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在《離騷》裡吟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追求真理和目標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道阻且長,唯有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才有可能達到最終的所求。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就有這樣漫長的一組實驗,它從1927年開始,至今仍在繼續,如今已跨越了近百年的光陰。
這項實驗就是著名的"瀝青滴漏實驗",它的發起者是昆士蘭大學教授託馬斯·帕內爾,他在1927年的某天突發奇想,將瀝青樣本放入了一個封口漏鬥內,然後在1930年將封口剪開,開始觀察瀝青的緩慢流動。
老實說這是一項非常難熬的實驗,你就算在漏鬥前觀察一整天,可能都看不到它發生什麼變化。但帕內爾教授很有耐心,他居然將實驗堅持了下來,並且發現每一滴瀝青大概要花10年的時間才能滴入漏鬥下方的燒杯。
令人驚異的是,帕內爾教授還將實驗進行了傳承,1954年他去世後,這項實驗就被另一位教授約翰·梅史東接手,此時這一持續多年的實驗也開始被人們廣泛關注。約翰教授表示:"自然界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的不可預測,這也是我們生活的調味品。"他並不覺得這項實驗枯燥,在等待下一滴瀝青掉下來的時間裡,他可以盡情地猜測和等待它滴落的時間,就像等待禮物的孩子。
有些關注了這一實驗很久的人不免有些疑惑:這樣做到底有什麼意義?其實帕內爾教授的初衷也很簡單,他希望向學生證明"物質的性質並不像看上去那樣簡單",比如瀝青,它看上去是固體,但實際上是粘性極高的液體。只要給它足夠的時間,它也能像水滴一般從漏鬥中滴落。
這一實驗在被人們關注的同時,也獲得了不少榮譽,比如2005年的"搞笑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獎項是對正牌諾貝爾獎的有趣模仿,評委中很多都是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獲獎理由一般都是其實驗"乍看之下令人發笑,之後發人深省"。此外金氏世界紀錄也收錄了這一實驗,紀錄名稱為"世界上持續時間最久的實驗"。
2014年4月20日,第九滴瀝青滴落在了燒杯中,這一次的記錄者已經換成了約翰教授的學生安德魯·懷特。在此之前,攝像機曾有一次記錄下了瀝青掉進燒杯的全過程,研究人員據此估計,瀝青的粘性大概是水的1000億倍,懷特則表示對下一次的瀝青滴落非常期待。
直到今天,第十滴瀝青還在緩慢地流淌中,它滴落的時間始終是一個未知數。約翰教授曾經預測過:"整個實驗全部結束,至少還需要100年。"在未來的百年時間裡,人們還會繼續等待著瀝青滴落,就像約翰教授曾形容的:"粘稠的瀝青沿著漏鬥狹窄的玻璃管道,形成一個美麗的形狀,最後盡責地躍入燒杯。"或許在其他人眼裡它是枯燥的,但科學家們始終會用十二萬分的認真,去對待他們人生的每一項實驗。