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科學家首次探測到虛磁場中「李—楊零點」

2020-12-05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江峰團隊和香港中文大學合作,在多體系統量子模擬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探測虛磁場中「李—楊零點」實驗。該研究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1952年,李政道和楊振寧證明了Ising鐵磁模型在複數域內存在可以使系統配方函數為零的點(即「李—楊零點」),通過「李—楊零點」,我們可以獲得系統各種熱力學性質,這對於多體系統的相變研究有重要意義。由於這些零點存在於虛磁場條件下,「李—楊零點」一直以來被認為僅僅存在於理論中,實驗上直接探測非常困難。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劉仁保等人的理論研究表明,如果引入一個與系統耦合的探測比特,則該探測比特量子相干在時間域上的零點和該系統的「李—楊零點」存在一一對應關係,說明「李—楊零點」實驗上的直接觀測是可能的。

該團隊利用亞磷酸三甲酯的分子,其中的磷核自旋作為探測比特,9個氫核自旋模擬Ising鐵磁系統,通過核磁共振方法,首先將磷核自旋製備到自旋向上和向下的量子疊加態,然後觀測其量子相干隨時間的演化,首次在實驗上直接觀測到該系統的「李—楊零點」,並通過這些零點研究了系統的自由能和相變現象。

專家稱,這是虛磁場中「李—楊零點」在實驗中的第一次直接觀測,不僅在統計物理中極為重要,同時對研究複雜實際體系中隱藏在物理參數複數域內新的物理現象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和實驗實現的可能性。

該研究成果得到了專家同行的高度評價,被選為「編輯推薦」論文發,同時美國物理協會網站「物理」欄目以「視點(Viewpoint)」形式對該研究成果作了《真實世界中的虛磁場》的專題介紹。

《中國科學報》 (2015-01-27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次探測到外太空微中子
    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報導,座落於南極的世界上最大粒子探測器「冰立方探測器」近日首次探測到來自外太空的微中子。微中子是一種神秘的高能粒子,可能是宇宙內最劇烈的撞擊產物。阿德萊德大學的加裡-希爾博士表示:「冰立方為我們打開了宇宙的一個新窗口。這一發現為進行新型天文學研究鋪平了道路。
  • 人類首次探測到引力波-新聞專題-科學網
    【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 這次探測到的引力波是由13億光年之外的兩顆黑洞在合併的最後階段產生的。> 與電荷運動時會產生電磁波相類比,物質在運動、膨脹、收縮的過程中,也會在空間產生漣漪並沿時空傳播到另一處,這便是引力波。
  • 科學家首次探測到中等質量黑洞
    美國和歐洲研究人員9月2日宣布,首次探測到一個中等質量黑洞,為人類了解黑洞形成開闢新方向。據法新社報導,美國和歐洲1500多名研究人員參與的兩項引力波探測研究顯示,兩個黑洞70億年前撞擊產生了一個新黑洞,質量是太陽的142倍,是人類探測到的第一個中等質量黑洞。他們為這個黑洞編號GW190521。
  • 外媒:科學家首次探測到黑洞吞噬中子星
    參考消息網8月21日報導外媒稱,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表示,他們在引力波的幫助下首次探測到了吞噬中子星的黑洞。據埃菲社8月19日報導,作為該發現參與方之一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19日發布公告說,中子星和黑洞都是死亡恆星的超高密度殘骸。
  • 科學家首次在其大氣中探測到磷化氫
    近日,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科學家首次在金星的大氣層中發現了疑似存在生命的跡象——磷化氫,這一發現可能代表著金星大氣層中存在著某種未知形式的生命。此次,由卡迪夫大學的簡 · 格裡夫斯(Jane Greaves)領導的天文學家們在金星的大氣中探測到了磷化氫的光譜指紋。
  • 外媒:科學家首次在彗星周圍探測到極光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9月23日消息,據外媒報導稱,科學家首次發現來自彗星67P/Churyumov-Gerasimenko的極光。據介紹,該彗星具有肉眼無法看到的遠紫外線極光,此次極光發現是由2004年發射的「羅塞塔」號探測器實現的,該探測器花了數年時間在太空中「追蹤」這顆彗星。
  • 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
    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 2015年9月14日,人類首次探測到宇宙中的引力波。2016年2月,韋斯與另外三位科學家向全世界宣布了這一發現。美國當地時間2016年2月11日上午10點30分(北京時間2月11日23點30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召集了來自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以及LIGO科學合作組織的科學家在華盛頓特區國家媒體中心宣布: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李毓堂(中國系統工程學會草業系統工程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 《中國科學報》是我了解世界科技動態、學習科技知識、研討農業科技、展望科技未來的精神食糧。鑑於「三農」創新發展一直是國計民生中的弱項,建議貴報今後從錢學森第六次生物新技術革命和大農業產業革命角度,多作鄉村振興戰略科學理論與實踐的探討和宣傳報導。
  • 科學家首次在一顆系外行星上探測到了水
    儘管可能還不太夠,但科學家們剛在尋找地球以外的宜居星球上取得重大突破,一個天文組在一顆超級地球的大氣中探測到了水蒸氣。在《自然天文學》上刊登的一篇研究指出,這是首次成功在系外行星上探測到水。該篇研究的主作者安吉洛斯·希亞拉斯博士,倫敦大學學院物理學與天文學系的一名研究助理,在周二的電話採訪中強調了這一探測結果的重要性。他說,:「這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顆有適宜溫度能夠形成水的系外行星,含水的大氣層使它成為目前已知的可居住性最高的星球。」
  • 科學家首次利用射電觀測發現褐矮星—新聞—科學網
    歐洲低頻率陣列(LOFAR)射電望遠鏡、雙子星天文臺和美國宇航局的紅外望遠鏡(IRTF)合作,首次利用其無線電波長發射直接發現了一顆冷棕矮星這個結果不僅為未來發現褐矮星鋪平了道路,而且邁出了將射電天文學應用到系外行星領域的重要一步。 天文學家第一次利用這些望遠鏡的觀測結果,發現並描述了一顆冷褐矮星的特徵。這顆被命名為BDR J1750+3809的星體,是第一個通過無線電觀測發現的亞恆星——迄今為止,褐矮星已經在大規模的紅外和光學探測中被發現。
  • NASA科學家40年來首次在火星大氣層探測到氧原子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香港「東網」5月11日報導,最近,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表示,研究人員40年來首次在火星大氣層探測到氧原子的存在。報導稱,科學家使用同溫層紅外線天文臺(Stratospheric Observatory for Infrared Astronomy, SOFIA)上的儀器,探測到氧原子出現在火星大氣上部中間層的區域。火星大氣層的氧原子會影響其他氣體逃逸的方式,因此對該行星的大氣層有顯著影響。此發現有助NASA甚至全人類認識火星大氣層。
  • 科學家首次通過射電望遠鏡探測到了褐矮星
    歐洲和夏威夷的科學家們,已經通過射電望遠鏡探測到了一枚「超級行星」(Super-Planet)—— 又稱「冷棕矮星」(Cold Brown Dwarf)或「失敗恆星」(Failed Star)。這顆被命名為 Elegast(BDR J1750+3809)的天體,位於 212 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相關研究或有助於科學家們尋找宜居的外星行星。
  • 金星大氣中首次探測到磷化氫
    科技日報記者 張夢然  英國《自然·天文學》雜誌14日發表一項行星科學最新發現,英國科學家團隊首次於金星大氣中探測到了磷化氫氣體。這一發現表明,金星上可能存在未知的光化學或地球化學過程。  此次,包括英國卡迪夫大學科學家簡·格裡弗斯在內的研究團隊,於2017年和2019年,分別用麥克斯韋望遠鏡和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波陣觀測了金星。他們探測到一個只屬於磷化氫的光譜特徵,並估算出金星雲層中的磷化氫豐度為20ppb。  研究團隊考察了可能產生磷化氫的不同方式,包括來自金星地表、微隕星、閃電或雲層內部的化學過程。最終,他們無法確定這些微量磷化氫的來源。
  • 從探測引力波到探測引力餘波,時空中的背景漣漪
    從探測引力波到探測引力餘波,時空中的背景漣漪 2021-01-16 12: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高質量中國李基因組圖譜首次發布—新聞—科學網
    李是我國栽培歷史最為悠久的古老果樹之一,世界上共有19~40個李種,其中有些是種間雜交種,存在著其他果樹所沒有的更為豐富的多樣性。目前商業化生產的李多為二倍體的中國李(又稱日本李)和六倍體的歐洲李。中國李原產我國,適應性強,主要供鮮食,廣泛地栽培在各種生態地理環境中, 具有較高的經濟和生態價值。
  • 關注|年輕的中國女科學家,正在影響世界
    以前每提起女科學家,大家腦中浮現的總是不苟言笑、表情嚴肅的女學霸。今天小編要帶大家認識咱中國才貌雙全的年輕女科學家!她們平均年齡只有30多歲,雖為柔弱女子,卻擔得起「巾幗英雄」,她們取得了影響中國乃至全世界的科研成就。
  • 科學網—中國科學家首次精確探測世界最深海溝
    記者從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獲悉,隸屬該局的中國大型遠洋科考船「海洋六號」日前在執行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7000米級海試警戒與保障任務期間,首次對世界最深海溝
  • 科學家再次探測到引力波 「時空漣漪」知多少
    中新網6月17日電 時隔四個月,美國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再次放出重磅消息,宣布「又探測到了一個引力波事件」。人類第二次探測到被稱為「時空漣漪」的引力波,此消息一出,立刻在學界激起「千層浪」。科學家稱,這次探測進一步印證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同時也是天文學的一個裡程碑。
  • 人類首次探測到中等質量黑洞
    【人類首次探測到中等質量黑洞 】天文學家2日在《物理學評論通訊》和《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發表研究報告稱,發現的一段引力波信號可證明中等質量黑洞確實存在。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消息,天文學家當日表示,他們發現的這個中等質量黑洞大約是太陽質量的142倍。
  • 人類首次探測到中等質量黑洞
    【人類首次探測到中等質量黑洞 】天文學家2日在《物理學評論通訊》和《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發表研究報告稱,發現的一段引力波信號可證明中等質量黑洞確實存在。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消息,天文學家當日表示,他們發現的這個中等質量黑洞大約是太陽質量的14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