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汪莉麗,王安建發表於《資源與產業》
一、世界石油價格的歷史變化情況回顧
1.1 1973年以前的低油價階段
1960年OPEC成立以前,石油的生產和需求受西方國家控制,油價處於1.5~1.8美元/桶的壟斷低水平。1960年9月,OPEC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成立,成立後圍繞著石油的生產權和定價權不斷與西方跨國公司進行鬥爭。從OPEC成立到1970年,原油價格一直保持在1.8~2美元/桶的水平上,可見在整個20世紀60年代OPEC在國際石油市場上控制油價的能力微不足道。1970—1973年,隨著OPEC在一系列談判中的勝利,原油價格的決定權主體開始發生變化,原油標價出現上升跡象,到1973年10月油價接近3美元/桶。
1.2 1973年10月—1978年,油價上升與第一次石油危機期
這一時期,OPEC國家在實現石油資源國有化的基礎上,進而聯合起來,奪取了國際石油定價權,並以石油為武器打擊歐美發達國家,維護民族利益。1973年10月爆發了第四次中東戰爭,油價急劇上漲,從10月的接近3美元/桶漲到1974年1月的11.65美元/桶,造成西方國家第一次能源危機。1974年2月尼克森建議召開了第一次石油消費國會議,成立了國際能源機構(IEA),能源問題成為國際政治外交中的重要議題,OPEC的國際地位迅速上升。1974—1978年原油價格穩定維持在10~12美元/桶的水平。
1.3 1979—1986年第二次石油危機及其消化階段
1979—1981年第二次能源危機時,布倫特油價狂漲到36.83美元/桶。藉助兩次石油危機,OPEC從國際石油壟斷資本手中完全奪回了石油定價權。1981—1986年為OPEC實行原油產量配額制的較高油價時期,布倫特油價從36.83美元/桶緩慢降到27.51美元/桶。隨著非OPEC產油國原油產量的增長以及節能和替代能源的發展,OPEC對油價的控制能力不斷下降,原油價格也開始不斷回落。1986年,油價急劇下跌到13美元/桶左右。
1.4 1986—1997年,實現市場定價的較低油價時期
此時期,由於石油勘探開發技術的進步,石油成本不斷下降,產量增加,國際油價的決定主體從OPEC單方面決定,轉向由OPEC、石油需求和國際石油資本共同決定的局面,國際油價基本實現市場定價。布倫特原油均價在14.3~20美元/桶的水平上徘徊波動,(1990—1991年的海灣戰爭時油價出現短期大的漲落除外)。
1.5 1997年以來,國際油價短暫下跌後的大幅度上升,直至2008年急劇跌落的階段
受亞洲金融危機、需求下降以及OPEC不適時宜的增產,布倫特原油價格從1997年1月的24.53美元/桶下降到1998年12月的9.25美元/桶的最低價。然後從1999年3月開始反彈並一路攀升,2000年8月突破30美元/桶,2000年9月7日最高時達到37.81美元/桶,短短18個月漲幅達3倍之多,創「海灣戰爭」 以來的油價新高。2003年之後,油價更是一路持續上漲,終於在2008年7月創下接近150美元/桶的歷史最高紀錄,並在5個月之後的2008年底戲劇性地下挫到40美元以下。
2009年至今快速回升高位震蕩階段
油價在2008觸底之後,伴隨著世界經濟的回升,油價也相應進入了回升階段。並於2011年達到115美元之後在高位寬幅度震蕩。
二、國際石油價格變化的歷史解讀
在國際石油市場的發展過程中,1960年9月OPEC成立以前,原油價格在美國和跨國公司的壟斷控制下,為壟斷價格;OPEC成立至1973年處於成長時期,它對國際石油市場上的影響力很小。我們在這裡著重從1973年以後石油逐步市場化以後的歷史演變進行解讀。
2.1 1973—1974年阿拉伯石油禁運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隨之捲入了戰火,尼克森總統於1973年10月20日提議為以色列提供22億美元的一攬子軍事援助時,沙烏地阿拉伯宣布全面禁止向美國的石油運輸,並且很快獲得了其他阿拉伯石油生產國的呼應。1973年10月16日,歐佩克宣布將油價從每桶3.01美元提升至每桶5.11美元,並宣布停止對美國和荷蘭出口石油。第二天,中東產油國決定減少石油生產,並對西方發達國家實行石油禁運。
2.2 1978—1980年伊斯蘭革命和兩伊戰爭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的政局發生劇烈變動,伊朗親美的溫和派國王巴列維下臺,即「伊斯蘭革命」。1978年12月26日至1979年3月4日,伊朗全部停止石油出口,世界石油供應突然減少了500萬桶/日,造成石油供應嚴重短缺,石油價格從每桶13美元猛升至34美元。伊斯蘭革命實質上就是伊朗人民掀起的一次反美高潮。革命成功後,伊朗關閉了美國設在伊蘇邊境的電子情報收集站,使美國對蘇聯軍事行動和核飛彈實驗的監視出現了缺口;1979年3月12日,伊朗退出了美國操縱的「中央條約組織」;同年8月10日,伊朗副總理薩迪克·塔巴塔巴伊宣布伊朗取消同美國籤訂的價值近90億美元的軍火合同;9月18日,伊斯蘭革命委員會通過法案,宣布廢除1943年制定的美國軍事人員僱傭法,大批美國「軍事顧問」被趕走;11月5日,伊朗宣布廢除1959年伊美籤訂的「伊美條約」,禁止美國飛機和船隻進入伊朗領空和領海,霍梅尼公開支持11月4日伊朗學生佔領美國駐伊朗大使館和扣留66名美國人質的事件。緊接著,美國宣布停止向伊朗提供武器裝備的零配件,停止購買伊朗石油,凍結伊朗官方在美國的財產和資金(140億美元),對伊朗實行經濟制裁等等。1980年4月伊美兩國正式斷交,美國成了伊朗的頭號敵人。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突襲伊朗,爆發了兩伊戰爭。兩伊戰爭的爆發使兩國的石油出口量銳減,一度曾完全中斷,全球石油產量驟降,油價在1979年開始暴漲,並一度達每桶42美元。由於1979年以後持續一年多的原油搶購使西方國家有了較充足的原油儲備,加上沙烏地阿拉伯迅速提高了石油產量,到1981年油價終於穩定在每桶34~36美元的範圍內。這種狀態持續了半年多,此次危機成為上世紀70年代末西方經濟全面衰退的一個重要原因。1978—1980年,油價從14.02美元/桶(以2008年不變美元計,為44.77美元/桶)上漲到36.83美元/桶(不變美元價93.08 美元/桶), 上漲了163%。
2.3 1985—1986年沙特宣布以低價銷售石油
1985年7月,沙特國王法赫德宣布以低價銷售石油,引起國際石油市場的大混亂,國際石油價格立刻大幅度下跌。其背景在於20世紀70年代世界石油市場經歷了第一次石油危機、伊斯蘭革命和兩伊戰爭等連續的價格衝擊之後,西方國家石油需求下降,石油市場萎靡。為了鼓勵消費者重新消費石油,重新奪回石油市場份額,1985年OPEC宣布以爭奪市場合理份額來取代過去的限產保價政策,從而導致1986年油價戰的爆發和油價暴跌。這個時期,OPEC在全球石油市場上佔有絕對的價格決定權。1985—1986年,油價從27.53美元/桶下降到14.38美元/桶。在這個時期,國際油價主要由市場供需決定。
2.4 1989—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1990年7月中旬,長期存在於伊拉克與科威特兩國之間的石油政策、領土糾紛和債務問題等方面的爭端日趨尖銳,同年8月2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下令突然出動10萬大軍入侵科威特。5個月後,美國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伊拉克撤出侵佔的科威特,本國的實力也遭到巨大破壞。這一期間,油價從1989年18.2美元/桶上升到1990年23.81美元/桶。1990年海灣危機期間,歐佩克大幅度增加了石油產量,以彌補伊拉克遭經濟制裁後石油市場上出現的每天300萬桶的缺口。
2.5 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大體上可以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同年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衝擊,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繫匯率制。臺灣當局突然棄守新臺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數大跌1211.47點;28日,下跌1621.80點,跌破9000點大關。接著,11月中旬,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也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這個時期,油價在15~19美元浮動。
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爆發,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繫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係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也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這個時期油價從16美元/桶左右降到10美元/桶左右。
第三階段:1998年8月初,美國股市動蕩、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恒生指數一直跌至6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國際炒家損失慘重。同時,俄羅斯中央銀行8月17日宣布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交易。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和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說明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超出了區域性範圍,具有全球性的意義。到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亞洲金融危機導致全球經濟增長放慢,1998年經濟增長僅為2.8% (據IMF數據),石油價格也因此下滑。至此時期,國際油價滑落到9美元/桶左右的低位。
2.6 2001年美國「9·11」事件
2001年9月11日發生在美國的劫持多架民航飛機衝撞摩天高樓的自殺式恐怖襲擊使美國社會經濟遭到嚴重打擊,國際油價也受到衝擊。2001年石油價格短期漲到24.37美元/桶。隨後「9·11」事件導致航空、運輸和旅遊業不景氣,國際油價也因此一度跌到16~17美元/桶的水平。
2.7 2002年委內瑞拉PDVSA公司石油工人罷工事件
委內瑞拉是世界第四大石油出口國,2002年12月2日,委內瑞拉反對派進行以迫使查維茲政府下臺和立即舉行大選為目標的全國性無限期總罷工。罷工初期聲勢浩大、效果明顯,委內瑞拉各主要經濟部門大面積陷入癱瘓。石油工業生產和出口的中斷,給政府財政收支造成巨大壓力。據有關部門統計,兩個月的大罷工使委內瑞拉損失了40億美元,其中包括石油出口收入、國家稅收、工業生產和商業銷售等。另外,國內汽油和食品的供應出現緊張,政府在兩個月中被迫支付5億美元進口汽油和柴油。
2.8 2003—2004世界經濟強勁增長拉動需求推高油價
2004年與2002年相比,石油價格從24.93美元/桶上漲到42.68美元/桶,上漲了70%以上。這一時期,世界經濟、尤其是中國、印度、俄羅斯等國經濟全面增長,世界經濟在2004年強勁增長5.1%,經濟的全面增長引起石油需求增長,供需矛盾加劇,導致油價上漲。2004年全年,歐佩克一攬子油價平均每桶36.05美元,比2003年均價高出7.95美元,並在10月下旬漲到接近47美元/桶。這一時期,儘管伊拉克局勢、委內瑞拉和奈及利亞的罷工以及產油國備用產能的下降對油價上漲都有影響,但主要原因是石油供應從過去近10年的整體供大於求向供不應求的轉變。西方國家石油需求增長溫和,OECD在2000—2004年年平均增幅為0.6%(IEA),來自亞洲發展中國家或新興經濟地區石油需求則快速上升,並成為整體需求的主要動力。OECD以外的亞洲地區石油需求在2000—2004年平均每年上升約4.8%,當中需求增長較強的包括中國、印度及韓國,其中中國的石油需求增長尤其快速,期內平均年增長約7.7%。
2.9 2005年墨西哥灣颶風
2005年8月下旬和9月,墨西哥灣地區發生「卡特裡娜」和「麗塔」颶風。美國礦產資源管理服務局公布的數字表明,遭受颶風襲擊前,墨西哥灣地區的原油日產量約為140萬桶,天然氣日產量約為2.832億m3。「卡特裡娜」2005年8月29日襲擊路易斯安那州,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並導致受災地區石油工業癱瘓,累計損失的原油產量達1.62億桶,天然氣產量損失約為222.146億m3。統計還顯示,「卡特裡娜」和「麗塔」颶風共摧毀了墨西哥灣地區113處生產平臺,破壞了457條輸送管道。墨西哥灣地區發生的「卡特裡娜」 和「麗塔」颶風造成2005年國際油價連續上漲,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不斷改寫歷史紀錄,8月突破每桶70美元關口;現貨交易在9月突破60美元/桶,之後略有回落。
2.10 2006年奈及利亞石油供應襲擊事件
奈及利亞是非洲第一大產油國和世界第八大原油出口國,日產原油250萬桶,佔全球原油產出量的近3%。2006年初以來,奈及利亞南部原油出產豐富的尼日三角洲地區產油設施遇襲。由於該地區頻繁發生襲擊產油設施和綁架石油工人事件,奈及利亞的石油產量已從原來的日均250萬桶下降了約25%,原油出口下降20%,進而影響國際油價,2006年國際油價上升了近20%。2007—2008年,美元走勢和遊資炒作使得油價急升驟跌本階段國際石油價格由2007年1月一路上漲到2008年7月,接近150美元/桶。隨後的約5個月的時間,在2008年12月下旬,油價戲劇性地暴跌到40美元以下。2007年以來國際石油價格持續高漲,供需平衡偏緊的局面是決定油價走高的基本背景,而美元貶值、投機資金炒作則是推動油價運行的主要動力。2008年9月爆發於美國的金融危機,使得投機炒作資金相繼離場,國際油價驟跌。主要原因為以下三方面:美元貶值是本階段高油價的最直接推力,投機炒作是推動油價最主要的手段,金融危機爆發、投機資金離場、美元走強引起油價下跌
三、油價影響因素的匯總
在近些年的經濟紊亂中,原油期貨的商品屬性成份有所下降,金融產品屬性成份越來越明顯。作為一種商品,價格受供求影響,作為一種金融產品,價格受利率匯率等因素的影響。長期來看,國際石油價格的波動動力主要取決於供給和需求,短期內的價格波動會受到石油庫存變化、匯率變動、突發事件、政治事件、國際資本市場資金的短期流向、氣候異常、市場幹預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通過對供求關係造成衝擊或短期內改變投資者對供求關係的預期而對石油價格產生影響。
3.1 供給因素分析
3.1.1 石油儲量
石油產量必須以石油儲量為基礎。過去的幾十年中,世界石油資源探明的儲量一直在持續增加,今年BP公布的《年鑑》預計,全球石油儲備有1.653萬億桶,按照全球每天「非常非常」保守的0.8億桶的消耗速度來計算,當前的世界石油儲量可供全球消費54年。但是,由於石油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國際能源機構(IEA)預測世界石油產量將在2015年以前達到頂峰,全球石油供給逐步進入滑坡階段。石油儲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石油供需狀況。儲量降低,說明石油需求旺盛、供給緊張,反之亦反。反映庫存變化的指標有美國能源部信息署(EIA)發布的美國原油上周儲量數據等。
3.1.2 OPEC影響
目前世界石油市場的供給方主要包括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和非OPEC國家。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幾次石油危機促使西方石油消費國紛紛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建立戰略石油儲備,同時大力發展節能技術,開發替代能源,減弱了石油需求的增長勢頭,從而減少了對OPEC石油的依賴。目前, 全球石油產能已接近極限, 產油國缺乏剩餘產能造成了市場緊張。目前, 全球每天剩餘的石油產能估計在100萬桶左右, 僅佔全球石油日產量的1%, 而據石油輸出國組織估計, 剩餘產能達到4%左右才能保持世界市場石油價格的穩定。與此同時, 儲量的接替成本不斷上升。經過100多年的開發, 除中東以外地區, 能夠低成本開採的常規石油資源已接近枯竭, 油氣勘探逐步向深水、深層以及非常規油氣資源方向發展, 開採難度的增加使得原油綜合生產成本不斷提高。據Herold石油諮詢公司對世界140家石油公司的統計, 自1999年以來,油氣儲量接替成本平均每年遞增15%,而儲量接替率一直處於遞減狀態, 從1999年的206%遞減到2003年的150% 。而且, 新油田的建設周期為3~10年, 在高油價期間投資開發的新油田, 到投產時有可能恰逢低油價。未來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加了新油田開發的風險性, 使得石油公司不得不對增加勘探開發投入保持慎重態度。在石油替代能源的方面,以煤炭為例, 增長幅度比石油有過之而無不及, 轉而尋求煤炭利用也不是一條出路。而據專家預測, 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能等新能源在未來一二十年內還無法達到大規模經濟利用的要求。
3.2 需求因素分析
3.2.1 石油消費需求
美國和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經濟體是石油消費主體。從1994 年到2009 年,OECD 國家石油消費量佔比不斷下降,從1994年的64.51% 下降至2009年7月的53.53%,而非OECD國家佔比卻不斷上升,從1994 年的35.49%上升至2009年5月的46.46%,其中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主要指印度)上升趨勢明顯,中國從1994年的4.43%上升至2009年7月的9.53%,其他亞洲國家從7.77%上升至2009年7月的11.38%。雖然美國石油消費需求佔比呈下降趨勢,從1994年的26.45%下降至2009年7月的22.84%,但由於其佔比高達20%以上,因而對全球石油價格走勢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並且15年來美國的石油產量不斷下降,從1994年的939萬桶/ 天下降至2009年7月的894萬桶/天,但消費量則不斷提高,從1994年的1807萬桶/天上升至2009年7月的1871萬桶/天,美國石油進口增加明顯。
3.2.2 經濟強勁增長導致石油需求急速上升
在假定能源消耗係數不變的前提下, 能源消耗的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應該大致相等, 而石油在當前世界能源結構中處於首要位置, 佔世界一次性能源消費總量的37%。因此, 在全球經濟高速增長背景下,石油需求必然呈現大幅增長。全球經濟的高速增長, 導致對工業原材料需求的大幅上升。2005年初, 著重於追蹤金屬、橡膠和棉花等工業原材料價格水準的美國商品研究局CRB現貨物價指數突破300點, 較2002年初上漲50%。石油既是全球最主要的一次性能源, 同時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材料, 在社會經濟生活中佔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從化工原材料的角度來看, 全球經濟的強勁增長也必然導致石油需求的增長。石油作為現代經濟社會的重要原材料之一,經濟活動的高漲一般伴隨石油需求量的上升。石油消費和經濟增長雖然在增長率上有差異,但同步上升的趨勢仍然比較明顯。全球經濟增長或超預期增長都會牽動國際原油市場價格出現上漲。
3.2.3 替代能源和節能技術對石油需求的影響
除了經濟發展影響石油的需求外,替代能源的成本也將決定石油價格的上限。石油作為一種能源,雖然不存在一種完全替代品,但在它的各種用途上,都存在同其他能源的競爭。當石油價格高於替代能源成本時,消費者將傾向於使用替代能源。而節能將使世界石油市場的供需矛盾趨於緩和。目前各國都在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節能技術,這勢必將對石油價格的長期走勢產生影響。
3.3 其它因素分析
影響短期石油價格的主要因素較多,除了前文提到的儲量影響、石油輸出國組織的石油戰略外,主要還有地緣政治事件的突發、美元匯率波動以及投機行為與心理預期等因素。由於石油生產的特徵,以下因素對短期石油供求關係的衝擊往往會導致油價的大漲和大跌。
3.3.1 地緣政治事件
地緣政治的不穩定是造成短期油價上漲的重要原因,加上人們的預期行為,更進一步加劇了油價的波動。地緣政治的穩定性會直接影響到世界石油市場的供給,進而影響到世界石油的價格。影響油價變動的地緣政治因素,主要是指突發性的政治事件,如爆發戰爭、兵變、革命、政變等。從長期來看,突發事件對油價沒有多大影響,但在短期內對油價的波動具有推波助瀾的作用。另外,石油除了具有一般商品屬性外,還具有戰略物資的屬性,其價格和供應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勢力和政治局勢的影響。近年來,隨著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生產國際化的發展,爭奪石油資源和控制石油市場已成為油市動蕩和油價飆漲的重要原因。
3.3.2 美元匯率變動
自二戰後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以來,世界市場石油價格一直是以美元計價的。因此,美元貶值會促使產油國提高其出口的石油產品的價格,直接導致世界油價上漲,再加上石油期貨市場上的投資行為及人們的心理預期,短期油價波動更加劇烈。從2002 年至今,美國的名義有效匯率(NEER)、實際有效匯率(REER)與西德克薩斯輕質原油(WTI)現貨價格走勢恰好相反,美元升值則油價下降,美元貶值則油價上漲,說明美元匯率波動對國際油價的升降確實存在影響。
3.3.3 投機行為與心理預期對石油價格的影響
由於近年來國際外匯市場匯率變動以美元匯率持續低迷為主,國際金融市場可供投機牟利的機會不斷減少;與此同時,各國都在不斷加強金融監管,嚴防國際遊資炒作。金融危機爆發後,世界經濟增長趨緩,大多數行業都受到了金融危機的影響,成千上萬家企業破產。這些現象加重了市場低迷氣氛,導致了人們對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經濟發展的悲觀預期心理,從而加重了石油市場的低迷氣氛,導致人為地減少了石油的現時需求,從而進一步導致油價回落。計量經濟學中的向量誤差自回歸(VECM)模型能解釋變量之間的短期和長期關係,所以這裡採用該模型解釋國際油價波動的成因。被解釋變量用美國西德克薩斯輕質原油現貨(WTI)價格,解釋變量中的石油供應選用OPEC 原油產量,石油消費需求選用美國、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的需求量,石油儲量選用美國原油儲量,匯率因素選用美元實際有效匯率。回歸結果表明,從長期來看,國際油價與OPEC 成員國原油產量,中國、美國和亞洲其他國家的石油需求,美國原油儲量及美國實際有效匯率存在長期均衡關係。OPEC 成員國原油產量、美國石油儲量和美國實際有效匯率每降低1%,油價將分別提高4.74%、3.15% 和2.90%,美國、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石油需求每增加1%,油價將分別上漲9.12%、5.99% 和9.17%。從短期來看,國際石油價格自身波動的影響程度超過了70%,在其他因素中,美國、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石油需求的影響較大,美元實際有效匯率波動的影響不容忽視,而美國原油儲量的短期影響很小。此外,該模型檢驗結果還表明,模型中的解釋變量只能解釋國際油價短期波動的19%,其餘81%則需要其他因素解釋,這些因素包括上文中所述的期貨市場上的投機因素、突發事件及政治事件等。石油市場的供求關係是導致油價漲落的根本原因。
3.3.4 供求缺乏彈性形成賣方市場
作為商品, 原油價格漲落根本上是由其供求狀況決定的, 而價格與供求之間的數量關係可以用彈性來解釋。石油的勘探開發成本高、投產周期長等因素,造成石油的供給價格彈性很低,即石油供給量在短期不會隨著價格的升高而同等增長。而且, 石油是缺乏需求價格彈性的商品,提高價格會使生產商的銷售收入增加, 即商品的價格與銷售收入成同方向的變動。因此, 石油供求缺乏彈性形成了目前的石油賣方市場, 必然導致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出現目前國際石油市場的高油價局面。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本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責任編輯:張瑤 HF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