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釣魚人出去釣魚的時候都盼望著能有好的收穫,如果還能釣幾條大魚那就完美了。於是在長期釣小魚的情況下,釣大魚的心思就淡了。於是我們不得不問這樣一個問題,大魚為啥這麼難釣?有人說大魚數量少,也有人說大魚不靠岸,還用一些釣友說釣位沒選好,窩料和餌料不給力等等。這些理由都有道理,但我還想補充一條,很多人忽視了魚兒的警惕性,尤其是大魚。
為啥這麼說?因為怕死是所有動物的天性,哪怕是低等動物也不例外。尤其是在自然水域生活的大魚,警惕性往往會超過我們的想像。我們都知道,自然水域的食物是相對比較匱乏的,水裡的魚兒每天都在為食物奔波,也不可能像黑坑的魚一樣還挑食。食物的來源往往是一些被水流衝刷下來的果實,草籽,植物嫩芽,小昆蟲以及水裡生活的浮遊生物和小魚小蝦之類的食物。
但是問題來了,魚兒想要獲得足夠的食物,就必須去這些食物比較豐富的地方覓食,但是這些地方往往會有各種各樣的危險在等著它們(比如說掠食魚種,電魚人,網魚人以及釣魚人),拿大板鯽來說,一條上斤的野生大板鯽可能需要3-4年才能長這麼大(不是說工程鯽,野生環境下的工程鯽也要2年以上才能長到一斤以上)。大家不妨想像一下,在這個成長過程中,魚兒需要躲避多少危險,多少天敵,多少網魚人和電魚人以及釣魚人?尤其是我們釣的淡水魚性格都比較溫順,可以說從小就被掠食魚欺負,它們的警惕性早已遺傳到基因裡去了。不說別的,就連蚊子在吸你血的時候還懂得圍著你身邊轉幾圈再下口,更何況是這些經歷豐富的魚呢?所以,不打消魚兒的警惕性,是很難有好的收穫的。
那麼,怎樣打消魚兒的警惕性呢?路人甲覺得可以從這3個方面來進行調整:
1,窩料餌料的味型以及狀態越自然越好
魚越大膽子就越小,大家不妨仔細觀察一下,那些喜歡釣大魚的老釣友,他們都喜歡自製餌料。而且原材料都是天然食物,比如說玉米粒,麥粒,紅薯之類的。因為這些食物魚兒都能夠接觸得到,平時也吃過,所以警惕性會比較小。就好像前段時間路人甲寫了篇文章專門介紹夏初的果樹底下用果實釣大魚(桑葚,構樹果,芒果等等)「初夏釣大魚總是空軍?把釣位搬到這些樹底下,就有釣不完的大魚了」,有興趣的大家可以翻一翻。這些天然味型的餌料都是可以降低魚兒的警惕性的。
另外,狀態也要自然,也就是說餌料在水底的狀態也要自然,比如說大鯉魚,它們就是在底層覓食的,如果你的調釣很靈敏,餌料都懸浮了。它們的警惕性自然會比較高,會對餌料進行反覆試探,這時候浮漂又容易出現信號,提竿總是空竿不說,而且也容易驚魚。這就是為啥很多釣友都說釣大魚要鈍一點的原因。
還有一點,餌料本身的狀態也要自然,不是說釣大魚不能用商品餌,但是用商品餌的時候霧化不能太過,容易招小魚不說,而且大魚對過度霧化的餌料是比較有警惕性的,因為自然水域的大魚平時吃的東西都沒霧化這個玩意兒。
2,釣位要夠安靜,儘量減少外界的幹擾
魚越大膽子越小,因為經歷得多了不得不小心。很多釣友釣魚的套路是這樣的,剛到釣點時開開心心的,打了窩開始守,守了個把小時沒口,於是耐心就不足了。於是掏出手機刷視頻,在岸邊走來走去搞點小動作。這種操作,哪怕大魚發現了你的窩料也不敢進窩,膽小的直接逃之夭夭了,膽大的也只會圍著窩子周圍轉圈。
有時候回過頭想想自己中大魚的經歷,幾乎每次都是在外界沒有幹擾,沒有電魚人和網魚人騷擾的情況下中的大魚。但凡每次連杆上魚,引起一群人圍觀的時候,馬上就會停口,然後等他們看到沒口散了之後魚口又慢慢恢復。
結束語:釣大魚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僅要注重天氣,釣位,餌料窩料,調釣這些關鍵因素,在作釣時也不可忽視魚兒的警惕性。否則大魚基本上就和你無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