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有限的時間裡做些有意義的事」——追記中科院上海藥物所...

2020-12-06 百家號

新華社上海11月12日電題:「要在有限的時間裡做些有意義的事」——追記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逸平

新華社記者張建松、龔雯、王琳琳

丹參多酚酸鹽,是一種在全國5000多家醫院臨床應用、造福2000多萬患者的創新中藥。其領銜研發者,是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逸平。

而他自己,是一個與病魔「鏖戰」了25年的病人。

2018年4月11日,為新藥研發鞠躬盡瘁的王逸平,在辦公室溘然長逝,年僅55歲。

(小標題)最大願望:做出「首選新藥」

丹參入藥,在我國有悠久歷史。但丹參的有效成分到底是什麼?王逸平帶領科研團隊開始了長達10餘年的艱苦攻關。

早期研究條件差,他們只有借來儀器,夜以繼日地工作。功夫不負有心人,王逸平在實驗測試中發現丹參乙酸鎂的生物活性特別強。經過進一步研究,他大膽推測這可能就是丹參中最主要的藥用成分。

王逸平帶領團隊創造性地提出,以丹參乙酸鎂為質量控制標準,來研製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後經臨床使用證明,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可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等疾病,臨床療效顯著,高效、安全、質量穩定可控,被評為最具市場競爭力的醫藥品種,成為我國中藥現代化研究的典範。

此後,王逸平又主持了抗心律失常一類新藥「硫酸舒欣啶」的藥理學研究,目前已完成2期臨床試驗。該藥對心肌細胞鈉、鉀和鈣通道具有抑制作用,是一種複合型的離子通道阻滯劑,可使藥物發揮更安全、高效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現已獲得多個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王逸平還領導團隊構建了一套完整的心血管藥物研發平臺體系,為全國藥物研發企業完成50多個新藥項目的臨床前藥效學評價,為企業科技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藥學研究的每一份付出,都能為百姓生命健康帶來一絲希望。」王逸平曾說,他生前最大願望是做出「世界各地臨床醫生首選的新藥」。

(小標題)與病魔抗爭:以「有限」搏「意義」

早在1993年,剛剛30歲的王逸平被確診患有Crohn’s(克羅恩)病。同年手術,切除了1米多小腸。學醫的他,非常清楚克羅恩病目前無法治癒,只能靠藥物控制,自己的健康只會越來越惡化。

為了節約時間,與時間賽跑,王逸平總是自己記錄病情、給自己打針。他辦公室的冰箱裡,常備著許多針劑藥品。他手寫的《Crohn’s病程記錄》中,清晰記載了自己病情反覆發作的過程。隨著時間推移,病情在不斷加重,他多次出現貧血、大量便血、疼痛、昏迷等情況,體重常年只有100斤左右。

但在同事們眼裡,王逸平卻是那樣風趣幽默、開朗樂觀。如果不出差,他每天7點多出現在單位,晚上八九點下班,甚至經常工作到深夜,周末也經常來單位加班。

由於多喝水容易腹瀉,王逸平平時喝水很少,因此得了腎結石。有一次開會,他的腎結石發作,疼得只能橫躺在會議室的凳子上。他和同事們到德國漢堡出差時,疾病發作,造成血尿、腹痛。疼痛難耐時,他就將自己泡在賓館浴缸的熱水中緩解。

病魔每天都在折磨著王逸平,但卻從未動搖他對生命價值的追求。他經常提及「3萬天理論」:「多數人的生命最多只有3萬天,除了吃飯睡覺,真正能用來工作的有效時間只有1萬天。要在有限的時間裡做些有意義的事。」

從30歲到55歲,長達25年時間裡,王逸平以抱病之軀,先後承擔起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科技部專項、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中科院重大專項等眾多研究任務。

(小標題)生命的踐行:求實、創新、協作、奉獻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是我國新藥研發國家隊,在我國新藥研發歷史上,留下過許多輝煌紀錄。王逸平特別珍視老一輩科學家「求實、創新、協作、奉獻」精神的傳承。

新藥研發,動輒多年、耗資巨大,需要化學、藥理、毒理等各個環節科學家的精誠合作。任何一個環節「掉鏈子」,都可能導致研發失敗。

王逸平說:「新藥研發領域,沒有單打獨鬥的孤膽英雄。」他從不計較名利得失,無私地與所有人合作;即使取得了顯著成就,仍始終專注於工作。

進入21世紀,上海藥物所開始了從「出論文」向「出新藥」轉變。王逸平主動請纓,前往國家新藥評審中心學習。他帶回的第一批寶貴經驗,在藥物所整個科研流程的再造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這些來,從「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鹽酸安妥沙星」的研發成功,到26個新藥進入臨床試驗,上海藥物所誕生了一個又一個原創新藥,成為上海張江「藥谷」的創新高地。王逸平,是上海藥物所改革進取、銳意創新、無私奉獻的典型代表。(完)

相關焦點

  •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逸平:為做新藥「再戰一回」
    學醫的王逸平非常清楚,克羅恩病目前無法治癒,只能靠藥物控制,他的健康從此只會越來越惡化。要追逐人生夢想,就要與病魔抗爭、與時間賽跑。多年來,為了節約時間,王逸平總是自己給自己看病,在辦公室冰箱裡常備藥品,連針也自己打,自己記錄病情。
  •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報導抗萬古黴素耐藥菌候選藥物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黃蔚課題組與藍樂夫課題組的研究成果,以Extra sugar on vancomycin: new
  • 中科院神經所與上海藥物所合作研發原創藥—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丁佳)1月23日,生物節律紊亂體細胞克隆猴模型成果新聞發布會在上海松江區G60腦智科創基地舉行。
  • 海南海藥與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籤署神經精神疾病藥物研究聯合實驗室...
    海南海藥與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籤署神經精神疾病藥物研究聯合實驗室合作協議 2020-11-17 21:04:52 來源:中國證券網
  • 中科院生化所與上海藥物所合作揭示腫瘤化療引起的腸道毒性的分子機制
    4月14日,國際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孫兵研究組和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題為
  • 上海分院領導親切看望中科院資深院士
    9月9日,中秋佳節來臨之際,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長朱志遠,前往上海華東醫院,親切看望了吳浩青、嵇汝運、施履吉、張煦等中科院資深院士,並代表上海分院其他領導向他們致以誠摯的節日問候,祝他們節日愉快,早日康復。    朱志遠副院長首先來到復旦大學教授、中科院資深院士吳浩青先生的病房,帶去美好的祝願。
  •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等優化新型藥物載體材料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張繼穩領銜中法合作團隊發明了一種快速、溫和的方法,顯著改善環糊精金屬有機骨架(CD-MOFs)在水中的穩定性
  • 上海藥物所等發現去泛素化酶USP21調控Nanog轉錄因子機制
    該項研究揭示了USP21在幹細胞命運中的重要作用,不僅對於進一步研究維持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及分化的分子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指導意義,而且為篩選幹細胞命運調控的小分子藥物及腫瘤幹細胞抑制劑提供了潛在的靶點。
  • 中科院上海巴斯德所:此次疫情血清療法難以實現
    中科院上海巴斯德所:此次疫情血清療法難以實現 2020-01-31 17:16:47   對此,中國科學院目前唯一整建制從事人類傳染性疾病基礎研究和相關技術應用的綜合性研究機構——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31日通過網絡解讀回應表示,血清療法對於本次疫情來說,只在理論上可行,實際上難以實現。  中科院上海巴斯德所科研專家科普稱,在病毒或細菌等病原感染人體後,人體的免疫系統就會產生相應的物質來抵抗這些病原,這就是大家熟悉的抗體。
  • 上海藥物所闡明金黃色葡萄球菌ClpP水解酶的分子機制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抗菌交叉團隊研究人員針對金黃色葡萄球蛋白水解酶ClpP(SaClpP),開展水解功能的分子機制研究,繼2011年在美國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學會專業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發表論文(J Biol Chem, 2011, 286, 37590-601)之後,研究論文再次發表於該雜誌
  • 《百妖譜》:朝生暮死稱蜉蝣,短暫的時間也可以做有意義的事
    這個問題與著名文學作品《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引發的思考一樣,三天和一天,對於人的一生來說都很短暫,但若是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就算是蜉蝣也能夠創造出意想不到的價值。看完蜉蝣的一生很簡單,因為只有一天,可要看懂卻很難,因為「蜉蝣妖」所做之事也能引人深思。狼妖與蜉蝣妖故事的主角有兩個人,一個是蜉蝣妖,另一個則是狼妖。狼妖的壽命與人類相似,有將近百年時光,可這一個狼妖卻混跡在街頭巷尾,找不到生活的目標,失去了生存的意義,於是選擇了投河自盡。
  • 中科院13家研究所聯合 要在青島做這件事!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1月29日,中科院正式批准依託海洋研究所籌建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記者採訪海洋所所長王凡研究員,對海洋大科學中心未來的模樣進行了描摹。  其中,海洋大科學中心的交叉研究集群位於中科院青島科教園內,由海洋所聯合中科院的其他12家單位共同建設。「這些共建單位既有傳統的在海洋領域具有絕對領先優勢的研究所,如駐青的海洋所、煙臺海岸帶所、南海所和三亞深海所等單位,也有其他領域的院所參與其中發揮學科交叉優勢。」
  • 追記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振東
    「再難我也要上」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趙振東立刻投入疫苗、抗體等疫情防控急需的應用基礎研究中。他牽頭主持北京市科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防治等應急科技支撐重點項目,完成抗新冠病毒藥物篩選工作;構建了新冠病毒複製子評價平臺體系,為推進我國疫苗研發和緊急使用做了大量基礎工作。
  • 要在有限的生命裡,做一些永恆的事
    難道低於花蕊中披露的真理在黑暗裡堅持著的美難道遜於光芒中閃耀著的美難道真有毫無價值的生活難道沒有廣袤星空隱藏於我們不堪的日常如果說文學創作和蝴蝶研究之間能有什麼關聯性的話,我想,是因為它們吸引的也許是相似的人群吧。細膩敏銳,能夠聚焦在最隱秘的細節裡,辨認出尋常事物的不尋常之處。
  • 在大學做這幾件事毫無意義,浪費時間,你有沒有做呢?
    在大學做這幾件事毫無意義,浪費時間,你有沒有做呢?進入大學就等於步入一個新的生活旅程,不少人在上大學之前就已經為自己定下一系列小目標,比如經常去圖書館,期末考個好成績拿獎學金,在比賽中取得名次等等,也會想著如何豐富自己的大學生活,比如參加社團活動,做兼職,旅遊等等,總之,大學生活會輕鬆自在許多,會有很多時間做你想做的事,可以去完成你未完成的目標,可以追尋失去的夢想,無論怎麼說,不要在那些毫無意義的事情上面浪費時間和精力
  • 上海藥物所等在FTO抑制劑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4月15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楊財廣課題組與美國陳建軍課題組和錢志堅課題組合作研究,在化學幹預RNA甲基化(m6A)修飾方向上取得新進展。  靶向DNA甲基化酶或者組蛋白修飾酶的數個新藥獲批用於治療癌症,表觀遺傳學影響基因表達的化學幹預研究已經成為國際上藥物新靶標研究的活躍領域。以m6A修飾為核心內容的表觀轉錄學研究尚處於早期階段。發現高質量化學探針,靶向性幹預m6A修飾,不但可以加速表觀轉錄學基礎研究,同時將推動m6A調控蛋白質的靶標成藥性確證,在生命科學和新藥發現領域同時展現重要科學意義。
  • 記中科院上海神經所所長蒲慕明:但求慈航心中渡
    關愛有加者有之,呵護備至者有之,騎牆觀望者亦有之,當然,也不乏冷嘲熱諷者。個別人甚至有點酸酸地說:神經研究所都在幹些啥?純粹是在那裡「發神經」嘛! 更不消說在神經科學研究所內部的「自激震蕩」了。最初的自激震蕩是在研究所的初建階段,蒲慕明要求每個研究小組,每過半年都要做一次「review」。
  • 白春禮向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統領導幹部
    5月16日下午,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舉辦2014年領導幹部學習班上,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以實施「率先行動」計劃、加快改革創新發展為主題,應邀做了重要報告。上海分院院長江綿恆和分院及研究院所領導班子成員共80餘人參加了學習會,上海分院黨組書記、副院長、滬區黨委書記王建宇主持學習會。   白春禮在報告中深入分析了中科院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深刻闡述了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加大力度推進改革創新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 從上海外國語大學考研到中科院!她是非典型學霸,做讓人意外的事
    編者按:從俄語到古生物,從文到理,從上外到中科院,上海外國語大學俄羅斯東歐中亞學院俄語專業的陰琦玉憑藉自己的動力、毅力和定力,最終如願以償的在2020年中科院古脊所的碩士招考擬錄取名單中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 Cancer Cell: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再發文,FTO靶向藥真的來了
    2019年4月15日,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楊財廣課題組與美國陳建軍課題組和錢志堅課題組合作研究,在化學幹預RNA甲基化(m6A)修飾方向上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Cancer Cell。這些數據表明FTO是一個很有前途的治療靶點。但已經確定的FTO抑制劑其敏感性和特異性較低,臨床潛力有限。本篇文章通過一系列的篩選和驗證分析,確定了兩種有效的小分子FTO抑制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