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超、劉繼全、田壯臣
單位:二重(德陽)重型裝備有限公司重型機械工程公司
來源:《金屬加工(熱加工)》雜誌
1. 概述
十字軸是十字形萬向接軸的重要零部件(見圖1),其材料常選用15CrNi4MoA鋼,最終熱處理工藝為滲碳淬火,因材料Ni含量(質量分數)高達4%~4.5%,Ni和Fe能無限固溶,擴大奧氏體區,是形成和穩定奧氏體的主要合金元素,會降低馬氏體轉變結束溫度Mf點至室溫以下,淬火後還會保留相當數量的殘留奧氏體,加之滲碳後,滲碳層奧氏體碳濃度很高,達到0.7%~0.9%,碳含量高也會使殘留奧氏體量增加。因此,其淬火後組織中有大量殘留奧氏體(見圖2),奧氏體是一種硬度很低的相,會導致硬度降低,使十字軸滲碳淬火後硬度只能達到55HRC左右。十字軸的軸頸直接與軸承滾子裝配使用,而軸承滾子的硬度通常都在60HRC以上,由於十字軸硬度偏低,常導致十字軸被高硬度的軸承滾子快速磨損,發生表面剝落失效。
圖1 十字軸結構
圖2 15CrNi4MoA鋼殘留奧氏體
為提高十字軸的滲碳淬火硬度,常用方法是在滲碳淬火後增加一道深冷處理工序,使殘留奧氏體繼續轉變成馬氏體,減少殘留奧氏體量,增加馬氏體量,從而提高硬度。但深冷處理成本較高,深冷時間較長,因此本文從另一個方向進行探索研究,將滲碳淬火後的十字軸進行感應淬火,分析滲碳淬火加感應淬火工藝對硬度、金相組織、淬硬層硬度梯度的影響,並討論該工藝的應用方向,為該類零件的熱處理工藝提供另一種參考方法。
2. 試驗材料及方法
試驗選用十字軸材料為15CrNi4MoA鋼,其化學成分如表1所示。生產工藝流程:鍛造→正火、回火→粗車→探傷→半精車→滲碳→淬火、回火→感應淬火→精車。十字軸滲碳淬火工藝如圖3所示。
表1 試驗15CrNi4MoA鋼化學成分(質量分數) (%)
圖3 十字軸滲碳淬火工藝
十字軸經滲碳淬火後,在其中一個軸頸上進行感應淬火,採用套圈連續加熱的方式進行,由於十字軸滲碳淬火加低溫回火後,其表面組織為高碳回火馬氏體,組織應力較大,在這種狀態下進行二次淬火,容易出現淬火裂紋,為了解決此問題,感應淬火採用自冷的方式進行冷卻。該十字軸軸頸直徑為250mm,因直徑較大,能夠較為快速的吸收感應淬火時表面加熱層的熱量,使表層具備一定的冷卻速度,同時15CrNi4MoA鋼因含有很高的合金元素,使CCT曲線右移,增加過冷奧氏體分解的孕育期,使奧氏體有充分的時間轉變為馬氏體,基於這兩點,感應淬火採用自冷的冷卻方式,既可以避免冷卻速度過快造成熱應力過大而產生淬火裂紋,又能保證達到淬火的效果。感應淬火具體工藝參數如表2所示。
表2 感應淬火工藝參數
為檢驗滲碳淬火加感應淬火的效果,首先,對感應淬火後的軸頸進行PT探傷,確保不會出現淬火裂紋;其次,分別在十字軸本體軸頸上取樣,並對試樣編號,1#為滲碳淬火試樣,2#為滲碳淬火加感應淬火試樣,並對本體進行表面硬度檢測,對試樣進行滲碳層深度、金相組織檢測。
3. 試驗結果及分析
(1)PT探傷檢測
對滲碳淬火加感應淬火後的軸頸進行PT探傷,未發現裂紋。
(2)表面硬度檢測
分別檢測滲碳淬火軸頸和滲碳淬火加感應淬火軸頸的表面硬度,其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硬度檢測結果
從表3的檢測結果可知,滲碳淬火後的十字軸表面硬度只能達到56.5HRC,若在此硬度值狀態下直接使用,會嚴重影響產品的使用壽命,而經過滲碳淬火加感應淬火的十字軸表面硬度有顯著的提升,可達到60.2HRC,與軸承滾子的硬度值相當,是十字軸使用的最佳硬度值。
(3)硬化層深度檢測
分別對1#滲碳淬火試樣和2#滲碳淬火加感應淬火試樣使用顯微維氏硬度計檢測硬化層深度,檢測結果如表4所示,硬度梯度曲線分布如圖4所示。
表4 硬度梯度分布
圖4 硬度梯度分布曲線
根據硬度梯度分布曲線可知,15CrNi4MoA鋼十字軸在滲碳淬火後再進行感應淬火,硬化層的硬度值有顯著的提高,至表面2.4mm距離處的硬度還有700HV1(60HRC)左右,大於2.4mm後,硬度隨著碳含量的降低而逐漸降低。根據GB/T9450—2005 《鋼件滲碳淬火硬化層深度的測定和校核》 規定要求,以550HV1為有效硬化層界限硬度值,其有效硬化層深度從3.27mm提高到4.68mm。
(4)金相組織檢測
分別對1#滲碳淬火試樣和2#滲碳淬火加感應淬火試樣進行金相組織檢測,結果如圖5所示。
按GB/T25744—2010《鋼件滲碳淬火回火金相檢驗》進行評級。
由圖5a、5b可知,工件表層有一定脫碳層,而表層脫碳是導致表層0.6mm深度內硬度偏低的主要原因。
由圖5c、5d可知,1#滲碳淬火試樣淬硬層馬氏體級別為4級,針狀馬氏體針長在8~13μm,殘留奧氏體為4級,含量在18%~25%,碳化物級別為1級,無或極少量細顆粒狀碳化物;2#滲碳淬火加感應淬火試樣淬硬層馬氏體級別為2級,細針馬氏體針長在3~5μm,殘留奧氏體為1級,含量≤5%,殘留奧氏體量顯著減低,碳化物級別為2級,細顆粒狀碳化物加稍粗的粒狀碳化物。
由圖5e、5f可知,心部均為回火貝氏體組織,因此滲碳淬火後加感應淬火工藝對心部組織沒有影響,不影響心部強度。
圖5 十字軸不同工藝熱處理後金相組織
奧氏體是一種硬度很低的相,淬硬層中大量殘留奧氏體是導致15CrNi4MoA鋼十字軸滲碳淬火後硬度低的主要原因,滲碳淬火後增加感應淬火,其殘留奧氏體量減小,馬氏體針變細,以及粒狀碳化物的出現是使淬硬層硬度提高的主要原因。
4. 討論
(1)滲碳淬火加感應淬火原理分析
15CrNi4MoA鋼十字軸滲碳後,其表面碳含量達到0.8%左右,並隨著距表面距離的增加,碳含量逐漸降低,直至基體碳含量為0.16%左右,滲碳層的高碳含量是15CrNi4MoA鋼十字軸能夠通過感應淬火提高硬度的基礎。
滲碳層在感應淬火時被快速加熱,加熱速度380~400℃/s,奧氏體形核率急劇增大,且奧氏體形成後沒有晶粒長大的時間,因此淬火的初始奧氏體晶粒度均為14~15級的超細化晶粒,淬火冷卻後形成高碳細針狀馬氏體,其硬度比普通淬火時高2~6HRC,這種現象被稱為「超硬度」。
此外,對在滲碳後普通淬火時殘留奧氏體較多的鋼種(如18CrNiW、20Cr2Ni4A鋼等),採用感應淬火時(因溶入奧氏體的碳化物數量不多),可以起到減少殘留奧氏體的作用,並可以使淬硬層深度大於滲碳層。感應淬火減少殘留奧氏體,其原理為奧氏體在被快速加熱、短時保溫的情況下,碳來不及充分溶解到奧氏體中,淬火後以碳化物的形式彌散分布在組織中,而奧氏體碳含量降低,可以降低淬火後的殘留餘奧氏體量,碳含量和殘留奧氏體的關係如圖6所示,碳含量越低,殘留奧氏體量就越少。組織的改善使淬硬層的整體硬度值都被提高,在相同硬度界限值時,硬化層深度相應增加,而十字軸心部不受感應淬火的影響,依然保留回火貝氏體組織,具備良好的力學性能。
圖6 碳含量對殘留奧氏體量的影響
(2)滲碳淬火加感應淬火應用討論
第一,感應淬火時,碳濃度達到0.35%左右,淬火後就可以達到界限值硬度550HV1,而整體淬火時,碳濃度需達到0.45%左右,淬火後才能達到界限值硬度550HV1。以本文中的十字軸為例,要求硬化層深度最小值為3mm,在僅採用滲碳淬火工藝時,就要求工件在距表面3mm處的碳含量達到0.45%,而採用滲碳淬火加感應淬火時,要求工件在距表面3mm處的碳含量達到0.35% 即可,這就意味著,採用滲碳淬火加感應淬火工藝,達到相同的硬化層深度所需的滲碳時間更短,從而可以降低生產成本。
第二,十字萬向接軸因其使用載荷大,十字軸的使用壽命一般在1~2年,在返修的十字萬向接軸中,拆解的十字軸的失效形式以表面磨損剝落為主,磨損剝落深度在0.5~1mm,加工去掉剝落層後,硬化層深度減小,硬度降低,無法直接二次使用,目前可用的十字軸修復手段只有重新滲碳淬火,但重新滲碳淬火存在著滲碳工藝難以確定、工件表面的油汙難以清理、變形量大、成本高等問題,修復工藝難度較大,所以很少採用。
目前我廠十字萬向節修復中的十字軸基本都是直接報廢,因此造成很大的成本浪費。但若採用感應淬火的方法進行修復,則十分方便,首先感應淬火屬於局部表層加熱,其熱處理變形量很小,且成本很低,拆解後的十字軸直接進行感應淬火,淬火後經車加工去除磨損剝落部分,從圖4可知,感應淬火後的十字軸在去除1.5mm餘量後,其硬度依然達到700HV1(60HRC)左右,且硬化層深度也大於3mm,均能滿足設計技術要求,從而可以節約大量生產成本。
5. 結語
(1)15CrNi4MoA鋼十字軸滲碳淬火加感應淬火,可以有效提高工件表面硬度至60HRC左右,並整體提高硬度梯度值,增加硬化層深度,改善硬化層的金相組織。
(2)滲碳淬火加感應淬火工藝用在15CrNi4MoA鋼十字軸修復中,比重新滲碳淬火處理更加便捷,且節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