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cer Cell: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再發文,FTO靶向藥真的來了

2021-01-15 科技與生活視野

2019年4月15日,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楊財廣課題組與美國陳建軍課題組和錢志堅課題組合作研究,在化學幹預RNA甲基化(m6A)修飾方向上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Cancer Cell。

時隔一年多,兩個課題組再度合作,並聯合國內各大高校研究所,於2020年7月13日在Cancer 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Targeting FTO SuppressesCancer Stem Cell Maintenance and Immune Evasion」的文章,即靶向FTO抑制癌症幹細胞的維持和免疫逃避,揭示了FTO在癌症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免疫逃避中發揮重要作用,並強調了靶向FTO治療癌症的廣泛潛力。

在超過170個修飾的RNA核苷酸中,N6甲基腺苷(m6A)是真核生物mRNA中最豐富和最普遍的內部修飾,脂肪組織和肥胖相關蛋白質(FTO)是第一個通過Fe(II)/a-KG依賴雙加氧酶機制從RNA中去除m6A的RNA脫甲基酶,揭示了細胞內m6A修飾是動態可逆的過程。最近發現,FTO基因是白血病、乳腺癌、成膠質細胞腦瘤等癌症發生的重要致癌基因之一。

這些數據表明FTO是一個很有前途的治療靶點。但已經確定的FTO抑制劑其敏感性和特異性較低,臨床潛力有限。本篇文章通過一系列的篩選和驗證分析,確定了兩種有效的小分子FTO抑制劑。

圖片來源:Cancer Cell

研究人員首先對來自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上萬種化合物進行了基於結構的虛擬篩選,鑑定出兩種化合物(CS1和CS2),它們在抑制AML細胞活力和FTO脫甲基酶活性方面表現出一貫的強大效果。CS1和CS2是高效的FTO抑制劑,在體外具有很強的抗白血病作用,與之前報導的兩種FTO抑制劑(FB23-2和MO-I-500)相比,CS1和CS2在抑制AML細胞活力方面表現出更高的功效,AML細胞的IC50值降低了10到30倍,表明它們的療效大大提高。

隨後,研究人員研究了FTO敲除或其抑制劑對AML細胞活力、分化及白血病幹細胞/啟動細胞自我更新的影響並探討了CS1和CS2處理後對FTO的信號通路的調節。實驗表明敲除FTO顯著促進細胞凋亡和髓系分化,並抑制人類原代AML CD34+細胞的集落形成能力,意味著FTO在LSCs/LICs的自我更新/再增殖中發揮作用。而在體內的試驗也證明了CS1和CS2較強的抗白血病作用。

進一步實驗中,研究人員對FTO/m6A軸調節免疫檢查點的基因表達進行了探索,發現在LILRB基因中,只有LILRB4的表達被FTO 敲除顯著下調,這意味著LILRB4可能是AML細胞中FTO的靶點,這在隨後的研究中也得到驗證,FTO抑制劑或敲除增加了LILRB4 mRNA轉錄物上的m6A修飾豐度,表明FTO通過抑制m6A修飾的LILRB4 mRNA的衰減,對AML中LILRB4的表達產生積極的調節作用。此外,FTO抑制使人類AML細胞對T細胞敏感,克服低甲基化藥物(HMA)誘導的免疫逃逸。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也表明,CS1和CS2具有很強的抗腫瘤效果和最小的副作用,這表明它們非常適合臨床應用。

總的來說,作者確定了兩種有效的FTO抑制劑,並證明了以FTO/m6A軸為靶點可以顯著抑制腫瘤幹細胞的自我更新和免疫逃避,這突出了通過有效抑制劑靶向FTO信號的廣泛潛力。

相關焦點

  • 上海藥物所等發現小G蛋白Rho亞家族不可逆變構抑制劑
    、復旦大學黨永軍課題組、哈爾濱工業大學劉川鵬課題組以及廣州中醫藥大學劉博課題組合作,在Advanced Science上在線發表題為Covalent inhibitors allosterically block the activation of Rho family proteins and suppress cancer cell invasion 的研究論文
  • 肺癌患者治療攻略:以「基因」為指引,掌握靶向藥物治癒攻略
    這些大型的臨床研究均體現了EGFR-TKI在肺癌靶向治療方面中重要地位。這是傳統的放化療所達不到的高度。但無論效果多好,使用EGFR靶向藥之後,時間或長或短,都會出耐藥,因此EGFR靶向耐藥後的治療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 上海藥物所等在FTO抑制劑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4月15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楊財廣課題組與美國陳建軍課題組和錢志堅課題組合作研究,在化學幹預RNA甲基化(m6A)修飾方向上取得新進展。  靶向DNA甲基化酶或者組蛋白修飾酶的數個新藥獲批用於治療癌症,表觀遺傳學影響基因表達的化學幹預研究已經成為國際上藥物新靶標研究的活躍領域。以m6A修飾為核心內容的表觀轉錄學研究尚處於早期階段。發現高質量化學探針,靶向性幹預m6A修飾,不但可以加速表觀轉錄學基礎研究,同時將推動m6A調控蛋白質的靶標成藥性確證,在生命科學和新藥發現領域同時展現重要科學意義。
  • 海南海藥與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籤署神經精神疾病藥物研究聯合實驗室...
    海南海藥與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籤署神經精神疾病藥物研究聯合實驗室合作協議 2020-11-17 21:04:52 來源:中國證券網
  • 專家點評Cancer Cell丨 盧敏等實質性獲得靶向藥物的聖杯—— p53...
    癌症中突變頻率最高的100個基因,以及臨床使用的靶向藥物 2020年12月24日,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盧敏當前主流的癌症靶向藥精準化治療主要是指「基於目標基因是否發生突變來決定是否用藥」。而三氧化二砷靶向p53不僅需要考慮p53是否突變,還需考慮是否是結構型突變,以及是否是可被三氧化二砷復活的那一類結構型突變。擬開展的不限癌種精準入組含有可以被三氧化二砷復活的p53突變患者的「籃子臨床試驗」,有可能加快讓本發現造福癌症患者。
  • 靶向藥奧希替尼耐藥,基因療法來助力!
    對於EGFR突變的患者而言,近些年新藥不斷湧現,其中第三代靶向藥奧希替尼2018年在美國升級為EGFR突變肺癌患者的一線治療,然後在全球範圍內得到廣泛應用。然而,如同其他靶向藥一樣,奧希替尼也會出現耐藥。
  • 中科院神經所與上海藥物所合作研發原創藥—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丁佳)1月23日,生物節律紊亂體細胞克隆猴模型成果新聞發布會在上海松江區G60腦智科創基地舉行。
  • 上海藥物所揭示HDAC抑制劑實體瘤治療失敗機制及聯合用藥方案
    靶向腫瘤表觀遺傳修飾是當前分子靶向抗腫瘤藥物研發的重要方向。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抑制劑特異作用於組蛋白乙醯化調控過程,因在多種亞型血液腫瘤的臨床治療中取得突破率先獲批上市,是靶向腫瘤表觀遺傳修飾的分子靶向藥物的成功範例。
  • 耐藥突變Met14迎來全球首個靶向藥!
    特別的,如果不幸患上的還是缺乏有效治療藥物的那一類,就更讓人感到無助和絕望了。 非小細胞肺癌(NSCLC)約佔肺癌的85%,是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近些年來,患上非小細胞肺癌變得不那麼絕望,隨著免疫治療和靶向治療的興起,不少患者靠吃著一代一代的靶向藥活過5年門檻,甚至10年、20年。
  • 能搞定最強癌基因KRAS的分子靶向藥物或已上市
    能搞定最強癌基因KRAS的分子靶向藥物或已上市 KRAS應該是最難搞定的癌基因了。 它是科學家從人體內發現的第一個癌基因,36年過去了,科學家始終沒有找到對付它的辦法,於是給它冠以「不能開發藥物的癌症靶點 以至於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絡(NCCN)臨床實踐指南只能無奈地指出:攜帶KRAS基因突變的癌症患者,就不建議使用分子靶向藥物了。
  • 公濟文庫新篇(23)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1月發文月報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人臍帶間充質幹細胞源性外顯體miR-27b通過靶向HOXC6抑制上皮-間充質轉化來減輕視網膜下纖維化。Integrative analysis of miRNA-mRNA network in high altitude retinopathy by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 肺癌靶向基因檢測:為何測?給誰測?如何測?
    實際上,這樣的描述可見於幾乎所有靶向藥物的說明書中,因為只有具備某一個癌症突變之後,使用針對性的靶向藥才能起到「逢山開道,遇水修橋」的效果,否則不僅耽誤有效治療的時間、白白承受副作用,還可能因病情加速惡化而導致生存時間的大大縮短。
  • 上海藥物所與同濟大學合作發現抗哮喘老藥新用途
    7月29日, Journal of Immunology在線發表了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合作研究的有關老藥新用的最新成果。  多發性硬化症(MS)是一類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造成青壯年人癱瘓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 Cell Discovery:上海藥物所發現治療殺蟲劑和化學武器致神經損傷的...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科學家近期在有機磷殺蟲劑及化學武器致神經損傷的新機制和治療藥物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8月1日發表於Cell Discovery上。TRPA1是一種可以通透鈣離子的非選擇性陽離子通道,可被低溫、機械刺激等激活,參與冷感受、咳嗽、哮喘和疼痛等多種生理和病理過程,被認為是極具潛力的治療神經性疼痛和過敏性哮喘的藥物靶點。在靶向TRPA1通道發現小分子調製劑的高通量篩選中,研究人員發現多種有機磷化合物均能激活TRPA1通道,而給予TRPA1抑制劑或敲除TRPA1基因均能顯著減輕有機磷化合物導致的神經損傷。
  • Cancer Cell:新抑制劑幫助恢復p53腫瘤抑制因子功能治癌症
    ,ReACp53或可用於此類癌症的治療  最近,來自美國UCLA的科學家們在國際學術期刊cancer cell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設計了一種多肽能夠阻止腫瘤抑制因子p53在癌細胞內的異常聚集,從而恢復p53的功能達到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
  • 【Nature Reviews Cancer前沿】腫瘤藥物「納米時代」來臨,改善...
    大量研究表明,將化療藥物(紫杉醇、喜樹鹼等)包載於納米載體中可5-10倍提高藥物在腫瘤部位的富集。這種基於納米藥物粒徑及EPR效應的靶向稱為被動靶向。大量研究表明,將化療藥物(紫杉醇、喜樹鹼等)包載於納米載體中可5-10倍提高藥物在腫瘤部位的富集。這種基於納米藥物粒徑及EPR效應的靶向稱為被動靶向。
  • 當腫瘤也學會「百花齊放」,以精準著稱的靶向藥該如何破敵?
    在臨床上,人工合成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s)已經成為治療NSCLC的重要靶向藥物。然而,由於EGFR突變異質性存在,患者最終會對靶向藥物產生耐藥性,導致疾病進展。 如前文所述,GIST患者對靶向KIT和PDGFRA的TKIs耐藥,背後主要原因還是基因突變導致的腫瘤異質性。有很多研究表明,大多數轉移性GIST病例的不同轉移灶之間和同一轉移灶內同時存在多個不同的繼發性突變[20]。
  • 饒子和團隊Science解析「藥靶-藥物」三維結構,揭示一線抗結核藥物...
    當前使用的一線抗結核藥物異煙肼、乙胺丁醇等均是通過抑制細胞壁合成發揮作用的。研究表明,乙胺丁醇靶向參與AG和LAM合成的阿拉伯糖基轉移酶EmbA,EmbB和EmbC。但是自該藥物問世以來,其分子機制一直未被解開,這就大大阻礙了乙胺丁醇這一「傳統老藥」的更新換代和耐藥性的解決。
  • J Mat Chem B:開發出可攜帶藥物靶向殺滅胰腺癌細胞的碳納米管
    2014年6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美國萊斯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特殊定製的短碳納米管,其或可以將藥物運輸之胰腺癌細胞中對癌細胞進行靶向殺滅作用,相關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雜誌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上。
  • 靶向治療誘導的肺癌進化:單細胞轉錄組分析
    ▲圖4 不同階段樣本中腫瘤免疫浸潤情況總結全文,作者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系統地研究了靶向治療前(TN),藥物響應(RD)以及獲得性耐藥(PD)三個不同階段的非小細胞肺癌樣本,解析了不同階段腫瘤細胞的特徵以及腫瘤浸潤免疫細胞的組成。這對我們理解轉移性NSCLC的腫瘤微環境組成以及它們在耐藥構成中的複雜變化提供了新的認知(圖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