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表面積是指單位質量物料所具有的總面積。分外表面積、內表面積兩類。國標單位m2/g。理想的非孔性物料只具有外表面積,如矽酸鹽水泥、一些粘土礦物粉粒等;有孔和多孔物料具有外表面積和內表面積,如石棉纖維、巖(礦)棉、硅藻土等。測定方法有容積吸附法、重量吸附法、流動吸附法、透氣法、氣體附著法等。比表面積是評價催化劑、吸附劑及其他多孔物質如石棉、礦棉、硅藻土及粘土類礦物工業利用的重要指標之一。
國內關於比表面積測試的現行有效國家標準約有十幾個,現列舉幾個比較常用的國家標準方法:
GB/T 19587-2004 《氣體吸附BET法測定固態物質比表面積》
GB/T 13390-2008 《金屬粉末比表面積的測定 氮吸附法》
GB/T 7702.20-2008 《煤質顆粒活性炭試驗方法比表面積的測定》
GB/T 6609.35-2009 《氧化鋁化學分析方法和物理性能測定方法 第35部分:比表面積的測定 氮吸附法》
SY/T 6154-1995 《巖石比表面和孔徑分布測定 靜態氮吸附容量法》
比表面積標準品推薦如下
編號產品描述種類BCR-169ALPHA ALUMINA (0.10 m2/g) 比表面積標樣BCR-170ALPHA ALUMINA (1.05 m2/g) 比表面積標樣BCR-171ALUMINA (2.95 m2/g)比表面積標樣BCR-172QUARTZ (2.50 m2/g) 比表面積標樣BCR-173TITANIA (8.23 m2/g) 比表面積標樣BCR-175TUNGSTEN (0.18 m2/g)比表面積標樣2)粒度分析通常都指的是對顆粒進行分析。粒度分析的方法和對象非常廣。對易於分解離開的碎屑沉積,通常採用篩析法和沉速法;對固結較緊且又不易解離的碎屑沉積,通常採用薄片鑑定法;對粗大的礫石通常採用直接測量法。根據分析結果,可推測沉積物的形成條件和環境。對於不同原理的粒度分析儀器,所依據的測量原理不同,其顆粒特性也不相同,只能進行等效對比,不能進行橫向直接對比。
顆粒的大小稱為粒度,一般顆粒的大小又以直徑表示 , 故也稱為粒徑。用一定方法反映出一系列不同粒徑區間顆粒分別佔試樣總量的百分比稱為粒度分布
不規則形狀的顆粒,顆粒大小取決於測定方法;
每種測定方法僅表徵某種特定的物理參數(長度,面積,體積,沉降速度等);將該被測物理參數與球形顆粒等效,即為等效直徑;
等效直徑有多種:篩分直徑,Stokes直徑,投影直徑,體積直徑,面積直徑,Feret直徑等;有相同直徑的顆粒,形狀可能完全不同;粒度分布測量需要足夠多的顆粒統計分析。粒度分布分析標準品推薦如下:
編號產品描述種類BCR-066QUARTZ (particle size 0.35 - 3.50 mStokes直徑BCR-067QUARTZ (particle size 2.40 - 32.00 Stokes直徑BCR-068QUARTZ (particle size 160 - 630 mic體積直徑BCR-069QUARTZ (particle size 14 - 90 microStokes直徑BCR-070QUARTZ (1.20 - 20.00 microns)Stokes直徑BCR-130QUARTZ (particle size 50 - 220 micr體積直徑BCR-131QUARTZ (particle size 480 - 1800 mi體積直徑BCR-132QUARTZ (particle size 1400 - 5000 m體積直徑ERM-FD066 雷射衍射,Mie理論,溼分散 1.44-7.45體積加權等效直徑SEM、TEM 1.07-5.1加權當量直徑ERM-FD069 雷射衍射 , 13.9 - 79.8 體積加權等效直徑 Fraunhofer雷射衍射,Mie理論 15.0 - 82 體積加權等效直徑光學顯微鏡 ,12.4 - 46 數字加權面積當量直徑V系列磨損金屬標樣
適用於電感耦合等離子體(ICP)、旋轉盤電極光譜分析(RDE)、X射線螢光光譜分析(XRF)及其其他分析檢測法
V21/V21+K/V23磨損金屬標油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