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裡夫人發現鐳,不是為了供她享樂,而是想為科學事業做一點貢獻

2020-12-04 百家號

科學女傑居裡夫人

「當我們資金奇缺,連一塊床板也要租用,為貧窮所困的同時還要潛心研究的那些年月,才是我最具成就感的時光。」在人類歷史長河中,能夠青史留名的女人屈指可數,而居裡夫人就是其中最為卓越的一位。居裡夫人出生於多災多難的波蘭,生性害羞,卻因為發現了新元素「鐳」而轟動世界。直至今日,人類仍然沒有終止與癌症這個病魔作鬥爭,而鐳的發現為人類戰勝這一頑症提供了強有力的武器—鐳可以殺死發生病變的細胞,大力遏居裡夫人曾在巴黎大學進修物理和數學,當時她窮困潦倒,又制癌細胞擴散。

不注意照顧自己,曾經幾度因為飢餓過度而眩暈倒地。半個世紀後,一家電影公司斥巨資拍攝她的一生,看過那部影片的人都潸然淚下。正是這位生性羞澀的女孩,在自然科學領域摧城拔寨,艱難前行。她一生兩次榮獲諾貝爾獎,一次是190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一次是191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19歲時,她做了波蘭一戶貴族的家庭教師。聖誕節之前,這家長子離開大學,回家度假。在假期裡,兩人一起跳舞、滑冰。很快他就墜入愛河了,她的美麗、聰慧和優雅氣質深深吸引了他,使他難以自己,終於正式向這位出身低微的姑娘求婚。他做出並公布這個決定後,他的母親氣得險些昏死,他的父親也暴跳如雷:什麼?我的兒子竟然想娶一個這種人家的女孩!」

當他們沐浴在愛河之中時,世俗偏見卻殘忍無情地棒打鴛鴦,把他們拆散了,這對她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她堅定地離開了波蘭,帶著一堆愛的碎片只身前往巴黎學習,並準備將自己的一生投入無邊的科學事業中。

1891年,這位波蘭姑娘以瑪麗亞的學名被巴黎大學錄取了。她生性羞怯,又因為專心學習,不願花時間外出進行社交活動,因此她在四年的大學生涯中可以說沒有一個知己。四年來,她就靠從事家教時掙得的一點收入和父親時不時寄來的一點錢艱難維生,每天只允許花去60美分的生活費。她只能承租沒有電燈和取暖設備的簡陋房間。

冬天寒冷,有兩袋煤炭取暖對她已經是不錯的享受了。她想儘量節約,因此冬夜裡常常不願意打開火爐,結果被凍得四肢麻木。在這樣糟糕的環境中,她仍然不屈不撓地鑽研數學。睡覺時因為太冷,她一股腦兒地把毛巾、床單、枕套、外套乃至屋裡找得到的所有紡織品都壓在身上,儘管這樣也還是被凍得縮成一團。冷得實在無法忍受時,她甚至在身上壓上椅子。在飲食方面她也同樣困難。她沒有錢讓自己每頓都吃飽,而且覺得時間寶貴,不願意把時間浪費在做飯上。所以,她經常以塗了一點奶油的麵包加上少許紅茶果作為一天的食物,一吃就是幾個禮拜。有一次,飢餓過度的她突然倒在床上不省人事。又有一次她在課堂上昏倒了,當她醒來後,她坦白地告訴醫生:「其實我這幾天就吃了幾個櫻桃和蘿蔔。」這樣一位窮女學生,在簡陋的房子裡吃著少得可憐的食品,卻在知識的海洋裡拼搏了10年,最終成為偉大的科學家。

後來,瑪麗亞在巴黎居住了3年,然後結婚。她和丈夫志同道合一丈夫名叫皮爾·居裡,對科學研究也很入迷。當時,35歲的皮爾·居裡已經是法國知名的科學家了。剛結婚時,他們家裡像樣的財產只有兩輛自行車。他們常常一道騎著自行車到法國鄉下旅遊,即便在度蜜月的途中,他們白天也只是吃些麵包和乳酪,晚上則隨便找家便宜的旅館住下。

3年之後,居裡夫人著手寫作自己的博士論文。思考了很久,她決定以新出現的問題作為自己研究的主題。於是她寫了《鈾是如何發出輻射線的?》

博士論文的寫作是一個很好的開端,從此她邁進了充滿神奇的化學王國。她對所有的化學物質和上百種金屬輪番測試,著力研究是否有某種能放射出獨特射線的物質。經過無數次的艱苦實驗終於,她發現一種不為人知的新元素能夠放射出強烈的射線。皮爾·居裡知道這個發現後,驚喜萬分,毅然停止自己的實驗,和妻子一道攻克這個課題。

幾個月裡,他們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實驗。之後,他們向學術界展示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有一種金屬的放射性超過鈾2000萬倍,由它發出的射線能夠穿過木材、石頭乃至鋼鐵。除了厚鉛板,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阻擋這種超強的射線。這種元素的性能如果得到證實,將會動搖幾個世紀以來的科學基礎理論。

居裡夫人給這種奇特的金屬元素取了個名字—「鐳」。但是鐳的本質和其他金屬有很多差異,照常理來說,鐳無法存在。因此,學術界對這一發現提出了許多疑問,認為這一物質的存在需要更有力的證據。於是,居裡夫人不得不提煉出純粹的鐳,並且要測定其原子量。

從1898年到1902年,居裡夫婦為了證明鐳的存在進行了無數次實驗。4年之後,他們終於提煉出了只有半顆糖那麼大的0.1克高純度的鐳。這「半顆糖」的得來可算是千辛萬苦。他們把一個遺棄了的舊倉庫當作實驗室。那裡到處漏風,屋頂漏水,連睡覺的地方都沒有。雖然有一個舊火爐擺在那裡,但早已爛得不成樣兒了,所以室內和室外沒有區別。他們就在這個倉庫裡熬煉了重達8噸的礦石。化學藥品產生的大量有害氣體,致使他們的眼睛,咽喉等經常發炎。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中,他們的實驗一做就是4年。丈夫感到絕望,對她說:「等條件具備時再繼續實驗吧!」但妻子卻不願放棄。在妻子的再三堅持下,那珍貴的「半顆糖」終於成功地提煉出來了。

這個驚人的發現使居裡夫人功成名就。有人這樣問過她:「得到了如此巨大的榮譽,你是不是感到幸福?」「不!」她微微一笑,說,「當我們資金奇缺,連一塊床板也要租用,被貧窮所困的同時還要潛心研究的那些歲月,才是我最具成就感的時光。

人們發現鐳能治療癌症,眼看鐳的需求量將會劇增,而只有居裡夫婦懂得它的製造方法。若居裡夫婦申請鐳的提煉專利,他們可以在任何提煉鐳的廠家那裡獲得報酬。這樣,居裡夫人將會得到很多錢,不但可改善家庭經濟狀況,還可以讓自己擁有一個設備齊全的實驗室,以便更自如地進行實驗。但是偉大的居裡夫人並沒有憑藉自己的這一發現收穫任何財富,哪怕是一個便士。

「我肯定不會這樣做!」她說,「我發現鐳,並不是為了供我享樂,我只是想為科學事業做一點貢獻,為治療癌症做點事兒。」

1902年,居裡夫婦作出了一個偉大的決定:向社會出讓提煉鐳的專利。她心甘情願地過著簡樸的生活。居裡夫人一生都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奉獻對她來說是最幸福的。

相關焦點

  • 居裡夫人,一家兩代人三獲諾貝爾,把一生奉獻給科學事業
    接下來,就是居裡夫人與丈夫皮埃爾在簡單的實驗室裡提煉放射性元素——鐳。那時的他們是沒有資金支持的,沒辦法,只好用自己的工資,變賣家具,終於在自己家中支撐起一個簡易小作坊。為了不浪費時間,他們捨棄不必要的社交,夜以繼日地工作。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居裡夫人的身體受到了難以挽回的創傷。
  • 波蘭傑出的女科學家,鐳的發現者居裡夫人
    為了省燈油,夜晚就去圖書館自修。她夥食只求一飽,常常頭昏眼花,體力不支。然而她的學習成績卻在直線上升,還能單獨進行實驗。1894年,她獲得碩士學位。這時她在科學研究中結識了巴黎理化學校實驗室主任皮埃爾·居裡,兩人志同道合,二十八歲時與皮埃爾結為夫妻。居裡夫人二十九歲時準備考博士學位,決定研究當時還沒有人研究的放射性元素,並以它為博士論文內容。
  • .‖ 俞恩梅:飽經磨難志不移——新中國第一獻鐳者(三) 居裡夫人...
    經過巴黎時,她懷著無限的崇敬,無限的嚮往,來在巴黎近郊居裡夫婦曾經篳路藍縷、最終以生命為代價發現鐳的地方,久久佇立、觀望、俳徊,心潮難平——現在,這裡是一個鶯歌燕舞的花園,那時,這裡是一處荒僻的廢棄地:墳瑩、停屍棚。
  • 《居裡夫人的三克鐳》學習案了解居裡夫人人格的偉大和精神的崇高
    3.指導學生讀懂課文,通過三克鐳的故事,了解居裡夫人科學家人格的偉大和精神的崇高。4.引導學生找出課文裡哪些事情表現了居裡夫人對人類貢獻巨大,哪些事情顯示出居裡夫人經濟的困頓,並初步了解課文這樣寫的好處。
  • 居裡夫人不為國人所熟知的另一面——她對我國現代科學的起步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居裡夫人和丈夫一起全身心投入科研。科學發現的過程困難重重,科研條件又簡陋不堪,這都使他們受到了諸多挑戰。1902年年底,居裡夫人終於提煉出了0.1克純淨的氯化鐳,並準確地測定了它的原子量。從此鐳的存在得到了證實,這一發現大大推動了科學進步。
  • 中年喪偶,因當情人被群嘲,居裡夫人用第二個諾貝爾獎為女性發聲
    雖然日子過得清貧,但她和丈夫一起甜蜜生活,一起為了彼此的目標共同努力。在科學研究上,居裡夫人有著敏感的洞察力。她發現鈾礦比普通鈾的放射性高,所以猜想鈾礦中一定含有放射性元素。為了驗證這個猜想,她和丈夫將數以萬噸的瀝青鈾礦不斷加熱、攪拌、重新結晶,來提取目標產物。
  • 1910年,居裡夫人終於成功地提煉出了純金屬鐳
    沉默寡言、面色蒼白的居裡夫人得知自己獲得這項特殊榮譽時,只簡單地說了一句話:「我試一試吧。」然而,無論皮埃爾的去世對居裡夫人的打擊有多麼大,她都不能就此沉淪下去,因為「居裡夫婦」那未完成的事業和夢想,還要靠她,居裡夫人,去一一完成和實現。1906年的夏天到了,居裡夫人調整好心情,投入到科學工作中,試圖尋找寄託。
  • 女科學家瑪麗·居裡發現鐳卻死於鐳,生前窮困潦倒,情路坎坷
    「唯一」一詞似乎絕對了一些,但用在瑪麗.居裡身上,沒有人覺得不妥。科學家給人最多的印象,不是讀書求學,就是實驗發明,未免顯得平板、單調。但有一些科學家之所以冠以「偉大」、「傑出」,就在於其貢獻的獨特、影響的深遠和人格的超拔,絕不是常人可以比肩的。
  • 居裡發現鐳元素120周年:提煉出一克純鐳體重卻減少了14斤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世界科學事業逐漸達到一個新的高度,當一些人在追求科學和真理時,在苦苦探索之中,猶如攀爬高峰,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代價,失去了普通人所能享受到的生活,甚至他們往往為了獲得科學改造人類命運問題上,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種自我犧牲,就包括今天本文的主人公,居裡夫人。
  • 你不知道居裡夫人的那點事
    有一次,一位美國記者追蹤這位著名學者,走到村子裡一座漁家房舍門前,他向赤足坐在門口石板上的一位婦女打聽居裡夫人,當她抬起頭時,記者大吃一驚——原來她就是居裡夫人!  不要專利  居裡夫婦發現鐳後,世界各地紛紛來信索求制鐳的方法。怎樣處理這件事呢?某星期日的早晨,他們進行了5分鐘的談話。彼埃爾·居裡平靜地說:「我們必須在兩種決定之中選擇一個。
  • 居裡夫人和鐳元素的故事
    鐳的發現還要感謝偉大的居裡夫人。居裡夫人,1867年11月7日誕生于波蘭華沙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具有父親的智慧和母親的靈巧,從小就對科學實驗發生了濃厚的興趣。1891年,她到巴黎求學。居裡夫人認識到,這種現象決不只是鈾的特性,必須給它一個新名稱,居裡夫人就把它命名為「放射性」,鈾、釷等有這種特殊「放射」功能的物質,叫做「放射性元素」。後來,在她的丈夫皮埃爾先生的幫助下,她又測定了能夠收集到的所有礦物,她想知道還有哪些礦物具有放射性。
  • 居裡夫人怎麼發現鐳的?這裡的介紹比原來課本學的清楚多了!
    幾十年前,在上高中學習英語時,曾學過一篇文章《MADAME CURIE AND RADIUM》(居裡夫人和鐳),文章只是說,居裡夫人得知有人從鈾中發現了發現了放射線,居裡夫人後來把這种放射線叫作放射性,但不知道這种放射線從何而來,有什麼性質,於是開始了艱苦的研究,最後發現了鐳。
  • 居裡夫人:一家2代人3獲諾貝爾,用一生去做研究
    原因很簡單,同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還有一人,此人出身化學世家貴族,他除了引荐居裡夫人之外,再沒有別的貢獻,然而在當時,居裡夫人的丈夫皮埃爾被認為是這個人的助手,所有的功勞幾乎都是這個化學世家貴族的,皮埃爾不過是跟在他身後沾點光。身為女子的居裡夫人差點沒有獲得提名。居裡夫人懷著一股子不服輸的勁頭,依舊在進行她的科學實驗。
  • 居裡夫人的科學世界:鐳的發現
    經過幾周的研究,瑪麗得出了結論:鈾的輻射同含鈉化合物的化學組成沒有關係,也不是由光照或溫度等外界因素決定的。這種輻射是一種原子特性。她又進一步聯想到:柏克勒爾剛好在鈾身上發現了這一特性,這也許完全是偶然的。有誰知道,其他元素是不是也會釋放這種射線呢?瑪麗開始檢驗所有已知的化學元素。結果發現,除了鈾以外,還有釷的化合物也能釋放這種奇特的射線。
  • 著名化學家居裡夫人的教子「4法」,100年過去了依然適合中國寶寶
    在居裡夫人眼裡,鐳是她的生命,無論生活多麼拮据她也不會把鐳賣掉。居裡夫人大公無私地將鐳無償獻給了實驗室。當美國總統為了表彰居裡夫人為科學所做的巨大貢獻而贈送給她一克鐳時,她告誡女兒:「鐳不是我自己的,它屬於科學,屬於全人類。」她親身立榜樣,教導女兒從小養成勤儉樸素、無私奉獻的精神。
  • 居裡夫人拿第二個諾貝爾獎,主辦方:不要來領獎,你是小三會被罵
    那應該是居裡夫人最幸福的一段時光。雖然日子過得清貧,但她和丈夫一起甜蜜生活,一起為了彼此的目標共同努力。在科學研究上,居裡夫人有著敏感的洞察力。她發現鈾礦比普通鈾的放射性高,所以猜想鈾礦中一定含有放射性元素。為了驗證這個猜想,她和丈夫將數以萬噸的瀝青鈾礦不斷加熱、攪拌、重新結晶,來提取目標產物。
  • 居裡夫人:2次獲得諾貝爾獎,一個家庭女教師的華麗轉身
    其實,居裡夫人一生命運坎坷,幼年喪母,中年喪夫,一路走來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辛苦和努力,才達到了科學的巔峰;也正因為她是一名女性,在感情上承受了眾多的非議和壓力,但她始終沒有被打倒,而是昂首挺了過來。中學畢業以後,由於父親身體不好,收入更加微薄,為了補貼家用,十七歲的瑪麗就離開家去鄉下當了一名家庭教師。做了家庭教師的瑪麗並沒有就此沉淪下去,而是利用空閒時間堅持自學。
  • 居裡夫人:一家五人獲諾貝爾獎,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
    讀到她的人生故事,她的愛情事業之路,對科學的追求和為世界做出的貢獻,以及如何培育下一代,不禁肅然起敬,發現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而且印證了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大影響。而且為我們帶來探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以及婚姻與事業互相成長的思考。
  • 為什麼中國人都很崇拜居裡夫人,看看她為中國做的事情就知道了
    居裡夫人在科學領域獲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她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和數學獎,居裡夫人除了十分偉大的科學成果外她由內而外散發出的人格魅力特質也是讓人不可忽視的一幕。在中國居裡夫人受到了更多人的崇拜,我們最初認識居裡夫人是從魯迅先生的文章中。1898年的時候居裡夫人發現了鐳元素,1902年的時候就成功在研究的時候提煉出了鐳。
  • 鐳的母親 谷歌Doodle紀念居裡夫人誕辰
    點擊這裡查看更多關於居裡夫人的信息。 居裡夫人搜索結果  關於居裡夫人  居裡夫人原名瑪麗亞·斯克洛多夫斯卡,1867年11月7日出生于波蘭的華沙,由於沙俄侵略,居裡夫人一直對壓迫性的教育感到十分厭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