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騰訊獨家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居裡夫人
【1898年12月26日】法國著名科學家居裡夫人發現鐳,被譽為「鐳的母親」。
文|趙立波
題記:「她是一個女子,隸屬當時一個被壓迫的國家。她家境貧寒,姿容美麗。她在巴黎過了好幾年艱苦孤寂的生活。瑪麗和皮埃爾居裡以最奮勉、枯燥的努力,發現了一種不可思議的元素——鐳。這個發現不只產生了一種新科學和新哲學,還把治療一種可怕病症的方法給了人類。」《居裡夫人傳》。
女人柔弱如水,美麗如花,而在這位偉大女性的掌心和眼神裡卻捕捉了偉大的智慧和真理,讓她成就了「跨越百年的美麗」的經典範式,而這種永不凋謝的美麗會隨著時光繼續沉澱,甚至綻放千年的芬芳。
(一)、溫柔美麗的女人因為執著「天使的眼神」讓她發現了鐳,華麗轉身讓她成了「偉大的革命者。」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世界科學事業逐漸達到一個新的高度,當一些人在追求科學和真理時,在苦苦探索之中,猶如攀爬高峰,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代價,失去了普通人所能享受到的生活,甚至他們往往為了獲得科學改造人類命運問題上,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種自我犧牲,就包括今天本文的主人公,居裡夫人。
居裡夫人即瑪麗·居裡,(1867—1934),法國籍波蘭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被譽為「鐳的母親」,一生兩度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從她的成長軌跡來看,自幼就非常不幸,9歲那年,她的母親就離世了,對於母愛的失去,讓她感到巨大的痛苦。多年後她回憶起這段艱難的日子時說:「我們這個家庭失去了靈魂和主宰。」從6歲開始,這個女孩學業就非常好,特殊家庭的經歷,讓她格外懂事。中學畢業後他就從事了一份家庭教師的工作,並開始了獨立的生活。
少年居裡
20歲時,她一直堅持自學,為能夠進入夢寐以求的巴黎大學下了一番苦功夫。在自學前,她發現自己的主要興趣是數學和物理學,也有機會接觸到了物理和化學實驗,猶如黑暗中的學習之路突然打開了讓她興奮的大門。但是由於物質貧乏,直到24歲那年她才積攢夠赴巴黎學習的資金。1891年11月,在進入索爾本大學時,(後為巴黎大學)自己在學籍上改名為瑪麗?斯卡羅夫斯卡。大學期間依舊貧困的她過著幾乎是清教徒式的生活,正是靠著「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艱辛,讓這個年輕柔弱的女子表現出強大的毅力專注學習。1893年的七月,她以第一名的成績通過了物理學學士學位考試,第二年又獲得了數學學士學位。這段日子不久,這個女孩迎來了自己人生中最幸福的愛情,皮埃爾·居裡,巴黎理化學校的教授走近了她的生活,兩位伴侶志同道合,開始了對真理默契的追求,而此刻的居裡還在為博士論文做出全力準備。
風華正茂的居裡夫人
新婚八個月後,居裡夫人給她的哥哥信中說:「我們除了同德盧斯基一家人在梭鎮的公婆來往之外,同其他親友都沒有來往。我們從來不到戲院去,毫無娛樂。」在考博士學位時,正是法國著名的物理學家亨利?柏科瑞研究稀有金屬鈾鹽的時候,發現它在黑暗中能夠放出一種射線。這個發現引起了居裡極大的興趣,她決定研究這些射線的行止和來源作為博士論文的題目。此後通過深入研究,對當時已知的80種元素逐個進行了「放射性」實驗,同時,她還發現了瀝青鈾礦和輝銅礦的放射性比推算出的結果更強。經過三年周密的反覆論證,在1898年,在含鉍的礦物中用放射化學分析出了一種新的放射元素,其化學性質與鉍相似,放射性卻比純鈾強400倍。就這樣,經過四年的艱辛努力,她終於從400噸鈾瀝青礦和1000噸化學藥品和800噸水之中,提煉出了極其珍貴的一克純鐳,而居裡夫人的體重卻因此減少了14斤。由於發現了鐳,猶如一顆科學界的重磅驚雷,使得人類進入了開發和利用原子能的時代,因此居裡的華麗轉身讓她成了「鐳的母親」。此前居裡夫婦共同研究這種具有放射性物質,然而在1906年她的丈夫卻不幸被馬車撞死,居裡夫人忍著巨大的悲痛將這項工作堅持了下來。鐳的產生和發現,讓居裡夫人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而這才是剛剛開始。
(二)、她是全球女性中永不凋謝的花朵,愛因斯坦深情讚頌「唯一沒有被聲名所寵壞的人」。
這個美麗善良的女人把一生都投入到科學事業之中,對於那些榮譽和報酬卻看得十分淡薄。在鐳成功被提煉後,有人建議她向政府申請專利,以此馬上就可帶來難以想像的「暴富」。讓人讚嘆的是,這個從小到大一直生活在貧困之中的女人竟然想都沒想就予以拒絕:「那是違背科學精神的,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應該公開發表,別人要研製,不應受到任何限制,何況鐳是對病人有好處的,我們不應當藉此來謀利。」正是居裡夫人的這種偉大的人文情懷和作為科學家的一種社會擔當,讓她和鐳持續得到了科學界的高度認可和鐳的進一步發展應用。居裡還把得到的諾貝爾獎金大量地進行捐贈,因而她一直過著相當清貧的生活。愛因斯坦曾這樣熱烈地讚譽居裡夫人說:「在所有的名人中,居裡夫人是少有的不為名譽所傾倒的人。」、「唯一沒有被聲名所寵壞的人。」
愛因斯坦
有一位朋友來到居裡夫人家中做客,忽然發現居裡夫人的小女兒手裡正玩弄著英國皇家學會不久前授予居裡夫人的一枚金質獎章。他不禁大驚地問:「能夠得到一枚英國皇家頒發的獎章,那可是極高的榮譽了,你怎麼能讓孩子隨便拿著玩呢?」居裡夫人聽了後,笑了笑說:「我只是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是玩具,只能看看而已,決不能永遠守著它,否則就將一事無成。」
著名的南京大學物理系施士元教授回憶,他當年見到的居裡夫人相當簡樸,平時穿著一身淡泊的黑衣裙,或實驗室中的白色工作服,跟普通工作人員沒有什麼兩樣。她在巴黎的物理和化學學校只有一間很不像樣的角樓作為實驗室。她對實驗室的一針一線都非常愛惜,對研究所的經費精打細算。她經常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這一切都是人民的,都來之不易。」美國人贈給她的鐳,她都全部無償地交給實驗室使用。她的辦公桌非常簡單,一張書桌,幾把椅子,一個書架,誰能想到,如此偉大的科學家就是選擇如此簡陋的生活和低調的工作方式。
實驗室的居裡夫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居裡夫人倡導用放射學救護傷員,並親自推動了放射學在醫療領域的運用。1914年之後,巴黎建成了鐳學研究院,居裡夫人擔任了學院的研究指導,以後她繼續在大學裡授課,並從事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工作,她毫不吝嗇地把科學知識傳播給一切想要學習的人。在赴美旅行並為放射學研究籌款,居裡夫人把千辛萬苦提煉出來的價值高達100萬金法郎以上的鐳,無償地贈送給了研究治療癌症的實驗室,她的品質如同放射線一般,照射出溫暖人心的光芒。
(三)、她將教育和尊師重道進行到底,在追求科學與真理的路上。
1932年,波蘭首都華沙的鐳學研究院舉行落成典禮,居裡夫人被簇擁到主席臺上,接受鮮花和掌聲。忽然,居裡夫人好像從人群中發現了什麼,急急地離開了主席臺,一直走到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年婦人身邊,彎下了腰,深情地吻著她的兩頰,隨後推著她坐的圈椅向主席臺走去。這時大家紛紛都在想,這是誰呢?讓居裡婦人如此尊敬?原來是居裡夫人小時候的老師。
歌劇《光與影》
雖然她是世界著名的女性科學家,讓她更為熱愛的另一身份就是科學教師。曾經有一本書《居裡夫人的科學課》就是講述居裡如何承擔教育工作的經歷。在課堂上,這個一直研究極其尖端領域的科學家在講課時卻能深入淺出,形象生動。比如講道閥門,她說:「這個罩子用一種膜繃緊後包上,就像一個果醬罐子。」如果說到天平的臂長與砝碼之間的關係還有些抽象孩子們難以對比理解時,居裡夫人就會問大家說:「你們玩過蹊蹺板嗎?」孩子們立刻就明白了。作為一名老師的她用質樸自然的愛表達了她從事傳播知識和為人師表的幸福。
幾十年來,居裡夫人由於長期從事放射性物質的研究,加上惡劣的實驗環境和對身體保護的不夠嚴格,時常受到放射性元素的損害,使得她的血液漸漸受到破壞,患上了白血病的同時還患上肺病、膽病、腎病。身體重要臟器均遭到不同程度的輻射損害。而對真理和科學的追求,讓她已經忘掉了自我的安危。她曾為了能夠參加世界物理學大會,請求醫生延緩對其進行腎臟手術。她曾帶病回到自己的祖國參加鐳研究所的開幕典禮,忍受著眼睛失明的危險,頑強地進行著科學的研究。直到她生命的最後一刻,仍然要求她的女兒給她說明實驗室裡的工作情況,並替她校對《放射性》的著作。
晚年居裡夫人
1934年的7月4日,居裡夫人因惡性貧血症與世長辭,享年67歲。她一生創造發展了放射科學,長期無畏地研究強烈放射性物質,她把一生完全獻給了她所熱愛的科學和教育事業,對真理的探索和追求,她毫無顧忌地選擇了犧牲。她聰明如水晶,美麗如花朵,在無邊的深邃中寂寞開放而又凋謝,在漫長的人類對未知領域的探索進行了偉大的發現。雖然一生中,共得過包括諾貝爾獎等在內的10種著名獎金,得到國際高級學術機構頒發的獎章16枚,世界各國政府和科研機構授予的各種頭銜多達一百多個,但是依舊她如同一朵蓮花一般靜靜綻放,溫暖人間,謙虛謹慎,不驕不躁。有誰知道,這個弱女子能夠吞吐出宇宙的神奇,在艱難、奮進的路上執著追求能夠幫助人類獲得福音的物質。
聯合國第63屆大會將2011年定為「國際化學年」,以及化學學科所取得的成就及對人類文明的貢獻。當時正值國際理論與應用化學聯合會的前身國際化學會聯盟成立100周年,也適逢居裡夫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00周年。因此這位偉大的女性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人格魅力與科學精神,在優雅與艱辛探索之中,成了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最偉大、最美麗、最浪漫的女性之一。
參考資料:《居裡夫人的科學課》、《居裡夫人傳》、《化學通報》2011年第74卷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