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金屬有機框架進行材料表面電子組態的特性改質以增進產氧反應效能

2021-02-15 MOFs在線

因具備大規模氫能發展的前景,電催化水分解受到了廣泛的研究關注。要進行經濟的電化學催化全反應設計,必須同時考慮產氫以及產氧兩個半反應。然而產氧半反應因牽涉四電子轉移反應,於整體水分解反應中較不易進行,因此開發高效的產氧催化劑成為電催化水分解的重要課題。現今,較為高效的產氧催化劑多為過渡金屬氧化物。而過渡金屬氧化物的催化特性與金屬部份的電子組態息息相關,適當的電子組態可提高催化劑對於目標物的吸附強度以促進反應的進行;並且若催化劑具有與反應中間產物相似的電子組態也可以進一步降低反應所需的活化能。

尖晶石四氧化三鈷是常見的水分解產氧反應催化劑,其由兩種不同價態的鈷陽離子(二價和三價)與氧陰離子組成,先前南洋理工大學化學與生物醫藥工程學院劉彬教授團隊在JACS上的研究表明:四氧化三鈷在產氧反應中實際有催化活性的部份為四面體配位的二價鈷金屬離子而八面體配位的三價鈷離子僅顯現了電容方面的特性,對整體催化反應沒有特別的幫助。然而,在計量學中,在一個四氧化三鈷晶包中僅擁有一個二價鈷離子,但擁有兩個三價鈷離子,因此若能適當地對數量較多但未具備活性的鈷三價離子進行活化,當能大幅提高產氧反應的效率。近期劉彬教授團隊提出通過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對傳統尖晶石四氧化三鈷進行表面改質從而提升產氧反應效能。

催化劑表面活性是催化反應的關鍵因素,劉彬團隊通過活化的步驟使四氧化三鈷表面三價鈷離子與氧離子的間距增加,從而使鈷金屬的電子組態隨之改變進而影響整體催化性能。由拉曼光譜與同步輻射X光吸收光譜分析顯示,此活化方式可改變三價鈷離子的電子組態,三價鈷的電子組態在一般的情形下為t2g6,這顯示並沒有任何的電子在eg 能階上, eg能階上的電子與吸附物的密切關係影響了催化反應的效能。實驗研究中,被活化的三價鈷離子的電子組態轉化為t2g4eg2,在eg上的電子不但增加了催化反應中對反應物的吸附能力(由XPS吸收光譜得知),而且使其活化後電子組態與產氧反應中重要的中間產物CoOOH的電子組態相似,可助於產氧反應的進行。電化學量測結果上顯示,電催化產氧反應的過電壓大幅降低、催化反應的性能獲得了極佳的改善。該團隊通過電化學阻抗分析法觀察到活化後的Co3+的電荷轉移電阻(Rct)明顯地小於未活化的Co3+,這個結果可再一次證明電催化產氧反應的效能被大幅的提升。

此研究對於催化材料的設計提出了新的思維,高效的催化材料的電子組態應與中間產物的電子組態相近,以此降低反應所需的能量,提升反應效率。相關文章在線發表在Small Methods(DOI: 10.1002/smtd.201800001)上。

相關焦點

  • Small Methods: 利用金屬有機框架進行材料表面電子組態的特性改質以增進產氧反應效能
    而過渡金屬氧化物的催化特性與金屬部份的電子組態息息相關,適當的電子組態可提高催化劑對於目標物的吸附強度以促進反應的進行;並且若催化劑具有與反應中間產物相似的電子組態也可以進一步降低反應所需的活化能。然而,在計量學中,在一個四氧化三鈷晶包中僅擁有一個二價鈷離子,但擁有兩個三價鈷離子,因此若能適當地對數量較多但未具備活性的鈷三價離子進行活化,當能大幅提高產氧反應的效率。近期劉彬教授團隊提出通過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對傳統尖晶石四氧化三鈷進行表面改質從而提升產氧反應效能。
  • 導電金屬-有機框架材料
    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 MOF)/多孔配位聚合物(Porous coordination polymer, PCP)作為新的導電固體材料家族展現了廣泛的應用潛力,並已經在燃料電池、電池、超級電容器、催化、傳感、電學器件、熱電器件和自旋閥等應用領域展現了誘人的潛力。
  • 「2019自然學術會議—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物理性質」南開舉行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馬超 通訊員 王菲 攝影 吳軍輝)11月19日,「2019自然學術會議—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物理性質」開幕式在南開大學津南校區西樓報告廳舉行。副校長王磊,大會組委會主席、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負責人,Nature出版集團代表、《通訊化學》主編維多利亞·理察博士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 福建物構所金屬-有機框架薄膜的組裝及性能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曹榮研究團隊在科技部「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教育部能源材料化學協同創新中心(2011•iChEM)的資助下,設計合成特定的金屬-有機框架化合物(MOF),隨後組裝構築形成金屬-有機框架膜。
  • 研究人員成功破譯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內部結構
    金屬有機框架(MOFs)材料,在過去幾年中因各種潛在的應用而引起了相當大的關注度,特別是自從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典型的絕緣材料也可以被製成導電材料以來。由於MOFs的多孔性和導電性的非凡組合,這一發現為電池、燃料電池、超級電容器、電催化劑和專用化學傳感器的新應用提供了可能。
  • 金屬有機框架材料——一個新型非線性光學的材料寶庫
    非線性光學材料是未來集成光電子器件的核心元素。二維材料具有與傳統體材料所不同的各種新穎的物理化學特性,並且完美的符合了人們日益增加的對於小型化、集成化、高效率、多功能器件的需求,因而成為了目前各學科交叉研究的熱點和重點。
  • 新一代半導體:雙螺旋有機金屬框架材料
    (Sourav Saha,Clemson College of Science)研究人員利用近年來熱門的金屬有機框架(MOF)結構造出一種雙螺旋結構材料,是下一代半導體可用的新材料,其導電性能更好,而且生產過程無需現代半導體所需的高溫技術,室溫下可以生產。
  • 【材料】Angew. Chem.:二維半導體金屬有機框架薄膜的製備及其在有機自旋閥中的應用
    金屬有機框架 (MOFs) 材料是由金屬節點和有機配體共同連接的晶態多孔聚合物,該材料在催化、氣體存儲與分離、化學傳感等領域展現出了獨特的優異性質
  • 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合成後疏水修飾及其應用
    作為晶態雜化多孔材料, 金屬-有機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材料因其高比表面積與孔體積等優點在諸多應用領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 然而, 此類材料所存在的水穩定性差等問題, 嚴重限制了其實際工業應用.
  • 印度科學家將螢光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導電性提高十億倍
    印度科學教育與研究院的科學家們,通過使用導電聚合物填充螢光金屬有機框架MOF多孔材料,成功將MOF的導電性提高十億倍,同時使其具有螢光性。    金屬有機框架MOF是近二十年來被廣泛關注的一種多孔材料。該材料是利用有機配體與金屬離子間的金屬-配體配位作用,自組裝形成的超分子網絡結構,因其多孔和海綿狀結構而具有催化性和氣體吸附性。        印度科學家發現,MOF的可調性和穩定性允許人為對其導電性能進行簡單的控制,而這種操作在現存金屬材料中難以實現,MOF這種導電可塑性將會促使新一代的電子產品的產生。
  • 金屬有機框架塗層降低了發電所需電壓
    烏普薩拉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發現,氫氣和甲醇可以利用陽光以更可持續的方式生產。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新的半導體塗層材料,在將陽光與電力直接結合的過程中生產燃料。這項研究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如今,氫氣和甲醇主要由石油或天然氣等化石資源生產。
  • 液態-玻璃態轉變研究新手段:含有「受困」電子的有機金屬材料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英文版APP現已上線,年度訂閱用戶每周直播科技英語講堂,還有科技英語學習社區哦~)在古代,人們就已經利用某些液體能夠轉變為玻璃的這一特性展開各種生產活動。近日,在引發液態轉變為固態晶體或玻璃態關鍵的電子過程中,日本東北大學(Tohoku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又有了新的發現。這個由東北大學材料研究所 Kenichiro Hashimoto 所帶領的多機構組成的日本團隊,將常規液體(如葡萄糖)玻璃態形成的分子動力學與含有「受困」電子的有機金屬材料進行比較。
  • PCB的有機金屬納米表面塗覆技術介紹
    而新開發的有機金屬OM(Organic Metals)的表面塗覆層,儀有50nm,而更重要的是一一在50nm厚度OM表面塗覆層中,它們由90%左右是導電聚脂(Conductive Polymer)材料和1 0%的金屬Ag(實際上Ag僅為4nm的厚度)來組成的,因此它優越於目前所有的表面塗覆材料。
  • 可導電的新型金屬有機框架材料,是可能的下一代半導體
    蘇拉夫·薩哈的金屬有機框架研究於2020年3月18日登上ACS圖片:Sourav Saha 金屬有機框架(MOF,metal-organic framework)是新興的多功能材料,它們正逐漸退出實驗室並進入無數實際應用中。例如,MOF可以存儲危險氣體、催化化學反應、以受控方式遞送藥物,甚至可以用於可充電電池和太陽能電池。
  • 我國科學家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光催化CO2還原全反應
    晶態多孔的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具有可調變的組分及結構,理論上能夠實現原子級的結構設計與調控,近年來成為新興的光催化材料/平臺。目前已報導的用於光催化CO2還原的穩定MOFs多由含Zr、Al等的金屬氧簇與羧酸配體構成,抬高金屬節點的活化能壘,阻礙配體/節點界面的電荷轉移,相比之下,由催化活性較高的金屬元素(如Co、Ni、Cu等)與羧酸配體構成MOFs卻無法保持結構穩定。
  • 【材料】層狀半導體的表面電子聚集與本質特性
    由於只有一個原子的厚度,石墨烯也稱為史上最薄的材料,由此開啟了二維材料全新的領域,兩人也因此獲得2010年的諾貝爾物理獎。然而,石墨烯本質上具有金屬特性,為構成電子組件,仍需要與其搭配的層狀半導體(layered semiconductor)材料。
  • 插入過渡金屬的卟啉金屬有機框架作為π-反鍵吸附劑去除二氧化氮
    並且利用固體吸附劑進行NO2室溫去除的研究非常有限,只有少數的材料,如碳材料,分子篩和金屬有機框架(MOF)及其複合物被探索研究,而這其中的MOF材料則被視為最有前景的吸附劑,由於其具有可調的孔結構和功能化特性。
  • 可產生多色、寬頻帶雷射的金屬-有機框架微晶體
    在一項新的研究報告中,Huajun He和一支由新加坡、中國和美國的物理、材料和化學專業人士組成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由多組分構成、並且能夠產生可控單模近紅外(NIR)雷射的單晶。構成單晶的多種組分均生長在一種混合了能夠產生紅、綠及近紅外雷射的染料分子的金屬-有機框架(MOF)上。
  • 傅若農:珠聯璧合功能盡顯的金屬有機框架化合物(MOFs)吸附劑
    往期講座內容見:傅若農老師講氣相色譜技術發展      金屬有機框架化合物(Metal Orgaic Framework)(MOFs)是由無機金屬離子和有機配體,通過共價鍵或離子共價鍵自組裝絡合形成的具有周期性網絡結構的晶體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