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領銜,師生比18:11 | NWU古生物學「豪華教學團隊」已上線

2021-01-13 西北大學

在西北大學,有一支活躍在國際古生物學界的一流科研團隊,他們有著在世界頂級期刊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14篇文章的「豪華」成績單。

從實驗室到講臺,這群優秀的科學家亦以「培養世界一流學生」為己任,著力探索「精英式古生物教育」模式。

在這個特殊的開學季,以舒德幹院士,張興亮、張志飛、劉建妮等長江學者領銜的地質學系古生物學與地層學教研室共18位教師(其中高級職稱14位)全員攜手,以大課串講的形式,用中英雙語為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11名碩博士生線上開授《高級門類古生物學+古生物學原理》這門專業平臺課。學生評價,「這陣容,太豪華!」「要把這門大課上好,不僅是完成疫情期間的教學任務,還要把課程的形式固定下來,使之成為古生物學的『金課』。充分發揮各位老師的專長和研究優勢,讓我們西大古生物學的研究生培養,真正達到世界一流的水平。」地質學系主任張志飛教授說。 

古生物與地層學是西北大學的傳統優勢專業,依託地質學國家重點學科,以「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為契機,教研室率先對所屬專業研究生課程進行了凝練和重組,將原有多門課程合併為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專業平臺課——《高級門類古生物學+古生物學原理》,並對教學設計和授課模式進行了深度改革。

「古生物學課程的教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課程涉及很多不同的化石門類。受教師個人研究領域的局限,獨立開課則無法在所有門類的教學中做到足夠深入。而經過審慎分析,教研室18位老師的研究方向綜合起來,與門類古生物課程的教學設置非常契合,這樣就為開設一門綜合古生物大課提供了專業支撐。」  地質系古生物學與地層學教研室主任傅東靜教授介紹。

按照新的培養方案,課程共分為18個獨立的授課章節,由古生物學教研室教學和科研一線工作的18名教師聯合授課。每位教師授課4學時,講授自身專長的研究領域,開展「特色、系統、前沿」的新研究生課程體系。

2月底,古生物學教研室全體教師召開了線上「集體備課會」,大家以「授課內容不重複、重要研究領域不缺項」為原則,商定了各自授課主題。面對全新的課程設計,教師們十分踴躍,中科院院士舒德幹最先確定「後口動物類群+生物進化理論」的授課主題;華洪教授主動請纓承擔線上教學「第一講」;張興亮教授申請8個學時被「婉拒」後,主動濃縮精華,並表示將和學生們開展課後線上討論……就古植物學、早古生代晚期到中生代教學內容薄弱的問題,教研室討論決定,邀請國內外相關領域的一流專家,以線上教學和討論的方式予以補充。大家的統一認識是,通過聯合授課,夯實研究生的古生物學基礎,提升研究生對國際前沿重要科學問題的把握,進而「打造全世界最專業、最系統、最前沿的古生物學研究生課程」。

 課程開設的對象是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的全體碩博士生,僅11名。一門課18:11的師生比,委實有點不可思議。但是循著古生物學研究生「精英教育」的培養初衷,這樣的安排就不難理解了。「門類古生物學是古生物研究的基礎,研究生在開展科研工作之前,必須要通過傳統的門類古生物訓練這一關,紮實掌握化石的觀察、定種、描述、比較、討論、系統分類和演化關係等。否則,開展後續研究都是空中樓閣,做不深也走不遠。而另一方面,古生物學方向的研究生生源較廣,專業基礎參差不齊,很難進入到高強度的前沿領域研究工作中。因此,『集中訓練營』顯得十分必要。」傅東靜說。

課程設計涵蓋了古生物學最重要的各個化石門類,兼顧了微觀和宏觀的不同研究尺度,還將結合當今國際古生物學前沿科學問題,對最新研究技術、方法作詳細介紹。「每4小時一個專題,把基礎概念講透,把前沿熱點引入,讓學生有紮實的基本功、有開闊的視野,為後續研究做好充分準備,就是我們『集中訓練營』的教學目標。」張志飛說。

線上開課以來,「豪華教學團隊」在學生中引起了強烈反響。目前,共有32名相關專業學生加入到了全程聽課的行列,而另有132名校友、博士後和交換生將通過線上旁聽的形式,選擇性學習部分專題課程。

新建的線上學習群裡,討論十分熱烈。碩士一年級的林威良認為課程很有挑戰,為了讓自己跟上課程,他以查閱參考文獻的方式進行預習。博士二年級的任心宜很期待此次課程,她最想聽陳延龍老師講授的「幾何形態測量學在古生物研究中的應用」。目前在瑞典接受聯合培養的博士生梁悅、劉璠則表達了她們的激動之情:「線上教學讓我們有機會聆聽到教研室老師們精彩的教學內容,真是幸運!」身在斯德哥爾摩的博士後李洛陽校友則將選擇性聽取前沿領域研究專題,並參加課程討論。校友張志亮目前在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從事科研工作,他希望能在線上和學弟學妹們分享交流學習和研究經驗。

這支「豪華教學團隊」出現在西北大學地質學系並非偶然。

作為西北大學全面綜合改革的特區與試驗田,地質學系2016年起就出臺了《全面深化改革暨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方案》,成為了學校「一院一策」管理模式的先行者。該系將「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目標細化為「引育世界一流隊伍、培養世界一流學生、產出世界一流成果、建設世界一流平臺、開展世界一流交流合作」等五個方面的建設任務,全方位開展了探索與實踐,大力投入學生培養和隊伍建設。學校為地質學系還開設專門財務帳戶,設立一流學科建設專項經費。

2017年,西北大學地質學科以國家認定方式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行列。

依託著傳統優勢學科的深厚積累、一流學科建設的歷史機遇、國際一線水準的科研教學團隊,地質學系在創新性人才培養方面做出了很多探索和嘗試。

2018年以來,該系對標國際一流高校,自主出臺了《地質學系資助師生參加學術會議和教學會議暫行辦法》《地質學系研究生中期考核實施辦法》以及一系列聯合培養和研究生留學資助新政策,打造「學在地質」品牌。該系率先實施教師掛牌上課,學生自主選課,面向全體本科生設立學費獎學金、提高學業獎學金資助強度;全額資助符合條件的學生赴海外參加世界名校交流培養、聯合培養以及國內外學術會議等項目;實行研究生導師遴選制度改革,建立了研究生導師崗位動態調整機制;實行「儲才計劃」和「申請考核制」等招生新機制,形成了「本科生-研究生-教師-學術團隊」一體化、特色化、內涵型為特徵的「本碩博」貫通的拔尖人才培養體系。目前,地質學系已資助17名研究生赴美國等9個國家或地區(含中國香港)進行聯繫培養學習,資助81名本科生赴海外一流高校研學,接收21名外國留學生來系學習。2019年6月,古生物與地層學教研室在開展深層次研究生國內外聯合培養的基礎上,邀請外籍學者教授作為評委,首次嘗試了博士研究生全英文畢業答辯。

改革紅利不斷釋放,師生在「世界一流學科」建設中,教學和科研中主動與國際接軌,在國際交流中樹立了自信,學習和工作有了更多的動力與底氣。多名學者在國際學術組織擔任副主任,在多個國際SCI雜誌擔任主編和副主編。近三年來,地質學系獲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獲批全國高校首批黃大年式教學團隊1個;入選首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1個;獲批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1項;獲批陝西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攻關項目1項。獲全國教師教學比賽和微課比賽一、二等獎4項。出版教材3部,建設MOOC、SPOC課程4門次。11人獲國家留學基金委研究生獎學金資助,2名博士研究生獲評李四光優秀博士生獎。

相關焦點

  • 全球勝任力提升計劃——古生物學國際名師課堂成功舉行
    「全球勝任力提升計劃(線上項目)——古生物學國際名師課堂」,於2021年2月15日大年初四在線上正式開課,2021年2月21日順利結束。本次《古生物學國際名師課堂》線上課程,邀請了國際著名的古生物學家、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美國科學促進會院士、多倫多大學古生物學特聘教授羅伯特·賴茲(Robert Reisz)院士為主講教師,我校地球科學學院李曉波老師和陳軍老師擔任線上助教,經過報名篩選,共有來自地球科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植物科學學院、藥學院、藝術學院等學院不同專業的30餘名研究生、本科生及青年教師參加了本次交叉學科在線能力提升項目
  • 李大潛院士榮獲「傑出教學獎」
    11月20日,第二屆教學大師獎、傑出教學獎、創新創業英才獎頒獎典禮在華南理工大學舉行,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李大潛院士榮獲「傑出教學獎」,是繼首屆聞玉梅院士之後,復旦大學教學工作者連續第二屆獲得此項殊榮這支課題組由李大潛院士領銜的應用偏微分方程導學團隊(課題組)成立於1980年代初期,30多年來, 120餘名研究生、20餘名博士後先後進入課題組學習和深造,從中走出了中科院院士、長江學者以及復旦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美國佛羅裡達大學、法國克萊蒙費朗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國內外知名大學的教授。
  • 今天,李大潛院士榮獲「傑出教學獎」
    他是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李大潛院士。」今天(11月20日),第二屆教學大師獎、傑出教學獎、創新創業英才獎頒獎典禮在華南理工大學舉行,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李大潛院士榮獲「傑出教學獎」,是繼首屆聞玉梅院士之後,復旦大學教學工作者連續第二屆獲得此項殊榮。
  • ——記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
    攻克量子世界的制高點——記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來源:新華網 2013-04-12 李江濤 吳晶晶   初春時節,北京傳出喜訊: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團隊在實驗中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被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稱之為
  • 訪著名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家王鴻禎院士
    在中國地質學領域德高望重的王鴻禎院士,是我們仰慕已久,欽佩之至的傑出優秀科教專家之一。隆冬時節,有幸在王院士家中採訪到他,目睹了王院士的風採。王院士作為國內外久享盛名的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家,待人謙和,衣著樸實,性格穩重,談話幽默風趣,平易近人,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南大院士「天團」領銜開講!面向新生,每門課有120個選修名額
    具體來說,2020年秋季學期,南大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物理學院5個學院各開發1門課程,每門課程瞄準未來,圍繞最前沿的科學研究,主要由兩院院士領銜,學科帶頭人、高水平教師等組成教學團隊,基於老師們近期主持或參與的重大科研項目、做出的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研工作或者近期發表在頂級期刊的科研成果,每學期開設5
  • 最新 | JoVE Core 生物學視頻教科書全中文教學視頻現已全部上線,立即體驗!
    JoVE Core 生物學視頻教科書中《植物生物學》的50個全中文視頻現已上線!
  • 北京交通大學師生送別王夢恕院士
    9月22日上午,北京交通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的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數百名北京交通大學師生來到現場送別王夢恕院士。生命中的後二十年,王夢恕一直工作在北京交通大學的教學、科研崗位上。
  • 海洋學院精心打造線上教學課堂
    走心:院士、院長齊上陣,努力打造鑄金教學體系不管是線上教學還是線下教學,教學質量始終是重中之重。海洋學院高度重視課程教學質量,高層次人員帶頭走上教學第一線,親身參與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讓學生近距離接觸領域內的高水平學者,了解國際前沿。
  • 豪華陣容曝光!2020網易未來大會6大院士領銜 馮侖樊剛等同臺主講
    12月18日-20日,2020網易未來大會將在杭州盛大舉行。大會攜手中國移動,以「洞覺 未見」為主題,匯聚全球最強大腦,期盼以遠見超越未見,去尋找打開未來的鑰匙。大會將進行三天的頭腦風暴、涵蓋了預見未來、新基建、人工智慧、區塊鏈、潮商業、UP生活以及和文化等論壇。
  • 中北大學打造「課程思政」示範課《大國兵器》十位院士領銜主講
    《大國兵器》課程邀請王澤山、王哲榮、朵英賢、劉永才、劉尚合、蘇哲子、李魁武、楊紹卿、楊樹興、張錫祥等10位院士領銜主講,多位兵器學科教授、博導授課,思政教師擔任課程主持,將電視訪談模式引入課堂教學,多人協作共上一堂課,形成了「十位院士領銜主講、多位教授專業授課、思政教師全程導航」的創新教學模式。
  • 鼎新講座:世界著名古生物學家羅伯特·賴茲院士揭秘恐龍怎樣成為...
    【吉林大學報記者 文武/文攝】6月3日下午,世界著名古生物學家羅伯特•賴茲院士在吉林大學中心校區鼎新大講堂作了題為「侏羅紀的恐龍胚胎化石」的講座,揭示了恐龍成為中生代陸地霸主的奧秘。吉林大學常務副校長邴正,吉林大學科協主席、中國科學學院院士于吉紅、唐敖慶講座教授黃大一,校內相關單位負責人以及校內外師生700餘人參加了本次活動。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黃大年式教學團隊」地質學教師團隊
    立德為先 以身示範  作為國家級教學優秀團隊,地質學教師團隊一貫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書育人、言傳身教、科研教學、自由規範相統一,在課堂和實踐教學過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團隊始終把師德建設放在首位,編輯出版了以「求真務實、銳意創新」為主題、以師德師風建設為內容的專著,對地質學專業優秀團隊和個人師德師風進行了全面展示,生動鮮活地介紹了教師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師德風範和先進事跡。書中的人物可親可敬,故事可圈可點,精神可學可為,在廣大師生中引起強烈共鳴。
  • 2016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領銜完成。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與瑞典烏普薩拉大學阿爾伯格聯合團隊在脊椎動物頜演化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這項研究表明,元古宙中期地球「枯燥的10億年」可能並不枯燥,徹底改變了以前關於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既有認識,為探索8億-18億年前的地球系統演化提供了新思路。
  • 「清江生物群」距今5.18億年 為進化古生物學重大突破 西大女教授...
    北京時間3月22日凌晨,《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了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華南早寒武世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清江生物群》,首次在國際上公布了該團隊在中國宜昌長陽地區清江與丹江河的交匯處,發現了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並命名為「清江生物群」。這是進化古生物學界又一突破性發現。
  • 院士領銜!湖南大學打造運載裝備智能網聯繫統創新中心
    紅網時刻11月14日訊(記者 周丹 通訊員 陳志清 朱文峰)「人工智慧2.0」如何搶灘布局?運載裝備如何助推社會經濟發展?智能網聯如何突破產業壁壘?11月14日上午,湖南大學運載裝備智能網聯繫統創新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 2016年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②中國古生物學會日前在京發布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人類頜骨可以最早追溯到何時?冰河時期歐洲人還是暗色的皮膚和棕色眼睛,為何後來變成了白色皮膚和藍色眼睛?8億—18億年前的地球系統演化又是怎樣的?這一系列問題,都可以在這十大進展中找到答案。據介紹,在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中,有11項科研成果入選(含並列),內容涉及早期生命、古生代魚類、早期陸生植物等研究領域,反映了我國科技工作者在古生物學各個分支領域所取得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創新研究成果,推動了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
  • 趙春江院士與我校師生暢談智慧農業
    10月1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信息工程學院學術院長趙春江研究員應邀為我校師生作「智慧農業促進綠色發展」學術報告。副校長馬建華主持報告會,學校相關單位負責人,信息學院、機電學院教師及研究生到場聆聽報告。
  • 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人民網北京3月22日電(趙竹青)中國古生物學會今日在京發布了「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雲南大學等7所科研院所和高校領銜完成的具有國際水平的一批科研成果入選。
  • 緬懷「高鐵院士」王夢恕 北京交通大學師生八寶山送別
    9月22日上午北京交通大學師生代表在八寶山追悼會現場淚別王夢恕院士。北京交通大學黨委宣傳部供圖中國青年網北京9月23日電(記者 王冬偉 通訊員 袁芳)9月22日上午,王夢恕院士的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數百名北京交通大學師生來到現場送別王夢恕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