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在宇宙中是無所不在的存在。沒有磁,宇宙將會坍塌,而不是什麼引力之說。這一點,有點顛覆引力學。但是請記住,引力學的發展,是一個蘋果引發的。而蘋果,是長在地球上的。所以,當時的引力學,只能說明地球表面的重力表現,卻無法解釋宇宙當中的星系運轉。
就拿我們生存的太陽系來說,如果說,八大行星是因為太陽的引力,而圍繞太陽公轉,那麼為什麼它們的軌道,幾乎都是橢圓形的呢?科學家的解釋是,橢圓的軌道是地球對附近的天體引力的折中。僅有一個行星和一個恆星的系統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早期的太陽系在形成過程中,原始的行星受到了小行星的撞擊和其他一系列擾動,才導致橢圓軌道的形成。這叫行星徙動理論。
首先:正圓軌道也是橢圓軌道的一種,只不過是特殊的橢圓軌道。
如果要地球完全按照正圓軌道運轉條件是十分苛刻的,首先就必須讓太陽的其他行星消失,接著離太陽比較近的恆星也必須消失,否則他們就會對地球產生影響導致地球運轉軌道的改變。
地球繞太陽公轉,在給定的能量的條件下,可能的軌道有無數條,圓軌道只是其中的一條而已。如果想要地球按正圓軌道運行,地球的能量,動量要滿足一定條件。就是任一時刻,地球的動能Ek和勢能Ep的關係滿足
Ek=-Ep/2。或者說當Ek=-Ep/2時,地球運動方向垂直於日地連線。這個條件非常苛刻,即便是地球在正圓軌道上運行,一點微小的擾動都可以改變這種狀態,使得地球在新的橢圓軌道上運行。
高中物理書上只是說人造衛星從遠地點向近地點運動會加速,勢能轉化為動能。從近地點向遠地點運動會減速,動能轉化為勢能。
當衛星速度正好為第1宇宙速度時,軌道為正圓。當衛星速度介於第1宇宙速度和第2宇宙速度之間時,軌道為橢圓。
嚴格來講,所有人造衛星的軌道都是橢圓形的。比如地球赤道同步衛星,是人類期望達到純正圓形軌道的衛星,這樣在地面上看地球赤道同步衛星,它會天空中的一個固定點。但是因為受多種其他因素的影響,衛星軌道不能完全達到正圓,而是一個比較接近正圓的橢圓。於是,在地面上看地球赤道同步衛星,它是在天空漂移,在畫8字。
在萬有引力作用下,行星繞恆星運動或衛星繞行星運動只有兩種情況:橢圓或雙曲線,其中只有橢圓是穩定的,圓只是橢圓的特例。
圓是一種理想狀態,大多數衛星的運動並不要求達到圓的軌跡。我覺得這不夠科學,這些解釋,只能說明在引力作用下,發生的狀況,卻無法說明,行星本身的運動狀態。所以,研究磁能,對解釋星系形成和行星奔跑,有著跨時代的意義。
比方說,行星的運行軌道,如果只用引力學解釋,它就應該是圓的,偏離也不應該偏離很多,但事實上,這個軌道橢圓的有點扁了。再說太陽系,能夠形成穩定的八大行星系統,單單靠引力學的解釋,總有它無法解釋的地方,就會用「受多種其他因素的影響」,來進行解釋,這真的不夠科學。而對磁能的研究,就可以解開這些「多種其他因素」的謎團。
最基礎的解釋,就是磁場的相互牽引和擠壓,形成了穩定的行星系統,太陽系如此,銀河系如此,任何星系都是如此。所以嚴格來說,宇宙是一個整體,只有磁能沒有開發到的地方,剩下的已知宇宙,都在磁能的控制範圍內,運行、奔跑。而這個相互的力,也不是完全穩定的,所以,行星的運行軌道,之所以是橢圓的,那是因為行星在運行的路上,遇到的磁場牽引力和擠壓力不同導致的。而這個力,如果能找到測算的方法的話,那麼我們最要感謝的,就是偉大的數學!
所以任何物理,都離不開數學,而更高的數學運算,就離不開最尖端的量子計算機了。否則,不要說三代人,就是人類文明幾千年,也無法測算磁能的萬分之一力值。
如果能夠找到測算磁能牽引力和擠壓力的值,那麼進一步,我們就可以研究磁能本身的發生規律,以及怎樣發生的。如果這些問題解決了,那麼磁能發動機,也就有了理論設計基礎。如果再想遠一點,星際旅行將不再需要太長時間。可能,就像一顆亂入太陽系的小行星,它可能是由上層宇宙,被切斷了磁場,瞬間掉下來的。而到了太陽系,它本身的磁場就被太陽捕獲,以超過太陽系八大行星所有行星的速度,高速奔向太陽。然而,在奔向太陽的過程中,八大行星的磁場,多少還是影響了這顆小行星的軌道,以及速度。
最終,這顆小行星只有兩種命運,一是被任何一顆星球的強大磁場吸引,或成為衛星,或成為一體;一是掠過太陽系,奔向其他星系,或許它還可以回去,回到被切斷磁場的母星系。這兩種命運,取決於小行星本身的磁能。它的磁能足夠強大,就可以逃離太陽系,甚至回到母星系;如果它的磁能不夠強大,那就只有第一種命運了。而一般來說,能夠被切斷磁場,掉落到一個星系的行星,它的磁能一般都會高於這個星系的磁場。換句話說,它可能來自高等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