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筆者和所授班級學生在5月底向人教社發了一封郵件,對課本上的一組數據提出了質疑,昨日傍晚時分,獲得人教社的鄭重回復,詳細經過如下。
一、我們質疑在教材中的位置
二、我們給人教社的郵件正文
人教社編輯部同志
您好!
本人在教學中和本班學生一起發現了教材中一個疑點,請商榷。
情況如下:我們對高中物理選修3-3第八章第四節(2010年4月第3版)「科學漫步」欄目中,關於「600K時氫氣分子和氧氣分子的平均速率分別為2.58km/s和0.67km/s表示懷疑」,理由如下:
(1)學生根據「氣體溫度的微觀意義」中所列公式,
有溫度相同時則
故
學生認為氫氣分子的平均速率有可能是2.68km/s,這樣與氧氣分子平均速率之比就恰好為4。由於沒有查到可靠數據,故無法定論。
(2
)筆者根據分子平均平動動能計算式則有這樣計算,得到氫氣分子的平均速率有是2.74km/s,又比2.68km/s略大,故也無法定論。鑑於上述分析,我們特以此郵件請教編輯部的同志,希望能獲得給出權威的回覆解釋,謝謝!
此致
敬禮!
安徽省池州市第一中學 物理教研組 詹善生(及所授班級全體同學)
2019年5月31日星期五
大氣層基本情況(來自網絡)
三、人教社的回信
您好:
來信收到。經核實,教材中的表述確實有些問題:
書中所謂「平均速率」,嚴格講應該是「方均根速率」,方均根速率代表了分子動能的大小,而逃逸速度代表了星球引力勢能的大小,二者之比表示「二者在抗衡中誰佔先」,更有意義。但在中學階段,可以不必過分強調平均速率與方均根速率的區別,稱作「平均速率」也可接受。
無論是按照方均根或平均速度計算,文中給出的2.58 km/s、0.67 km/s均有問題。正確值為:2.73 km/s, 0.68km/s (方均根);2.52 km/s,0.63 km/s (平均值)。建議在教學時使用前者的數據。
我們會在下次教材修訂之際對此問題進行修訂,再次感謝您對人教版教材的關心和愛護!
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編輯室
郵件截圖:
四、分享
當天晚上有筆者晚自習,筆者向同學們匯報了上述回復。我對他們說:你們的弟弟妹妹用的物理教材修訂後記裡,可能就會寫出你們的這點貢獻。我們這種不唯書不唯上只唯真理的精神將感動我們自己,指引我們在求知的道路上向前去!
安靜了幾秒,掌聲雷動……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