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火時硬度不足的解決方法,使用!

2020-11-29 騰訊網

法律顧問:趙建英律師

在生產中,有時會出現淬火後硬度不足情況,這是熱處理淬火過程中常見的缺陷。「硬度不足」有兩種表現,一種表現為整個工件硬度值低,另一種表現為局部硬度不夠或出現軟點。當出現硬度不足的現象時,要用硬度試驗或金相分析等方法分析是哪種「硬度不足」,然後從原材料、加熱工藝、冷卻介質、冷卻方法以及回火溫度等方面找原因,從而找出解決辦法。

1 原材料方面

1.1 原材料選擇不當或發錯料

應該用中碳鋼或高碳鋼製造的零件而錯用低碳鋼,應該用合金工具鋼製造的零件而錯用普通高碳鋼都會造成硬度不足或出現軟點。例一:應當採用45鋼製造的齒輪,其淬火硬度應為60HRC 左右,而錯誤地選擇為25鋼,結果是硬度380HBS左右。

例2:應該用 9Mn2V製造的模具,而錯用成T8鋼,由於9Mn2V與T8鋼的火花較難分 辨,淬火時誤按9Mn2V的淬火工藝淬火,採用油冷,結果硬度只有50HRC左右。

以上兩種情況屬於整體硬度不足,可以用硬度試驗或金相試驗(25鋼淬火得到低碳馬氏體,如圖1所示,45鋼淬火得到中碳馬氏體,如圖2所示)來判定。

解決辦法:

1)設計時應選擇合適的材料;

2)加強材料管理,材料進庫前先進行化學分析,然後分類作標記,可以有效避免發錯料;

3)熱處理操作者應當在操作前進行火花分析,以粗略鑑別零件材料是否符合圖紙要求;

4)當工件截面較大或工件截面厚薄懸殊時,若採用工具鋼,由於其淬透性不好,會造成大截面處內部硬度偏低現象,此時應改用淬透性好的合金鋼。

1.2 原材料顯微組織不均勻造成局部硬度不足或出現軟點

顯微組織出現如下情況之一:碳化物偏析或聚集現象,如鐵素體聚集、出現石墨、嚴重魏氏體組織等都會出現硬度不足或軟點。

解決辦法:在淬火前進行反覆鍛打或預備熱處理 (如正火或均勻化退火)使組織均勻化。

2 加熱工藝方面

2.1 淬火加熱溫度低,保溫時間不足

如亞共析鋼,當加熱溫度在 Ac3與 Ac1之間(例如25#鋼淬火加熱溫度低於 860℃) 時, 因鐵素體未完全溶入奧氏體,淬火後不能得到均勻一致的馬氏體,得到的是鐵素體和馬氏體,影響工件硬度。從金相分析可見未溶鐵素體 (如圖3所示)。

對於高碳鋼,特別是高合金鋼,如果加熱或保溫時間不足會造成珠光體不能向奧氏體轉變,而得不到馬氏體。在實際生產中,上述情況常常是由於儀表指示出現偏差(指示溫度偏高)或爐溫不均勻,使工件實際溫度偏低;對工件厚度估計錯誤,引起保溫時間過短。

解決辦法:

1)控制好加熱速度,避免加熱速度過快,造成爐溫不均勻,同時會造成過早保溫計時,使保溫時間不足;

2)經常檢查溫度指示儀表是否完好準確,避免出現指示儀表顯示到達溫度,而實際溫度不足的現象;

3)嚴格按材料手冊確定淬火加熱速度、加熱溫度,防止淬火溫度偏低或偏高;

4)正確估算材料厚度,特別是異形件。

2.2 淬火加熱溫度過高,保溫時間過長

對於工具鋼 (例如T8鋼),當其淬火加熱溫度在780℃時得到的是奧氏體和碳化物(Fe3C ),此時奧氏體溶碳量稍高於0.77%,冷卻後奧氏體轉變為馬氏體。如果加熱溫度過高或保溫時間過長,會造成碳化物 (Fe3C)中的碳大量溶入奧氏體,造成奧氏體溶碳量偏高,同時大大增加其穩定性,使奧氏體向馬氏體(AM) 轉變,溫度開始下降,因而淬火後工件中保留了大量的殘餘奧氏體 ,得到的組織為M+A』,由於殘餘奧氏體具有奧氏體性能,即硬度低,因此造成淬火後硬度下降。加熱溫度及回火溫度對殘餘奧氏體含量的影響 (見圖4所示 )。

解決辦法:

1)嚴格控制淬火加熱溫度及保溫時間,防止過多的碳溶入奧氏體,控制加熱溫度更為重要;

2)降低淬火冷卻速度,或採用分級淬火,使過冷奧氏體充分向馬氏體轉變;

3)採用冷處理,使殘餘奧氏體向馬氏體轉變;

4)採用高溫回火,減少殘餘奧氏體,硬度反而會增加。

2.3 淬火加熱時,工件表面脫碳

45#鋼淬火後,通過金相分析,其表面為鐵素體和低碳馬氏體,而磨除表面脫碳層後,硬度符合要求,這種情況經常出現在箱式爐中未加保護或保護不良,或在脫氧不良的鹽浴中加熱,造成氧與工件中的碳原子反應生成CO,使工件表面含碳量下降,至使其表面硬度不足。

解決辦法:

1)採用有保護氣氛的無氧化加熱爐,如用酒精、甲醇裂解的保護氣氛等方法;

2)採用真空加熱淬火;

3)對於一般箱式爐可應用生鐵屑或木炭裝箱密封; 工件表面塗防氧化塗料; 爐內放木炭;工件塗硼酸、酒精溶液後再加熱。

3 冷卻工藝問題

3.1 淬火介質選擇不當

該用水淬或鹽浴的工件而採用油冷,則因冷卻能力不夠,冷卻速度過慢,在冷卻過程中奧氏體發生向珠光體類型組織轉變 ( AP ),而得不到馬氏體(M) (特別是在工件芯部),致使工件的硬度偏低,如T 10製作的手錘在油中淬火,硬度只有 45HRC左右,通過金相分析,可見得到的是託氏體組織而不是馬氏體。

解決辦法:必須根據工件材料、形狀大小來選擇恰當的冷卻介質。

3.2 淬火介質溫度的影響

在水淬時,大批零件連續淬火,如果沒有循環冷卻系統,則造成水溫上升,冷卻能力下降(見表1),會出現淬不硬的現象。在油冷時,開始淬火時由於油的溫度低、流動性差,因而冷卻能力不強,造成淬不硬。

解決辦法:水淬時應採用循環冷卻系統,保持水溫在 20℃左右為宜; 油冷時,特別是開始時應對其適當加熱,使其溫度達到 80℃以上為宜,這就是淬火時常說的「冷水熱油」的道理。

3.3 淬火時介質過於陳舊

當含有較多雜質的鹼(鹽)浴或水分過少時,易產生淬火軟點。

解決辦法: 應及時更換淬火介質及控制鹼(鹽)浴中的水分。

3.4 冷卻時間控制不當

當用碳鋼製造開關複雜或截面較大零件時,為防止其變形開裂,採用水淬——油冷。零件在水中停留時間過短或從水中取出後在空氣中停留時間過長再轉入油中,由於零件自身溫度較高,特別是芯部冷卻速度慢,而不能得到均勻完全的馬氏體。

解決方法:恰當控制水冷時間,若用鉗子夾持工件時,當手感覺不到振動時,立即轉入油中; 對於型腔較大模具應將廢料先排除,減小工件厚度,然後再淬火。分級淬火時,在鹽浴中停留時間過長發生貝氏體轉變造成硬度不足。

總之,淬火不足現象經常發生,操作者應根據不同情況,具體分析,找出原因加以可以克服的。

End

來源:《農機使用與維修》雜誌,作者:周秀海、孫秀華

評論處大家可以補充文章解釋不對或欠缺的部分,這樣下一個看到的人會學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相關焦點

  • 精密鑄造過程中淬火工件硬度不足或不均
    一、精密鑄造過程中淬火工件硬度不足硬度不足是指精密鑄造工件淬火後整個工件或工件的較大區域內硬度達不到工藝規定要求的現象。(1) 硬度不足的原因如下:a.對過共析鋼,加熱溫度過高,奧氏體含碳量過高,淬火後殘餘奧氏體數量增多,也會造成硬度值偏低。
  • 模具熱處理後硬度不足原因及解決辦法
    模具熱處理後硬度不足原因及解決辦法 發布時間:2015/10/10 10:53:42 點擊次數:2043次 模具熱處理時是提高性能的重要方式,其中硬度必須合格,這同時也是非常重要的力學性能指標,模具熱處理後硬度不足或硬度不均將使模具耐磨性及疲勞強度等性能降低
  • 熱處理工藝及淬火冷卻-鋼結構螺栓硬度
    一:對於碳鋼及低合金鋼產品,為使其達到使用所要求的強度,將其加熱到GS線以上50°C的溫度保溫後,放於水中和油中急冷,然後在適當的溫度中進行回火。進行了淬火,高溫回火作業「調製」處理就算完成了。熱處理工藝最主要的兩個參數是溫度和時間。
  • 熱處理淬火油選擇原則與方法
    雙液淬火先在水中淬火然後轉到油中冷卻的道理即是如此。單液淬火即要求冷卻介質具備這樣的冷卻特性:臨界區域溫度時冷卻速度快,危險區域溫度時冷卻速度要慢下來。淬火油的選擇原則之二:高溫時快冷低溫時慢冷,兼顧硬度與變形的要求。如圖3所示。
  • 滲碳淬火+感應淬火工藝案例分享
    因此,其淬火後組織中有大量殘留奧氏體(見圖2),奧氏體是一種硬度很低的相,會導致硬度降低,使十字軸滲碳淬火後硬度只能達到55HRC左右。十字軸的軸頸直接與軸承滾子裝配使用,而軸承滾子的硬度通常都在60HRC以上,由於十字軸硬度偏低,常導致十字軸被高硬度的軸承滾子快速磨損,發生表面剝落失效。
  • 淬火後高硬度鋼件如何車螺紋及螺旋槽?
    車削、銑削和磨削螺紋時,工件每轉一轉,工具機的傳動鏈保證車刀、銑刀或砂輪沿工件軸向準確而均勻地移動一個導程。在攻絲或套絲時,刀具(絲錐或板牙)與工件作相對旋轉運動,並由先形成的螺紋溝槽引導著刀具(或工件)作軸向移動。  2、螺紋車削  在車床上車削螺紋可採用成形車刀或螺紋梳刀。
  • 布氏硬度、洛氏硬度和維氏硬度以及硬度的測量方法和換算表格
    金屬材料最常見到的布氏硬度、洛氏硬度和維氏硬度屬於壓入硬度,硬度值表示材料表面抵抗另一物體壓入時所引起的塑性變形的能力;回跳法(肖氏、裡氏)測量硬度,硬度值代表金屬彈性變形功能的大小。用直徑D的淬火鋼球或硬質合金球作壓頭,以相應的試驗力F壓入試件表面,經規定的保持時間後,卸除試驗力,得到一直徑為d的壓痕。
  • 金屬材料檢測之硬度測試方法
    ,而金屬的硬度又可以表明整個金屬的塑造性是否可靠,所以又很多的企業會對其進行硬度試驗,當然硬度試驗方法簡單易行,又無損於零件。布氏硬度的使用上限是HB450,適用於測定退火、正火、調質鋼、鑄鐵及有色金屬的硬度。  二、[洛氏硬度HR]  洛氏硬度是工業生產中常用的金屬材料檢測硬度測量的方法,因為操作簡便、迅速,可以直接讀出硬度值,不損傷工件表面,可測量的硬度範圍較寬。但洛氏硬度也有一些缺點,如因壓痕小,對材料有偏析及組織不均勻的情況,測量結果分離度大,再現性較差。
  • 金屬熱處理過程中的硬度、力學性能及組織不合格問題解析
    主要表現為硬度不足、淬火冷卻速度不夠、表面脫碳、鋼材淬透性不夠、淬火後殘餘奧氏體過多、回火不足等因素造成的。淬火工件在局部區域出現硬度偏低的現象叫做軟點。軟點區域的圍觀組織多為馬氏體和沿原奧氏體晶界分布的託氏體混合組織。軟點或硬度不均勻通常是由於淬火加熱不均勻或淬火冷卻不均勻所引起。加熱時爐溫不均勻,加熱溫度或保溫時間不足是造成加熱不均勻的主要原因。
  • 高溫滲碳淬火熱處理方法分析
    高溫滲碳淬火是熱處理重要的工藝方法,其在工件物理化學性能改善方面的機理作用突出,得到了廣泛應用,同時創造了顯著的經濟價值,對進一步推動現代工業發展意義非凡,相關方面的課題研究備受關注。文章對高溫滲碳淬火熱處理方法進行分析,並就其應用進行了探究。關鍵詞:高溫滲碳淬火;熱處理;方法社會主義現代化,對工業領域的發展提出了更多要求。
  • 熱處理淬火工藝類型有哪些?
    (2)雙液淬火為了克服單液淬火的缺點,使工件的淬火冷卻儘可能接近理想情況,可以將兩種冷卻能力不同的介質配合起來使用,即將加熱後的工件先淬入第一種冷卻能力大的介質中,待其冷至稍高於Ms溫度(約300℃),然後立即轉入第二種冷卻能力較小的介質中冷至室溫
  • 淬火鋼用什麼刀片車削加工?立方氮化硼刀片加工淬火鋼件實例
    淬火鋼,是指金屬在通過淬火以後,組織變為馬氏體鋼,硬度大於50HRC的鋼材料,屬於難加工材料的一種。過去加工淬火鋼的傳統方法是磨削,但是也往往會導致加工效率低、生產成本高、變形產生行位誤差等弊端。1、硬度和強度高,幾乎沒有塑形,是淬火鋼的主要性能特點。當淬火鋼的硬度達到50~60HRC時,它的抗拉強度Rm為2100~2600MPa,屬於難切削材料的一種。2、切削力大,切削溫度高。要從淬火鋼工件上切下切屑,其單位切削力可Kc可達4500Mpa,切削溫度比切削一般鋼材高50%以上。
  • 硬度60度淬火鋼精加工用什麼刀片車削光潔度好?數控PCBN刀具
    熱處理後硬度HRC60度以上的淬火鋼精加工,精度、尺寸一致性要求高,表面光潔度要求Ra0.8-Ra0.4,如GCr15軸承鋼、20CrMnTi齒輪鋼、Cr12MoV模具鋼等工件,傳統工藝會採用砂輪磨削方式加工,以達到淬火鋼零件高精度、高光潔度的要求,但隨著各行各業效率的改進提升,也得益於超硬刀具行業的發展
  • 硬質合金焊接刀具刀體材料及淬火工藝
    採用銅焊料時(普遍使用),高頻焊接的焊接溫度通常在900℃-1000℃之間,淬硬的刀體在焊接過程中被二次加熱,溫度已經達到鋼的正火溫度,因此焊縫附近的刀體(見圖2)或整個頭部刀體(見圖3)被正火,導致該部分刀體的硬度和強度大幅下降。同時,受熱傳導的影響,靠近焊縫或頭部的刀體部分也會被加熱,雖然加熱的溫度低於正火溫度,但足以引起該部分刀體的中、高溫回火,使該部分刀體的硬度和強度下降。
  • 熱處理4把火:淬火、回火、正火、退火
    淬火冷卻時,除需合理選用淬火介質外,還要有正確的淬火方法,常用的淬火方法,主要有單液淬火、雙液淬火、分級淬火、等溫淬火、局部淬火等。 3. 鋼鐵工件在淬火後具有以下特點: 得到了馬氏體、貝氏體、殘餘奧氏體等不平衡(即不穩定)組織。
  • 花鍵軸感應淬火變形,試試這個方法
    在調試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問題,下面主要介紹一種花鍵軸掃描淬火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感應淬火要求的長度較長,超過600mm。根據產品的要求和現有設備,我們只有採用掃描淬火,軸在試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主要是花鍵變形不合格。經過多次試驗,最終找到一個合適的淬火方法,減少花鍵變形,達到批產合格。
  • 熱處理的四把火之鋼的淬火
    淬火方法 為了保證獲得所需淬火組織,又要防止變形和開裂,必須採用已有的淬火介質再配以各種冷卻方法才能解決 包括單液淬火 雙液淬火 分級淬火和等溫淬火等 a.單液淬火法:它是將奧氏體化的工件淬入某一種介質中,連續冷卻至介質溫度的淬火方法 適用於形狀簡單的碳鋼和合金鋼工件.尺寸大的工件用水,尺寸小的工件用油 b.雙液淬火法:它是將奧氏體化的工件先淬入較強的冷卻介質中,冷卻至接近 Ms點溫度時,再立即轉入冷卻能力較弱的淬火介質中冷卻
  • 雷射淬火技術及其應用分析
    雷射淬火技術,是利用聚焦後的雷射束快速加熱鋼鐵材料表面,使其發生相變,形成馬氏體淬硬層的過程。雷射淬火的功率密度高,冷卻速度快,不需要水或油等冷卻介質,是清潔、快速的淬火工藝。與感應淬火、火焰淬火、滲碳淬火工藝相比,雷射淬火淬硬層均勻,硬度高(一般比感應淬火高1-3HRC),工件變形小,加熱層深度和加熱軌跡容易控制,易於實現自動化,不需要象感應淬火那樣根據不同的零件尺寸設計相應的感應線圈,對大型零件的加工也無須受到滲碳淬火等化學熱處理時爐膛尺寸的限制,因此,在很多工業領域中,正逐步取代感應淬火和化學熱處理等傳統工藝。
  • 熱處理後55HRC,硬銑削淬火件立方氮化硼銑刀粒
    熱處理後55HRC,硬銑削淬火件立方氮化硼銑刀粒車削淬火鋼刀具的幾何參數,要根據工件材料、刀具材料的性能和切削條件來綜合考慮選擇。一般情況下,加工淬火鋼時一般主偏角取30°到60°之間,通常淬火硬度偏低、工藝系統剛性較好,可選較小的主偏角。反之主偏角可適當加大。前角在0°到8°之間,淬火硬度越高副前角取得越大。精車時前角可取0°。
  • 鹽浴淬火
    6) 通過蒸發的方法易於從清洗液中除去鹽分循環使用。   淬火最常使用的鹽是亞硝酸鹽/硝酸鹽:亞硝酸鈉(NaNO2 ) 、硝酸鉀(KNO3 ) 和硝酸鈉(NaNO3)的各種混合物。圖1 所示,為這些鹽的三元熔點相圖,表明混合鹽的熔點取決於其比例。混合鹽的比例也會影響介質的黏度,而介質的黏度會影響冷卻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