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英裡的馬拉松怎麼跑?從極限運動員身上找尋人類耐力的奧秘

2020-12-06 懶熊體育

有無數種毀掉斯科特·尤雷克(Scott Jurek)2189英裡長跑的可能,最終摧毀他意志的卻是一節不起眼的樹根。正值尤雷克挑戰徒步穿行「阿巴拉契亞小徑」最快記錄的第38天,這條山間步道沿著美國東海岸蜿蜒而行,從喬治亞州北部延伸到緬因州的卡塔丁山頂。身為史上最出色的超級馬拉松跑者之一,尤雷克此時陷入了麻煩。在與一連串腿傷作鬥爭,接著又勉強撐過佛蒙特州罕見的極端潮溼六月後,尤雷克不得不在一段極為艱難的山路跋涉中彌補之前損失的時間:他要面對的,是位於新罕布夏州的白山。經過26小時的連續行進後,尤雷克只補充了2小時的睡眠。神志不清的他沿著小徑跌跌撞撞地走著,迎面碰到了那節樹根。

「看著那節樹根迎面而來,我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在與妻子珍妮(Jenny)合著的的最新個人傳記《北境:尋路阿巴拉契亞小徑》(North: Finding My Way While Running the Appalachian Trail)中,尤雷克回憶稱,「我應該繞過去還是跨過去?我就是想不起來了。」結果他撞上那節樹根,跌倒在地。「我已經忘記如何抬腿。」尤雷克在書中寫道,「忘記如何像個清醒的人那樣跑起來。」

尤雷克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啟了對各種100英裡長跑賽事的徵服——他還是作家克里斯多福·麥克杜格爾(Christopher McDougall)的暢銷書《天生跑者》(Born to Run)中的主角——這使他成為長跑領域的明星。但徒步穿行阿巴拉契亞小徑卻迫使尤雷克付出此前從未有過的艱辛。五周之內,尤雷克就瘦了十二磅還多,他的肋骨已清晰可見。尤雷克雙眼鼓起,眼神野性而茫然。他的汗液排出大量氮素,身體散發出帶著蘋果醋氣息的酸臭味。尤雷克的精神也開始出現問題。一天夜裡,他對山頂上「一座房子」發出的光亮困惑不已。一個同行的跑者不得不向尤雷克解釋,他看到的其實是月亮。

尤雷克的自傳延續了一個穩定有效的文學傳統:極限運動員們講述自己到達極致邊緣,又經歷回歸的驚險故事。從埃德蒙·希拉蕊(Edmund Hillary)攀登珠穆朗瑪峰的傳記,到長距離遊泳運動員黛安娜·尼亞德的回憶錄《找到出路》(Find a Way),這類題材讓運動員們有機會詳細地講述:當大多數人選擇放棄時,這個星球上最堅韌的一群人是怎樣,又是如何得以堅持下來的。隱含的意味是,讀者可以由此一窺我們能促使自己達到何種程度。而當我們做到這一點,我們或許便能洞悉真正想要的答案:我們應該將自己的極限推到多遠。但如果極限運動員們是最不合格的「智慧之源」,而那正是他們吸引人的地方呢?

按尤雷克的話說,迫使自己達到極限可以淨化自身並促進轉變。「儘管人的靈魂從自然之美中找到慰藉,但只有在痛苦的火焰中,靈魂才得以鍛造而成。」尤雷克寫道。然而,將極限運動員們的話奉為圭臬,以及實現身體上的超越,都不是激勵效應的良方。尤雷克的文字所無法掩蓋的,是那些未能從烈火般歷練中全身而退的同行們。與尤雷克一道穿行阿巴拉契亞小徑的還有阿隆·拉爾斯通(Aron Ralston),就是那位因困在巨石之下而自行截肢的著名遠足者。尤雷克的朋友迪恩·波特(Dean Potter)是一名傳奇攀登者和跳傘專家,他在尤雷克開始徒步跋涉前幾天死於一起翼裝飛行事故。「我認識一些超馬跑者,他們的腎功能在跑完全程的過程中逐漸衰竭,出現失禁的情況。」尤雷克回憶稱,一個跑者曾帶著致虛弱的頭痛完成了100英裡跑,後因腦動脈瘤去世。

尤雷克們是挑戰自我極限的大師,但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則無法讓外界產生清晰的認識。實際上,《北境》一書中明確指出,對如上疑問的缺乏好奇正是尤雷克的成功秘訣。儘管他急切地嘗試過諸多不尋常的方式以提高成績——素食,亞布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自我實現理論,以及武士準則——但尤雷克在生涯的大部分時間裡都有意迴避這樣一個基本問題:是什麼從一開始便驅使著他投入這樣一項充滿挑戰的運動?「當你獲得勝利後,你很少會問為什麼。」尤雷克寫道。對於他這樣水準的運動員而言,耐力本身就足以解釋一切:「我們都是堅持下來的,就這樣。」

有科學依據證實,對於尤雷克那樣的頂尖運動員而言,堅定不移的向前精神和出眾的身體天賦同樣重要,甚至比後者更為寶貴。耐力並非是單純的精神屬性,但正如記者阿萊克斯·哈欽森(Alex Hutchinson)在《忍耐:大腦、身體與人類行為的奇特彈性極限》(Endure: Mind, Body, and the Curiously Elastic Limits of Human Performance)一書中所闡釋的,大腦在評估費力程度,以及最終決定何時停止等方面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耐力的心理和生理面向是緊密相連的。」哈欽森寫道,「任何持續十幾秒以上的任務都需要做出決策,判斷何時且以何種程度發力,無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隨著困境出現,大腦會持續地對體能儲備進行分析,並與身體協商堅持的時限。

這個反饋環是一種相對新穎的耐力模式。長久以來,人們始終認為生物由某種難以捉摸而重要的力量驅動。20世紀時,這一理念讓位於哈欽森所稱的「一種對於人類極限的機械論視角(幾乎可以由數學闡釋):就像一輛油門上放了一塊磚的汽車,直到汽油耗盡或發動機爆缸,它才會停下來」。但關注大腦影響的新近研究則潛藏著更為複雜的類比。跑者們都知道,賽跑體驗通常是非線性的。你可能在一開始感覺充滿力量,在中期痛苦萬分,接著後程發力衝向終點。有幾天你閒庭信步,其他時候卻連匍匐前行都覺得無比艱難。儘管對於具體細節仍存在大量激烈論爭,但生理學界已基本達成共識,即大腦詮釋人體信號的方式決定了你在任何時候付出努力的極限。稍微調整下心態,你對極限的認知就可能發生改變。

哈欽森對任何教練都會推薦的傳統方法進行了一番羅列:積極的心態與良好的願景,良好的飲食和水合作用。此外,他還深入探索了當前在突破大腦屏障方面仍然存疑的專業前沿。其中包括「大腦耐力訓練」,這項時長一周的課程採用一系列枯燥得令人痛苦的計算機任務,以幫助人們對抗精神疲勞。研究者以及日益壯大的個體行動者們正嘗試採取經顱直流電刺激(又稱「腦部電顫」)的方式。其操作手段是將雙電極與生物的頭骨相連,試圖以此釋放大腦隱藏的儲備能量(經顱直流電刺激備受爭議,但有證據表明,這種方式可以增強耐力與力量)。在一系列實驗中,科學家們將強效芬太尼注入自行車運動員的脊椎,使他們根本不會感知到疼痛。志願者們奮力地騎行,以致實驗結束後根本無法走路——結果他們在調整步伐方面的表現極為糟糕,並未比平時騎得更快。

但哈欽森依然相信,超越極限的最佳助力似乎還是「誠不我欺」的老話。沒有人能在身材走樣的情況下,僅憑意志就能用4分鐘跑完一英裡。但研究顯示,對個人能力和投入程度保有不可動搖的自信,能行之有效地幫助運動員找到那把「秘密武器」。「如果把訓練比做蛋糕,那麼信念就是錦上添花的那層糖霜。」哈欽森表示,「但有時,就是那層薄薄的白霜讓一切變得截然不同。」哈欽森給出了諸多行之有效的研究案例,這些研究均潛移默化地激勵對象拿出更好的表現:

告訴跑者他們看起來很放鬆,可以顯著減少他們在同一段行程中燃燒的能量。賽後總結時,指出橄欖球運動員們做得對的地方而非錯誤,其效應可以延續到整整一周之後:得到積極反饋的球員們擁有更高的睪酮素水平,在下一場比賽中拿出更出色的表現。即便行一件善事,或者僅僅是想像自己做了件好事,都可以通過提升主體意識而增強耐力。

但在策略伎倆和實驗推導的作用之外,這股信念是從何而來的?你如何獲得支撐世界頂尖超馬跑者前行的那種不屈不撓的意志?答案可能並非你想的那樣:避免自省看起來才是關鍵。哈欽森本人就是一位出色的跑者(儘管他的運動生涯從未達到與尤雷克相提並論的程度),他長時間思考他的巔峰表現背後的奧秘,並細緻分析自己在跑道上遭遇過的失敗。與此同時,尤雷克給人留下的印象是,他幾乎從來不會懷疑自己的投入程度——直到他開始直面阿巴拉契亞小徑。

此番挑戰和尤雷克此前面對過的截然不同。他對於榮譽近乎本能般的信念已然煙消雲散。這次,擺脫中年危機所提供的動力不亞於尤雷克作為耐力運動員的職業追求。2015年5月,尤雷克41歲。按承諾,他本該在一年前退役,而且隨著步入不惑之年,尤雷克的競技狀態開始出現下滑。他的妻子珍妮則剛剛經歷第二次流產。尤雷克被醫療帳單和一筆新的抵押貸款壓得喘不過氣,他從連續84次挑戰「世界上最艱險、古老的山脈」的馬拉松之中看到了拯救的希望。

這是一個直視自己內心並找到方向的契機。但要小心自我質疑!開始阿巴拉契亞小徑之行僅僅7天(他大部分時間都要面對被雨水打溼的山路),尤雷克就已經被懷疑所裹挾。尤雷克一條腿的四頭肌拉傷,另一條腿的膝蓋嚴重發炎,那個長期隱藏在勝利光環之下的魔鬼此時露出面目,支配著陷入痛苦的尤雷克:「我一開始為什麼要來這裡?」當尤雷克在一片橡樹枝的陰翳下蹣跚前行時,他不禁問自己。多名經驗豐富的超馬跑者此番與尤雷克同行,走完一部分阿巴拉契亞山路,其中一人所欣賞的準則為尤雷克提供了答案:「這就是我,這就是我所做之事。」

換句話說,別問為什麼。打破自己的極限,正是斯科特·尤雷克得以成為「斯科特·尤雷克」的原因。對尤雷克而言,這一信條重申了他長久堅守的「活在當下」觀念所蘊含的價值。在北卡羅來納州陷入低落與痛苦之時,尤雷克用運動膠帶纏住自己傷痕累累的雙腿,一瘸一拐地向前走去。

詹妮弗·法爾·戴維斯(Jennifer Pharr Davis)的視角則更具省思(尤雷克正是要打破她的記錄)。在回憶錄《追尋耐力:駕馭體力和恢復的無盡力量》(The Pursuit of Endurance: Harnessing the Record-Breaking Power of Strength and Resilience)中,她證實了強烈衝動驅使下的決心所蘊含的能量。2011年,戴維斯用時46天11小時20分鐘成功穿行阿巴拉契亞小徑——平均每天行進47英裡。儘管同尤雷克相比,戴維斯在超馬領域資歷尚淺,但她絕非等閒之輩:戴維斯已經兩度徒步穿行阿巴拉契亞小徑,並保持著女性跑者的最快記錄。

「耐力不是一種人類特質,它就是人類特質本身。」戴維斯寫道,為尤雷克那借用的信條賦予了更多哲思意味。「唯有堅持,我們才是存在的。」由於她的性別,戴維斯的內心深處始終有一個「為什麼?」激勵著她前行。從衝刺跑到超級馬拉松,男性跑者通常以極大優勢把持著各類競速賽的記錄。但在阿巴拉契亞小徑這類極端的長距離行程中,最佳生理特點則並非性別刻板印象那般鐵板一塊:男性的肌肉更健壯,肺活量更大,但不一定就能勝過擁有更輕骨架與更好燃脂能力的女性。當然,作為一名打破固有性別格局的女性跑者,戴維斯無法解決男性主導的問題,但作為女性本身就驅使著她在步道上證明自己。

女性身份對戴維斯的另一層意義在於:一旦時機到來,她便有理由中止徒步生涯。「在我女兒出生後,一部分的我深知自己無法再以勝利者的身份衝破記錄。」戴維斯寫道。可以這麼說,阻礙並不是戴維斯的身體狀況,而是她對徒步的短期迷戀。「母親身份並不會成為阻止我創造記錄的生理阻礙,但在情感上而言,我不會再把徒步遠行46天這種事當作我生命中的首要需求了。」

在詳細闡釋自己競技動力的消逝時,戴維斯和尤雷克不謀而合。對後者而言,極限耐力更多是一種召喚,而非個人選擇。戴維斯認為,與其他一些東西相比,徒步成績不再是定義自我的標尺。戴維斯仍然對耐力讚譽有加。她採訪了很多不再年輕的前徒步紀錄保持者,並坦誠地表現出對那些從未放棄苦行般生活的跑者們的羨慕之情。「他們保留了我已經拋棄的那部分自我。」身為一名長期執著於對抗挑戰的女性,戴維斯不失感傷地寫道。但她的讚美流露出一種意識:艱苦前行的同時,亦需要犧牲。大部分人都發現,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值得他們放棄當前的挑戰。

但這並不適用於尤雷克。在被新罕布夏的那節樹根絆倒後,尤雷克重整旗鼓,帶著神志不清的狀態又前進了一周,最終以三小時的微弱優勢刷新了戴維斯保持的記錄:尤雷克的成績是46天8小時7分鐘。自那以來,尤雷克的記錄已先後被兩人改寫。

延展閱讀:

2019年多哈世錦賽設混合接力,馬拉松賽事午夜起跑

2018北京鳥巢半程馬拉松昨日舉行,親子和綠色是最大亮點

聲明:本文為懶熊體育編譯自《大西洋月刊》,原文作者為Paul Bisceglio。

相關焦點

  • 極限在哪裡? 人類能在2小時之內跑完馬拉松麼
    人類能在2小時內跑完馬拉松麼?  而人類還在不斷刷新速度和耐力的記錄,其中的一個原因是破紀錄是很賺錢的事情,並且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得到優質的訓練,以便加入世界頂級選手的行列。  來自南衛理公會大學的應用生理學和生物力學教授彼得·魏安德(Peter Weyand)表示,一些人渴望得到名譽和財富。
  • 世界上最難跑的馬拉松 撒哈拉"地獄"馬拉松登頂
    隨著陳盆濱跑完七大洲極限馬拉松,成為首位贏得世界極限馬拉松賽事冠軍的中國人。「極限馬拉松」一下子成為跑友中的熱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然而什麼是極限馬拉松、世界上又有哪些知名的極限馬拉松呢。
  • 馬拉松備戰計劃推薦:切忌急於求成 耐力是基礎
    1.全面素質與專項訓練相結合  馬拉松項目主要是以耐力為基礎,同時應發展速度、力量、協調、柔韌和靈敏等素質。在一定的有氧代謝訓練基礎上,加強專項耐力訓練,逐步提高成績。  (1)耐力訓練:  有兩種形式,一是心血管耐力練習:①定時跑(60-120分鐘)小強度;②勻速跑(30-60分鐘)中等強度;③越野跑(定時、定距、勻速、變速)中等強度以上;④計時跑(反覆跑、間歇跑)大強度;二是肌肉耐力練習:一般人認為鍛鍊肌肉耐力與心血管耐力毫不相干,其實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 超越「閃電俠」,人類有史以來,極限奔跑速度究竟有多快
    人類跑馬拉松的速度極限?馬拉松是長時間不不停奔跑的運動項目,目前的速度極限是在去年由肯雅馬拉松好手基普喬蓋用時1小時59分40秒跑完42.195公裡,他成為迄今為止史上第一位2小時內跑完42公裡的人,速度真的超快,體能真的超好,換成是我,早已經累死在途中了。
  • 為什麼在跑馬拉松的圈子裡有一句話是「半馬不是馬」?
    說半馬不是馬拉松的基本都是全馬選手。 因為就全馬業餘選手來講,很多選手真正遇到體能極限是在30公裡以後,並且30公裡以後是你超越其他選手,取得成績的關鍵。 而全馬那些30多公裡在走路的菜鳥,他的前半程跑到半馬的時候,也往往是生龍活虎的。
  • 美超馬選手破24小時極限跑世界紀錄 笑稱玉米卷和啤酒是秘訣
    騰訊體育12月26日訊 據外媒消息,美國著名超級馬拉松選手卡米爾—赫倫(Camille Herron)本月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舉行的超馬比賽中以13小時25分鐘的成績跑完了100英裡(約161公裡),並在24小時內跑了162.9英裡(262公裡),刷新了女性運動員在該項目上的世界紀錄。赫倫從小便天賦異稟。
  • 人類離馬拉松「破2」還有多遠?
    新華社記者姚友明、韋驊16日,裡約奧運會冠軍、34歲的肯亞馬拉松名將基普喬蓋在柏林馬拉松賽上以2小時01分39秒創造新的馬拉松世界紀錄,首次將人類跑完42.195公裡的用時縮短到2小時02分以內。在「破2」的徵途上,人類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 人類是動物世界的馬拉松冠軍嗎?
    說起來很多人可能不相信,人類衝刺速度雖然在動物界排不上個,但耐力相當可以。目前,人類的馬拉松世界紀錄是大約兩小時,而鮮有野生動物能在兩小時內跑42千米遠的距離。現存跑得最快的動物是獵豹,速度比最快的短跑運動員快三倍。但它身體散熱效率非常差,奔跑中產生的熱量只有10%能散出去,因此它只能短距離衝刺,一旦身體過熱(體溫超過40℃)就沒法再跑了。作為耐力狩獵的愛好者,犬科動物散熱效率遠高於貓科(可達80%左右)。
  • 馬拉松跑全程是多少 跑馬拉松全長多少公裡
    導語:和短跑比賽不同,馬拉松是一個漫長的長跑過程,你需要更好的體質,更強的耐力,才能支撐你跑完全程的馬拉松。馬拉松有半程馬拉松和全程馬拉松,那麼,一般馬拉松跑全程是多少呢?根據標準,跑馬拉松全長多少公裡?一起來了解。
  • 最詳細的馬拉松運動負荷解答!
    其實, 30-35km處只是馬拉松運動員的一個「身體極限」點,專業馬拉松運動員跑到這個「極點」同樣也會掉速 ,甚至有時候比業餘跑者掉速的速度更快,但專業馬拉松運動員很少出現抽筋現象。
  • 我為什麼跑馬拉松?
    ▲ 跑馬拉松成了演藝圈新風尚 圖片來自網絡馬拉松,這項遠可追溯至公元 1 世紀傳聞,近也在現代奧運會史上擁有姓名超過 100 年的古老運動,是怎麼突然在神州大地成為新寵的?跑馬拉松有多火?全馬的平均完成時間在 4 小時左右,也就是說,你要不停歇或中間只有短暫休息地跑上 4 小時,這對身體的耐力和體能無疑極大的考驗,且不說在規定時間(一般是 6 小時)內跑完全程,能堅持到達終點對很多人來說都是個問題。而要達到 4 小時的平均水平,配速、熱身、定速巡航、衝刺、體能分配等都有講究,只有合理分配體能,保持節奏,你才有可能毫髮無損地順利到達終點。
  • 喜歡運動的你,知道人類耐力極限是多少嗎?| 一周科技
    人類耐力的極限在哪裡?圖片來源:pixabay我們相信堅強意志力可以克服勞累,增強耐力。可是,人類的耐力即使再強大,也會有極限嗎?紐約大學亨特學院等機構的學者分析了鐵人三項、環法自行車賽、馬拉松等極限運動員以及懷孕婦女的運動情況。他們得出結論認為,不論運動類型和運動時長怎樣,當人體消耗能量的速度達到靜止時新陳代謝速度的2.5倍時,人類的耐力就會達到極限。如果在此之後還要繼續運動,那麼人體仍將分解自身組織。可見,每個人耐力的極限取決於休息時的新陳代謝速度,而後者受性別、身高、體重和年齡等因素影響。
  • 或許它將是UTMB家族2020年僅存的百英裡越野賽?
    ,42.195公裡的馬拉松一直被認為是人類耐力的終極考驗。  但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頻繁地挑戰超越傳統馬拉松的距離,「超級馬拉松」開始興起。  兩項,即「耐力指數」,另有路面狀況、補給點數量等來參考做出適當修正(加分或減分)。
  • 100英裡超級馬拉松不是夢 名教頭:人人都能完賽
    北京時間5月20日,100英裡(約合160.9公裡)的超級馬拉松一直被認為是鐵人的運動項目,但是在金牌教練賈森-庫普看來,事實並非如此,在自己最新出版的書籍裡,庫普闡述了一種觀點,只要學會比較的技巧,即每個人都能夠完賽100英裡超級馬拉松的比賽。
  • 100英裡超級馬拉松,最新世界紀錄:11小時19分13秒
    馬拉松,42.195米對我們普通大眾已經是超極限運動了,有人覺得跑馬拉松還不過癮,還要挑戰100公裡,100英裡,還要追求最快的完賽速度。33歲的美國選手扎克·比特爾(Zach Bitter)於上周六在威斯康星州州的密爾沃基(Milwaukee),在室內443米的跑道上連續跑了378圈,以11:19:13的成績一舉打破100英裡(160公裡)的世界紀錄,將此前的成績提高了近10分鐘。Bitter前半程耗時5:40:38,後半程跑得更快,用時5:38:35。
  • 有一種亞高原,叫作「英裡高」 ——寫給蘭州馬拉松跑者
    首先恭喜你,得到了蘭州馬拉松的邀約。不是每一個跑者都有這樣的機會,你可以視為,這是一座高原城市向你發出的挑戰,而你也心甘情願地接受「虐待」。    英語裡形容高原城市有一個詞,「MILEHIGHCITY」——海拔高度為一英裡的城市,你可以想像把一英裡的長度豎起來,那絕對是一座高山了,就是這個樣子。
  • 人類沒有尾巴何以成為地球上跑的最快的動物?
    人類是世界上跑的最快的動物,這個論題近幾十年來爭論不休,我們先從下面的故事開始驗證吧!一天深夜,在威爾斯LlanwrtydWells的村莊喝啤酒時,一位客棧老闆與一名獵狐人就誰能跑得更快、誰跑得更快的問題發生了爭執。
  • 馬拉松起源於一個地名 2小時大關是終極夢想
    1908年第4屆奧運會在倫敦舉行時,為方便英國王室人員觀賽,主辦者特意將起點設在溫莎宮的陽臺下,終點設在奧林匹克運動場內,起點到終點的距離經丈量為26英裡385碼,折合成42.195公裡。國際田聯後來將其確定為馬拉松跑的標準距離,後來又陸續發展出半程馬拉松、四分馬拉松等,還是以全程馬拉松(全馬)最為普及。
  • 帶著抖音去跑馬拉松是什麼體驗?
    焦安靜是一名中國馬拉松女子運動員,曾獲得2018年廈門馬拉松賽國內女子冠軍、2018年廣州馬拉松賽國內女子冠軍、2020年江南100英裡越野接力賽單圈王,在她的抖音首頁裡,都在分享跑步訓練日常,傳遞跑步正能量信息。
  • 跑完全程馬拉松後再回過頭跑五公裡是種什麼體驗?
    馬拉松全程26英裡398碼,折合為42.195公裡。馬拉松是所有熱愛跑步行業的跑者的崇高追求,更是推動邁開腳步的主要源泉,可以毫不避諱的說,小編對於馬拉松的熱愛可以比上最愛的零食,在零食麵前馬拉松永遠排NO.1,對於各地的馬拉松賽事也會密切關注,奈何小編能力不佳,至今都沒有能力參與馬拉松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