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彼得提出的木桶原理,說的是由多塊木板構成的木桶,其價值在於盛水量的多少,但決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關鍵因素並不是其最長的板塊,而是其最短的板塊。
長期以來,人們多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理解這個原理,以說明任何一個組織可能面臨著一個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通常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著整個組織水平。
要提高一個組織的素質和競爭力,要麼把短板做長,要麼把短板除去,以使這個短板不至於影響到整體。
將木桶原理應用到營銷實戰中,可以從中得到許多有益的借鑑與啟示,尤其是對於提高營銷技巧收益頗多。
首先,要努力做長營銷技巧這個短板。
木桶原理提出,決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關鍵在於其最短的板塊。如果把整個營銷系統看作是一個木桶的話,那麼營銷技巧就如木桶中的短板,因為它決定著營銷成敗的關鍵,也是營銷活動中的薄弱環節。營銷技巧是一門專門解決市場問題的藝術,也是真正實現從銷售到營銷跨越的關鍵節點。在營銷活動中,它以各種有效的方式向目標市場傳遞有關信息,以啟發、推動或創造對產品的需求,並引起購買慾望和購買行為的綜合性策略活動。營銷技巧的關鍵性由此可窺一斑。
近年來,人們對於營銷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三流營銷賣產品,二流營銷賣服務,一流營銷賣思想。這裡的「思想」,實際上指的就是營銷技巧。
在營銷活動中,要真正把握好營銷技巧並非一件易事。被公認為日本推銷之神的原一平曾如是說,要把握營銷技巧,必須「首先考慮自己,毫無保留地徹底反省,然後才能認識自己」。
為此,原一平在其營銷生涯中,曾策劃每月召集一次批評原一平的集會,請求客戶對其營銷工作進行嚴厲批評。然後他把批評會上獲得的改進,體現在每天的營銷工作中,他的營銷業績也得以直線上升。
由此可見,把營銷技巧做到極致,不僅可以牽一髮而動全身,而且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營銷也要有舍,才有得。
木桶原理告訴我們,在善於化短為長的同時,如果短板無法做長,就需要釜底抽薪,把短的木板除去。這一原理運用到營銷技巧中,那就是說營銷同樣有舍才能有得。
這裡舉一個例子:一個商人到一個小城去銷售魚缸,但這裡的人從來沒有在家裡養魚觀賞的習慣,所以儘管他百般努力,商品也無人問津。商人想了一個辦法,他找到一個賣金魚的老頭,以很低的價格買了五百條金魚,然後把這五百條金魚全部投放到城中的水渠中。水渠中突然出現了一條條漂亮活潑的小金魚,這一消息立刻傳遍了小城的大街小巷,人們紛紛擁到水渠邊捕捉小金魚。捕到小金魚的人,自然興高採烈地去買了魚缸,那些沒有捕到的人也去買了魚缸,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總會捕到小金魚,魚缸遲早會用得上。賣魚缸的商人儘管把售價抬了又抬,但魚缸還是很快就被搶購一空。
「欲將取之,必先予之」。有舍,才有得,也許這才是真正把握了營銷技巧的真諦。
第三,注重營銷中的危機與應對。
在木桶原理中,短板固然決定著木桶盛水量的多少,如果在沒有化短為長或短板尚未除去的情況下,極有可能發生了意外溢水,這實際上就是一個危機管理的問題。
在營銷活動中,危機永遠不可避免,經常會發生出乎意料的營銷危機事件,關鍵是要能時刻保持高度的危機意識和擁有出色的應對策略。
2006年,肯德基出臺了一則《鼓勵篇》的廣告,講的是兩個男孩一個女孩備戰高考的故事。紅衣男孩悠閒自在地吃著肯德基,而另一個男孩則一直用功複習,結果考上大學的是紅衣男孩和女孩,而用功複習的男孩卻意外落榜了。此廣告播出後,遭到社會的一致抨擊,一時間肯德基成了媒體負面報導的焦點,成了「不付出也能獲得回報」的支持者,肯德基因此也陷入了空前的信任危機,形象嚴重受損。
面對這一營銷危機事件,肯德基連續使出三招,終於化解了這一危機。
首先是在肯德基的中國網站上,與網友進行溝通,勇敢地承認廣告瑕疵。
其次迅速對廣告作出調整,修改後的廣告變成大團圓結局,三個人都考上了大學,並相約假期去北京相聚,再一起去吃肯德基。
最後是在網友中繼續徵集《鼓勵篇》廣告的最佳修改創意,對有創意的修改給予獎勵。
此三招的推出,實際上是肯德基在借勢用力,化危為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僅使肯德基走出了危機困境,而且還提升了社會公眾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