度。但是他們中的多數,似乎還在漢代的天地演化理論中打轉。只有邵雍,有自己的獨創。但也正因為是獨創,由於缺乏事實的支持,所以難以得到更多的承認。
從一般哲學理論上說,宋代的儒者,大多都明確反對無中生有,認為那是道教的理論,是異端。所以南宋的朱熹,就認為《太極圖》的第一句,不是「自無極而太極」,而是「無極而太極」。「無極而太極」的意思,也不是自無生有,而是所謂「無形而有理」的狀態。
在這個總思路的基礎上,他提出了新的天地演化理論,他認為,天地之處只是陰陽之氣。兩者互相磨來磨去,拶出許多渣滓,裡面無處出,便結成個地在中央。氣之清者便為天,為日月,為星辰,只在外,常周環運轉。地便只在中央不動,不是在下。
張衡說「天成於外,地定於內」是二氣「剖分」的結果。但是如何剖分?沒有解說。朱熹給予了解說,認為這是陰陽二氣不斷運行的結果。這就給張衡的理論增添了物理學的說明。氣的運行方式,是旋轉。旋轉運動是不停的,速度也是極快的:
天運不息,晝夜輥轉,故地確在中間。使天有一息之停,則地須陷下。惟天運轉之急,故凝結得許多渣滓在中間。地者,氣之渣滓也。所以道輕清者為天,重濁者為地。(《朱子語類》卷一)
《淮南子》「輕清為天,重濁為地」的說法,在這裡獲得了新的詮釋。
有什麼根據說天在一刻不停地迅速旋轉?朱熹援引了道教的「萬裡剛風」之說。說天有九重,即九層。越向上,風就越急,氣也愈清,愈明。下面的氣,逐漸混濁。直到地,是最混濁的氣所凝結而成。地下面是水,由於被迅速旋轉的氣所包裹,所以地不會墜落,水也不會外溢。就像「弄碗珠的」,「只恁運轉不住,故在空中不墜。少有息,則墜矣。」(《朱子語類》卷六十八)這樣就解決了天地為何不墜不降的問題。
朱熹之所以相信道家的萬裡剛風說,其根據是山上山下風力不同:
道家有高處有萬裡剛風之說,便是那裡氣清緊,低處則氣濁,故緩散。想得高山更上去,立人不住了。那裡氣又緊故也。(《朱子語類》卷二)
圖片來源:baijiahao.baidu.com
據此推測,道家的萬裡剛風之說,也當是根據高山上風緊,低處風緩現象的推論。而由近及遠,由此及彼,也是現在常用的科學推理手段。這樣,朱熹就提供了一套新的天地演化論。
由於朱熹的權威,這套理論遂成為此後中國天地演化論的基本框架。
五、元代史伯璿的反駁
元代,史伯璿不贊成朱熹的「剛風束縛說」。史伯璿認為,依這種說法,地是浮在空中的。地之所以能浮在空中,是因為有勁風的束縛。然而地之所以不墜,是因為四周都是海水,水承載著地。水不外洩,是因為大氣的束縛。氣之所以能束縛住水,是因為不停的迅速旋轉。但在南北兩極處,則是天的樞軸。旋轉的天,在樞軸之處,氣的運動速度必然不能太快。而且南極入地三十六度,處於地的下方。水性就下,怎麼能不從這裡洩露出去呢?
「東海大儒」史伯璿(圖片來源:baidu.com)
依渾天說,在周長一百多萬裡處,是日月星所附著的地方。在此以外,就是純粹含氣的虛空。假如天沒有形體束縛,旋轉又如此之快,氣就要「散出茫無邊際之空虛」。這樣一來,日月之外的天,就不能永遠保持它的厚度;日月之內的天,也無法永遠保持那運轉的速度。況且氣作為形而下的器,也應當有自己終極的時候,豈能無生無滅?
天生的萬物,都有個軀殼,天自己豈能沒個軀殼?天沒有軀殼,又如何能夠範圍住它的氣?它的氣消散到外面,又如何能夠包圍住地和人物?
他認為,天的最外面,應該有一種「非虛非實」的實體。這樣的實體,「至圓至大至厚至剛」,裡面充滿了勁氣,並且有三光附著在上面。這樣,氣也就沒有消散的問題,地周圍和地下的水也都沒有洩露的問題。
史伯璿知道自己的設想僅僅是假說,所以最後,他說自己的說法是「穿鑿而謬妄,決不可信。姑記於此,以俟知者而請問焉爾。」(均見:史伯璿《管窺外篇》卷下)
史伯璿的問題,是中國古人解決不了的問題。但他的探索,則是中國古人關於天地起源探索的又一新的步驟。
六、 尾語
16世紀中葉,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幾十年後,以利瑪竇為代表的傳教士陸續來華。他們帶來了比中國先進的曆法,卻不傳播哥白尼的學說。這一時期的歐洲人,幾乎還全都相信,世界是上帝或神創造的。十八世紀中葉,德國人康德提出了星雲說。恩格斯高度評價這個學說,認為它在形上學的僵化的自然觀上打開了「第一個缺口」,「包含著一切繼續進步的起點」。有人認為,康德的星雲說受了中國古代天地演化論的啟發或者影響。
時至今日,宇宙有始無始的問題,仍然是一個爭論的話題。在這些爭論中,希望中國古代思想家們的勞作能夠不被遺忘。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媒體轉載授權請聯繫
kpsbsh2017@163.com
徵稿啟示
中國科學探索中心微信公眾號歡迎賜稿!
稿件內容以反偽破迷為核心思想,科學普及、科學文化、科技哲學、科學與公眾、世俗人文主義、科技倫理等領域均可涉及,旨在將科學探索結果無偏見地告知公眾,避免公眾上當受騙。
稿件一經採用,將奉上稿酬。
投稿郵箱:
kpsbsh2017@163.com
中國科學探索中心
崇尚科學 反偽破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