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憶真的可以被刪除!北京大學研究團隊利用基因編程技術實驗成功
科技日報今日最新消息,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萬有與伊鳴團隊運用了基因編輯的技術,成功的實現精準的刪除實驗大鼠腦中的特定記憶。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論文作者之一伊鳴表示,這樣研究的成功,將有望為慢性痛、成癮等具有「病理性記憶」特徵的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療思路。
-
負面記憶可以精準刪除?北大研究團隊利用基因編輯做到了!
而如今,刪除記憶的技術,已經從電影走向現實。據悉,基於 CRISPR-Cas9 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 CRISPR-SaCas9 系統,在實驗大鼠的腦中實現了特定記憶的精準刪除。 而 CRISPR-Cas9 基因編輯技術為研究人員找到了一個突破口。CRISPR-Cas9 基因編輯技術,通俗來講就是,將基因組中的錯誤位點基因進行「修改」,使人體細胞恢復正常機能。這一技術通過一種名叫 Cas9 的特殊編程的酶發現、切除並取代 DNA 的特定部分,是生物科學領域的遊戲規則改變者。
-
北大成功實現精準刪除特定記憶,馬斯克腦機接口有望今年人體測試
【新智元導讀】近日,外媒曝出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的新進展:其腦機接口設備有望今年就在人體身上進行測試,這意味著人類離上傳、下載記憶更進一步。北大團隊一項「精準刪除特定記憶」的研究登上Science子刊,研究人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在實驗大鼠的腦中實現特定記憶的精準刪除。
-
一周黑科技|腦機接口將人體測試,特定記憶能精準刪除
如果這一技術真的在人腦中實現,人腦和電腦將實現互聯,這也意味著我們的想法、記憶可以被下載儲存,但你願意嘗試嗎? 「記憶操縱」一直是科幻小說中的熱門話題。在《盜夢空間》中,小李子扮演的盜夢者成功入侵並改變妻子的記憶,但這記憶最終導向了不可挽回的悲劇——妻子跳樓自殺。
-
中國科學家實現精準「刪除」動物特定記憶,哪些疾病治療有了...
該研究基於基因編輯技術,在實驗大鼠的腦中實現特定記憶的精準刪除。論文作者之一、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伊鳴表示,此項研究有望為慢性痛、成癮等以「病理性記憶」為特徵的疾病治療提供新思路。我們知道,哺乳動物大腦中有數百種不同類型的神經元,分別具有不同形態、功能和遺傳特徵,分布於複雜的神經網絡中。
-
疫後經濟學|如何刪除人腦中的不快記憶
因為難忘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人是有記憶的,包括群體記憶。有位偉人曾說: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但當下的先進技術已經可以做到精準刪除群體的任何特定記憶。魚的記憶只有七秒,再痛苦的事老鼠最多記半年;而人的記憶卻拿得起放不下,總是耿耿於懷……現在好了。中國科學家已經可以把人腦中不好的記憶定點刪除,並可以在群體中應用,刪掉負面記憶,只剩歲月靜好。
-
【學術前沿】謝曉亮團隊: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篩選新冠有效抗體 |...
(ICG)主任謝曉亮團隊領銜多家合作單位,利用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從新冠肺炎康復期患者血漿中成功篩選出多個高活性中和抗體。研究介紹謝曉亮團隊與佑安醫院金榮華團隊合作,從60位康復期病人身上共篩選出8558種病毒蛋白結合抗體序列,成功找出14株高活性的中和抗體。
-
劉耀光院士團隊開發基因編輯刪除基因組片段的靶點設計工具
基因編輯新工具:MMEJ-KO!劉耀光院士團隊開發基因編輯刪除基因組片段的靶點設計工具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科學雜誌社 ,作者中國科學生命科學基因組編輯技術為動植物基因功能研究和遺傳改良提供了革命性的遺傳操作工具。
-
朱健康團隊在水稻基因打靶技術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朱健康領銜的研究團隊,在植物基因組編輯領域再次取得重要進展。研究人員採用修飾後的DNA片段作為供體,在水稻上建立了一種高效的片段靶向敲入和替換技術,高至50%的靶向敲入效率將極大地方便植物的研究和育種。
-
Cell Research:裴端卿、賴良學等人利用TALENs基因敲除技術成功...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賴良學博士和裴端卿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將轉錄激活因子樣效應物核酸酶(TALENs)技術應用於兔基因敲除研究,建立了兔基因打靶的高效平臺。並利用該技術平臺成功地將負責T細胞和B細胞重排的重組激活基因(RAG)敲除,建立了世界首例免疫缺陷家兔疾病模型,該成果於7月9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Cell Research上。
-
如何遺忘痛苦記憶? 研究稱氙氣未來或幫人刪除
許多人都希望,這些不幸的回憶可以選擇性的被徹底遺忘,只留下美好的記憶,那該有多好。 研究人員表示,氙氣能夠減少大腦中痛苦事件的記憶,在未來可以用來應用到創傷後緊張性精神障礙症治療中。 在實驗過程中,小白鼠經過訓練後會對一些特殊環境線索產生恐懼反應,但它們觸及到氙氣體後它們會置於相似的具體環境並用線索觸發。
-
基因編程時代要來臨了?什麼物種都可以創造?細思極恐
讓人類走進基因技術大門的可以說就是那位叫做孟德爾的生物學家,這位奧地利人從1856年開始,就開始對豌豆進行了長達8年的執著研究。經過他無數次跑了各種種子商店,得到了34種品種的豌豆種,然後又從中提取了22個有實驗價值得品種進行培育實驗。
-
細胞編程與重編程的機制
在「十二五」期間,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帶領動物所幹細胞研究團隊對細胞編程與重編程研究進行了整體布局,從基礎理論、核心技術、轉化應用幾個層面開展系統研究,在過去五年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多項創新性的技術體系,在國際國內同領域的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
朱健康團隊在水稻基因打靶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
作者丨小柯由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上海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朱健康院士領銜的研究團隊在植物基因組編輯領域再次取得重要進展。然而,CRISPR/Cas介導的植物基因組定點敲除技術只能在基因組特定位點產生隨機插入和刪除,精準的片段插入和替換的效率一直很低,極大地限制了其在植物研究和育種上的應用。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更高效的植物基因組片段插入和替換技術體系。
-
最近流行的CRISPR基因技術到底能做什麼?
但是猛獁象的細胞核已經受損,所以Church利用CRISPR技術,將猛獁象的DNA編輯進亞洲象的染色體中,再通過克隆技術培育出雜交胚胎,希望讓這個物種的某些性狀重見天日。通過精確選擇和編輯猛獁象的DNA,Church團隊兩年來編輯過的基因片段數量已經由15增至45個。如果胚胎能發育成功,這種雜交種將擁有猛獁象的特徵,如小耳朵、長毛髮、更厚的皮下脂肪和適應低溫的血液。
-
基因編輯技術成功剔除小鼠愛滋病病毒
迄今為止,人類還沒有根治愛滋病的方法,不過,華人科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為治療愛滋病帶來希望。美國《分子治療》雜誌近日刊登了美國天普大學華人科學家胡文輝和同校同事卡邁勒·哈利利以及匹茲堡大學楊文彬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有效從多靶點剔除了一種人源化小鼠多個器官組織中的人類愛滋病病毒,推動基因療法治療愛滋病向人體臨床試驗邁出一大步。
-
AI系統首次實現真正自主編程:利用遺傳算法,完爆初級程式設計師
讓AI自動編程是人工智慧領域長久以來的夢想之一。現在,來自彭博和英特爾實驗室的兩位研究人員,號稱實現了首個能夠自動生成完整軟體程序的AI系統「AI Programmer」,這個「AI程式設計師」利用遺傳算法和圖靈完備語言,開發的程序理論上能夠完成任何類型的任務。AI自動編程的時代,大幕已開。 讓AI自動編程一直是計算機科學家的夢想。
-
美國科學家通過細胞基因編輯技術,找到了可以減緩衰老的方法
科學家找到了一種通過直接重新編程人類細胞來減緩衰老的方法。美國索爾克生物研究所(Salk)研究人員利用年輕和老年患者的皮膚細胞(稱為成纖維細胞)成功創建了保留其年齡分子的血管細胞。基因編輯技術將是人類挑戰疾病最有效的方式,但是由於現在技術不夠成熟,目前基因編輯還只能做體外實驗研究
-
人類首次人工合成活新冠病毒:瑞士團隊利用已知基因序列構建
近日,瑞士一個科研團隊在已知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的基礎上,通過反向遺傳學手段在酵母菌中快速構建出了活的新冠病毒。該技術能高效合成新冠病毒,尤其在新暴發病毒尚未被成功分離出之前,可以幫助科學家儘快向衛生部門和實驗室提供傳染性病毒毒株,且該替代方案更為高效、安全。
-
最近流行的CRISPR基因技術到底能做什麼 進展如何
但是猛獁象的細胞核已經受損,所以Church利用CRISPR技術,將猛獁象的DNA編輯進亞洲象的染色體中,再通過克隆技術培育出雜交胚胎,希望讓這個物種的某些性狀重見天日。通過精確選擇和編輯猛獁象的DNA,Church團隊兩年來編輯過的基因片段數量已經由15增至45個。如果胚胎能發育成功,這種雜交種將擁有猛獁象的特徵,如小耳朵、長毛髮、更厚的皮下脂肪和適應低溫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