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社大事記(1981-1990)

2020-12-03 中國教育新聞網

1981年

1月,《課程·教材·教法》雜誌正式創刊,起初為不定期出版的叢刊,後改為季刊,1984年改為雙月刊,1986年改為月刊。該刊以探討中小學課程、教材、教學方法改革為宗旨,兼顧各級師範院校教師教育、課程教學改革;以廣大教師和教育科研、教研人員為主要讀者,在教育界和期刊界有一定影響力。

2月,成立發行服務部,後改稱讀者服務部,以零售人教版出版物為主。服務部為集體所有制,「自籌資金,自負盈虧,獨立經營,單獨核算」。

3月,編輯出版「文化大革命」後首批四年制中等師範學校語文、數學、生物等學科教材,至1984年全部出齊。1986年,根據國家教委安排,又編輯出版了三年制中等師範學校教材。

3月6日,人教社主要負責人戴伯韜突發心肌梗塞,病逝於工作崗位,享年74歲。戴伯韜同志曾任蘇皖邊區政府教育廳副廳長、山東省教育廳廳長、上海市教育局局長,是中共八代表,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屆全國政協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兼任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

3月13日,鑑於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教科書經過兩年多的使用和實踐,廣大師生、領導及編寫者普遍反映中學5年很難完成教學計劃,農村兒童小學5年畢業後,年齡也偏小,不適合參加勞動。教育部頒發了《關於在城市試行六年制小學問題的意見》和《全日制五年制小學教學計劃(修訂草案)》。4月,教育部又頒發了《全日制六年制重點中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和《全日制五年制中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的修訂意見》。1984年,又發布了《關於六年制小學教學計劃的安排意見》。我國中小學學制出現了五、六年制並存的局面。人教社根據以上一系列文件開始研究編寫新教材。

5月,人教社接受全國政協五屆二次會議第529號提案《關於編輯出版適合小學生使用的漢字字典的建議》,抽調社內一批語言文字專家成立字典組,著手編寫小學生字典。

作為聯合國人口活動基金與教育部合作項目成員,人教社成立人口教育教材中心。

9月,與日本帝國書院籤訂合同,授權其將中學《中國歷史》課本(4冊)譯成日文,列入該院《全譯世界歷史教科書叢書》,在日本出版發行。

11月,與中國印刷公司聯合召開1981年秋季全國中小學課本印製質量檢查工作會議,對人教版教材租型單位的教材印製質量進行檢查,檢查報告由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和教育部批轉全國。此後,檢查會議每年舉辦一次。1993年起,因全國教材版本過多,人教版教材的印製質量檢查會改由人教社獨立承擔。

編輯出版首批《俄語科普讀物》,共4輯。後又陸續編輯出版了《俄語簡易讀物》、《中學生俄語課外讀物》和《蘇聯文學作品選》等。

12月23日,教育部決定成立人教社領導小組,由浦通修、李之乾、皇甫束玉、章煉烽、葉立群、張璽恩、祖振銓、武永興、王耀先九人組成,由浦通修任第一組長,李之乾任組長,皇甫束玉、章煉烽任副組長。同時,任命章煉烽、葉立群、張璽恩、祖振銓、武永興、王耀先、尹敬執、祝世華、張志公、劉國正、蘇壽桐、雷樹人為人教社副總編輯。

1982年

1月11日,教育部部長蔣南翔來人教社與社領導小組成員座談,聽取教材建設、幹部培養、組織行政機構和思想工作等問題的匯報,並作重要指示。1月21日,蔣南翔再次來人教社,向全體職工講話,強調要向全社會宣傳教材工作的重要性,讓教材工作者的勞動和貢獻得到社會、學校、家長的承認和尊重。

2月,張璽恩等為落實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援助項目到香港、日本、瑞士、聯邦德國考察製版、印刷、裝訂等技術設備情況。

5月,葉立群等十人組成的中國科學教育代表團訪問美國。

7月28日,人教社與英國朗文(Longman)出版公司就合作出版《生存英語》籤訂協議,由英方提供原稿,人教社編譯,在國內出版發行。出版時,書名改為《生活英語》,配有錄音磁帶。

8月13日,《人民日報》報導:人教社副總編輯蘇壽桐列舉事實說明,日本歷史學家井上清等眾多人士戰後出版的大批歷史著作中對日本侵華早有定論,進而駁斥了日本文部省和某些官員關於戰爭「性質未定」的論調。

9月,人教社成立編輯幹部業務職稱評定委員會和圖書、財務、衛生技術人員職稱評定委員會。

編輯幹部業務職稱評定委員會主任委員:皇甫束玉;副主任委員:章煉烽、葉立群、張璽恩、祖振銓;委員:劉國正、蘇壽桐、袁微子、張志公、武永興、雷樹人、陳爾壽、王耀先、尹敬執、祝世華、鄧應生、趙德雍、戴慶、農植偉、陳俠。

圖書、財務、衛生技術人員職稱評定委員會主任委員:張璽恩;委員:李成治、張景輝、高航、張守智、包聞天、宋駿、沈若文、周裡群。

編輯出版首批幼兒園教師用美術、音樂、語言、計算教材。

12月,決定在中小學語文、地理,小學自然,中學生物、物理、化學等學科教材中加強國土治理、環境保護內容。

設立外語編輯室日語組。

1983年

1月,文化部出版局發文,正式批准人教社為音像出版單位。

《新編小學生字典》單色本出版,1986年出版彩色本,後又出版64開袖珍本。該字典適合小學高年級學生使用。1987年,出版《兒童圖畫字典》,供小學低年級學生使用。

3月,文化部致函教育部,提出「關於中小學新編和修訂的通用課本三年內不做修改的建議」。5月,文化部轉發教育部辦公廳《關於中小學課本修改時間、間隔問題的復函》及所提出的三年不做修改的中小學課本目錄。

5月,教育部決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分成人民教育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部副部長黃辛白代表部黨組前來人教社宣布人教社領導班子成員,隨後,教育

部正式發文通知。人教社領導班子成員如下:

臨時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葉立群

臨時黨委副書記、副社長、副總編輯:張璽恩

臨時黨委副書記:肖秉權

副社長、副總編輯:高 航 張健如

副總編輯:武永興 張志公 劉國正 蘇壽桐 雷樹人

6月10日,教育部黨組批准成立課程教材研究所(以下簡稱課程所),武永興任所長。教育部同時通知:課程所與人教社是一套機構,兩塊牌子。課程所設學術委員會,武永興任主任委員,張志公任副主任委員,常務委員(按姓氏筆畫排序)有:王佔春、劉國正、蘇壽桐、陳爾壽、陳俠、雷樹人。

7月20日,鄧小平同志為課程所題寫所名。

課程教材研究室改為課程研究室。

8月,人教社設立視聽教材組。

教育部在京召開中學數理化教學要求討論會,提出高中數學、物理、化學三個學科實行兩種教學要求的調整意見。根據會議精神,人教社草擬了《高中數學、物理、化學教學綱要(草案)》,同時根據綱要,將上述3個學科的高中教科書編成較高要求的「甲種本」和一般要求的「乙種本」。「甲種本」供有條件的學校在保證學生學習要求的前提下選用,「乙種本」則供二年制和三年制一般水平的高中選用。

人教社開始編輯出版初中日語教科書。

9月,為適應英語教學的需要,人教社編寫的高中一年級起始英語教材開始供應。

11月9日,經教育部黨組批准,人教社正式成立臨時黨委,葉立群任書記,張璽恩、肖秉權任副書記。

《課程·教材·教法》雜誌由葉立群任主編,陳俠任副主編。

1984年

3月,教育部批准潘仲茗、嚴志梁為課程所副所長。

6月,人教社出版教育部組編的《中國教育成就》(1949~1983年統計資料)。此後,每年出版一卷,匯集前一年的教育統計資料,書名改為《中國教育統計年鑑》和《中國教育事業統計年鑑》。

7月,雷樹人赴荷蘭參加國際物理教學組織舉辦的力學研討會。

秋季,人教社編寫的六年制小學教材出版。根據教育部指示編寫的高中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甲種本和乙種本教材同時出版。1985年1月,教育部發布《高中生物兩種要求的教學綱要》,人教社據此又編寫了高中生物教材的甲種本和乙種本。

9月,人教社首次編輯出版了各類成人高等學校招生考試複習叢書,包括政治、語文、數學、外語(含英、日、俄)、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等學科。

10月,國家物價局與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等單位共同研究商定中小學課本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則可以調價,責成人教社提出一個參考定價,供各地定價時參考,1985年春季起實行。

人教社開始翻譯出版《外國教育名著叢書》。叢書為古代、近代、現代在世界上具有較大影響的教育家、心理學家有代表性的理論專著、論文集,旨在為我國教育工作者提供較為充足的參考資料。全套叢書共包括《大教學論》(捷克 誇美紐斯著)、《科學與教育》(英國 赫胥黎著)、《克魯普斯卡婭教育文選》(蘇聯)等38種44冊,至1997年全部出齊。

12月29日,根據教育部機關黨委的部署,全體黨員大會選舉產生了人教社黨委會和紀律檢查委員會,張璽恩任黨委書記,肖秉權、李澤鵬任黨委副書記,肖秉權兼任紀委書記,李潤泉任紀委副書記。

人教社「文化大革命」後第一批老幹部離休、退休。此後,離退休制度步入正常軌道。

增設幼兒教育編輯室;從總編室繪圖科抽調部分人員組成美術編輯室。為加強經營管理,將出版發行部分成出版部和宣傳發行部。增設基建辦公室、視聽教材室。為加強對離退休老同志的管理,設立老幹部處。

1985年

編輯出版了首批小學美術教材。

為配合小學語文教學,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人教社編輯出版《小學語文閱讀文庫》前4輯,共40冊。全套共12輯120冊,1989年出齊。

教育部批覆同意吳履平任課程所副所長,原副所長潘仲茗調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

編輯出版包括《課程論》等在內的《課程研究叢書》。

5月,選舉產生新的人教社工會委員會,隸屬於中國教育工會。

編輯出版首批《現代科技叢書》,涵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學、航天等學科,旨在配合中學理科教學,進行科普教育。該叢書至1990年出齊,共計45冊。

9月,張健如等赴日本、香港、歐洲考察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援助項目教材印刷設備情況。

11月,編輯出版首批幼兒師範學校課本,至1988年全部出齊。

張志公作為訪問學者赴日本進行短期訪問。

蘇壽桐赴日本訪問,考察日本中小學教材出版業務。

12月1日,在全國政協禮堂舉行建社35周年慶祝大會,黨和國家領導人胡喬木、嚴濟慈,國家教委副主任何東昌、柳斌等到會祝賀並講話。黨和國家領導人鄧穎超、胡喬木、李鵬、周谷城、嚴濟慈、趙樸初、蘇步青等題詞祝賀。同時編輯了紀念冊—《繼承·開拓·前進》。

12月13日,與日本光村圖書出版株式會社籤訂協議,合作編輯出版《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全書由人教社最後審定 ,國內出版權歸人教社所有,國外出版權歸日本光村圖書出版株式會社所有。

1986年

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胡喬木在國家教委副主任何東昌、柳斌的陪同下,前來人教社看望全體職工,並與社領導班子座談,對人教社的工作表示關懷和支持。

人教社成立專業技術人員任職條件評審委員會。武永興任主任委員,張志公任副主任委員,委員(按姓氏筆畫排序)有:王佔春、葉佩珉、劉國正、呂學禮、蘇壽桐、李純武、張璽恩、陳俠、陳爾壽、胡寅生、袁微子、高航、梁英豪、雷樹人、熊承滌。

編輯出版首批衛星電視教育中小學教師培訓教材,至1987年出齊。

5月,國家教委、國家計委等七部門聯合通知,從1986年秋季起,人教社編輯出版的全國通用中小學教材實行統一定價,虧損由中央和地方財政負擔,實行稅前專款補貼。

6月2日,課程所舉辦為期四周的中小學LOGO語言計算機教學講習班,邀請美國數學教育專家雷唐納教授等六位專家主講。

6月11日~7月1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項目設備專家哈根森來華訪問,並考察了湖北、內蒙古,研究了建立印刷分中心問題。武永興、李澤鵬等接待。

6月17日,高航赴日本參加亞太地區中等教育若干重要問題研討會預備會,參與起草調研提綱。

6月21日,朝鮮教育代表團訪問人教社,葉立群等接待。

6月28日~30日,世界銀行貸款組織代表團訪問人教社,葉立群、張璽恩等參加了會談。

7月,人教社編輯出版《秦漢教育論著選》,該書為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規劃重點項目《中國古代教育論著叢書》之一。這套叢書共計10卷13冊,包括我國從先秦至清末的主要教育論著,採用繁體字、豎排方式排版。全套叢書至1997年出齊。

8月,國家教委根據1981年以來中等師範學校教材在使用中的問題和學校發展情況,發出《關於調整中等師範學校教學計劃的通知》,對課程門類和教學課時數進行調整。人教社對四年制和三年制中師教材進行修訂和改編,同時新編歷史、地理等學科教材。

8月,供職業高中使用的文化課教材開始出版。

8月,設立計算機室。

1981年後,教育部陸續制訂和發布了《全日制六年制重點中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和《全日制六年制城市小學教學計劃(草案)》、《全日制六年制農村小學教學計劃(草案)》。據此,人教社1981年開始編寫六年制中學教材(1982年秋季始在全國使用),1983年開始編寫六年制小學教材(1984年秋季始在全國使用)。由於「文革」導致中小學教師、學生水平參差不齊,1983年,教育部要求適當調整高中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和外語課程的教學內容,並行較高和基本兩種教學要求。根據教育部1983年11月和1985年1月印發的高中數理化生四科教學綱要(草案),人教社1983年開始編寫「甲種本」(較高要求)和「乙種本」(基本要求)高中數理化生教材。數理化教材和生物教材分別於1984年秋季、1985年秋季始在全國使用。到1985年,新編或修訂的中小學各科教材編寫完成,基本形成了一套十二年制(六三三)教材,並於1986年秋季開始供全國使用。這是人教版第六套全國通用中小學教材。

9月,國家教委在京成立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主任為何東昌,副主任為沈克琦、顧明遠、邢家鯉、柳斌、王明達。另有審定委員20人、學科審查委員111人。人教社葉立群、張璽恩、武永興等13位專家被國家教委聘為審定或審查委員。

審定委員:葉立群、張志公、武永興。

審查委員:劉國正、袁微子、張孝達、張璽恩、張志公、雷樹人、武永興、蘇壽桐、李純武、陳爾壽、王佔春、劉默耕。

國家教委委託人教社、北京市教育局、北京師範大學等單位對全日制中小學各科教學大綱進行全面修訂,原則是:適當降低難度,減輕學生負擔。

10月14日,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辦事處的安排,課程所在京舉辦中學理科課程發展研討會。

10月,為加強對離退休幹部的管理,使老同志老有所為、老有所樂,人教社設 立老幹部活動室。

11月,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通過了修訂後的全日制小學和中學18科教學大綱,由人教社出版發行。根據這些教學大綱,人教社對各科教科書開始進行大修訂或重新編寫。

11月11日,以世界銀行官員芭芭拉·希爾女士為首的教材建設項目考察團前來人教社訪問,討論教材建設項目目標和可行性。

張璽恩、武永興等訪問日本。

11月14日,國家教委重新任命人教社領導班子:

社長兼總編輯:葉立群

黨委書記兼副社長、副總編輯:張璽恩

副社長:張健如 安民勳

副總編輯:高 航 吳履平 劉道義

黨委專職副書記:肖秉權

秘書長:李澤鵬

人教社與北京師範大學合作,編輯出版首批《公民》和《社會發展簡史》等六種中學政治課實驗課本及配套教學參考書,供全國選用。

11月22日,人教社與香港文化教育出版有限公司在北京籤訂合同,授權其將《新編小學生字典》改編後在香港出版。

12月1日,人教社與新加坡聯邦出版社在北京籤訂合作備忘錄,授權其將《新編小學生字典》改編為《時代學生字典》,在國外出版發行。

1987年

1月12日,人教社成立編審委員會,由葉立群、張璽恩、武永興、張志公、劉國正、蘇壽桐、雷樹人、張健如、高航、吳履平、劉道義、王宏志、陳國雄、饒漢昌組成,葉立群任主任。後增補安民勳為委員。

2月20日,人教社召開職工代表大會,由此建立職工代表大會制度。職工代表以室處為單位,以無記名方式選出。

葉立群、劉道義等訪問歐洲三國。

3月,人教社首次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編輯出版《小學生健康教育讀本》,後又出版《世界兒童狀況》和《中國婦女與兒童情況分析》等。

4月9日,人教社與香港金陵出版社在京籤訂協議,授權其將《龍的傳人》選編出版,在國外發行。

5月,應美國新聞署和國際訪問者協會邀請,葉立群、劉國正、李澤鵬赴美國考察學校課程、教材改革和課外讀物編輯出版情況;隨後應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之邀,到香港商談合作出版事宜。

5月16日,應日本國際教育情報中心邀請,武永興、吳履平等九人赴日本進行學術交流,由此開啟兩國一年一度的歷史、地理教材互查。

6月29日,與新加坡智力出版社在北京籤訂協議,授權其將中小學英語和小學語文教材及其配套錄音帶等在國外出版發行。

8月15日,人教社與香港普通話研習社在北京籤訂為期兩年的協議,人教社編制香港地區漢語課本錄音帶母帶,由香港普通話研習社在港澳地區複製發行錄音帶。因合作順利,協議期滿後又延長了兩年。

劉國正赴香港參加學術會議。

8月25日,國家教委決定,所屬事業單位「中小學思想政治教材研究中心」附設在人教社。人教社政治編輯室及人員轉入該中心。

秋季,人教社根據國家教委1986年新頒布的全日制中小學各科教學大綱全面修訂、改編後的中小學教材開始陸續出版,這是人教版第七套全國通用中小學教材;因是下一套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精神編寫的九年義務教育教材之前的大修訂,這套教材亦被稱為「過渡教材」。

9月,課程所與國家教委外事局、英國文化委員會聯合舉辦為期十天的課程教材分析講習班,由英國教授主講。

張璽恩、李澤鵬等參加國家教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江西召開的項目工作會議,會上展示了人教社的項目成果,獲得好評。

11月18日,高航、魏國棟赴日本參加亞太地區中等教育若干重要問題研討會。

12月,為拓展業務,人教社設立上海發行分部。

同年,人教社抽出大批編輯力量參與了國家教委組織的九年義務教育各學科教學大綱的制訂工作。

1988年

1月,課程所參加國家教委中學司主持的「普通中學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驗」課題研究。

2月,人教社編輯出版的掃盲後教材《青蛙是我們的朋友》獲日本亞洲文化中心舉辦的亞太地區第一屆全插圖式掃盲後教材大獎賽二等獎。

2月16日,人教社首任社長、總編輯,著名文學家、教育家、出版家葉聖陶先生在北京病逝,享年94歲。葉老生前創辦、主編了很多刊物,創作了大量小說、散文等文學作品,曾在商務印書館、開明書店和人教社長期從事編輯工作。曾任出版總署副署長,教育部副部長、顧問,第一至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一、四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副主席、主席,中央文史館館長。

人教社調整專業技術人員職務評審委員會,成員如下:

主任委員:葉立群。

副主任委員:武永興、張志公。

委員(按姓氏筆畫排序):王佔春、葉佩珉、劉國正、呂學禮、蘇壽桐、李純武、張璽恩、張秉衡、陳爾壽、陳國雄、胡寅生、賀允清、高航、雷樹人。

3月15日~2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諮詢專家理察·威爾來社與劉道義、魏國棟商議中外合編初中英語教材項目計劃。

4月14日~21日,張璽恩、張秉衡等赴日本,與日本光村圖書出版株式會社協商《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中級本第一、二冊編寫方案及出版事宜。

人教社出資資助江蘇省吳縣興建葉聖陶紀念館。

5月23日~28日,安民勳、張秉衡與中央電視臺代表訪問日本,與日本國際教育情報中心商談合作攝製《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電視教學片有關事宜。經三方反覆協商,終就該項目的各方職責、教材與樣片審定、經費籌措與使用、攝製工作安排等初步達成一致。

6月,人教社在河南鄭州召開全國中小學教學用書供型業務工作會議。會上對國家教委等七部委1986年聯合通知中規定的中小學教材實行統一定價的方法提出修改建議。鑑於紙張的主要原料進口木漿價格成倍暴漲,建議改為採取各省根據成本定價,控制利潤率的辦法。會後,這個意見上報國務院。

武永興等參加太平洋沿岸國家社會學科教育國際研討會,順訪加拿大、美國。

7月,張璽恩、李澤鵬等陪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辦事處代表曼蘇,赴內蒙古通遼參加兒童教材印刷分中心落成典禮。

7月5日~11日,葉立群、張璽恩、武永興等赴日本,就合作拍攝《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錄像片一事與日本國際教育情報中心籤訂協議。

張志公訪問美國。

8月,葉立群、劉道義赴法國訪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就初中英語教材項目評估標書,確定英國朗文(Longman)公司為與人教社合作編寫單位。該項目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提供資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執行機構。

國家教委正式頒布了《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和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各個學科教學大綱初審稿,後又頒布小學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大綱初審稿,共計24個學科。教學計劃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制定的,計劃中提出「三個面向」、統一性和靈活性相結合、使學生全面發展和因材施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合理安排學科內容等原則。根據這個計劃,人教社確定了九年義務教育實驗教材的編寫指導思想和原則,並著手「五四制」、「六三制」兩套教材的研究和編寫工作。

為保證教材的編審質量,人教社聘請了一批專家擔任教材顧問:

羅國傑、吳樹青、王叔文、袁方、呂叔湘、葉至善、朱德熙、馮鍾芸、丁爾陞、趙訪熊、丁石孫、梅向明、鄧炎昌、楊蘊華、王福祥、信德麟、谷學謙、嚴濟慈、沈克琦、華彤文、張黯、陳閱增、葉恭紹、潘瑞熾、周谷城、邢家鯉、周一良、沙健孫、侯仁之、吳傳鈞、黃秉維、胡克英、蘇競存、李晉裕、張肖虎、陳哲文、艾碧珈、詹建俊、錢紹武、李綿璐、靳之林、王明旨。

9月~11月,人教社、中央電視臺派人到日本,與日本國際教育情報中心合作拍攝《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電視教學錄像片。

9月22日,初中英語教材項目英方作者N. J. H. 格蘭特開始為期八周的訪華工作,與中方作者合作編寫教材。

10月31日,初中英語教材項目英方高級顧問L.G.亞歷山大來人教社指導工作。

11月11日,應人教社邀請,日本國際教育情報中心代表團一行11人來訪,並參觀訪問南京、杭州。其間雙方對兩國歷史、地理教材交換了意見。

11月28日,國務院下發(1988)40號明傳電報—《關於抓緊落實明春及今後中小學課本供應問題的通知》,正式確認採納6月人教社在全國中小學教學用書供型業務工作會議上提出的關於中小學教材改為採取各省根據成本定價、控制利潤率的建議,要求課本定價「本著保本微利(即課本生產的純利潤控制在百分之五以內)的原則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確定」。

12月,雷樹人赴香港參加課程改革研討會。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七五」規劃國家重點課題項目——《教育學文集》開始出版。這套書包括《教育與教育學》、《教育目的》和《教育與人的發展》等,共26卷30冊,總計約1800萬字,至1996年出齊。

1989年

4月,應美國美中師範教育聯合會和美國國際應用教育協會邀請,張健如等赴美考察訪問,參加美中師範教育聯合會第三屆年會,訪問數家出版社。

4月18日,以D. D. 祖耶夫為首的蘇聯教育出版社代表團訪問人教社,雙方協商了有關合作事宜。

教育部組編的《中國教育年鑑(1988)》出版。《中國教育年鑑》由教育部辦公廳編匯,此前曾由其他出版社出版過合卷(一冊包含若干年的內容)。自1988年起每年一卷,均由人教社在當年年底前出版。

5月16日,課程所在北京師範大學召開「七五」規劃國家重點課題「普通教育整體改革的實驗與研究」研討會,研討中小學課程教材改革在普通教育整體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課題負責人葉立群、呂型偉到會並講話。

5月,與美國教科書出版社(NTC)達成協議,雙方合作出版《美國成語詞典》。

6月5日~15日,應蘇聯國家出版委員會邀請,葉立群等前往莫斯科訪問,與蘇聯教育出版社籤訂為期五年的交流合作協議以及1989~1990年度執行計劃。雙方開始進行圖書交換,教材互審,專家互訪。

人教社編輯出版幼兒百科畫叢《螢火蟲》第一輯6冊。全書共四輯24冊。

7月,葉立群、雷樹人、吳履平、饒漢昌赴長春參加中蘇雙邊中等教育研討會,並作學術報告。

8月,人教社與美國國際應用教育學會(ASI)合作舉辦為期一個月的英語口語培訓班。

10月,美國西肯塔基大學校長託馬斯·梅內狄士等一行四人訪問人教社,商談合作事宜。

12月,國家教委黨組任命人教社新一屆領導班子:

社長:張健如

黨委書記兼副社長:侯春山

副總編輯兼課程所所長(主持編輯業務工作):吳履平

副社長:安民勳 李澤鵬

副總編輯:劉道義 陳宏伯 陳國雄 王宏志 饒漢昌

秘書長:王麗娜

顧問:葉立群

學術委員會主任:張志公

1990年

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總辦事處接納課程所為中國聯繫中心之一,參加該辦事處組織的國際學術交流活動。

3月8日,增設對外合作處,讀物編輯室改為成人、職業、特殊教育編輯室,出版部材料組改為印刷物資管理處,恢復政治編輯室,總編室音樂組改為音樂編輯室。

3月10日,根據國家教委的安排,人教社歷時一個月的中層以上幹部考察工作結束。

3月,國家教委印發《關於現行普通高中教學計劃的調整意見》,將現行高中教科書分為必修和選修:數學、外語、物理、化學必修課課時略有減少,歷史、地理、生物必修課課時略有增加,高中增開中國近代現代史。高中所有學科教材都要做不同程度的修訂,有的還需重新編寫。此次調整,國家教委要求高中階段增開時事教育和人口教育課。人教社根據國家教委指示,開始調整和修訂高中各科教材。

人教社1989年度財務決算表獲國家教委直屬企業財務決算評審第一名。

國家教委在北京召開全國中等師範學校教學大綱編寫會議,研討中師教學大綱指導思想和編寫原則。人教社各有關學科負責人和部分編輯參加會議,參與研討和

草擬大綱初稿,並準備在調研、總結的基礎上編寫一套新的中等師範學校教材。

4月,為使中等師範學校畢業生儘快適應小學教育工作,同時也為了幫助廣大小學教師提高業務水平,國家教委師範司和人教社組織編寫並由人教社出版了《小學教師之友》叢書,共包括學校教育與管理、語文、數學、電化教育、衛生保健等13卷。

4月27日,陳爾壽赴香港參加地理研究與發展研討會。

4月28日,安民勳率團赴德國和我國香港地區考察印刷設備。

國家教委在北京召開全日制弱智學校(班)各科教學大綱會議,人教社有關編輯室派人參加。

5月~7月,根據國家教委「先培訓,後上崗」的要求,人教社14個學科的編輯人員分赴各地,介紹即將出版的義務教育實驗教材的編寫原則、指導思想、特色及使用建議。此後,人教社每年都派出大批編輯幹部到教材實驗地區進行培訓。這項服務措施逐漸成為一種規範。

5月28日~6月2日,日本光村圖書出版株式會社社長星野 一行訪問人教社,雙方就合作編寫《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工作進行總結,並就後續合作意向進行探討。

6月,根據中央統一部署和國家教委安排,人教社歷時三個月的黨員重新登記工作結束。

7月4日,國家教委副主任滕藤代表我國政府與日本駐華大使籤署文件,接受日本政府向課程所提供的44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53萬元)文化援助。吳履平所長出席籤字儀式。

8月,人教社特約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選編的《鄧小平同志論教育》出版,這在國內屬首次。書中選輯了鄧小平同志1951年至1989年關於教育工作的講話、談話、題詞等共38篇,其中有4篇是首次公開發表。1995年出版第二版,增加了15篇文章,改名為《鄧小平論教育》,以與《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列寧論教育》和《毛澤東論教育》配套。

秋季,人教社根據國家教委1988年頒布的《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和各科教學大綱(初審稿)編寫的義務教育「五四」、「六三」兩種學制的實驗教材出版,在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二十多萬小學生、十多萬中學生中進行實驗,這標誌著人教社開始推出第九套教材。這套教材中,小學語文、數學、思想品德、自然等學科採用了880mm×1230mm32開的規格,彩色或雙色膠印,相對以往的787mm×1092mm或850mm×1168mm規格單色印刷(鉛印)是一次創新。

人教社開始編輯出版配合義務教育實驗教材的《試教通訊》,內容包括教材介紹、教法示例以及教學輔導文章,免費贈送給實驗地區,以推動教材的實驗。此後,凡是新一輪實驗教材出版,人教社都要印發各學科《試教通訊》。與教材培訓一樣,這也成為人教社一項規範化的服務措施。

10月,人教社黨委舉行換屆選舉,選出新一屆黨委委員11人,紀委委員5人。

其中:

黨委書記:侯春山

副書記:陳宏伯 王麗娜

紀委書記:陳宏伯(兼)

紀委副書記:廖雪萍

課程所舉辦1990年度中青年優秀論文評選活動。此後,該項活動成為制度,每一年或兩年舉行一次。

11月28日,人教社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主題為「提高教材質量,為培養21世紀人才作貢獻」的座談會,慶祝建社40周年。周谷城、嚴濟慈、趙樸初等同志和中宣部、國家教委、新聞出版署等有關部門領導和專家學者一百五十多人出席會議。李鵬、李鐵映、胡喬木、周谷城、嚴濟慈、趙樸初、蘇步青等領導同志題詞祝賀。人教社還編印了《萬卷深情在育人》紀念畫冊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大事記(1950~1990)》。

11月,張健如社長、吳履平副總編輯率團訪問日本國際教育情報中心和東京書籍株式會社。

相關焦點

  • 人教社:借鑑澳門經驗,啟動香港中小學教材研發
    經過13年的持續努力,人教社已陸續完成了中小學《品德與公民》《歷史》《地理》教材的編寫與出版任務。同時,為弘揚祖國優秀文化,進一步推廣和普及普通話,澳門教青局正在委託人教社組織編寫澳門中小學《普通話》教材。 教育部教材局副局長宋凌雲在研討會上表示,港澳地區教材建設是全國教材建設的重要組成,也是我國教材建設工作的難點所在。他認為,人教社與澳門特區政府合作編寫的教材具有開拓性、示範性、引領性。
  • 人教社回應
    昨日,記者從人教社獲悉,統編教材中對張衡及其發明的地動儀有專門介紹。記者昨日採訪專業人士了解到,張衡地動儀實物和圖樣早已失傳,目前的複製品並不能正常監測地震。有教育專家指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張衡地動儀出現在教材當中仍有其意義與價值。
  • 人教社70周年|專訪社長黃強:教育出版就是鑄魂育人
    2020年,人教社已走過漫漫七十年。作為教材編寫的國家隊和主力軍,人教社始終保持著編研一體的學術實力,集合著精煉強悍的編輯力量,肩負著為黨育才、為國育人的歷史使命。然而,在新時代,人教社如何發揚傳統,更好地服務於黨和國家教育事業?在數位化的巨浪中,傳統教材與數字教材如何更好地融合發展?即將到來的「十四五」期間,人教社又將有哪些鼎革之舉?
  • 人教社否認歷史課本 刪除張衡地動儀內容
    昨日,記者從人教社獲悉,統編教材中對張衡及其發明的地動儀有專門介紹。  新京報記者昨日採訪專業人士了解到,張衡地動儀實物和圖樣早已失傳,目前的複製品並不能正常監測地震。有教育專家指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張衡地動儀出現在教材當中仍有其意義與價值。
  • 人教社:教材中有專門介紹
    人教社:教材中對張衡及地動儀有專門介紹近日,有媒體報導稱,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今天(10月10日),記者從人教社獲悉,統編教材中對張衡及其發明的地動儀有專門介紹。人教社稱,統編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兩漢科技與文化」一課中專門設計了活動,具體內容及要求如下:「東漢張衡發明創製出世界最早的地震儀器地動儀。
  • 人教社回應 「假課文」:不再進教材
    「人教社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第30課《愛迪生救媽媽》,早在2009年就被我省3位較真的語文老師『打假』,他們認為這是一篇杜撰的假文。為什麼8年了,還依然在小學語文課本裡?」他告訴記者,這篇課文主要說愛迪生7歲那年,媽媽得了闌尾炎,上醫院來不及,必須在家做手術。因燈光昏暗,愛迪生想出鏡子聚光的辦法,手術成功,媽媽得救了。
  • 人教社:教材中對張衡及地動儀有專門介紹
    今天(10月10日),記者從人教社獲悉,統編教材中對張衡及其發明的地動儀有專門介紹。  人教社稱,統編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兩漢科技與文化」一課中專門設計了活動,具體內容及要求如下:「東漢張衡發明創製出世界最早的地震儀器地動儀。但是,這個地動儀早已毀損失傳。後來,人們根據《後漢書》的記載,結合自己的研究,做出了各不相同的地動儀復原模型。
  • 人教社近日回復池州一中高二六班師生發現的教材上的錯誤
    寧夏 梁靜茹                      (圖片來自網絡)       筆者和所授班級學生在5月底向人教社發了一封郵件
  • 人教社課本現低級錯誤?愛因斯坦用相對論證明勾股定理?
    本文轉自【南方加客戶端】;南方加客戶端6月18日消息,近日,有網友在網上發帖稱,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數學自讀課本中有關「愛因斯坦證明勾股定理」的內容疑似出現錯誤,此事引發網友關注,目前在社交平臺上發酵。網友上傳的課本圖片據網友上傳的圖片顯示,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數學自讀課本的一節內容稱,勾股定理曾經引起愛因斯坦的濃厚興趣,「愛因斯坦用相對論來證明勾股定理」,並附上用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2)證明勾股定理的推算過程。
  • 人教社教材烏龍:愛因斯坦用相對論證明勾股定理震驚數學界
    如果真是這個出處,不知道這起事件的原因是人教社的專家看不懂英文,還是小編讀不懂數學。人教社出版的課本,裡面的內容被很多中小學生和老師奉為圭臬。如果出現這種讓人啼笑皆非的錯誤,實在危害巨大。記得有一位物理學家對錯誤分了幾個等級,小錯誤、嚴重錯誤、連錯誤都不如(not even wrong),這裡的烏龍,我們認為就屬於後者。
  • 【今日歷史】9月12日大事記,歷史上的今天發生了什麼?
    原標題:【今日歷史】9月12日大事記,歷史上的今天發生了什麼?針對農村中的一系列問題,如忽視多種經營;生產計劃脫離實際,要求過高過死;勞動組織不合理,效率不高;對社員利益照顧不夠,不顧具體條件,片面追求辦大社等等,提出了具體方針和辦法。 ♦ 1988年9月12日 臺灣國民黨黨員胡秋原訪問大陸。
  • 人教版課本被指出錯 評論:建議推出「找茬課」
    人教版課本被指出錯 評論:建議推出「找茬課」   在此建議,正在用人教版語文書課本的小學,儘快開設一門課(課外班也行),起名乾脆就叫「找茬課」。這門課若有知識豐富、教學態度嚴謹的老師來引領學生,必對孩子們的中國歷史及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和修養大有益處。甚至,會有不少學生對於語文課上沒能求到甚解也不願去求甚解的知識,重新產生濃厚的興趣。  為什麼有這樣的建議呢?個中緣由,自然與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分不開。
  • 10年中越戰爭大事記:1977年越南排華—1993年解除防禦作戰明細表
    10年中越戰爭大事記:1977年越南排華—1993年解除防禦作戰明細表1979年2月中旬,南疆邊陲的夜空被一道道火舌撕裂天空,越方陣地星夜亮如白晝,對越自衛還擊戰鬥正式打響。一個月後中方取得預期的作戰目的開始回撤,越軍心有不甘繼續襲擾,此後便陷入長達十年左右的纏鬥,直至1993年宣布正式解除防禦作戰任務才算結束,下面整理了10年中越戰爭大事記,從1977年越南驅趕華僑開始進行盤點。
  • 蚌埠市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回訪活動在蚌埠二中舉行
    為進一步提升蚌埠市高中生物學科教育教學水平,幫助高中生物教師更好地熟悉新教材、掌握新教材、使用新教材,11月3日,人教社高中生物新教材回訪組一行來到蚌埠市第二中學,開展新教材回訪活動。此次回訪活動是繼暑期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網絡培訓後,人教社及省教研、出版部門深入基層教學一線,全面了解高中新教材使用情況的具體舉措,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培訓、教研、研討系列服務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集中回訪,及時解決了蚌埠市高中生物學科教學中的熱點和焦點問題,為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在我市的順利使用,進一步促進蚌埠市高中生物學科教育教學工作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二十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二十一) 2020-11-27 22:11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同為人教版教材 北京猿人生活時代鬧烏龍?
    1月11日,北京的一位家長施女士向北京青年報記者反映,人教版歷史書上寫著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同為該社出版的生物書上則寫著:「他們是生活在大約距今50萬至20萬年前的直立人。」 根據施女士提供的教材課本截圖顯示,教育部2016年審定、2020年7月第五次印刷的人教版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書上,在第一單元《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第1課》(第4頁)裡,寫著:「北京人遺址又相繼發掘出土4個頭蓋骨化石,共出土40多個個體的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萬件石器和大量的動物化石。這些古人類化石和石器的發現,為復原北京人的特徵和生活狀況提供了重要依據。
  • 人教版初中教材「歷史」與「生物」說法不同
    1月11日,北京的一位家長施女士向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反映,人教版歷史書上寫著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年——20萬年,同為該社出版的生物書上則寫著「他們是生活在大約距今50萬——20萬年前的直立人。」「北京人」到底有多老?
  • 同為人教版教材,「歷史」「生物」說法竟不同
    1月11日,北京的一位家長施女士向北京青年報記者反映,人教版歷史書上寫著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年——20萬年,同為該社出版的生物書上則寫著「他們是生活在大約距今50萬——20萬年前的直立人。」根據施女士提供的教材課本截圖顯示,教育部2016年審定、2020年7月第五次印刷的人教版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書》上,在第一單元《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第1課》(第4頁紙)裡,寫著「北京人遺址又相繼發掘出土4個頭蓋骨化石,共出土40多個個體的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萬件石器和大量的動物化石。這些古人類化石和石器的發現,為復原北京人的特徵和生活狀況提供了重要依據。
  • 同為人教版教材 歷史、生物書中表述相差20萬年 北京猿人生活時代...
    1月11日,北京的一位家長施女士向北京青年報記者反映,人教版歷史書上寫著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同為該社出版的生物書上則寫著:「他們是生活在大約距今50萬至20萬年前的直立人。」根據施女士提供的教材課本截圖顯示,教育部2016年審定、2020年7月第五次印刷的人教版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書上,在第一單元《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第1課》(第4頁)裡,寫著:「北京人遺址又相繼發掘出土4個頭蓋骨化石,共出土40多個個體的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萬件石器和大量的動物化石。這些古人類化石和石器的發現,為復原北京人的特徵和生活狀況提供了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