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有喝七草粥的習俗嗎?
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七,被稱為「人日」。根據傳統,這一天要為新的一年祈求平安興旺。作為中國人,祈福就一定與吃有關,那麼,人日,需要吃什麼呢?
答案:七草粥,也叫七菜粥。顧名思義就是七種最早萌生於春天原野裡的草本植物熬製做成的粥,常用的是繁縷、稻槎菜、水芹、鼠麴草、薺菜、蔓菁、蘿蔔。
在這七種材料裡,有一個我們常見的野菜,是七草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也有一個好聽又複雜的名字——繁縷。
有人會問:那不是日本人的食物嗎?動畫片小丸子和小新都有提到過。真是這樣嗎?
七草粥是日本的食物嗎?
「正月是小陽之月,七日是小陽之數,調理七種菜,供養生土神和父母,有治癒春天的氣病、夏天的疫病、秋天的痢病、冬天的黃病的效果,人有三魂七魄,天有七曜,地上有七草,攝取後可增加魂魄的氣力,延年益壽」。——《日本歲時事史》
粥味滴滴佳,腸中春欲蘇。這是日本著名文豪夏目簌石的名俳。他所說的粥,就是七草粥。夏目簌石本身有胃病,所以,他把「粥」和「春欲蘇」聯繫起來,一方面藉以抒發自己對七草粥的喜愛,一方面也訴說了這種民俗。因為,日本民間認為,喝七草粥可以去邪防萬病。
實際上,據可考的文獻記載,吃七草粥的習俗最早起源於我國的南方,最早可追溯到兩漢魏晉時代,唐朝時才傳到日本。由南北朝梁宗懍編撰的《荊楚歲時記》裡記載了我國古代楚地(以江漢為中心的地區)自元旦至除夕的24節令和時俗,其中就提到了正月初七喝七草粥的習俗:「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
而在日本,食用七草粥的習俗最早則是在日本的南北朝時代(1336年至1392年),之前為鎌倉時代,之後為室町時代。
也許又有人要說,這麼好的習俗,在日本廣為流傳,而在我國怎麼就鮮為人知了呢?
其實,我國幅員遼闊,文化源遠流長,習俗多有變化,但是寓意還是一樣的。
現在也依然有七草粥的存在,在福建、廣東、臺灣及湖南、湖北等地仍有人遵循,其中以潮汕地區保存較為完好。只是換了配方,也換了名字,它們現在叫做——七樣羹,七寶羹,七種粥。比如:
浙江地區:用的是生菜、芹菜、蔥、韭菜、藠頭、蒜、胡蘿蔔廣東地區:用的是芹菜、蒜、蔥、油麥菜、大白菜、生菜這些新的配方所用的材料已經和古時大不相同,作為最主要食材的繁縷更是被人們所遺忘了。現在的小朋友們也只會把繁縷當作普通的野草來看,就連不少大人,如果被孩子問到:「這個草叫什麼?」大人往往會愣住,隨口回答:「野草唄。」
下面,看了介紹之後,一定不要再這麼回答嘍。
我叫繁縷,我很低調,但我可有兔耳朵,五對呢!
繁縷,作為七草粥的重要組成,是一種世界性廣布的植物,在我國主要集中在東南部,房前屋後、田野路邊都能看見它們成片生長的身影。
《本草綱目》中記載:此草莖蔓甚繁,中有一縷,故名。這便是繁縷名字的由來。它雖然個頭低矮,但莖裡的維管束具有彈性,折斷它的莖,中間的維管束依然相連。如一縷絲線連接一般,因此,後人著書記載繁縷之時,也用了「一縷如絲」,很貼切地展現了繁縷的特點。
1,你以為我有10個花瓣嗎?那只是我的兔耳朵
繁縷花很小,白色,乍一看好像有10個花瓣,其實它只有5個花瓣,但是每個花瓣中間有一個深深的缺口,幾乎把花瓣劈成兩半,變成了一對「兔子耳朵」的形狀,這在植物學上叫做「二深裂」。
是不是感覺萌萌噠?
2.我的生活哲學就是——低調
植物學中將生長周期短的植物叫「短命植物」,相對於那些可以存活 千百年而不凋零的胡楊等植物,繁縷的生命真的可以稱得上是「轉瞬即逝」了。
它們活得非常低調:
前一年藏於地下的種子要到第二年正月開始發芽,3——4月開花結果,等到種子落地,它們的生命就結束了。就這樣,匆匆地來,又匆匆地去,以最不起眼的方式生活了千百萬年。
3.我的名字很多,但都不好寫
繁縷,是學名。當然它也有別稱,鵝腸菜、鵝耳伸筋、雞兒腸都是。它也是我國人們較早認識、描述、命名且有食藥用記載的植物。比如在《爾雅.釋草》中,它叫做「蔜」。在西方根據英文名直譯為「小雞草」。其實,在西方,也有食用繁縷的習慣,一般是作為沙拉,或是加面煎炸。
這就是我的前世今生,還想了解更多嗎?
以上,就是關於繁縷的介紹。原來,這種路邊隨處可見的野草,居然有這麼多的知識和歷史內涵,記住它的樣子,不要等到孩子問的時候,再回答他們「這是野花」「這是野草」噢。
我說的這些介紹都出自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果殼給孩子的自然課》,一共六冊,是從《物種日曆》裡精選了180篇,包含了各種各樣的動植物,並配以生動的講解和精美的圖片,更適合孩子閱讀,不只能學到動植物知識,還能了解背後的歷史文化背景。
所有生命的故事,都是大自然的回音。即使是路邊不知名的野花野草,它們的背後也都可能有著你所不知道的浪漫傳說。讓這180篇好百科故事,伴著孩子成長,去認識這個世界,激起他們探索的好奇心,去聆聽大自然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