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今日最新消息,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萬有與伊鳴團隊運用了基因編輯的技術,成功的實現精準的刪除實驗大鼠腦中的特定記憶。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論文作者之一伊鳴表示,這樣研究的成功,將有望為慢性痛、成癮等具有「病理性記憶」特徵的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療思路。據了解,這項研究的相關研究成果都於近日發表在《科學》子刊《科學進展》中。
伊鳴表示:記憶編碼和儲存十分重要,但是負性記憶的『遺忘』是同樣重要的。負性情緒的記憶對生存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如果這種負性記憶過於頑固而成為負擔之後,就會產生病理性的疾病,如創傷後應激症候群。並且我們還了解到像一些慢性痛、藥物疾病和慢性應激等疾病,其本質上都是患者在經受過疼痛、毒品產生的毒癮而產生的一系列長期存在的、難以清除的「病理性記憶」,而這種病症在其具體的機制和有效的治療上都有著缺陷。
雖然現在在實驗大鼠身上已經實現了特定記憶的「刪除」,但是記憶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功能,那是不是可以在不影響原有功能的基礎上實現特定記憶的刪除呢。
傳統的藥理學和基因編輯技術僅僅可以大範圍的、非特異性的影響神經細胞,沒有辦法精確的操控有特定功能和解剖特徵的神經細胞群。而事件的記憶就是由腦內一群「印記細胞」編碼和儲存的,不同的細胞群負責不同的記憶。
在伊鳴團隊的這個實驗中,在兩個不同的大箱子中誘發大鼠對箱子的恐怖記憶,從而將基因編輯技術和神經元功能標記結合,對特定的印記細胞群的基因編輯 精確地刪除大鼠對其中一個箱子的恐怖記憶,而保留對另一個箱子的恐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