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紅樹林面積不斷擴大,20年間增加7000公頃,怎麼做到的?

2021-01-09 三體使者

根據《中國青年網》6月9日報導,中國目前55%的紅樹林溼地被納入保護範圍,遠高於世界25%的平均水平。數據還顯示:紅樹林面積20年增7000公頃。這數據讓人大吃一驚。紅樹林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物種?為什麼國家要加大對紅樹林的保護力度?下面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紅樹林是紅色的樹林嗎?

地球上大部分事物的名字是根據種類來命名的。一看到紅樹林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會問:「紅樹林是紅色的樹林嗎?世界上難道存在紅色的森林?」在這,筆者給大家普及一下。簡單來說,紅樹林並非是指單一的類群植物,而是對一種自然景觀的描述。

什麼是紅樹林?

所謂紅樹林是指分布在熱帶海灘上的鹽生常綠木本植物群落,是陸地向海洋過渡的特殊生態系,主要種類是由紅樹科植物組成的。實際上紅樹林並非是紅色的,而是綠色的。那麼它為什麼叫紅樹林呢?這一命名擄獲了不少人的好奇心。

之所以稱其為紅樹林,是因為紅樹科植物體內含有大量的單寧。當這種物質與空氣中的氧氣接觸時,就會發生氧化作用,產物附著的枝幹呈紅褐色,因此稱為紅樹林。由於海水的特殊環境,紅樹林植物根系發達,對海岸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因此紅樹林被稱之為「海岸衛士」。

為什麼要保護紅樹林?

從它的生態效益來看,紅樹林以凋落物的方式為海洋生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更是候鳥的越冬場和遷徙中轉站;作為熱帶海岸的重要生態環境之一,紅樹林還為海洋生物提供了理想的繁衍棲息的場所。據研究表明,紅樹林區的生物資源量非常豐富,大型底棲動物、鳥類、昆蟲等種類豐富、數量龐大。

再有,紅樹林具有防風固沙、促淤保灘、固岸護堤、淨化海水和空氣的功能。其發達的根系能夠有效地滯留陸地所攜帶的沙,以減少近岸海域的含沙量。而且,紅樹林也為人類帶來了比較高的經濟價值,如工業價值、藥用價值。由此看來,可以說紅樹林「渾身是寶」。

但是,紅樹林的生存現狀不容樂觀。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如圍海造田、圍海養殖、亂砍亂伐等行為,使得我國紅樹林面積曾經一度銳減。然而,近年來,隨著國家把紅樹林納入保護範圍和公民的保護意識增強,我國的紅樹林現狀得到了好轉。總的來說,我們保護紅樹林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紅樹林本身的生態效益,二是其生存現狀,三是出臺的政策。

怎樣保護紅樹林?

目前國家已經出臺了一些政策來保護紅樹林。例如:加大保護力度,把紅樹林納入保護範圍。筆者以為,保護紅樹林,還要建立健全法律機制,加快紅樹林保護的立法進程。除此之外,也要考慮紅樹林的修復工作。從內在、外在因素出發,為紅樹林「保駕護航」。

今年世界海洋日的活動主題是「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這一「特別點名」讓紅樹林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紅樹林作為海洋的生態系統,對地球的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保護紅樹林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工作。對於紅樹林,你怎麼看待的呢?

參考資料:《中國青年網》6月9日文章《我國紅樹林面積20年增7000公頃》

相關焦點

  • 我國55%的紅樹林溼地被納入保護範圍 遠高於世界25%的平均水平
    我國55%的紅樹林溼地被納入保護範圍 遠高於世界25%的平均水平 來源:工人日報 • 2020-06-09 11:26:34
  • 人類活動加劇退化 我國紅樹林半世紀來喪失73%(圖)
    它就是人們常說的紅樹林,令人擔憂的是,這道婀娜多姿的綠色長城正遭遇生存危機。  近日在北京通過驗收的「我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顯示,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我國紅樹林面積喪失73%,由55萬公頃減至15萬公頃。
  • 世界海洋日: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
    紅樹林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的木本植物群落,能在海水中生長,在維護生物多樣性、防風消浪、保持土壤、淨化海水、儲碳固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國處於世界紅樹林分布區北緣,目前已將50%以上的紅樹林納入自然保護地範圍,遠超25%的世界平均水平。
  • 颱風之下的紅樹林:海岸線上的陸戰隊
    建國初期,我國沿海的紅樹林面積約為5萬多公頃,到了上世紀90年代剩餘不到1萬公頃,後來經過各地政府與專業人士的努力,目前維持在3.4萬公頃左右,並且保持緩慢增長的趨勢。 能夠直面颱風與海嘯的紅樹林,在過度的人為幹擾和破壞面前顯得十分脆弱。
  • 明明是綠色的,紅樹林為何叫紅樹林?
    漲潮時,很多紅樹林被淹沒在水裡,又被稱為「海上森林」。圖片來源:福田紅樹林保護區紅樹林明明是綠色的,為何叫紅樹林?據說許多年前,馬來人在伐木作柴時發現裸露的木材呈現紅色,就連砍刀的刀口也變成紅色,於是利用木欖的樹皮提取紅色染料,紅樹林其此得名。
  • 為什麼是紅樹林?丨世界海洋日
    ,並且不斷繁衍生息,屹立成一道獨特的海岸線,保護著海岸和海邊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作為海洋和陸地交界處的「兩棲植物」,紅樹林面積雖然不大,儲碳能力卻高於全球平均值,將海洋中巨量的活躍碳牢牢縛在濱海溼地;看似平平無奇的紅樹林,還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紅樹林以常綠灌木和喬木為主體,加上少量草本和藤本,和樹上鳥類、樹底魚蟹貝類、微生物組成一個陸地向海洋過渡的特殊生態體系;紅樹林對生態保護具有顯著作用,得益於其淨化水體的功能,紅樹林所在地幾乎沒有微生物富集的「赤潮」發生……
  • 「海岸衛士」紅樹林期待加強保護修復
    我國紅樹植物有37種,分布在廣東、廣西、海南、福建、浙江等省區。從趨勢上看,全球35%的紅樹林已經消失,目前還在以1-2%的速度減少。我國紅樹林面積總體呈現先減少後增加的趨勢。20世紀50年代,我國紅樹林面積約5萬公頃,在自然和人為因素的雙重作用下,紅樹林遭受了較大破壞,至2001年已減少到2.2萬公頃。
  • 世界海洋日丨明明是綠色的,紅樹林為何叫紅樹林?
    漲潮時,很多紅樹林被淹沒在水裡,又被稱為「海上森林」。  紅樹林明明是綠色的,為何叫紅樹林?據說許多年前,馬來人在伐木作柴時發現裸露的木材呈現紅色,就連砍刀的刀口也變成紅色,於是利用木欖的樹皮提取紅色染料,紅樹林其此得名。  紅樹林由紅樹科植物構成,這些植物富含「神奇」的單寧酸,一旦刮開樹皮暴露在空氣中,就會迅速氧化成紅色。
  • 國際海洋日|走進「海岸衛士」紅樹林
    紅樹林 資料圖我國處於世界紅樹林分布區北緣,國家林草局溼地管理司司長吳志民在媒體採訪中表示,目前全國50%多的紅樹林面積都納入了保護範圍,高於全球25%的平均水平。根據人民網數據,中國現有紅樹林面積約2.9萬公頃,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海南、福建、浙江。我國紅樹林面積經歷過先減少後增加的發展過程。
  • 廣西紅樹林保護修復發展紀實:築牢海岸"綠色長城"
    防城港江山半島西岸邊的石角,紅樹林連片面積超過1000公頃,為我國大陸之最,是北崙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列入國際重要溼地名錄。目前,石角保護區建有展覽館、觀林臺和棧橋等設施,正在建設集科研、休閒、旅遊、觀光於一體的國家4A級旅遊景區。
  • 世界海洋日聚焦紅樹林~快收藏,中國6大紅樹林國家級保護區信息
    保護區總面積2360公頃,紅樹林面積117公頃,其中成片分布20公頃的白骨壤林為目前全國保存面積最大的一片,保護區還有極為少見的木欖成林。福建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了我國北回歸線北側種類最多、生長最好的紅樹林天然群落。這裡是中國緯度最北的國家級紅樹林保護區,海漆、木欖和滷蕨等紅樹植物天然分布的北界,歷史上曾經有100公頃以上的木欖純林。
  • ​海蝕地貌的形成與紅樹林(含短視頻)
    紅樹林的工業、藥用等經濟價值也很高。我國紅樹林共有37種,分屬20科、25屬(另有資料為16科20屬31種)。主要分布於廣西、廣東、海南、臺灣、福建和浙江南部沿岸。其中以廣西自治區紅樹林資源量最豐富,其紅樹林面積佔全國紅樹林面積的三分之一強。無論是種類和分布範圍,在太平洋西岸,我國的紅樹林都具有代表性。
  • 紅樹林保護修復提速,再造「海上森林」有多難?
    2016年,中央第六環保督察組向廣西反饋情況指出,2015年6月,為建設欽州濱海新城,欽州市將茅尾海自治區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29%的面積調出保護範圍,實際調減面積1413公頃。根據相關建設規劃,還將佔用茅尾海和鐵山港區域約595公頃原生態紅樹林。
  • 專訪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相關負責人:紅樹林修復須高度重視科學
    紅樹林面臨生物多樣性降低等問題新京報:近年來,我國紅樹林的分布面積與狀態呈現怎樣的變化態勢?相關負責人:據專家估算,上世紀50年代我國紅樹林約5萬公頃,1950-1980年減少了約1.5萬公頃,主要原因是圍墾造田、圍建鹽田。根據2001年我國首次紅樹林專項調查結果,1980-2000年期間,紅樹林減少1.29萬公頃,主要原因是圍海養殖。
  • 現有紅樹林將全部劃入生態保護紅線 我國紅樹植物50%處於珍稀瀕危...
    自然資源部28日召開新聞發布會稱,我國是世界上少數紅樹林面積淨增加的國家之一,但37種紅樹植物的50%處於不同程度的珍稀瀕危狀態,仍面臨著生境退化、生物多樣性降低等突出問題。  紅樹林是由紅樹植物為主體的常綠喬木或灌木組成的溼地木本植物群落,是陸地向海洋過渡的特殊生態系統,在淨化海水、防風消浪、固碳儲碳、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享有「海岸衛士」「海洋綠肺」等美譽,也是珍稀瀕危水禽重要的棲息地。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溼地管理司司長吳志民表示,我國紅樹林總面積偏小。全世界紅樹林面積約1500萬公頃,我國紅樹林面積僅佔全球的0.2%。
  • 樹木傳奇|紅樹林:海岸線綠色衛士
    樹木檔案 紅樹林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的一種由紅樹植物組成的森林。紅樹林植物有多個種類,多為紅樹科,還有梧桐科、大戟科、馬鞭草科、紫金牛科、海桑科、棕櫚科等科植物,我國有30多種。紅樹的胎生現象、耐鹽現象、皮傷後呈紅色的現象是其獨有的特性。在我國,紅樹林主要分布在海南、廣西、廣東、福建、臺灣,浙江也有一些種的分布。
  • 紅樹林保護修復提速,再造「海上森林」有多難?_新聞中心_中國網
    近年來,由於沿海地區開發強度加大,大規模圍填海造成濱海溼地喪失,加之近海海水汙染、過度捕撈等,我國紅樹林面積銳減。生態文明建設的號角下,紅樹林保護修復提速。今年8月,我國首個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出臺,明確對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現有紅樹林實施全面保護。
  • 圍填海等致紅樹林銳減 修復提速仍有難題待解[組圖]
    「金海灣紅樹林的生態修復,也是北海紅樹林修復的一個縮影。」龐萬偉說,從2011年到2020年,北海紅樹林面積增長1150公頃,10年的平均增長速率達到3.8%。「上個世紀90年代,整個廣西的紅樹林面積約為5654公頃,現在已有9000多公頃。」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主任範航清坦言,經過保護與修復後,雖然總體面積增加許多,但紅樹林需要解決的問題也不少。
  • 世界海洋日|保護紅樹林,保護海洋生態
    全球紅樹植物現有72種,2015年時統計的總面積約相當於我國山東省大小。我國紅樹林面積約相當於全球總面積的1.7%~2.3%,主要分布於海南、廣西、廣東、福建、浙江和港澳臺的海岸線上,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