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核-小文
地震作為一種自然的地質現象,影響人類的發展已經超過幾百年的時間了。地震發生的原因,說白了就像我們坐碰碰車一樣發生了碰撞引發的事故。地球作為一顆球體,它的內部結構主要有三個部分,分別是地球的核心,地幔,以及地殼,而我們人類生活的區域就在地殼的上面。初中的地理課本告訴我們,雖然我們生活的陸地看起來是一塊整體,但實際上卻有可能並不是同一個板塊。當地殼的板塊與板塊之間發生碰撞的時候,生活在地殼上面的我們就會感受的晃動。碰撞的越劇烈,我們感受到的地震也就越強烈了。
翻開世界板塊圖我們就可以發現,比如說經常發生地震的四川,日本島等地都是位於兩個板塊交界的地方。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如果我們將地球上所有國家的地震信息匯總起來,我們會發現平均每一天全世界加起來的地震就有超過一萬次。而這也是為什麼即使四川發生了再大的地震,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後果,專家們也會表示這是一次正常的自然現象。甚至在日本,居民建造房子的時候往往會採用抗震性能較好的材料,即使發生了地震,大家也當沒事發生一樣,因為已經習慣了。
在地震發生過後,許多的房屋因此而倒塌,甚至還會發生人民被房屋掩埋的情況。這個時候就會面臨一個問題,當地震發生過後,是否還會發生更強烈的地震呢?這與我們平常的思維很像,就是當一個房子受損之後,它本身的結構一定會被破壞,從而引發更嚴重的災難。但是根據目前地質學家對地震的研究,人類目前的科技還是無法預測地震的未來。雖然目前很流行大數據分析,但科學家們將過往的地震信息進行匯總,仍然無法得出一個準確的結論。目前的主流聲音認為,地震並不像蓋房子,地震往往是地球內部能量釋放的一種方式,一般情況下在第一次地震中就已經釋放大部分的能量了。
地震對我們影響的關鍵因素,是地震在地殼中發生的位置。你可以理解為,你樓上調皮的小孩在跳繩與在你頂樓的小朋友跳繩,二者對你的影響肯定是不一樣的。根據地震發生的位置,我們將地震分為淺源地震,中源地震以及深源地震。距離地球表面越淺的地震,對人類的影響就越大。不幸的是,地球上發生的絕大多數地震都是淺源地震。四川作為經常遭受地震的地區,汶川地震的震源深度僅僅只有十千米,所以才會造成這麼嚴重的後果。
雖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地震頻發的地區,但是我們每一個都需要了解地震來臨時應急的措施。首先,我們不能一條規矩走到底,需要因地制宜;其次,面對地震的決定要果斷,不能猶猶豫豫的;最後,一定要聽從指揮,不能擅作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