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關鍵詞:基因測序、醫生集團、無創早篩、鳳凰醫療、IPO、腫瘤、靶向藥、免疫療法、抗體、抗癌藥、精準醫療
閱讀提示:本期收錄13條,共計3057字,建議閱讀時間7分鐘
回顧上周醫健領域的投融資事件,大部分都貼著基因和腫瘤的標籤,這些生物技術領域的大手筆投資,可謂是泠泠寒冬中一隅生機盎然的青翠。
隨著精準醫療的發展,基因診斷已經成為IVD行業增速最快的細分領域之一,也是未來行業發展的突破點。但值得注意的是,基因領域受國家及行業政策的影響較大。同時,基因技術發展具有投入大、周期長等劣勢。因此基因領域要同時承受政策風險、市場風險和管理風險等。
另一方面,除了基因領域之外,腫瘤領域也是重點治療領域之一。其中,抗腫瘤藥物市場作為全球藥物的第一大治療類別,在2015年已經達到了789億美元的市場,總體佔有率為8.27%。而在中國醫院用藥市場,抗腫瘤藥物的銷售規模近幾年來一直穩步增長,2015年達到了970.01億元,同比增長14.11%。由此,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腫瘤領域未來都將成為推動企業成長的關鍵驅動力。同時,目前已經有大批企業深耕在腫瘤類新藥研發的一線。
但就國內企業來說,涉足進入精準治療領域僅僅只是開始,開展國際化戰略、布局海內外才應是最終目標。伴隨著精準治療時代的開啟,醫藥領域的全球化戰爭即將打響。
以下為健康界本期(10月31日—11月6日)整理收錄的投融資資訊:
1.美因基因首輪融資1.67億元
日前,邁克生物發布公告稱,近期將同珠海中衛易健股權投資基金等六名投資者與美因基因籤署協議,邁克生物以3000萬元增資的方式取得標的公司2.57%的股權。從公告公布的股權結構來看,美因基因本輪共計融資1.67億元。
美因基因官網顯示,其依據醫學檢驗所要求建設了高標準的實驗平臺,擁有高通量測序及信息分析平臺,採用自主研發的專利技術降低檢測成本,面向大眾普及基因檢測。已上市產品包括「美因安」易感基因檢測、大腸癌早期篩查、個人基因組檢測、運動營養基因檢測等多項產品。
2.醫生匯獲3000萬元A+輪融資
全內容醫學社區平臺「醫生匯」已於近日完成了3000萬元的A+輪融資,資方為遠毅資本、尚勢資本和啟賦資本。本輪融資完成後,醫生匯也將逐漸布局線下醫療,計劃以醫生集團的形式,開展學術推廣和線下診療。
醫學V直播成立於2015年9月,其兩位創世人均具有深厚的醫藥背景。從醫學視頻直播切入的醫學V直播在成立半年內就完成了天使輪和Pre-A輪數千萬的融資。2016年6月21日,醫學V直播的APP「醫生匯」也正式上線。
3.盧煜明所創Cirina公司獲A輪1200萬美元融資
創業公司Cirina在A輪融資中籌集了1200萬美元來開發無創篩查檢測,用於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早期發現。德誠資本領導了A輪融資。
Cirina公司由香港中文大學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盧煜明教授創立於2014年,計劃使用盧煜明教授開發的技術,來檢測和分析循環遊離DNA(cfDNA),以開發用於癌症和其他疾病(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早期檢測的無創技術。
Cirina計劃2017年在美國或亞洲推出第一個檢測產品,目前已經在美國和亞洲與合作夥伴開展臨床試驗,涉及「數千個樣品」,並期望在明年公布一些結果。
該公司將開發用於特定適應證的檢測,而不是泛癌症檢測。此外,Cirina將只專注於早期檢測,而不是腫瘤分析或監測。
4.華潤入主鳳凰醫療,獲配4.6億新股成最大股東
鳳凰醫療10月31日舉行股東特別大會,最終以100%全票通過關於華潤醫療全資子公司廣雄有限公司的股權買賣協議。同日,股權交易落實,華潤醫療獲配鳳凰醫療4.6億新股,正式成為鳳凰醫療第一大股東,佔股比例為35.7%。鳳凰醫療將更名為「華潤鳳凰醫療控股有限公司」。
今年4月,華潤醫療與鳳凰醫療宣布聯合,就資產與股權交易籤署條款書。
5.百合醫療獲IDG青睞,兩年後再遞IPO申請
在2014年提交上市申請兩年之後,百合醫療再度遞交IPO申請。此次,該公司擬募資5億元,投向靜脈輸液耗材類產品、血液透析導管、血液灌流器擴產及性能提高等建設項目、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及營銷網絡建設項目中。
百合醫療主營業務為一次性使用醫用耗材等醫療器械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集中在靜脈輸液耗材、血液淨化耗材、護創敷料耗材三個領域,目前可以提供30餘個品種、200餘種規格的產品。
據悉,在主營業務增長率逐年下滑的情況下,百合醫療利潤卻有所增長,不過其利潤增長率水平並不穩定。此前,百合醫療也曾因「總資產僅為2.5億元卻募資超過5億元」使得其上市之路踩在風口浪尖。
6.步長製藥將上市,七樂康B輪金主曝光
日前步長製藥刊登招股書,並於11月8日在上交所掛牌上市。在招股書中,步長製藥首次對外「承認」了與醫藥電商七樂康的投資關係,這段業內皆知的「秘密」也終於被公開,同時被公開的還有七樂康2015年、2016年的銷售數據,數據顯示這兩年虧損嚴重。
7.新三板掛牌公司美中嘉和獲藍海資本5000萬元增資
11月3日,藍海資本旗下藍海成長基金和中信金石旗下金石灝納共同參與新三板掛牌公司美中嘉和第二次定向增發。本次定增募資,藍海成長基金和金石灝納分別投資人民幣約5000萬元,合計投資人民幣約1億元,用於收購母公司資產和二級腫瘤醫院發展。
這是藍海資本與泰和誠集團的大股東 Morgancreek Investment Holdings Limited 7月宣布聯合私有化之後,再次直接投資旗下核心子公司。
美中嘉和是紐交所上市公司泰和誠醫療的核心子公司,專注於腫瘤影像診斷及放射治療領域的管理服務,直接或間接管理著100餘家腫瘤診療中心,業務覆蓋全國幾十個城市。
8.腸道健康初創企業uBiome獲2200萬美元B輪融資
近日,美國腸道健康初創企業uBiome獲得2200萬B輪融資,8VC領投,Slow Ventures、斯坦福StartX Fund和其他天使投資者參投。
公司計劃利用該輪融資推進其檢測技術發展,建設其剛剛獲得美國病理學家協會(CAP)認可的臨床實驗室,以及幫助團隊增長。
uBiome目前推出一項臨床篩選檢測,名為SmartGut™。作為世界上首個基於基因測序的臨床微生物檢測,SmartGut™使用先進的下一代高通量DNA測序技術,標識出腸道內可能致病的特定病原體和其他微生物,此外還能測量細菌多樣性和其他有用指標。SmartGut™是一個全面的篩選測試,有著目前市面上最為全面的腸道微生物種屬。
9.美國靶向藥公司Celldex籤2.35億美元收購大單
八個月前,Celldex Therapeutics公司因其「突破性」腦癌藥物Rintega(rindopepimut)未能在一個關鍵的晚期臨床試驗中提高整體生存率,股價暴跌了三分之二。現在,該公司正在收購Kolltan Pharmaceuticals以洗刷「恥辱」並加強其研發管線。
當交易結束時,Celldex的藥物倉庫中將含有七個候選藥物,包括治療性抗體、抗體-藥物偶聯物、免疫系統調節劑以及兩個有效的臨床前項目。
10.Turnstone公司獲投4千萬美元,用於溶瘤病毒免疫療法
近日,Turnstone Biologics將利用其新的資金儲備,在新投資者OrbiMed和F-Prime Capital Partners的幫助下,大力推動和擴大溶瘤病毒免疫療法的渠道。
這家加拿大生物技術公司在其最初的A輪融資之後不到一年,就募集到4140萬美元,將用於完成其正在進行的系列臨床試驗,試驗預計將於明年結束。這將有助於推出其在實體瘤中的主要溶瘤Maraba病毒產品的I/II期臨床試驗。
11.安斯泰來豪擲12.8億歐元收購抗體類抗癌藥公司
日本藥企安斯泰來(Astellas)近日豪擲12.8億歐元收購專注於研發抗體類抗癌藥的德國生物製藥公司Ganymed,擴充其免疫腫瘤學管線資產。根據協議,安斯泰來將支付一筆4.22億歐元的前期款,如果一切按計劃順利進行,Ganymed的股東有望獲得總額高達8.6億歐元的裡程碑金。
此次收購的核心資產是Ganymed公司的IMAB362(claudiximab),這是一種首創的CLDN18.2蛋白抑制劑,目前處於II期臨床開發,用於胃食管癌(gastroesophageal cancer)的治療。在今年6月舉行的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大會上公布的臨床數據顯示,與標準化療相比,IMAB362聯合標準化療使無進展生存期顯著延長、總生存期顯著延長。
除了胃食管癌,CLDN18.2也被發現於多種類型的其他腫瘤中,包括胰腺癌、肺癌、食管癌及卵巢癌,但在正常細胞中不存在。因此,IMAB362在理論上應該具有高度的選擇性,有分析師預測該藥具有年銷售額達10億美元的重磅潛力。
12.貝達藥業創業板上市
11月3日晚,貝達藥業發布《貝達藥業: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公告書》稱,其將於2016年11月7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上市。
貝達藥業成立於2003年,主要致力於針對惡性腫瘤、糖尿病、心腦血管等疾病進行研發和生產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家1類新藥。
2011年,貝達藥業研發的國家1類新藥鹽酸埃克替尼(凱美納)是我國第一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藥。目前貝達藥業還擁有在研新藥項目包括6個國家1類及2類新藥,14個國家3類及4類仿製藥,主要涉及抗腫瘤、糖尿病、心血管等重大疾病領域。
13.新開源轉戰精準醫療,100萬美元在美設立子公司
11月3日,基因測序概念股新開源發布《關於擬在美國設立全資子公司的公告》稱,擬將美國子公司設立在德拉瓦,註冊資金為100萬美元,用於投資控股、醫療器械進出口,並提供相關的技術諮詢及服務。
新開源成立於2009年5月18日,2010年8月25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主要從事PVP系列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自收購三家公司完成後,公司至此邁入「消費類特種化學品」和「健康醫療服務」雙平臺模式的階段,其中武漢呵爾從事腫瘤早期診斷,主要從事腫瘤早期診斷有關的醫療診斷設備的研發、生產、銷售與服務;長沙三濟從事分子診斷,核心業務為基因測序試劑研發生產銷售、個體化合理用藥整體解決方案和提供細胞遺傳學檢測服務;而上海晶能從事基因測序技術服務,主要提供新一代DNA高能量測序和基因晶片技術的應用和推廣、生物信息分析服務等創新型基因測序技術。至此,新開源正式進軍精準醫療。
(以上數據來源於公司公告、媒體報導等公開渠道。本文所刊信息僅供參考,健康界不保證其準確性與完整性。由於信息收集有限,熵周刊整理收錄的投融資資訊只涉及部分企業,如您的企業有新的投融資、上市等重大消息,請發郵件至zhangyizhong@hmkx.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