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四清
關於如何合理地進行科研成果評價,歷來是個熱門話題。如有不少人士認為小同行評價靠譜,這事兒還真不一定,得分情況而論。
對於從「1到N」的跟風式科研成果,小同行容易依靠過去的知識判斷在前人的基礎上進展有多大,且這樣的成果動不了同行的「奶酪」,同行容易給出較為客觀的評價。
然而,對於從「0到1」的原創性科研成果,往往因推翻了以前的認識,讓諸多小同行感到自己以前的工作是「無用功」或「雞肋」,可能會以冷漠、敵視甚至激烈反對的態度待之。縱觀科學發展史,這樣的成果一面世,最先跳出來反對的往往是小同行,TA們一心要為捍衛「真理」而鬥爭。記得看過這麼一個故事(來自度娘):1930年愛因斯坦聽說《100位教授出面證明愛因斯坦錯了》,他聞訊後,聳聳肩道:「100位?幹嗎要這麼些人?只要能證明我真的錯了,哪怕是一個人出面也足夠了。」由此看出,越是重要的原創性成果,其成長、壯大乃至最終的全面認可,首先是要突破小同行的「圍剿」。可以這樣說,起碼在創新初期,小同行不是推動創新的「助推器」,而是絆腳石。
再者,小同行幾乎都認可的成果是正確的嗎?咱不講大道理,舉個例子說明。如圈內小同行普遍認可地震復發周期的概念,但這事兒存在嗎?我曾經和圈內人士討論過這個問題,說你們能舉出一個實例證明這事兒存在,我都認可,結果是找不到一個靠譜的實例。想想,如果對「誰」在發震都不甚清楚,對地震產生過程有諸多誤解,基於猜測提出的任何概念都不可能靠譜,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啊。
大家曉得,投票表決是最基本的民主方式,決策時視支持意見多寡而定,這在大多數情況下也許是正確的,但是這種方式不適用於科研評價。因為在科研中(起碼在初期)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大多數人的意見往往只是代表了一種心理,而不是真相。簡言之,科學是不需要投票表決的。
那麼,「誰」是科研評價的主裁判呢?
科學發展史告訴我們,只能是實踐或時間,其是檢驗認識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任何科研結成果,即使具有原創性,但若通不過檢驗,只能認為是曇花一現的廢品;反之,可能是載入史冊的偉大成果。
針對「文化大革命」剛結束後學界出現的學風敗壞現象,如粗製濫造,爭名奪利,任意吹噓等,1978年華羅庚在中國數學會成都會議上語重心長地提出「早發表,晚評價。」後來又進一步提出「努力在我,評價在人。」這實際上提出了科學發展及評價科學工作的客觀規律,即科學工作要經過歷史檢驗才能逐步確定其真實價值,這是不依賴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歡迎關注,助力青年科研人員成長,走好科研生涯關鍵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