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書《山海經》中記載了各式各樣的上古異獸,個個都破壞力很強,值得一提的是四大兇獸。
混沌、窮奇、檮杌(táo wù)和饕餮,這四個傢伙形態各異,且後臺都很硬氣,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吃人。它們的惡行簡直無法直視。
說到後臺硬,就不得不提《史記》中的這一段記載:「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慝,天下謂之混沌。」說黃帝族有個不成器的兒子,好事一件不幹,壞事被他做絕,如此混球的一個傢伙,人們稱他為混沌。
《史記》又雲「少昊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少昊是黃帝的長子,這窮奇是少昊的兒子,後臺硬得簡直沒話說。
然而《史記》再云:「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檮杌。」顓頊是黃帝的曾孫子,檮杌是他的兒子,論起關係來,它跟窮奇這關係可真是一點都不遠。
從司馬遷在《史記》中的所述來看,黃帝一族確實很大,並且一連幾代,代代都得出個完蛋玩意兒,怕不是基因遺傳太強大。
再說這饕餮,終於跟黃帝沒了血緣關係,但關於它身世的傳說也不少,有說是蚩尤之頭所化,有說是炎帝後代,總歸兇獸們都有著不小的來頭。
當然,它在《山海經》中是有原型的,據記載饕餮原名狍鴞,住在鉤吾山。
《山海經·北山經》有云:「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
說從前有座山叫鉤吾山,山上盛產玉石,山下還有銅礦。在這座山上生活著一種獸,長著羊的身子人的臉,但臉上沒有眼睛,它的眼睛長在腋窩裡(不得不感慨,林子大了什麼都有,能把眼長到腋窩裡,這身體構造也是服了)。
同時這種獸長了類似於老虎一般鋒利的牙齒(吃貨必備好牙口)和人手,發出的聲音倒是很萌,猶如新生嬰兒的聲音,名字叫狍鴞,吃人。這兒的狍鴞就是神話劇中常說的兇獸饕餮。
說到聲音如嬰兒又吃人的妖怪,那絕對少不了九尾狐這傢伙,在《山海經·南山經》中記載:「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這九尾狐就是和饕餮一樣能發出嬰兒的聲音,又愛吃人,不過記載有所不同,那就是吃了九尾狐可以使人不被蠱惑,卻不曾記載有人能吃掉饕餮,這大概就是出身高低的區別。
並且通過後來的記載以及改編來看九尾狐是有形的動物,饕餮更像是無形的精神之獸。
相傳,饕餮是當年黃帝大戰蚩尤,蚩尤兵敗被斬首後,其頭落地幻化成獸,便是饕餮。
這個傳說一聽就很扯,從生物學角度來看,除了蚯蚓這種沒有思想的低等環節生物能斷了再生,正常情況下受大腦和神經控制行為的高等生物,一旦被斬首便會喪命。
蚩尤再勇猛也不可能被斬首後,腦袋化成另一物種。
還有一說在《春秋》中一筆帶過:「饕餮者,縉雲氏之不才子也。」這個縉雲氏便是炎帝的後代,據說他們現在都姓姜,若按此記載來說,這饕餮也是名門之後。
如今,饕餮多用來比喻貪婪之徒,因為貪得無厭,所以會不停地吃東西,即便將自己撐死都在所不惜。
話說饕餮雖然食人,但並不是見人就吃,它只吃心中有貪念之人,心思純潔之人完全不在他的菜譜中。
由此可見,絕貪念可保命,做人不可貪念太重,貪心會令人失去自我,生命轉瞬即逝,欲望太重失了自我,到頭來只會是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